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倜:一位被世人遺忘的書法大師!其人其書(散佚作品集)

2020-12-23 南宗老伍

總第一八五九期;歡迎關注。

編者按:李倜是元代書法家中最得晉人意韻的書家之一,我們的《越正統,越撩人(連結)》一文對此做過介紹,文章也廣為傳播。

但是,有關李倜家世和書法,研究得並不很多。很多書友經常留言,希望獲得更多有關李倜的資料,以增加對其人其書的了解。今天特編發此文,從史籍中鉤稽他仕宦大致年份和官職,並在此基礎上考述他與江西和江浙兩地隱逸之士的交往,從而佐證李倜追求古意之書學思想。同時,對李倜的書跡作一較為全面的鉤稽和考述。李倜雖是以聲名著稱於時的漢人官宦,卻也是一位人品、書畫、詩文兼得好評,且富收藏,儒釋道兼通的文人書家。

陸柬之《文賦》後跋:左為李倜跋一,右為趙孟

山西太原籍李倜是元代具有代表意義的書畫家,也是元代最得晉人意韻的書家之一,然而由於其人《元史》無傳,生平事跡及家世較為隱晦,加之傳世書跡不多,客觀上造成了後世對其人其書探究的難度,本文試作鉤稽和考述。

01

李倜的生平、家世與交友

李倜(約一二五○—一三二七後) ,字士弘,號員嶠真逸,太原榆次(今山西晉中市榆次區)人。祖懋,曾為河東宣撫檢察使,後追封冀寧郡侯,諡文惠。父昱(一二二八—一二七五),字仲明,曾為成都路防城軍民總管,追封冀寧郡公,諡忠敏。懋、昱父子二人在元朝皆有功勳。

生於官宦之家的李倜,初任職集賢院,大德間改任臨江路總管,蒙冤為肅政廉訪司彈劾去官。後李倜終獲雪冤,李倜出任臨江路總管的時間應在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前後,而落職時間在大德五年(一三○一)二月前。

大德十一年(一三○ 七),李倜起為延平路總管。李倜在《臨右軍明府等帖》卷後題曰:『至大己酉七月晦日書於延平。』至大己酉即至大二年(一三○九),李倜是 時應在延平任上。旋又出任泉州路總管,後改兩浙鹽運使,以中奉大夫(從二品)集賢侍讀學士致仕。

據黃公望《李倜〈臨右軍帖〉跋》可知,至順二年(一三三一)李倜仍在世。『死後諡章肅』。

李倜一生沉浮宦海,不知道他自己作何感慨,但當其子為其請諡之時,還是頗為滿意的。李倜兄弟四人,排行第三,娶許氏,有子思德。

李倜:陸柬之《文賦》跋一,大德辛丑年(1301年),約52歲。

李倜雖是著稱於時的漢人官宦,卻也是一位人品、書畫、詩文兼得好評,且富收藏,儒釋道兼通的文人書家。

李倜信崇道教,名其室為『虛己遊世堂』,號員嶠真逸,與道家隱士多有交往,也與釋家高僧來往頗多。這說明李倜和元代很多文人一樣,好交方外之士。以下試對李倜的交遊情況略作考述。

元代書法首推趙孟,他是元代復古書風的領袖。一生『擬晉』的李倜與趙孟交往甚密。早在元貞元年(一二九五),趙孟就應李倜之請,曾為其父作墓銘《故成都路防城軍民總管李公墓志銘》(見《松雪齋集》卷八)。李倜與趙孟又同僚集賢院,文淵閣四庫本《六藝之一錄》載宋濂曾記趙孟為李倜書《道德經》,雖不知此時李倜是在何地求得趙孟是作,但足知他們關係非同一般,而且皆喜談玄論道。又《石渠寶笈》卷二十一著錄有一件趙孟十二開書冊,第一幅為楷書畫跋 一則,款識雲『大德八年(一三○四)春二月十四日,吳興趙孟子昂』,其後有李倜觀款一則: 『皇慶元年(一三一二)十二月甲申,員嶠真逸河東李倜獲觀。』

