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一八五九期;歡迎關注。
編者按:李倜是元代書法家中最得晉人意韻的書家之一,我們的《越正統,越撩人(連結)》一文對此做過介紹,文章也廣為傳播。
但是,有關李倜家世和書法,研究得並不很多。很多書友經常留言,希望獲得更多有關李倜的資料,以增加對其人其書的了解。今天特編發此文,從史籍中鉤稽他仕宦大致年份和官職,並在此基礎上考述他與江西和江浙兩地隱逸之士的交往,從而佐證李倜追求古意之書學思想。同時,對李倜的書跡作一較為全面的鉤稽和考述。李倜雖是以聲名著稱於時的漢人官宦,卻也是一位人品、書畫、詩文兼得好評,且富收藏,儒釋道兼通的文人書家。
陸柬之《文賦》後跋:左為李倜跋一,右為趙孟
山西太原籍李倜是元代具有代表意義的書畫家,也是元代最得晉人意韻的書家之一,然而由於其人《元史》無傳,生平事跡及家世較為隱晦,加之傳世書跡不多,客觀上造成了後世對其人其書探究的難度,本文試作鉤稽和考述。
01
李倜的生平、家世與交友
李倜(約一二五○—一三二七後) ,字士弘,號員嶠真逸,太原榆次(今山西晉中市榆次區)人。祖懋,曾為河東宣撫檢察使,後追封冀寧郡侯,諡文惠。父昱(一二二八—一二七五),字仲明,曾為成都路防城軍民總管,追封冀寧郡公,諡忠敏。懋、昱父子二人在元朝皆有功勳。
生於官宦之家的李倜,初任職集賢院,大德間改任臨江路總管,蒙冤為肅政廉訪司彈劾去官。後李倜終獲雪冤,李倜出任臨江路總管的時間應在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前後,而落職時間在大德五年(一三○一)二月前。
大德十一年(一三○ 七),李倜起為延平路總管。李倜在《臨右軍明府等帖》卷後題曰:『至大己酉七月晦日書於延平。』至大己酉即至大二年(一三○九),李倜是 時應在延平任上。旋又出任泉州路總管,後改兩浙鹽運使,以中奉大夫(從二品)集賢侍讀學士致仕。
據黃公望《李倜〈臨右軍帖〉跋》可知,至順二年(一三三一)李倜仍在世。『死後諡章肅』。
李倜一生沉浮宦海,不知道他自己作何感慨,但當其子為其請諡之時,還是頗為滿意的。李倜兄弟四人,排行第三,娶許氏,有子思德。
李倜:陸柬之《文賦》跋一,大德辛丑年(1301年),約52歲。
李倜雖是著稱於時的漢人官宦,卻也是一位人品、書畫、詩文兼得好評,且富收藏,儒釋道兼通的文人書家。
李倜信崇道教,名其室為『虛己遊世堂』,號員嶠真逸,與道家隱士多有交往,也與釋家高僧來往頗多。這說明李倜和元代很多文人一樣,好交方外之士。以下試對李倜的交遊情況略作考述。
元代書法首推趙孟,他是元代復古書風的領袖。一生『擬晉』的李倜與趙孟交往甚密。早在元貞元年(一二九五),趙孟就應李倜之請,曾為其父作墓銘《故成都路防城軍民總管李公墓志銘》(見《松雪齋集》卷八)。李倜與趙孟又同僚集賢院,文淵閣四庫本《六藝之一錄》載宋濂曾記趙孟為李倜書《道德經》,雖不知此時李倜是在何地求得趙孟是作,但足知他們關係非同一般,而且皆喜談玄論道。又《石渠寶笈》卷二十一著錄有一件趙孟十二開書冊,第一幅為楷書畫跋 一則,款識雲『大德八年(一三○四)春二月十四日,吳興趙孟子昂』,其後有李倜觀款一則: 『皇慶元年(一三一二)十二月甲申,員嶠真逸河東李倜獲觀。』
除了與趙孟有亦師亦友的關係之外,李倜與吳澄、虞集、揭傒斯、劉辰翁等書家及江西隱逸之士也多有交往。還值得關注的是與方外之士的交往,早在清江任總管時,李倜『七逸』之事便傳為佳話。
是時,李倜政事之餘,常與江西的其他六位隱逸之士相友善,或登山觀竹,或看柳賦詩,或談玄論道,或和詩答文,時人號為『(清江)七逸』。其他六人為:無心段道恮、石田李允一、石崖黃介然、海印竺世發、三會劉師復、青山趙文。似乎是有意仿效晉人『竹林七賢』,也能看出李倜『擬晉』之風不虛。
