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香港茶王」王曼源在位於香港中環的「榮源茶號」接受了紅網時刻記者專訪。
紅網時刻記者 王義正 香港報導
外界對王曼源的稱呼有很多,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榮譽會長、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組織高級研究員、中國普洱茶評鑑委員會特邀副主任等等,但最響亮的莫過於「香港茶王」。
得此稱號,並不只是因為王曼源的茶葉生意做得久、做得大,更是因為他對人生就如同茶一樣,湯色清澈豔亮,口感厚重純澈,回甘清甜綿長。
他的一生因茶而起,但在他的眼裡,茶已不再僅僅是茶。
王曼源收藏的「中國老茶」。
年輕人在「榮源茶號」裡體驗中華茶文化。
有些東西是源自骨子裡的
8月16日,「湖南紅茶·安化紅茶」推介品鑑會在第三十屆香港國際美食博覽會暨香港國際茶展上舉行,作為茶界巨擘的王曼源受邀參加。
推介會上,這位一輩子只到過湖南兩次、祖籍福建的香港人,放下了地域之見,極力為湖南茶「搖旗吶喊」,竭盡所能地想讓湖南大山裡的「金葉子」能在香港「發光」,通過香港閃耀世界。
王曼源的茶室位於香港中環最繁華的地段,一間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陋室」,略顯擁擠。不遠處,李嘉誠持有的一棟高層寫字樓聳入雲霄。當然,王曼源這間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陋室」並非真「陋」,實則內有乾坤,屋內擺放的均是茶葉市場上的稀有珍品!
「我非常仰慕李嘉誠先生,雖然他有的我沒有,我也需要向他學習,但我卻並不羨慕他。」在王曼源看來,他們那一代人就像是一壺老茶,各有各的苦澀,各有各的甘甜,各有各的沉澱。香港也如同一壺老茶,水常換但茶還是那個茶,茶杯也還是那個茶杯。
「老一輩的智慧、情懷是後生們沒有的,老一輩的告誡總是為了他們好的。」王曼源說,老茶的魅力主要緣自時間的轉化,不如將一切交給時間去見證,無論是茶還是人和事。
回眸自己的一生,王曼源似乎並不為成功而欣喜,也不為挫折而唏噓。「好茶多喝點,好酒少喝點,工作輕鬆點,做人開心點。」很難想像,這是一位腿連續摔斷了三次,被命運反覆捉弄的人所說。
「做人最要緊要真,一不貪,二不懶!」這或許就是王曼源總結的成功秘訣。他那種積極向上、「與天奮鬥,其樂無窮」的心態,自尊自愛、自律樸實的風格,似乎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延續下來的民族性格的現實樣板。
王曼源也坦言,雖然已經定居香港多年,但有些東西始終不會變,因為是源自骨子裡的。
王曼源出席安溪五中60周年校慶活動,並現場捐資50萬元,支持故鄉辦學。
12斤鐵觀音闖香港
沒有人知道王曼源的茶生意到底有多大,只知道他是香港數一數二的茶業大亨,他在雲南、安溪、佛山、廣州、香港等地都有茶倉。手中流轉過的老中青茶,已不計其數。
《大公報》曾作出評價,如果要在香港普洱界評出五位「大佬級」人物,王曼源必定佔有一席之地。
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今日的「大佬」,昔日卻充滿坎坷和傳奇。
1957年,王曼源出生於鐵觀音的發源地——福建安溪西坪,時代的無奈讓他不得不背井離鄉,另謀生計。
1981年,24歲的王曼源背著12斤鐵觀音,兜裡只有3分錢,隻身到了香港。
初到香港,只讀過小學三年級的王曼源沒有資金、沒有人脈、沒有文憑、語言不通,甚至連路都不怎麼認識。「但我當時並沒有放棄,而是在心底告訴自己,不管多難不在香港混出個名堂就不會回去了。」
到香港後,為了感謝一些在初到香港時幫助過他的人,王曼源將自己的「所有資產」——僅有的12斤鐵觀音,拿出6斤送了人。
有人喝過他送的鐵觀音後覺得非常好,便提出買下他手中的另外6斤,開價280元一斤。而當時,安溪的鐵觀音一斤是5.7元。
王曼源嗅到了商機,開始做起散茶的生意。異地的生存是艱難的,剛到香港的頭幾年,他一天打三份工,沒有茶葉生意時,就接裝修的活,晚上還要跑酒樓打雜工,賺到的錢卻一分也不敢多花,就這樣一點點地積攢資金、人脈。
幾年後,他開設了「榮源茶行」,一人兼當老闆、工人、售貨員,無論選貨、進貨、包裝、銷售,都要親力親為。靠著一雙手,憑著家族祖訓「知難而進」的堅定信念,也因為他的誠信經營和寬厚仁義,王曼源的茶行越做越大。
從一小包一小包,到一貨櫃一貨櫃,王曼源走了近40年。
與李嘉誠、邵逸夫等一眾香江大佬們一樣,王曼源在發跡後同樣努力回報那方育養他的土地。
1995年,他回到安溪,建議安溪縣政府、西坪鎮政府舉辦茶王拍賣活動,所有費用由他承擔;並且承諾,如果茶王拍賣不出去,他就自己掏錢以500克兩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買下來。