除了與趙孟有亦師亦友的關係之外,李倜與吳澄、虞集、揭傒斯、劉辰翁等書家及江西隱逸之士也多有交往。還值得關注的是與方外之士的交往,早在清江任總管時,李倜『七逸』之事便傳為佳話。

是時,李倜政事之餘,常與江西的其他六位隱逸之士相友善,或登山觀竹,或看柳賦詩,或談玄論道,或和詩答文,時人號為『(清江)七逸』。其他六人為:無心段道恮、石田李允一、石崖黃介然、海印竺世發、三會劉師復、青山趙文。似乎是有意仿效晉人『竹林七賢』,也能看出李倜『擬晉』之風不虛。

在杭州任職期間,與當地的隱逸之士亦頗多往來,尤其是和當地的高僧。如《石屋洞題名》中就有『偕淨慈晦機、中竺元叟、明慶幣巖、演福湛堂、會稽千巖』同遊的記載。此五人皆為高僧,且和文人交往頻繁。

李倜無論是在江西還是在江浙,皆好交方外之士,這可能就是真實的李倜,身為士大夫,卻追求古風,喜好隱逸。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他的處世和書法。

02

書學品評

李倜以好書名天下,其書取法晉人,尤以王羲之為規模對象,學習極為刻苦用工,加之天資過人,在元代前期書家中,幾欲與趙孟、鮮于樞 (一二四六—一三○二)並駕齊驅。

元代書法家錢良右(一二七八 一三四四)評其書曰:『今人臨帖,自松雪翁後便到員嶠真逸,謂皆有晉人風裁』,『今再觀員嶠所臨,兼無位置之失』。

李倜臨帖幾乎達到了痴迷的地步,尤其是對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法的學習最見傾心,甚至連自己的書齋也取名為『擬晉齋』,把自己的生活也晉人化,戴表元《擬晉山房記》評其:『稍暇則取晉右軍縱筆擬為之,所居山房之窗壁、幾格、硯席諸供具花物,皆奕奕有晉氣。』

如此用工和痴迷,也許只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可與之仿佛,所以連友人趙孟也感嘆:『員嶠真逸李公無帖不臨,可謂好學也已。僕亦好書者,無暇臨古帖,但美士弘耳。』惜乎,李倜所臨右軍帖之書跡鮮見傳世。不過對於李倜臨帖功夫和臨帖水平,我們還是可以從元人對他的評價中窺知一二。也許正如趙雍所說『臨帖為最 多』,以致李倜流傳下的作品極為少見。

李倜除了對王羲之等晉人法帖無所不臨外,他也臨習孫過庭《書譜》等,對此,吳澄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孫過庭其實也屬王羲之體系範疇,李倜臨之,亦當追尋右軍而已。

李倜:陸柬之《文賦》跋二,大德乙巳年(1305年),約56歲。

李倜書法也屬復古之流,主張有古意,尚氣韻。他不僅在書法上追摹晉 人,於生活上也極力模仿魏晉人,真可謂對『魏晉風度』情有獨鍾。

李倜的復古書風也和趙孟等人一樣,不僅在取法方面以晉唐為宗,在書體上也開 始習研篆隸等古體,但時代所限,終不可與其行草相提並論,從他在周文矩《採神圖》上的一段隸書題跋即可見一斑。

在討論李倜書法的時候,趙孟對他的影響是不能忽略的。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法考證李倜的確切生卒年,但從他們的生活年代和交友來看,年齡應相仿佛,甚至比趙孟略大些。

可是趙孟的資歷和聲望在李倜之上,而且書法的成就也在李倜之上,如前文中亦提到的李倜求書於趙孟。揭傒斯說:『李士弘平生好寫竹、臨帖,每作一紙,必自求趙公跋,然後與人,政欲託不朽也,況他人乎。』這既說明李倜對趙的書法和威望的欽佩,也說明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

