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60年:助掃除文盲 成進入國際的文化橋梁

2020-12-25 中國江蘇網

走進了你我 走向了世界

漢語拼音一甲子

本報記者 丁雅誦

「注音識字好辦法,一樹開下兩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學會普通話。」當年山西農民的一首歌,唱出了老百姓對漢語拼音的喜愛。自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已走過60個年頭。如今,無論是小學生的識字入門,還是數據檢索的注音排序、網絡輸入的拼寫輸入,漢語拼音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制定科學的注音方案,最初是為掃除文盲

為什麼要推行漢語拼音?「最初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找一個好辦法來掃除文盲。據了解,新中國成立之初,有80%的人是文盲,北京的大街小巷還經常可以看到代寫書信的小攤。」曾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吳玉章先生之孫吳本淵回憶道:「我的爺爺吳玉章於1940年在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成立大會上說,『中國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如果全國滿是文盲,是建立不起來的。』這也正是他致力於探索、推動文字改革,研製《漢語拼音方案》的初衷。」

於是,在吳玉章等人的提議下,1949年10月10日,也就是新中國成立的第十天,毛澤東親自批准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推出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三大舉措,開始了掃除文盲的艱巨任務。

怎樣制定出一套科學、簡便的注音方案?是繼承中國古代的直音、反切傳統,吸納外國傳教士的標音方法,還是採用近代中國人自創的拼音方案?據介紹,在漢語拼音方案制定期間,出現過一波群眾設計拼音方案的熱潮。這些方案可謂五花八門,有的用漢字偏旁部首做字母,有的採用純粹拉丁字母、純粹俄文字母,還有的用簡單線條的大小、長短、方向等變化來表示字母……但這也充分表明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擬訂是長久以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據介紹,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拼音方案,但這還只是中國的標準,一直到1982年,《漢語拼音方案》才被認定為國際標準。

提高了國民素質,成為進入國際的文化橋梁

作為「中國20世紀的重大發明」之一,漢語拼音推行60年來,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為普及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維護國家統一、促進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統計數據表明,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到2011年的4.08%,2017年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普通話普及率達到73%以上。同時,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和依據,國家幫助12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進了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民族文字,為民族文化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設計和編制了《漢語手指字母方案》《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為殘障人士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

在信息化社會,漢語拼音也為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承、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信息化的含義主要是信息編碼和信息交互。在現代社會,漢語既要接受外來詞語,也要進入國際社會,尤其是中國的人名、地名、機構名、事物名等,都要進入國際編碼系統。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便顯示出巨大的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藍說:「此外,隨著計算機、網際網路的普及,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漢字輸入法也因其便捷易學得到普遍應用,對計算機中文化的順利實現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漢語拼音更是從「國內的文化鑰匙」延伸成為「國際的文化橋梁」。「漢字是表意文字,外國人無法直接從漢字字形上獲得讀音,所以初級階段一般都採取拼音先行的方法來幫助漢語初學者快速入門。有的聽說課程甚至不教漢字,主要用漢語拼音來提高口語能力。」國家漢辦副主任趙國成說:「目前全球已有14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26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可以說孔子學院開到了哪裡,漢語拼音就走到了哪裡。」

適應信息化和智能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如果說《漢語拼音方案》前30年的主要功績是為漢字注音,拼寫普通話,掃除文盲,並且從國家標準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標準,那麼後30年的主要功績則在於適應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國際化。」國家語委原副主任、研究員陳章太表示,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漢語拼音的這一功績也將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

新的時代賦予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新的內涵。下一步,漢語拼音還將有哪些新作為?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表示:要打贏推普脫貧攻堅戰。切實規劃好漢語拼音教育,為提高農村地區普通話水平和民族地區普通話普及率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實現「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裡」。要提升語言文字信息化水平。進一步發揮漢語拼音在信息技術與人工智慧發展中的基礎作用,重點支持面向機器翻譯、智能輔助語言學習的語音和文字識別、語言理解等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究。要推動漢語拼音的應用。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注重服務教育和特殊人群需要,增強漢語拼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要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加快推進基於《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系統的《中華通韻》的研究制定,促進中華詩詞和韻文文學的發展繁榮。同時著力規劃漢語拼音在國際標準應用、國際漢語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好漢語拼音作為文化工具和國際標準的紐帶作用。

延伸閱讀

漢字注音歷史

中國古代採用直音法、反切法;

明朝末年,傳教士利瑪竇和金尼閣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

1867年,英國人威妥瑪出版京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作為使館人員學習漢語的注音工具;

1892年,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仿照拉丁字母筆形自造切音新字;

民國初年,開展注音字母運動,用漢字筆畫的簡單符號記音;

「五四」時期,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國語羅馬字;

