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關於茶的最早文字記錄見於唐代樊綽《蠻書》:「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永德野生茶樹以張宏達分類體系中的大理茶(C.taliensis)為主,少量滇緬茶(C.irrawadiensis),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約有10.5萬畝野生大理茶樹群落分布,其他鄉鎮分布區域約1.5萬畝。
2019年8月,楊世雄博士實地考察永德後提出,永德是大理茶種重要的自然分布區和栽培起源地,老茶園最早栽培的茶組植物是大理茶,以及大理茶與茶種(C.sinensis)植物自然雜交而來的多樣性茶樹群體,勐庫、鳳慶等大葉種茶樹良種是後來引種的。 永德及周邊歷史上較有名氣的茶有鎮康大山茶、感通茶、灣甸茶、金齒茶、木邦茶等。
左邊大理茶(C.taliensis)與右邊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對比
明代初期的「鎮康大山茶」可能屬大理茶種,產地包括今永德、鎮康及緬北果敢;明景泰六年(1455)《雲南圖經志書·土產》載:大理府感通茶「產於感通寺,其味勝於他處所產者」,據專家考證,感通茶屬大理茶種,該書還記載灣甸州「與鎮康間其孟通山所產細茶,名灣甸茶,穀雨前採者為佳,」彼時永德(鎮康)曾屬灣甸州,東北部毗鄰「孟通山」,引種灣甸細茶是自然而然的事,據永康鎮南胖一帶傣族口碑相傳,栽培型茶樹源於灣甸州茶家寨;明萬曆年間黃一正《事物紺珠》載我國96種茶名,其地域從金齒(今保山)、灣甸起,向北綿延一直到今山東萊陽。另據清乾隆年間張泓《滇南新語》載:「滇茶有數種,生性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葉粗味澀,亦作團,冒普茗名,以愚外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虐……」,永德(鎮康)靠近木邦(今屬緬甸),「生性」且「葉粗味澀」的木邦茶取道永德行銷內地。
明清以降,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和茶(C.sinensis)的流行逐漸替代了上述較原始的茶種。
1950年後,邊銷茶原料一度緊缺,1960年起縣茶葉部門開始收購野生茶調撥下關茶廠,1974年收購255擔,為歷史最高年份,據說有藏民反映飲用摻有野生茶的邊銷茶後產生不適,1975年下關茶廠通知永德停收。
永德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限不詳,但有人工栽培痕跡的古老茶樹隨處可見。民間將野生型及變異型大理茶叫做「野茶」「大山茶」,雲南大葉種茶叫做「家茶」「真茶」,大理茶與大葉種茶雜交而來的叫做「大樹茶」「假茶」「特茶」「二姨子茶」 (含義與雲縣白鶯山所稱「二嘎子茶」類似)等。
大雪山野生茶(大理種)
亞練鄉黃草山傈僳族村落有一棵大茶樹,生長在海拔2038米的巨大花崗巖石上,樹高8.2米,冠幅9.6米×9.6米,地徑0.91米,花柱3裂,子房有茸毛,是永德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栽培型大葉種茶樹,歷經千年風霜仍枝繁如蓋,年產毛茶4~6千克,著名茶葉專家徐亞和老師實地考察後頗有感慨地說到:以前業內公認的雲南大葉種茶王樹是1951年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在南糯山發現的一株高8.8米、主幹直徑0.83米的茶樹,經國內專家多學科綜合考察論證推斷其樹齡800多年,可惜1995年該樹已枯死,黃草山大茶樹是他見過最大的栽培型大葉種茶樹。
2019年7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陳可可高級工程師考察該茶樹後初步認定屬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 )遺傳基因佔優勢的栽培型大葉種茶;2019年8月,楊世雄博士實地考察後鑑定該樹屬普洱茶種。
黃草山茶王樹