李倜的書法雖然筆法沒有趙孟謹嚴,但所得晉人灑脫、風流實則相似,甚有過之。他們都學晉人,都追求意韻,但李倜似乎更專,而趙孟六體皆善。

趙孟行書《洛神賦》卷題跋,無年款。另有高啟、王鐸題跋,李倜跋用隸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倜對趙孟書法的肯定,從他題跋趙孟《洛神賦》中可知,其雲: 『大令好寫《洛神賦》,人間合有數本,惜乎未見其全。此松雪書,無一筆不合法,蓋以《蘭亭》肥本運腕而出之者,可雲買王得羊矣。』所以,可以說他們二人是惺惺相惜的擬晉高手。可惜,除了這有限的幾條題跋和後人的若干零星記載外,沒有更多的有關他們對晉人書法的討論。

李倜書法成就還與他宏富的收藏分不開,這點和趙孟、鮮于樞一樣。茲錄歷代書畫著錄中,幾條有關李倜收藏的資料:

李士弘倜號圓嶠所藏:黃山谷大字《浯溪詩有序》,又《草聖書嵇康詩(書)》。(《珊瑚網》卷二十二)

李倜士弘號員嶠家藏:許道寧《華山三峰》雙幅、董羽《子母出水龍捲》(徽宗題)、關仝《山水》四幅(雪景尤妙)、郭熙《山水》雙幅(雙幅雪景)王晉卿著色《楚江清曉圖》(有『萬壽無疆』之印)。(《式古堂書畫匯考·畫考》卷三十二)

曹霸畫人馬,筆墨沉著, 神採生動。餘平生凡四見真跡: 一《奚官試馬圖》,在申屠侍御 家。一《調馬圖》,在李士弘家,並宋高宗題印。(《畫鑑》)

此外他還藏有蘇軾的《玉堂制草》等。這些只是我們可知的藏品。從這些藏品來看,似乎無法和趙孟、鮮于樞等相比,但也不乏名跡。

李倜《清風高節圖》款識,書於延祐丁巳年(1317年),約68歲。此件墨竹圖現為私人收藏。

李倜的繪畫也頗有聲名,尤其『善畫墨竹』,師法文同,時人多詠之,黃公望說他與李息齋伯仲間。能得『元四家』之黃公雅贊如此,其水平自非一般。

《跋李倜臨右軍帖》:員嶠作畫息齋伯仲間,其臨摹又頡頏於松雪,困學二老,斯時有三君子而能追及之,可謂難矣。員嶠至今存雖獨步可也,翰墨特其餘事,至於立身宦途,而志趣常常超然於物表,此吾所以起敬者也。至順辛未仲春望日,後學黃公望。

《圖繪寶鑑》有傳,明人薛穆畫竹即師之。其山水,鄭真稱『皴法遠師董元,近學馬遠,而意匠經營精入能品』,有《雪霽圖》等,惜今不傳。以李倜亦可知有元一朝文人書畫兼善之風尚。

03

書跡稽考

李倜書跡流傳較少,限於眼見,筆者僅見墨跡四件,墨拓一件,著錄七件,略作稽考於下。

(一)《跋陸柬之書〈文賦〉》

紙本,行書,題跋墨跡二則,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著錄於《石渠寶笈》卷二十九、《庚子銷夏記》卷一。二題跋前後相差四年,其書法則可看出李倜是深得晉人三味的。尤其是後一跋行草相間,用筆圓活精到,筆法意蘊酷似右軍。

(二)《跋周文矩圖》

行書,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文雲:『皇慶元 年(一三一二)十二月甲申,員嶠真逸河東李倜獲觀。』前有趙孟大德八年題跋。《石渠寶笈》卷二十一著錄。

(三)《贈筆工範君用帖》

紙本,共兩頁,高三十二點七釐米、寬十七點五釐米,高三十二點七釐米、寬十四點八釐米,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有關此卷,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有詳錄。