在杭州任職期間,與當地的隱逸之士亦頗多往來,尤其是和當地的高僧。如《石屋洞題名》中就有『偕淨慈晦機、中竺元叟、明慶幣巖、演福湛堂、會稽千巖』同遊的記載。此五人皆為高僧,且和文人交往頻繁。
李倜無論是在江西還是在江浙,皆好交方外之士,這可能就是真實的李倜,身為士大夫,卻追求古風,喜好隱逸。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他的處世和書法。
02
書學品評
李倜以好書名天下,其書取法晉人,尤以王羲之為規模對象,學習極為刻苦用工,加之天資過人,在元代前期書家中,幾欲與趙孟、鮮于樞 (一二四六—一三○二)並駕齊驅。
元代書法家錢良右(一二七八 一三四四)評其書曰:『今人臨帖,自松雪翁後便到員嶠真逸,謂皆有晉人風裁』,『今再觀員嶠所臨,兼無位置之失』。
李倜臨帖幾乎達到了痴迷的地步,尤其是對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法的學習最見傾心,甚至連自己的書齋也取名為『擬晉齋』,把自己的生活也晉人化,戴表元《擬晉山房記》評其:『稍暇則取晉右軍縱筆擬為之,所居山房之窗壁、幾格、硯席諸供具花物,皆奕奕有晉氣。』
如此用工和痴迷,也許只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可與之仿佛,所以連友人趙孟也感嘆:『員嶠真逸李公無帖不臨,可謂好學也已。僕亦好書者,無暇臨古帖,但美士弘耳。』惜乎,李倜所臨右軍帖之書跡鮮見傳世。不過對於李倜臨帖功夫和臨帖水平,我們還是可以從元人對他的評價中窺知一二。也許正如趙雍所說『臨帖為最 多』,以致李倜流傳下的作品極為少見。
李倜除了對王羲之等晉人法帖無所不臨外,他也臨習孫過庭《書譜》等,對此,吳澄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孫過庭其實也屬王羲之體系範疇,李倜臨之,亦當追尋右軍而已。
李倜:陸柬之《文賦》跋二,大德乙巳年(1305年),約56歲。
李倜書法也屬復古之流,主張有古意,尚氣韻。他不僅在書法上追摹晉 人,於生活上也極力模仿魏晉人,真可謂對『魏晉風度』情有獨鍾。
李倜的復古書風也和趙孟等人一樣,不僅在取法方面以晉唐為宗,在書體上也開 始習研篆隸等古體,但時代所限,終不可與其行草相提並論,從他在周文矩《採神圖》上的一段隸書題跋即可見一斑。
在討論李倜書法的時候,趙孟對他的影響是不能忽略的。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法考證李倜的確切生卒年,但從他們的生活年代和交友來看,年齡應相仿佛,甚至比趙孟略大些。
可是趙孟的資歷和聲望在李倜之上,而且書法的成就也在李倜之上,如前文中亦提到的李倜求書於趙孟。揭傒斯說:『李士弘平生好寫竹、臨帖,每作一紙,必自求趙公跋,然後與人,政欲託不朽也,況他人乎。』這既說明李倜對趙的書法和威望的欽佩,也說明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
李倜的書法雖然筆法沒有趙孟謹嚴,但所得晉人灑脫、風流實則相似,甚有過之。他們都學晉人,都追求意韻,但李倜似乎更專,而趙孟六體皆善。
趙孟行書《洛神賦》卷題跋,無年款。另有高啟、王鐸題跋,李倜跋用隸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倜對趙孟書法的肯定,從他題跋趙孟《洛神賦》中可知,其雲: 『大令好寫《洛神賦》,人間合有數本,惜乎未見其全。此松雪書,無一筆不合法,蓋以《蘭亭》肥本運腕而出之者,可雲買王得羊矣。』所以,可以說他們二人是惺惺相惜的擬晉高手。可惜,除了這有限的幾條題跋和後人的若干零星記載外,沒有更多的有關他們對晉人書法的討論。
李倜書法成就還與他宏富的收藏分不開,這點和趙孟、鮮于樞一樣。茲錄歷代書畫著錄中,幾條有關李倜收藏的資料:
