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菜︱你不知道的故事,看來也是花中孔明,原來它才是真正的諸葛菜
早春時,也就是2個月前拍到的二月蘭。細看它的小花,還真是氣質如蘭,但儘管這紫氣沖天的野花名帶「蘭」字,可它並非蘭科植物。在《中國植物志》中,這種小花的正式名叫「諸葛菜」,因其盛花期多在農曆二月,固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二月藍」。季羨林先生筆下芳名遠播的「二月蘭」,實際上是個美麗的筆誤。
在我的家鄉,它是田野、山坡上的野菜,從冬天到初夏,開花不斷。小時候沒少掐了它肥嫩的菜苔當野味兒吃,涼拌、燙火鍋、爆炒,跟油菜苔相似,碧綠、鮮香,略帶苦味,山餚野蔌中,也是珍品。食法也簡單,嫩莖葉用開水泡後,再放在冷開水中浸泡,直至無苦味時即可炒食。
諸葛菜,又稱二月蘭、二月藍等,為十字花科諸葛菜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廣泛,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見其身影。諸葛菜之名相傳源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推廣。孔明或許擅長以少勝多,但這種小花的取勝之法,則是以多為勝——在早春時節,能以萬朵怒放之勢笑傲春風,傾刻間變成一片紫色海洋。正如季羨林先生寫的:「在宅旁、籬下、林中、山頭、土坡、湖邊,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衝雲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
這明明是二月藍,怎麼會成為諸葛菜呢?根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率軍出徵時曾以二月藍的莖葉為菜,後將其作為軍糧廣為種植,用野菜充當軍糧,但其苦味明顯且受時令限制,並不適合作為主糧。想來智慧超群的諸葛亮,應該不會如此大費周章地推廣種植野菜。所以,二月藍並非真正的諸葛菜,那麼誰才是真正的「諸葛菜」呢?
明代文學家張岱在他編著的《夜航船》一書中,給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真正的「諸葛菜」叫做蔓菁。「諸葛武侯出軍,凡所止之處,必種蔓菁,即蘿蔔菜,蜀人呼為諸葛菜。其菜有五美:可以生食,一美;可菹,二美;根可充飢,三美;生食消痰止渴,四美;煮食之補人,五美。故又名五美菜。」
根據張岱的描述,諸葛亮率軍出徵,在駐紮當地推廣蔓菁以解決糧食問題。此菜不僅可生吃、煮食,連同地下的塊根也可充飢,受益的蜀人就將蔓菁叫做諸葛菜。單從食用角度看,有「五美菜」之稱的蔓菁顯然比味苦易老的二月藍更為靠譜。
蔓菁即蕪菁也是十字花科的成員,它的扁球形塊根肉質肥厚可食,又被叫做「大頭菜」、「盤菜」。或又因為二月藍和蔓菁是同科親戚,基生葉也都是大頭羽狀分裂,所以區分不清的古人就將二月藍誤認成有「諸葛菜」之稱的蔓菁。久而久之,人們印象中的「諸葛菜」早已不再是蔓菁,於是索性將錯就錯,二月藍便成了諸葛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