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貴至重的性命。那麼,什麼是性命呢?性命與生命又有何不同呢?我從中醫的角度去探析「性」、「命」與「性命雙修」。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性命,即精神的生命;所謂生命,即肉體的生命。道家人物王重陽在《授丹陽道二十四訣》裡說:「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氣。」從中醫來分析,性命高於生命,生命是機體的活性,而性命包括心神和機體兩個方面的活性。
我們是中醫人,我們談養生,談預防疾病,談如何讓大病重病患者康復,就要「性命雙修」,這又如何理解呢?
(一)解「性」
「性」字的繁簡體相同。其寫法是豎心旁加一個生長的「生」。由此論之,「性」字表達了兩層意思:
一則,性與心相關。「心本乎性,化生心者謂之性」,心從性中化生出來,稱為本性,本性是與生俱來的;
二則,性與命相關。「天地之大德曰生」,性本乎天地之德,所以能生生不息;
性即良心、本性、心性,是人人天生所具有的,可以說先天即有。
(二)解「命」
一則,命源於心
《說文解字》云:「命,使也,從口從令。」在甲骨文中「命」與「令」是一個字。「命」字的本義是用口令發出指示,有差遣的含義。那我們的口令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口令是從「心」中來的,所以「命」是源自於心的。心主神明,神明稟天氣而生。
二則,命源於口
口是吃飯的,是接地氣的。土地上生長出五穀,人吃五穀,通過脾胃的運化,化生血氣,方能濡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維持生命不息。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即是此意。
食物稟地氣而生,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即能續命。
命源於後天飲食水谷滋養,可以說,命是後天形成的。
三則,命只有一條
查字典發現,Ming(四聲)只有一個字:命。由此知命之可貴,一輩子只此一條,要好好地珍惜。
四則,養生即是養命
生即命,我們講養生,即是養命。只有留得生命,快樂、幸福、成功、地位、錢財、家庭、事業等等才是自己的,否則,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每天忙碌的,應該是如何去養生生不息的那個命。反之,若唯名利是務,孜孜汲汲,崇飾其末,即是忽棄了生命這一根本。
(三)解「性命」
「性」與「命」合稱為「性命」。「性」化生心而合於道,代表人生的覺悟;「命」源於心而養於口,代表生命的氣血。我們有性命,因為我們不但有維持生命活力的氣血能量,還有能提高身心修養的覺悟。
《周易》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所謂「各正性命」,就是各盡其性,各歸其命。意思是說我們後天的生命和先天的心性要有所歸屬,歸屬於「道」,即是歸根。
(四)「性」的陰陽
《內經》明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性命各自有陰陽屬性。
以「性」言之,陽的層次裡,以本性、良心為陽;在陰的層次裡,以怨恨惱怒煩為陰。
我們修「性」,即是修自己的本性和良心,使本性彰顯,一切良心去做。並且遠離怨恨惱怒煩——這即是。
(五)「命」的陰陽
以「命」言之,在陽的層次裡,以五臟六腑的功能為陽;在陰的層次裡,以臟腑、器官、組織這樣的形體為陰。
我們修「命」,即是讓五臟六腑的功能正常,使陽氣宣暢,使氣血健旺——這即是修命。
(六)性的善惡辯
王鳳儀老善人對於性的善惡有著精彩的說明,對於如何養性,亦有精闢的論述。他說:
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稟性、三習性。天賦的性是天性,天性是純善無惡的,孟子說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天性不清不能明,要想清天性,先去私慾。人若能以天性用事,自然「和其光,同其塵」啦!
人賦的性叫稟性,稟性是純惡無善的,荀子主張的性惡,正是指的稟性。稟性不化不能正,要想化稟性,先去我見。
後天的性叫習性,習性是可善可惡的,「近朱則赤,近黑則黑。」告子說的性「可東可西」正是指的習性。習性不去不能立,要想去習性,先去不良嗜好。
人的性是自己生的,什麼事就生什麼性。做善就生善性,做惡就生惡性,都在人自己。以天性用事的會找人好處;以稟性當家的準看人不對。這叫什麼性,招什麼事。
天性有源,稟性有根,前生的習性,就是今生的稟性。能化去稟性(怒、恨、怨、惱、煩),天性就圓滿了。不能化的,一觸即發,被鬼迷住了似的,所以叫做「五鬼」,鬧得家宅不安。又叫做「五毒」,令人害病死亡。它的根最深,不易拔除。人若是降伏不住它,就難當好人。佛說:「業力隨身,必至妄動無明。」難以成道。
習性是物慾所繞,稟性是人間的煩惱。能在道德場中盡義務,身界算是脫出去了。會當人的,脫出了心界。稟性化盡,才脫出了性界。不然怎能「超出三界外」呢?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
若能按王鳳儀老善人的教誨去做,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我是一個中醫人,我願意稟承王鳳儀老善人的思想,在學習和實踐中醫的過程中,去提升自己的身心修養,做一個踐道行道之人。
(七)性命雙修
我們活著,既有「性」,又有「命」。要想活的更好,更健康,更幸福,更和諧,就要「性命雙修」,既養性,又養命。
一則,養性
所謂養性,即是統攝心神,與道合真;所謂養命,即是調節臟腑,氣血不衰。
簡單來說,養性,即是調攝我們的精神狀態,涵養我們的天真本性,提高我們的人生覺悟,這即是儒家所講的「定心、靜心、安心」的過程。另外,《內經》所謂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即是養性,養性的過程即是明道的過程。
二則,養命
養命,即是延續生命,要調節飲食、起居、運動,調節情緒,使臟腑平衡,使氣血健旺,使經絡通暢,則生命之火不熄。
為什麼要養命?其目的是什麼?是立德,是利益他人。我們活著,不是為了吃喝玩樂,不是為了享受物質生活,不是滿足各種貪婪與欲望,相反,我們是為了慈悲利物,濟世度人而活著的。我們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他人服務,為萬物服務,這個過程即是生命的價值體現。
三則,性命雙修
我們活著,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延續生命;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正心修心養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改變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己心越正,道德越立,生命越有意義。一個真正能性命雙修的人,必然是正心修心養心的人,不但可以獲得健康,更可以獲得快樂與幸福。
作為中醫人,我們更要注重性命雙修,因為我們所學習並實踐著的中醫,即是內涵天地之道的大智慧。所以,我們要學習聖人的精神。《道德經》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合天地之德,無私無欲,無好無惡,順應天下大勢而行,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太平社會和諧為心。我們也要效法天地之道和聖人之德,心懷慈悲,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是此生我們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中醫養生#(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