李士弘倜號圓嶠所藏:黃山谷大字《浯溪詩有序》,又《草聖書嵇康詩(書)》。(《珊瑚網》卷二十二)
李倜士弘號員嶠家藏:許道寧《華山三峰》雙幅、董羽《子母出水龍捲》(徽宗題)、關仝《山水》四幅(雪景尤妙)、郭熙《山水》雙幅(雙幅雪景)王晉卿著色《楚江清曉圖》(有『萬壽無疆』之印)。(《式古堂書畫匯考·畫考》卷三十二)
曹霸畫人馬,筆墨沉著, 神採生動。餘平生凡四見真跡: 一《奚官試馬圖》,在申屠侍御 家。一《調馬圖》,在李士弘家,並宋高宗題印。(《畫鑑》)
此外他還藏有蘇軾的《玉堂制草》等。這些只是我們可知的藏品。從這些藏品來看,似乎無法和趙孟、鮮于樞等相比,但也不乏名跡。
李倜《清風高節圖》款識,書於延祐丁巳年(1317年),約68歲。此件墨竹圖現為私人收藏。
李倜的繪畫也頗有聲名,尤其『善畫墨竹』,師法文同,時人多詠之,黃公望說他與李息齋伯仲間。能得『元四家』之黃公雅贊如此,其水平自非一般。
《跋李倜臨右軍帖》:員嶠作畫息齋伯仲間,其臨摹又頡頏於松雪,困學二老,斯時有三君子而能追及之,可謂難矣。員嶠至今存雖獨步可也,翰墨特其餘事,至於立身宦途,而志趣常常超然於物表,此吾所以起敬者也。至順辛未仲春望日,後學黃公望。
《圖繪寶鑑》有傳,明人薛穆畫竹即師之。其山水,鄭真稱『皴法遠師董元,近學馬遠,而意匠經營精入能品』,有《雪霽圖》等,惜今不傳。以李倜亦可知有元一朝文人書畫兼善之風尚。
03
書跡稽考
李倜書跡流傳較少,限於眼見,筆者僅見墨跡四件,墨拓一件,著錄七件,略作稽考於下。
(一)《跋陸柬之書〈文賦〉》
紙本,行書,題跋墨跡二則,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著錄於《石渠寶笈》卷二十九、《庚子銷夏記》卷一。二題跋前後相差四年,其書法則可看出李倜是深得晉人三味的。尤其是後一跋行草相間,用筆圓活精到,筆法意蘊酷似右軍。
(二)《跋周文矩圖》
行書,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文雲:『皇慶元 年(一三一二)十二月甲申,員嶠真逸河東李倜獲觀。』前有趙孟大德八年題跋。《石渠寶笈》卷二十一著錄。
(三)《贈筆工範君用帖》
紙本,共兩頁,高三十二點七釐米、寬十七點五釐米,高三十二點七釐米、寬十四點八釐米,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有關此卷,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有詳錄。
(四)《題趙子昂書〈洛神賦卷並序〉》
隸書,粉箋。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大觀錄》卷八、《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卷十六、《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五十四等著錄。
(五)《禹陵窆石題名》
杜春生《越中金石記》卷八載:『刻高七寸五分,廣二寸,二行,行書,徑九分。「員嶠真逸來遊,皇慶元年(一三一二)八月八日」。』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拓。
(六)《臨右軍帖》
硬黃箋本,高九寸。署款:『至大己酉歲 (一三○九)七月晦日書於延平。』後有趙孟、黃石翁、(□)袞、虞集、陸友仁、錢良右(二跋)、李瓚、黃公望、李升、趙雍、張昕等題跋。著錄於《趙氏鐵網珊瑚》卷六、《大觀錄》卷九上、《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卷十七。