最終,一名新加坡華僑以500克五萬八千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得金獎茶王。當時香港的黃金價格500克不到三萬元人民幣,金獎鐵觀音拍出如此天價,轟動全國,世人都傳「安溪有個鐵觀音,比黃金還貴」。
安溪鐵觀音自此名動九州,開始廣為人知。
王曼源收藏的茶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香港不產茶,卻是各種老茶文化興起、消費和推廣的重鎮,是整個亞洲茶葉消費量最高的地方,平均每人每年兩公斤以上。而內地的普洱、紅茶、黑茶、綠茶、烏龍茶,通過香港走向了世界。
這裡有無數個茶行商號,哺育著無數香港茶樓、茶客,並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把大量源自內地的茶葉轉口貿易到臺灣、東南亞等大中華茶葉品飲圈,奠定並推動了「老茶品飲」風潮。
當然,也誕生了許多圍繞著茶葉的傳奇、財富和人物,王曼源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普洱茶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雲南的一張名片,而普洱茶給當地帶來的改變更是難以一言概之,而這些都與王曼源關係密切。
1989年,他到雲南普洱茶區。當地人管普洱茶叫「青茶」,茶青只採一芽,他教那些少數民族的茶農們採一芽兩葉的茶青,因為他發現號級茶都很粗壯,他還讓茶農按傳統方式做茶。茶農們起先不信,後來因為他承諾只要照他的要求做出來的茶,他按同樣價格全部收購,茶農們才用他教的方式做茶。
「當時市場價青茶5元一斤,但我收10元一斤。」王曼源說,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茶農們確實非常不容易心生憐憫,另一方面,是在那個普洱籍籍無名的年代他已經預測到了普洱未來的前景,想要培育茶農的生產熱情。
所以,有人說普洱茶的傳統製作得以恢復,以及普洱茶能有今天的榮耀,王曼源功不可沒。也正是因為他的執著付出,普洱茶得以推廣到了東南亞、韓國、歐美等更遠的地方。
當然,隨著普洱茶的市場行情越來越好,作為「吃螃蟹」的人,王曼源也獲得了他應得的收益。
三十幾年來,普洱茶與王曼源,相互成就著。因為普洱,他成為國際知名的茶葉巨子,擁有實力雄厚的事業,也奠定了在茶葉界不凡的影響力。而因為王曼源,普洱茶則令更多的人知曉與痴迷。
可到底誰成就了誰?誰又說得清呢?
展藏中國老茶的「榮源茶號」從外面看更像一家奶茶店。
「榮源茶號」內景。
未來將大力推廣「湖南紅」
不久前,王曼源受邀去了趟湖南,這是他第二次踏上三湘大地。「上一次是15年前,這一次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湖南的改變非常大。」王曼源說,在湖南幾天去了好幾個區縣,全程走的是高速公路,路況之好、交通之便,顛覆了他對這個內陸省份的印象。
在常德石門等地,湖南紅茶的品質之優、口感之好又一次顛覆了他對紅茶的印象。「以前都說祁紅、建紅,這次發現湖紅並不比它們差。」
除了兩大顛覆,還有一大認同。「這次在湖南才真正明白了什麼是習近平主席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王曼源說,他以前對這句話是一知半解,但在湖南眼見為實了。看到湖南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能夠保護好生態環境,他非常羨慕湖南人。
在王曼源的觀念裡,一泡好茶是從茶樹開始的。「要質量好,就得從小處開始,要原生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看到湖南的生態環保理念,他對湖南茶更加有信心。
「回來後,我就打算在香港註冊一家叫『湖南紅』的公司,專門推介湖南紅茶,讓湖南紅茶紅遍中國、紅遍世界。」而此前,安溪鐵觀音、雲南普洱經王曼源的推廣,已經享譽世界。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王曼源的「榮源茶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茶與「古色古香」等字眼往往是「天生一對」。
但在王曼源的茶號裡,雖然擺著的是不缺年頭的老茶,但裝修風格卻非常具有現代感、非常時尚,甚至一度讓人覺得走進的不是一家老茶店,而是一家奶茶店。
王曼源說,店鋪的裝修都是兒女們去弄的,他沒有管。「但是我跟他們只有一句話,新的創新,你們自己去改變,但好的傳統要留下來。」
王曼源的堅持並非沒有道理,同為王曼源福建老鄉的嚴復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丟掉了傳統,丟掉了文化認同,那麼我們還能剩下些什麼?
如今,王曼源就經常坐在香港最繁華鬧市的一間小茶屋裡,用最地道的中國老茶招待四方來客,把中國茶、中國茶文化推向世界。
喝完這一杯還有下一杯,甘香綿長、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