(四)《題趙子昂書〈洛神賦卷並序〉》

隸書,粉箋。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大觀錄》卷八、《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卷十六、《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五十四等著錄。

(五)《禹陵窆石題名》

杜春生《越中金石記》卷八載:『刻高七寸五分,廣二寸,二行,行書,徑九分。「員嶠真逸來遊,皇慶元年(一三一二)八月八日」。』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拓。

(六)《臨右軍帖》

硬黃箋本,高九寸。署款:『至大己酉歲 (一三○九)七月晦日書於延平。』後有趙孟、黃石翁、(□)袞、虞集、陸友仁、錢良右(二跋)、李瓚、黃公望、李升、趙雍、張昕等題跋。著錄於《趙氏鐵網珊瑚》卷六、《大觀錄》卷九上、《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卷十七。

(七)《元徵行都元帥五路萬戶梁瑛神道碑》

《山西通志》卷五十八載:『在梁官村,嘉議大夫御史丞行御史臺事魏初撰,集賢侍讀學士奉議大夫李倜書丹,中奉大夫中書省參知政事杜思敬篆額。延祐元年(一三一四)重九月日,少中大夫西 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男天翔立石。』拓本未見,文見《青崖集》卷五,《全元文·八》,第四九○至四九二頁,《山右石刻叢編》卷 三一有載。

(八)臨《書譜》

此作為贈皮溍者,有吳澄《跋皮昭德藏李士弘所臨書譜》跋雲:『延祐五年(一三一八),澄以集賢直學士召。修撰虞伯生將旨而南,侍讀學士河東李士弘亦被命祠衡嶽,訖事過家。臨別時,以其所臨孫過庭《書譜》贈昭德,意甚不輕。』但未見 他書著錄。

(九)《石屋洞題名》

阮元《兩浙金石志》卷十五載:『皇慶壬子 (一三一二)九月八日,員嶠真逸河東李倜士弘,偕淨慈晦機、中竺元叟、明慶幣巖、演福湛堂、會稽千巖同遊,男思德侍行。是日風高氣清,乘興就高峰。』並記『行書七行,字徑一寸』。丁敬《武林金石記(五)》卷八下《員嶠真逸題名》者,當同。此刻今未見。

(十)《跋唐林藻深慰帖》

《趙氏鐵網珊瑚》卷一載:『郭郎少公執事闕先,所仗寫文卷閒垂撿出續令往取,謹問:唐林藻 書世不多見,今觀此帖意韻近古,字字圓熟,甚可崇尚,當寶惜之,勿忽。延祐丁巳(一三一七)閏 正月八日,員嶠真逸河東李倜敬題。』亦見於《式 古堂書畫匯考》卷八,《清河書畫舫》卷三上。後之流傳俟考。

(十一)《跋〈李唐夏禹治水圖立軸〉》

此幅絹本,原為桐城張氏存誠堂所藏。李倜 跋不見《全元文》,且對其畫學思想研究頗有價值,不煩抄錄如下:

考諸前賢畫論,不獨神氣骨法、衣紋向背為 難。蓋古人必以聖賢形象、往昔事實含毫命素制 為圖畫,要在尚論遐邈千載一堂,故秘畫珍圖, 名隨意立。此《大禹治水圖》,乃李唐筆也。曲盡當時胼手胝足之狀,覽之令人穆然興感。萬世而下得享承平之福,誰之力也。延祐丁巳 (一三一七)閏正月望,員嶠真逸李倜。

(十二)《跋蘇軾〈羅漢閣記卷〉》

是捲紙本,卷後除李倜跋外,還有魏杞、錢良右、陸輔之、張鳳翼、文嘉等跋。此卷在清代即下落不明。

(十三)楷書《九歌》

李倜楷書作品集《九歌》,近年由「近墨堂基金會」推出的私人珍藏版,我們曾經做過推薦(前文連結):