20世紀30年代,開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60年:為「語同音」的千年夢想打通最後一公裡
    自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已走過60個年頭。如今,無論是小學生的識字入門,還是數據檢索的注音排序、網絡輸入的拼寫輸入,漢語拼音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制定科學的注音方案,最初是為掃除文盲為什麼要推行漢語拼音?「最初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找一個好辦法來掃除文盲。
  • 漢語拼音60年 築起溝通的橋梁
    如今,不管是小學生的認字第一課,還是人們日常的交流、打字,都離不開漢語拼音,其已經融入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外:《漢語拼音方案》立足接軌世界《漢語拼音方案》的出臺,有兩方面考慮。一是掃盲,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一個民族要強大,文化要先行,教育要發達。
  • 漢語拼音60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5月10日,《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餘人,共同研討漢語拼音研製、推廣和應用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1.從口耳相傳到科學方案  為什麼要研製並頒布《漢語拼音方案》?
  • 漢語拼音60年:文盲率曾高達80% 北京不再叫「Peking」
    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這都得益於漢語拼音的重要作用。漢語拼音作為漢字注音的輔助工具,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從掃盲工具發展為漢字信息輸入的重要工具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讓古老的漢字插上拼音的翅膀飛向了世界,飛向了未來。
  • 與漢語拼音相伴60年:從國家規範到國際標準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的拉丁字母注音方案,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後,隨著語文現代化的一系列政策,中國的語言文字真正走上了「語同音」的道路。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這都得益於漢語拼音的重要作用。
  • 漢語拼音:從讀寫工具到文化津梁
    和漢字漫漫數千年的歷史相比,漢語拼音在我國推廣的短短60年,不過是拈指一瞬。然而,就是這一個甲子的輪迴,漢語拼音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乃至人類的文明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曾說:「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座現代化的文化橋梁。它一方面方便人民大眾走向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 漢語拼音: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吳本淵:為什麼要搞漢語拼音?我爺爺、時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說,其實當初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用一個好方法來掃除文盲。1940年,我爺爺在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成立大會上說過:「中國要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如果全國滿是文盲是建立不起來的。」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沒有文化的國家是強盛不起來的。
  • 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在小學第一課上朗讀「a,o,e」,造句本裡歪斜的漢字中夾雜著幾個拼音,或許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發送微信,內容檢索,深夜「碼字」,每日工作生活中漢語拼音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走過一甲子,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 漢語拼音很實用,但是你了解它形成的前生嗎?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主任王理嘉說過:「漢民族標準語是在19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在小學第一課上朗讀「a,o,e」,造句本裡歪斜的漢字中夾雜著幾個拼音,或許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發送微信,內容檢索,深夜「碼字」,每日工作生活中漢語拼音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走過一甲子,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 馮志偉 | 漢語拼音是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原創首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伊斯蘭國家的土耳其,原來一直使用阿拉伯字母,在1927年宣布放棄阿拉伯字母,採用羅馬字母,從而在東方國家和西方文化之間首先建築了一座羅馬字母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在中亞地區的突厥諸語言(包括塔塔爾語、巴什基爾語、亞塞拜然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等)都採用了羅馬字母。
  • 漢語拼音60年︱拉丁化新文字,人人爭做倉頡的激情年代
    今年的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自漢語拼音推行以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它成為識讀漢字、消滅文盲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上,它成為漢字拉丁化的轉寫標準。
  • 漢語拼音60年|你知道嗎,廣東話、閩南語也有拼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出臺,從此漢語拉丁化第一次有了由官方強力背書的標準化方案。從1950年代至今,漢語拼音方案在海內外影響愈來愈大,已經大有成為全世界默認的漢語拉丁轉寫方案的趨勢。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漢語拼音草創時代,不僅僅想用它來轉寫普通話的讀音。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你可知它當年如何產生?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宋宇晟)今天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60年前頒布的這部方案,讓漢語拼音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當年是如何產生的?記者對「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的回憶文章做了梳理。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例如陳章太:《〈漢語拼音方案〉的功績、發展及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第3期;慄洪武、樊紅雷:《陝甘寧邊區新文字掃盲教育實驗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馮志偉:《漢語拼音走向世界:成績與缺憾——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馬慶株:《〈漢語拼音方案〉研製歷程及當代發展——兼談普通話的推廣》,《語文建設》2018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在廣闊的邊疆地區,大片地名並不是漢語來源。這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少數民族語言來源的地名一般情況下有對應的漢語轉寫,但是在用拉丁字母轉寫時,如果以漢語為中介,很多時候既不方便又顯得累贅。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這種用字母符號給漢字注音的方法,給了當時的中國人很大啟發,例如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就評價到:漢字繁雜,古來多用借用其他的字來注音(參考反切),但每個字都有不同的讀音,也有不同的意思,而用西文注音,因音成字,不重複,不雷同,豈不是更好?進入近代後,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各國外交使節也加入的漢字注音的隊伍中來,最成功的當屬韋氏拼音。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今天,無論查字典、學普通話,還是拼音打字、圖書檢索,雖然漢語拼音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若被問及上述問題,恐怕知道答案者仍然寥寥。5月10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召開座談會,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
  • 拼音讀錯這麼多年突然就對了,憑什麼讓我們慣著那些文盲?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誰成想,魯迅先生的這句名言如今卻套用到了文字上面。拼音本無錯,錯的人多了,也便成對的了。近日來,一份有關拼音更改的文章受到諸多關注。很多人讀錯了多年的拼音,突然就對了。這是讓我們為文盲讓路嗎?這些拼音你讀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