由於狗的忠誠、可靠,所以從古典時代開始,在西方各個文明中,狗狗就被視為家庭的一員、忠誠守護者的象徵,和今天狗在文化語境中的象徵意義相同。但是在今天的中國文化語境中,與狗相關的諺語和詞彙的含義其實並不正面,很多詞彙都具有侮辱或者歧視性質,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犬類在各個文明體系中的經濟地位,以及它們對於家庭生活的重要性有密切的關係。
而狗在現代漢語中的負面含義,其實也並非從一開始就如此,不同時代的名言和成語,就體現了這一變遷的過程。
西方古代文化中的狗:忠誠的伴隨者與守護者
兩河流域的狗
古代蘇美爾文化中的狗土像
根據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史實:《吉爾伽美什》的描述,狗是伊士塔爾女神的聖獸之一,她會牽著7條牽著的狗四處巡行遊蕩。而受到蘇美爾人的影響,埃及人也引進了狗圈,管理自己馴化的犬類動物。今天考古學家在蘇美爾文明的烏魯克遺址發現了有著寶石吊墜的狗圈,證明了《吉爾伽美什》裡細節描述的可靠性。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壁畫上,甚至還有獵犬在主人吹笛奏樂的時候靜靜聆聽的場面。早在蘇美爾文明時期,當時的先民就開始以現代人熟悉的方式餵犬了。由於注意到狗在受傷後會舔傷,所以狗甚至被視為醫療之神的象徵,狗所具有的治癒、療傷性質的文化意味,也是從此時就開始出現了。
古波斯的狗文化
古亞述-波斯風格浮雕上的狗形象
在深受兩河文明影響的古波斯,也十分很重視狗的作用。在拜火教的經典《阿維斯託》裡,有單獨的章節介紹如何養狗,如何懲罰虐待狗的人,以及狗對人類的益處。人們會像照料其他人一樣照料狗,一條受傷的狗會被照顧至痊癒,而一條懷孕的狗則會被照顧至分娩後,身體徹底恢復。在葬禮前,人們會牽著狗進入停屍房裡,看看逝者是否真的已經去世還是假死;而在葬禮上,人們會為狗準備一個特定額坐墊,讓他們和人類並列而坐。
古代波斯的貴族們
當時的拜火教認為,由於狗的靈魂中,三分之一是野獸,但是三分之二是人類,所以狗狗是波斯文化裡天界和人間大門的守衛者,所以在波斯文化中,對狗的態度,會影響到一個人死後的命運:如果他對狗友善,而且忠誠於人和事,就能進入歌聲之屋;如果他為人奸詐,那麼他就會落入地獄之屋。其實這樣的文化態度,和古波斯人的民族屬性大有關係。因為古波斯人是一個驍勇的山地民族,但是在建立波斯帝國的過程中,他們與深受遊牧文化影響的米底人發生通婚,所以在他們的貴族文化中,"騎馬,射箭,說真話"是貴族必備的三個技能。因為需要頻繁的騎射狩獵,所以獵犬是波斯貴族們狩獵和行軍徵伐的好夥伴,這才有了犬在波斯文化圈中的高地位。
善於狩獵的波斯貴族
古埃及的貴族狗文化
古埃及的阿努比斯神
在古埃及,狗也有很神聖的地位。在埃及諸神中,阿努比斯的原型就是豺狗或者胡狼。古埃及人死後的亡魂會在阿努比斯神的指引下,來到真理之室,接受奧西裡斯的審判。而在古埃及,死去的狗也會被製成木乃伊,然後集體送到薩卡拉的阿努比斯神廟集體安葬,以便幫助它們的靈魂穿過審判,來到愉快的來世---蘆葦之野,在那裡過上和塵世一樣的生活。1935年,吉薩高原附近甚至出土了一個古王國時期的古埃及國王侍從的墓葬,其中就有一個狗的木乃伊,從銘文看,這條狗獲得了用王室棺材下葬的殊榮。
古埃及人製作的貓與狗木乃伊
在普通的古埃及人家,在狗狗去世之後,只要能負擔得起,主人也會和對待其他家庭成員一樣,將眉毛刮掉,表示哀悼,還會將狗做成木乃伊,做防腐處理。
從現存的古埃及狗圈來看,上面有各種各樣狗的名字,而且基本上都是有積極的意義,比如勇敢、可靠、巨人、可靠的牧者等等。
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圈中的狗
米諾斯文化圈中的狗陶俑
在古希臘,狗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今天人們常見的帶刺項圈就是希臘人發明的,是古希臘人為了幫狗驅狼,而發明的小物件。由於古希臘人的祖先是來自南俄草原的遊牧先民,所以他們在後世,保留著一些不易察覺的遊牧遺風,比如早期牧民就會養狗守衛城堡營寨,看護牧群。
邁錫尼壁畫中的牽狗少年
邁錫尼文化中的獵犬逐獅圖