04

餘論

李倜的書法專師晉人,尤其是對王羲之書法,幾乎無帖不臨,功夫極深,也深得蕭散之致,是元代復古書風的重要一員。

但李倜書法影響不遠,時人關注不多,《書史會要》亦闕載,流傳書跡極少,卻多題跋類。李倜書作何以不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其平日所為多臨帖之作,加之頗為自珍,不輕予人,性格又好隱逸,常與方外之士往來,聲名與作品未能真正廣為彰顯與流通。此或是其秉性所致吧。

另外,在元代,書法亦如戴表元所謂『翰墨一事,未之能忘,蓋優哉遊哉,聊以寄意,偃仰為適而已』,非可託身之業也。可惜的是李倜雖有詩名,也未見錄於《元詩選》等,文僅存數則題跋而已;雖善畫,亦未流存於世。其或惟求有用於世,達兼天下,窮善其身;抑或閒雲野鶴,不求聲名。

自古書以人傳者為多,少以書掩業名。但李倜在書法史上的意義還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他是元代復古書風的幹將,他的書法直取二王,深得其旨趣。他的書法風格既是元代復古書風的一部分,又和同時代其他書家有明顯的區別,這或許就是李倜的價值所在。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卻漸不為人所熟知。其一生閒逸成其 藝,卻也抑其名也。幸哉?不幸哉?智仁自見。

