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性命雙修」暨性命之說
「性命雙修」是道家重要的教義思想,也是道教修煉的術語。道家的「性」指人內在的「道」,如心理、元神、本我等。「命」指人外在的「道」,即人的身體、生理、能量,等。性命雙修也就是指「形神兼修」,是對心身的全面修煉。老莊列文,參同契,悟真篇等書籍都有關於道家性命雙修的論述。
「性命雙修」的理論,概括起來說,就是「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陳櫻寧大師說「性即吾人之靈覺,命即吾人之生機」。人們通常說要身心健康,虧其一則殘缺不全。
「性命雙修」又分「性功」和「命功」兩種,是一個長期的,須持之以恆的修煉「精、氣、神」的方式。它包括了人的道德修養,意念心法,也包括了人的各種合宜的身體鍛鍊。
以上教化宣解,聽起來頭頭是道,看起來明明白白。但當我們真的去細細思辯時又會發現有些義理是似是而非的。因為「道」與「元神」,「道」與「本我」,「性」與「道」,「性」與「靈」的概念與關係沒有交代清楚。
道家把老子奉為祖先。雖有「孔子問道」之說,但後世道教與道士卻援《易》入「道」,把《周易》及相關術數化用如神。《道德經》和《周易》是古時國人宇宙觀形成的根源。「道」學是道家和道教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並深刻的影響中國人傳統的宇宙觀與性命觀。道教把宇宙的生成分為「太易」、「太初」、「太素」、「太極」五個前期階段。太易為無始,是從無到有的定義;太初為「氣」之始;太始為「形」之開始;太始之後為太素,乃「質」的開始,物質形成。太素之後即太極;太極乃混沌之狀,清濁不分,天地未成。然後,太極分兩儀,即所謂「清陽之氣升而為天,濁陰之氣降而為地」,兩儀分而生「三才」,始有人倫世故。也就是說,氣聚而成形,形現而質成,形分而萬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經典中,把宇宙形成的過程又分為「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運」五個時代。於是「元氣」或「元神」思想與理念游離若現了。
那麼,道家對「道」的理解又是什麼呢?
「道」是宇宙的本原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時不存,是宇宙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演化者。有了「道」才生成了元氣,元氣化育宇宙,進而演化而構成天地、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道教經書對於「道」的解釋很多,甚至其思想還不完全統一。總之,不論釋「道」為「生育天地」之本質,或釋為「生生成成」之規律,或釋為「一陰一陽」之為用,或釋為「理極無為」之理念,或直接釋為「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太上老君,等等,歸根結底,「道」指的就是化育萬有,無形無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靈而有性」的「神異之物」,就是神,就是靈。那麼,「元氣」就是「道體」,亦名為「元神」。而「性」與「靈」是相對於「天、地、人」三才這一小宇宙範疇下的「元氣」或「元神」。是故,宇宙天地之氣與父母之精氣交合化育成人胎,誕生成體,自呼吸自然之氣始,生命啟始矣。那麼,「性」即是人先天之胎始之宇宙天地之元神元氣;而「命」即人之後天生物體之生死運承。
道家認為,宇宙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的最上一層為大羅天,其次三天為「三清境」(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其次四天為四種「民天」(賈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為「三界」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四種民天以上為「聖境」,「三災」所不及,「劫會」所不幹。無色界以下壽命依次減少,本領第弱,苦難漸次增多。三十六地則為人死後鬼魂所入之處,俗稱陰曹地府。人死後在陰間要受十殿閻王審判,有善行者能轉生,作惡多端者要打入的懲罰。進而形成眾生「四生六道輪迴」之說。
至此明了,「性命雙修」與國人的「性命」之說有其淵源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兒。而「性命」之說,除生物體意義上的生命理念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連結按紐」來導入導出國人傳統文化之「善惡承負觀」或「三世六道」因果輪迴觀。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關乎國人和國學的大事情。
註:1、三災:刀兵、疾疫、饑饉,此為小三災;水災、火災、風災,此為大三災。
劫會:宇宙周期性的毀滅。四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四類生物,名為眾生。六道:天道、神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