和波斯、兩河文明類似,狗狗在古希臘文化裡,也是地獄的守衛者和看護,比如看守地獄入口的三頭惡狗塞布魯斯就是一條三頭狗,俄耳甫斯為了尋找亡妻,曾經彈奏豎琴,將這條惡狗引開。在希臘神話中,阿爾忒彌斯和家宅女神赫卡特都是攜帶狗或者獵犬的,阿爾忒彌斯的形象就是攜帶者獵犬的女獵人。
看到主人之後就倒地死去的阿爾戈斯
而在公元前8-7世紀成形的古希臘史詩《奧德賽》裡,主人公奧德修斯的忠犬阿爾戈斯一直在等待奧德修斯,即使是在十幾年之後,主人在雅典娜的法術之下暫時變樣,但是在奧德修斯踏進家門的時候,阿爾戈斯依舊憑藉氣味認出了主人,並用儘自己最後的力氣撲向主人,歡迎他的歸來。
犬儒學派的代表第歐根尼
在哲學領域,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狗是真正的哲學家,因為他們根據認識對方與否,來區分敵人與朋友;而且狗的學習能力強,善於習得各種技能與特色。相比之下,人類卻經常因為各種外在因素,而錯交、錯認很多友人;而在希臘城邦制度衰敗之後,隨著希臘公民逐漸失去了對政治和公共事務的興趣,希臘地區興起的犬儒學派就得名於狗,因為他們不熱衷於城邦政治事業,而且拋棄名利,藐視習俗和社會傳統,衣食簡陋,形同乞丐,隨遇而安,因此被人稱為犬儒,後來犬儒成為了胸無大志,沒有節操或者堅守的文人的代稱。
古希臘家庭中的貓與狗
在與希臘文化關聯密切的古羅馬文化中,狗有著類似的地位。而在古羅馬文化中,狗有著更多更實用的用處:古羅馬人認為,家中應該有兩種狗:看門狗和獵狗,看門狗不僅可以為主人驅散不懷好意的盜賊,而且還能驅逐可能威脅人生命的惡靈。比如狗偶爾會對著沒有人的方向狂吠一陣,那麼一般就是在驅邪。
看護古羅馬住宅的狗
由於狗在看護農莊中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一起案件中,一戶農莊的獵狗幫助鄰居,從狼那裡搶回了被叼走的豬,最後法庭判決,豬是屬於狗的獵物,所以豬最後歸了有狗的人家。可見即使在法律的層面,狗相比於其他的生物也是有更高地位的。
凱爾特-維京文化圈裡的狗文化
維京萬神殿裡的狗與諸神並立
在與古波斯、古希臘-羅馬同屬於印歐文化系統的北歐維京文化和凱爾特文化中,狗狗與來世、治癒還有療傷有關。在凱爾特文化中,治癒和療傷女神尼哈亞就是攜帶著有著神性的獵犬的形象示人的,與之前的其他印歐系文化相似,在凱爾特與北歐的文化傳統裡,狗也扮演著地獄引路人和亡者的靈魂衛士的角色。所以古代維京人首領在下葬之後,都會選擇用狗來殉葬,伴隨著亡者的靈魂不受惡魂的侵害。而奧丁的伴侶,美麗與豐收女神芙麗佳的車架,就是由獵犬來拉的。
而在現實中,狗也是古代北歐人狩獵、偵查、捕獵、防盜的重要夥伴。在成年人外出勞動的時候,就要靠狗來看家護院,保衛家園和幼童。
維京武士墓以狗隨葬
凡此種種,正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狗大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對於牧獵民族和世界上的早期文明而言,狗是狩獵和保衛家宅的好夥伴,所以這一歷史慣性延續至今,比如今天英語中才有了一句諺語:Love me, love my dog,中文的大意是愛屋及烏,時至今日,他們還和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類似,將狗看做忠誠伴侶和家庭的一份子。但是在古中國,狗的地位卻出現了一波三折,經歷了一個從正面到負面的過程。
西方文化中由於牧獵經濟傳統,狗有著相對崇高的地位
古中國的狗:從正面到負面形象的轉變
新石器時代以狗隨葬的華夏先民
在古文明形成的前夕:在1-3萬年前,類以採集漁獵為生的文明起源地,古代中國和其他幾個主要文明的起源地沒有什麼區別。漁獵是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所以狗在古代先民的生活中有較高的地位。
商周時代中國部分地區有殉狗的習俗