相關焦點

  • 書法家葉恭綽:書如其「學」,如其「志」,如其「人」
    葉恭綽 行書集稼軒句聯 水墨紙本 立軸葉恭綽的藝術最高成就集於書法。他取法趙孟、趙子昂、褚遂良和魏碑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雖無葉體之說,卻有葉體之實,其字既雄渾遒勁,又靈動飛揚,挺拔中蘊含著柔韌,嚴謹中散發著爽趣,正、行、草、隸、篆均工,且都具大家的氣魄。啟功自謙是他的學生,稱讚其書法「天骨開張,盈寸之字有尋丈之勢」。
  • 劉曉慶端午節曬書法,「不老女神」師從名家,書法雅致,字如其人
    劉曉慶端午曬書法,「不老女神」師從名家,書法雅致,字如其人大家好,我是不二齋,劉曉慶是一位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女明星了,曾因出演95版的《武則天》而紅遍大江南北,為人們所熟知,雖然歷經波折,在一個看臉的圈子裡,如今已經65歲的劉曉慶依然沒有過氣,
  • 百年書法大變局:位居榜首的書法大師
    這其中也有不少遺憾,比如啟功先生無論學問,書法水平也堪稱大師級水平,卻意外的落選了。 時間又過去了20年,人們的觀念,書法認知也在發生了諸多變化,所以有必要我們重溫書法大師們經典風採,欣賞筆墨情韻,繼往開來。再梳理一下我們心目中偉大的書法大師。
  • 「國眼」楊仁愷:厚積薄發,書如其人
    所以,在對於外來文化和我們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取捨,最終還是取決於現實生活中人的社會實踐和人自身的需要。而藝術作品是往往展現一個民族擁有的文化具備與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差異和個性,因為它的長期存在從而形成了民族精神以及傳統,並且對該民族產生深遠的影響。
  • 嶺南書法界標誌性人物歐廣勇藝術館在其家鄉落成
    歐廣勇藝術館正式開館 張水木 攝中新網肇慶5月30日電 (索有為 張水木)嶺南書法界標誌性人物、廣東省德慶籍著名書畫家歐廣勇藝術館,5月30日在肇慶市德慶縣正式開館。歐廣勇是德慶縣悅城人,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編著有《中國歷代書藝概覽》、《廣東省志·書法篆刻》、《歐廣勇書法集》、《粵東金石略補註》、《繼往開來歐廣勇書畫精粹》等書籍,為嶺南書法界標誌性人物,在全國也頗具影響力。其少時遍拜嶺南畫派大師為師,汲取南北各派之長,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
  • 《墨道良行》——吳良行書法作品集首發式圓滿成功!
    11月18日下午,「文化浙商 精神傳承」吳良行書法藝術作品展暨《墨道良行》書法集首發式在浙江美術館隆重舉行。中馬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吳良行作為知名浙商,成為首位進入中國頂尖藝術殿堂的企業家。本次首發式由浙商發展研究院、蘭亭書法社主辦,《浙商》雜誌社、墨舞中馬書法館承辦,《美術報》、浙商博物館等協辦。
  • 空海大師書法藝術之新解
    由於受中國唐朝時期佛教的薰陶,其人生理想充滿了入世情懷與務實的精神,並將這種理想融化於書法藝術之中,進而將佛教精神中對個體生命的關懷及其對群體倫理的關注所表現出崇高的道德價值淋漓於書法藝術作品之中。 人性本善論在中國自古就被歸為人的自然屬性層面,這樣,人的道德屬性與人的自然屬性是重合的,二者之間沒有任何矛盾。受中國唐朝時期佛教影響的空海大師固然帶有中國佛教元素。
  • 侯耀華書法欣賞,一字值5萬!網友:寶刀未老,勝過醜書大師!
    我國的書法文化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是發展到今那也是被我們後人很好的傳承了下來,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那也是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今天小七就給大家介紹一位明星書法愛好者!這位書法愛好者就是侯耀華,說到侯耀華大家都知道他是有名的藝術家,特別是他的父親侯寶森更是我國相聲界的大師,而侯耀華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傳承了演藝的精髓,而侯耀華除了在演藝界非常有名外,他同時對中國的書法也是非常的喜歡,每天都會堅持練習書法,而且書法作品也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收藏,這時有的網友可能會想有人收藏他的書法,那是因為他的名氣大,屬於「
  • 弘一大師書法,開當代醜書先河?嘲諷他功底,是沒見他17歲前的字
    但他似乎生來就是一團矛盾之人,也不是只會放浪不羈,自小在讀書方面也是極為刻苦。因為他雖生在巨富之家,但其母親身份上卻是「妾」,身上要承受太多壓力了。於是,這位金枝玉葉、文化全才,正由於既天資超卓又勤奮異常,才得以在書法、 篆刻、繪畫、音樂、戲劇、詩文等方面均造詣精深,且在多個領域開中華藝術之先河,風流才子,名揚四海。
  • 清宮文物散佚與徵集(下)