(七)《元徵行都元帥五路萬戶梁瑛神道碑》
《山西通志》卷五十八載:『在梁官村,嘉議大夫御史丞行御史臺事魏初撰,集賢侍讀學士奉議大夫李倜書丹,中奉大夫中書省參知政事杜思敬篆額。延祐元年(一三一四)重九月日,少中大夫西 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男天翔立石。』拓本未見,文見《青崖集》卷五,《全元文·八》,第四九○至四九二頁,《山右石刻叢編》卷 三一有載。
(八)臨《書譜》
此作為贈皮溍者,有吳澄《跋皮昭德藏李士弘所臨書譜》跋雲:『延祐五年(一三一八),澄以集賢直學士召。修撰虞伯生將旨而南,侍讀學士河東李士弘亦被命祠衡嶽,訖事過家。臨別時,以其所臨孫過庭《書譜》贈昭德,意甚不輕。』但未見 他書著錄。
(九)《石屋洞題名》
阮元《兩浙金石志》卷十五載:『皇慶壬子 (一三一二)九月八日,員嶠真逸河東李倜士弘,偕淨慈晦機、中竺元叟、明慶幣巖、演福湛堂、會稽千巖同遊,男思德侍行。是日風高氣清,乘興就高峰。』並記『行書七行,字徑一寸』。丁敬《武林金石記(五)》卷八下《員嶠真逸題名》者,當同。此刻今未見。
(十)《跋唐林藻深慰帖》
《趙氏鐵網珊瑚》卷一載:『郭郎少公執事闕先,所仗寫文卷閒垂撿出續令往取,謹問:唐林藻 書世不多見,今觀此帖意韻近古,字字圓熟,甚可崇尚,當寶惜之,勿忽。延祐丁巳(一三一七)閏 正月八日,員嶠真逸河東李倜敬題。』亦見於《式 古堂書畫匯考》卷八,《清河書畫舫》卷三上。後之流傳俟考。
(十一)《跋〈李唐夏禹治水圖立軸〉》
此幅絹本,原為桐城張氏存誠堂所藏。李倜 跋不見《全元文》,且對其畫學思想研究頗有價值,不煩抄錄如下:
考諸前賢畫論,不獨神氣骨法、衣紋向背為 難。蓋古人必以聖賢形象、往昔事實含毫命素制 為圖畫,要在尚論遐邈千載一堂,故秘畫珍圖, 名隨意立。此《大禹治水圖》,乃李唐筆也。曲盡當時胼手胝足之狀,覽之令人穆然興感。萬世而下得享承平之福,誰之力也。延祐丁巳 (一三一七)閏正月望,員嶠真逸李倜。
(十二)《跋蘇軾〈羅漢閣記卷〉》
是捲紙本,卷後除李倜跋外,還有魏杞、錢良右、陸輔之、張鳳翼、文嘉等跋。此卷在清代即下落不明。
(十三)楷書《九歌》
李倜楷書作品集《九歌》,近年由「近墨堂基金會」推出的私人珍藏版,我們曾經做過推薦(前文連結):
04
餘論
李倜的書法專師晉人,尤其是對王羲之書法,幾乎無帖不臨,功夫極深,也深得蕭散之致,是元代復古書風的重要一員。
但李倜書法影響不遠,時人關注不多,《書史會要》亦闕載,流傳書跡極少,卻多題跋類。李倜書作何以不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其平日所為多臨帖之作,加之頗為自珍,不輕予人,性格又好隱逸,常與方外之士往來,聲名與作品未能真正廣為彰顯與流通。此或是其秉性所致吧。
另外,在元代,書法亦如戴表元所謂『翰墨一事,未之能忘,蓋優哉遊哉,聊以寄意,偃仰為適而已』,非可託身之業也。可惜的是李倜雖有詩名,也未見錄於《元詩選》等,文僅存數則題跋而已;雖善畫,亦未流存於世。其或惟求有用於世,達兼天下,窮善其身;抑或閒雲野鶴,不求聲名。
自古書以人傳者為多,少以書掩業名。但李倜在書法史上的意義還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他是元代復古書風的幹將,他的書法直取二王,深得其旨趣。他的書法風格既是元代復古書風的一部分,又和同時代其他書家有明顯的區別,這或許就是李倜的價值所在。
可惜的是這樣一位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卻漸不為人所熟知。其一生閒逸成其 藝,卻也抑其名也。幸哉?不幸哉?智仁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