早期中國的狗除了作為重要的肉食來源之外,也是看守家宅和田畝的助手、捕鼠小能手,還是用於佔卜和獻祭重要祭品。早在良渚時代,先民就開始製作玉石狗護身符來闢邪,在殷商人的墓葬習俗中,就有在腰坑中埋狗作為祭品的風俗。在商代和有著殷商遺風的秦國和宋國,都有在城門或者房屋地基裡斬狗埋下的習俗,以起到淨化住宅的作用。而作為替罪羊的草札狗:芻狗,被人在祭祀之後隨意拋棄,以便騙過鬼神,因此這才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
秦漢時代犬和馬並用於軍事戰爭和狩獵
在早期貴族的生活中,狩獵是重要的軍事訓練和獲得肉食的方式。參與狩獵是古中國狗的最初使命之一;在甲骨文中的逐字,就是上面是"兔",下面為"犬",表現的正是一隻狗在追逐一隻兔子的情形;比如《秦風·駟驖》,寫的是秦國開國之君秦襄公狩獵帶著大量車騎隨從的盛況,詩中的"獫"與"歇驕"均為獵犬,體現了獵犬在當時狩獵活動中的重要地位。雖然獫狁、也被稱為犬戎的蠻族造成了西周的滅亡,而且是早期秦人血戰的對象,但是這基本上無礙於狗在古典時代華夏人心目中總體正面的形象。
秦漢時代攜犬狩獵的場景
與狩獵相關的,是犬是有重要的軍事作用:在先秦隨葬的車馬坑中,有車有馬有狗,是貴族行軍作戰的常備隨從,所以"犬馬之勞"就是由此而來,犬馬成為了國君侍臣的重要代名詞;到了漢代,軍犬也跟隨著漢軍戍衛邊關,比如敦煌漢簡裡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西部候長治所,謹移九日卒徒及守狗當廩者人名各如。"狗的嗅覺十分靈敏,所以可以察覺到很多人不易察覺的動向,因此漢軍才會在艱苦的環境中餵養軍犬,用於自衛與防禦。
在秦漢時代,犬馬是功臣武將的自稱或代稱
而到了戰國和秦漢時代,我們文化中有了更多關於狗的表述和成語、名言,此時狗在我們的文化裡都是正面積極的形象。比如史記和漢書裡記載"臣位至上卿,爵為列侯,犬馬之齒七十六,為明詔填溝壑,死骨不朽,亡所顧念"、"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等等。可見在上古的中國文化裡,由於古代文化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視狗的作用。當時狗地位不低的另一個例證是,戰國和秦漢時代,著名俠士、刺客聶政還有高漸離,之前就是以屠狗為業;而著名的漢朝開國功臣樊噲之前也是屠狗之輩,漢代王公貴族整體也不排斥吃狗肉。因此此時的狗肉還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狗還沒有太多的負面文化意味。可見,經濟地位和對社會生活的參與度,影響了人們對於某一動物的態度。
秦漢時代一些武將和勇士都出身狗屠
經濟發展:狗在漢文化語境中變化的根本原因
但是到了唐宋時代,隨著經濟結構徹底穩定化、農業化,除了北方遊牧區對於狗保留了親近友善的態度之外,比如蒙古人狩獵和畜牧等傳統生活中狗是必畜養的動物,他們把狗當成是通人性的"知心朋友",所以在蒙古民間故事裡狗總是扮演著救護主人生命和財產的角色。但是在唐代之後,特別是從五代和宋朝,在在南方農耕區,狗的形象已經開始轉變,狗不再是勇敢、忠誠的象徵,而是多了愚忠、討好主人的意味。比如漢語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豬狗不如"、"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早期的秦漢時代,"犬馬之勞"卻是非常正面的評價。
在經濟上,狗由於多數時候是依附於人類的存在,而不能產生獨立的經濟價值。所以導致了狗在日後漢文化中地位的進一步降低,最後狗撲鼠的作用也在唐宋時期被貓所取代,失去了它在農耕時代最後較為重要的作用。而到了現代,隨著國人經濟水平的發展,國人也有機會過上了工業革命後西方社會的生活,所以在人們有富餘的時間和金錢之後,餵養滿足情感需求的動物,就成了新的時尚,這一點在現代東西方幾乎都是如此,這樣的背景下才出現了養寵一族和與之相關的產業鏈。
所以相比於寬泛的、相對虛無縹緲的文化概念,影響人們對於某一事物的印象的,往往還是經濟因素。因此在所謂的文化因素之後,往往真的起到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各種顯性的或者隱形的經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