據村裡1948年出生的李洪老人講述,他已故嶽父是生產隊老隊長,聽說大茶樹在傈僳人定居之前就已存在,當地人類活動歷史存在斷層,相傳村旁石頭旮旯地古代有「濮人」居住過,早年傈僳人在大田夥房等地開田時挖到過很多古墳,附近大森林裡隱藏著一些古人開墾過的田丘痕跡。筆者認為,距黃草山直線距離不到10千米的忙度紅巖洞是距今約3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早期棲居著「紅巖人」,稍後是濮人,明清時期有濮人後裔德昂人村落,在古老種茶民族濮人棲息範圍內出現千年古茶樹並不足為奇。
宋元時期,傣民族從今德宏遷入今永德,並向東南拓展,據《雙江縣誌》載,1368年,罕甸率傣族人從鎮康(即今永德縣永康壩)進入今雙江勐庫建立領主政權,1485年,罕廷發土司派冰島村巖信等4人到西雙版納茶山地引回茶籽栽培成活150餘株,培育出被虞富連研究員譽為「雲南大葉種之正宗」 的勐庫茶。永德地處傣民族往返普洱—德宏通道,且縣內崇崗鄉、大雪山鄉大部曾與勐庫同屬耿馬地,就近引種了勐庫大葉種茶。另據史料記載,1761年雙江土司的女兒嫁給順寧土司,陪嫁數百斤勐庫大葉種茶籽(註:1斤等於500克,下同),繁殖變異後演化出鳳慶大葉種,永德縣烏木龍鄉、亞練鄉東北部原屬順寧府地,現存很多鳳慶大葉種古茶樹。
茶籽
據烏木龍鄉木廠村1949年出生的俐侎老人羅志保講述,相傳當地最早的「家茶」是有人將茶籽藏在龍竹挑杆中從江外帶過來,這種說法與《雙江縣誌》記載的勐庫茶種來源相似,都是從江外將茶籽私藏在龍竹挑杆中混過關卡,不同的是俐侎人祖籍地原本就在瀾滄江以東的銀生府,那裡是雲南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茶區,唐代就已盛產茶葉。
筆者總結永德茶根據地域和口感風格特點大致可分為東西兩大茶區。
其中,東部茶區涵蓋環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的大雪山鄉、烏木龍鄉、亞練鄉、永康鎮東半山、班卡鄉、崇崗鄉等五個半鄉鎮,大雪山原始生態系統孕育了茶樹種質資源的多樣性,高山雲霧形成的漫射光有利於光合作用和有機物的合成,日夜溫差大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高山溫溼度有利於增加新梢持嫩性,土壤中的巖石沙土及腐殖質有利於增加鮮葉胺基酸含量,這一茶區的茶複雜度高,花香果香彰顯,茶湯清甜,細膩度高,特點可用「清醇」兩字概括,市面上有不少名為「永德大雪山」或「大雪山」的茶,其中不乏品質上乘者,品飲體驗完全不輸一線山頭茶。
永德大雪山萬丈巖瀑布
西部茶區涵蓋小勐統鎮、永康鎮西半山、勐板鄉、德黨鎮、大山鄉等四個半鄉鎮,受低熱河谷立體氣候影響,茶葉品質特點可用「濃厚」兩字概括,其中,標杆山頭忙肺、梅子箐和鳴鳳山的市場認知度最高。
綜合研判,古代永德茶樹種質資源除本地自然生長的野生種外,大致有北、東、南三個來源:一是從北部灣甸洲傳入的灣甸茶種,形態特徵為「細茶」,永德現有茶園中的一些「老品種」中小葉茶樹疑似該種;二是從東部到景谷運鹽商道引入的普洱、勐庫等地大葉茶種,以及俐侎人從銀生府帶過來的普洱茶種;三是從南部緬甸傳入的大葉種茶,清初南明王朝覆滅後永曆帝身後上千人逃到麻粟壩一帶,與尚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部族打客家,墾荒種植來歷不是很清晰的大葉種茶,當時麻慄壩與今永德同屬鎮康州,茶種傳入永德,梅子箐古茶園中部分茶種則源自更遠的緬甸木邦崩龍大山。
縱觀永德茶樹歷史,除野生茶外,早期茶樹主要由德昂族、布朗族、佤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傣族等世居民族在房前屋後單株單塘栽種,以及在地埂成排栽種或園子地小片栽種,所產茶葉自產自用,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生產商品茶的連片茶園,種質資源來源多樣,遺傳基因複雜,種植時間跨度大,由於種茶民族遷徙頻繁,部分存世古茶樹難以準確判定樹齡。
清末至民國早期的30年間,官方數次發動種茶,一些引種茶樹發生變異以及與原有茶樹品種雜交,演繹出一批地方品種,其中,鳴鳳山大葉種和忙肺大葉種1987年被審定為省級優良群體品種。
2016年12月1日《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據《臨滄市栽培古茶園第一批重點保護名錄》和《臨滄市栽培古茶樹第一批重點保護名錄》,全市55個古茶園永德佔21個,99棵古茶樹永德佔29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