    全書編纂過程長達74年,共收錄上起魏晉、下至清代中期近2000年書畫作品1萬多件,其中除掉當朝皇帝、大臣作品外,唐、宋、元的書法名畫近2000件,明代作品亦存2000件左右,可見清以前的傳世書畫佔了相當的比重,但後來清宮所藏書畫因各種原因散佚甚多。這些頻遭劫難的清宮書畫,有些已損毀,部分散佚海內外。
  • 米芾學書,告訴我們寫字不僅要觀其形,還要悟其神,更要心領神會
    今天筆者是時候來聊聊北宋的大書家米芾了,同時先前筆者也適當的介紹了很多的書家,例如陳忠康,孫曉雲,曹寶麟,韋斯琴等當代的傳統書家,記得當時有書友也在後面留言道:建議筆者適當的多介紹介紹這些傳統的書家,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弘揚傳統文化,所以筆者今天就來介紹一位自己很喜歡的傳統書家,但他不是當代書家
  • 「奸臣」嚴嵩,書法充滿浩然正氣,「字如其人」不可靠
    嚴嵩是明代嘉靖間的一位大學士,直內閣近二十年。「奸臣」二字為其考語,典籍裡、舞臺上、屏幕中,他是兇狠貪婪的化身,令千夫所指。本文無意對嚴嵩的一生作出如何的評價,這裡旨在說明的是嚴嵩研究中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即嚴嵩的書法藝術,以及在「奸臣史學」流布的情況下,嚴嵩的書法作品遭受以人廢字的「禮遇」之事。為什麼「字如其人」的說法屢屢落空?
  • 書法大家謝昭然,獲獎鋼筆書法作品欣賞,書風書韻,皆是大師風範
    在一次訪談中,謝昭然說:硬筆書法如果停留在毛筆字的框架裡,好看也只是個體,臨古貼其實是個政治正確的說法,還是在豎寫毛筆字的範疇內。希望書法家能多考慮橫寫與寫字速度,當然這很考驗書法家創造力與對其他字體的兼顧。有網友評論謝昭然的書法說:寫得確實不錯,不過總覺得筆畫太過生硬,特別是行書,就顯得不流暢了。我還是更佩服顧仲安的硬筆楷書和錢沛雲的行書,網友們可能看看。
  • 薦書 茨威格作品集
    茨威格作品集(套裝共9冊)(名家特輯) 【讀書簡介】 "斯特凡·茨威格是當今擁有讀者最多、最受讀者喜愛的奧地利籍德語猶太作家,他同時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回憶錄《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歷史人物傳記《三大師傳》等,作品曾多次被改編,搬上舞臺和熒幕。
  • 莆田人在書法史上彪炳千秋,作品屢被故宮珍藏
    1、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書法家,最早載於史籍的書帖莆田人的書法要從林藻開始講起,他是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書法家,同時也被譽為莆陽進士第一人,莆田縣西天尾鎮澄渚人,出生在「豪華家族」九牧林。比其從兄蔡襄書法,飄逸過之,一時各書家,無出其左右者」「……但因人品差,書名不為世人所重。」
  • 三毛佚作集結出版 26篇散佚作品2篇手稿首曝光
    原標題:三毛佚作集結出版 26篇散佚作品2篇手稿首曝光  已故臺灣作家三毛佚作《你是我不及的夢》近日結集出版,書中收錄26篇散佚作品,以及2篇首度曝光的珍貴手稿。   據該書編輯林妮娜介紹,三毛尚有部分當年發表在報刊上的文字,未被收錄進「三毛全集」中。
  • 他用「孩兒體」,寫了一幅書法作品,獲得5億稿酬
    他是中國十大書法家之一,寫了一幅作品獲得5億稿酬,被稱為「孩兒體」。謝無量(1884~1964),四川樂至人,原名蒙,字大澄,號希範,後易名沉,字無量,別署嗇庵。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曾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法家之一。
  • 這是真正的人書俱老,文史大家周退密書法上海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周退密先生辭世後首個由家屬提供作品的書法展——「周退密書法展」11月24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正式展出,展覽呈現了近60幅周退密的書法作品。其中既有大量周老臨古擬古的作品,包括臨《石門銘》《石門頌》等,更有其自作詩《松江遊草》等作品,從中見出這位文史大家的深厚學修和高古書風。
  • 簡訊,「玉山草堂雅集·詩聯」霍國強書法作品巡展隆重開幕
    (第8回)暨作品集首發式在侯北人美術館隆重開幕。在顧阿瑛誕辰710 周年之際,舉辦霍國強書法作品展,奉獻給吳中父老鄉親,足見意義的非同尋常。其書作內容皆是霍國強以顧阿瑛的詩文楹聯為主於近期創作的作品,意在書中,情由詩出,詩書合璧,文採與書藝同輝。 因出版霍國強這次書展的作品集,我得以先睹全部展品。
  • 學貫中西徐悲鴻——油畫、國畫、書法都達到頂峰的真大師!
    學貫中西徐悲鴻——油畫、國畫、書法都達到頂峰的大師!說起徐悲鴻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都知道悲鴻先生善於畫馬,在馬畫領域,徐悲鴻以全新的思維理念,融西畫因素於中國繪畫技法之中,經長期實踐終以大寫意的形式呈現於世人面前——這就是悲鴻馬。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託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