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性命雙修」暨 性命之說

2020-12-08 田哥的讀學筆記

道家的「性命雙修」暨性命之說

「性命雙修」是道家重要的教義思想,也是道教修煉的術語。道家的「性」指人內在的「道」,如心理、元神、本我等。「命」指人外在的「道」,即人的身體、生理、能量,等。性命雙修也就是指「形神兼修」,是對心身的全面修煉。老莊列文,參同契,悟真篇等書籍都有關於道家性命雙修的論述。

「性命雙修」的理論,概括起來說,就是「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陳櫻寧大師說「性即吾人之靈覺,命即吾人之生機」。人們通常說要身心健康,虧其一則殘缺不全。

「性命雙修」又分「性功」和「命功」兩種,是一個長期的,須持之以恆的修煉「精、氣、神」的方式。它包括了人的道德修養,意念心法,也包括了人的各種合宜的身體鍛鍊。

以上教化宣解,聽起來頭頭是道,看起來明明白白。但當我們真的去細細思辯時又會發現有些義理是似是而非的。因為「道」與「元神」,「道」與「本我」,「性」與「道」,「性」與「靈」的概念與關係沒有交代清楚。

道家把老子奉為祖先。雖有「孔子問道」之說,但後世道教與道士卻援《易》入「道」,把《周易》及相關術數化用如神。《道德經》和《周易》是古時國人宇宙觀形成的根源。「道」學是道家和道教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並深刻的影響中國人傳統的宇宙觀與性命觀。道教把宇宙的生成分為「太易」、「太初」、「太素」、「太極」五個前期階段。太易為無始,是從無到有的定義;太初為「氣」之始;太始為「形」之開始;太始之後為太素,乃「質」的開始,物質形成。太素之後即太極;太極乃混沌之狀,清濁不分,天地未成。然後,太極分兩儀,即所謂「清陽之氣升而為天,濁陰之氣降而為地」,兩儀分而生「三才」,始有人倫世故。也就是說,氣聚而成形,形現而質成,形分而萬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經典中,把宇宙形成的過程又分為「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運」五個時代。於是「元氣」或「元神」思想與理念游離若現了。

那麼,道家對「道」的理解又是什麼呢?

「道」是宇宙的本原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時不存,是宇宙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演化者。有了「道」才生成了元氣,元氣化育宇宙,進而演化而構成天地、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道教經書對於「道」的解釋很多,甚至其思想還不完全統一。總之,不論釋「道」為「生育天地」之本質,或釋為「生生成成」之規律,或釋為「一陰一陽」之為用,或釋為「理極無為」之理念,或直接釋為「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太上老君,等等,歸根結底,「道」指的就是化育萬有,無形無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靈而有性」的「神異之物」,就是神,就是靈。那麼,「元氣」就是「道體」,亦名為「元神」。而「性」與「靈」是相對於「天、地、人」三才這一小宇宙範疇下的「元氣」或「元神」。是故,宇宙天地之氣與父母之精氣交合化育成人胎,誕生成體,自呼吸自然之氣始,生命啟始矣。那麼,「性」即是人先天之胎始之宇宙天地之元神元氣;而「命」即人之後天生物體之生死運承。

道家認為,宇宙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的最上一層為大羅天,其次三天為「三清境」(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其次四天為四種「民天」(賈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為「三界」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四種民天以上為「聖境」,「三災」所不及,「劫會」所不幹。無色界以下壽命依次減少,本領第弱,苦難漸次增多。三十六地則為人死後鬼魂所入之處,俗稱陰曹地府。人死後在陰間要受十殿閻王審判,有善行者能轉生,作惡多端者要打入的懲罰。進而形成眾生「四生六道輪迴」之說。

至此明了,「性命雙修」與國人的「性命」之說有其淵源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兒。而「性命」之說,除生物體意義上的生命理念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連結按紐」來導入導出國人傳統文化之「善惡承負觀」或「三世六道」因果輪迴觀。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關乎國人和國學的大事情。

註:1、三災:刀兵、疾疫、饑饉,此為小三災;水災、火災、風災,此為大三災。

劫會:宇宙周期性的毀滅。四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四類生物,名為眾生。六道:天道、神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

相關焦點

  • 佛道修真,道家最上一層,清靜無為,性命雙修!
    道家最上一層的指導思想就是《清靜無為》!只有人心清靜,才能真性無為。所以,清靜,相對於心境而言。《老君大通經》玄理章:靜為之性,心在其中。動為之心,性在其中。什麼是性命雙修?明理盡性,盡性了命。悟後起修,無為自化。其實,許多修者,都沒搞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性命雙修。所謂性命雙修,就包含在無為自化當中。
  • 性命雙修,我們應該修什麼?
    至貴至重的性命。那麼,什麼是性命呢?性命與生命又有何不同呢?我從中醫的角度去探析「性」、「命」與「性命雙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性命,即精神的生命;所謂生命,即肉體的生命。道家人物王重陽在《授丹陽道二十四訣》裡說:「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氣。」
  • 佛教有「性命雙修」的法門嗎?
    還有人想學習佛教當中的「性命雙修法門」因而跋山涉水,求師問道。佛教雖然廣博如海,但是教義上的內容還是與其他宗教有不同的地方。所謂的「性命雙修」並不是佛教的內容,百度一下就可知道,它是道教的一個名詞概念,可是不知道如今為何摻進了佛教的思維當中呢?今天不妨就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是「性命雙修」。
  • 什麼是性命雙修?性是天性的性,命是「拼命」的命
    性命這個詞現在比較少用,通常人們理解的性命就是生命。其實,在中國文化中,性命是一個特殊的概念,由兩個意義組成:一個是性,一個是命。所以古人說性命雙修,不是修「一個」東西,而是修兩個東西:一個是指修性,一個是指修命。一般意義上講,性是秉性的性,命是命運的命。性,人們通常理解為任性的那個性——性情、性格,比如「慢性子」、「急性子」,但是,性實際是天性的性。
  • 古人常說的性命雙修是什麼意思?
    性命雙修,就是性功命功合煉共養。性即精神,性功包含做人、立德、立言、善事。就是以養神為上。命即指物質,這裡是指人體形體。命功,指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就是說養形次之。老子說:」內無思慮,外無政事,則精神不去也」;《太平經》中也說:「『靜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壽長矣,神明佑之』、『求道之法靜為根」』。丹道經書中談到的「坐忘」、「止念」、「內視」、「心齋」、「入靖」等,都是為了求得人之天然本性——好靜。氣,人生命運動的能量,有氣則生、無氣則死。《雲笈七籤》五六《元氣論》中說:「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於人之氣也。」』故須靜以行氣。
  • 《黃帝內經》之習,焉知不是性命雙修之道?
    因是先生提到撫奏《瀟湘水雲》時所用及吟猱之法,眾人聽得津津有味不提。郎中本是修道的人,又與先生論起「性命雙修」。黃老列莊、遠遊、參同契、悟真篇等書都有關於道家「性命雙修」的論述。《性命圭旨》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又說:「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陳攖寧大師說:「性即是吾人之靈覺,命即是吾人之生機。」可謂既深刻,又生動。人的生命實際上是兩個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雙重融合,人們通常說要身心健康,虧其一即殘缺不全。
  • 身心合一,形神兼養,性命雙修,深度長文!
    (《性命圭旨》)正因為性與命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所以中國養生強調身心兼備、性命雙修,即所謂「形性不二,心身一也。」(《存性編》卷二)《武術匯宗》說:「如真求大道旨趣而歸正覺,則必需性命雙修不可」。劉一明也在《悟真篇》中作注說「性命必須雙修」。然而,性命雙修有一個「以修性為主,修命為輔」,還是「以修命為主,修性為輔」的間題。
  • 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
    關於其教之所以稱為「全真」,自然是指「全精、全氣、全神」之所謂道教的「三寶」,而其「性命雙修」的宗旨自然也是就其「全真」精神的人生落實而言的,就是說,所謂「全真」也必然要落實為現實人生中的「性命雙修」。比如王重陽論述說:  本來真性喚金丹,四假為爐煉作團。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袞出入仙壇。
  •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談性命雙修的同一性與對立性!
    孔穎達「疏」曰: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性為天所賦予,而命是指一切自然運作與變化的道理。程頤說: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視性命為一體,三代之時,命也含有上帝之命的意思,稱為天命。 上述天命的思想對儒家有深遠的影響;但儒家論贊天命除接受殷周時代天帝之命不可勉強違逆的觀念外,已將討論的重點置於人事用功之上。
  • 道教小知識:淺談雙修之法,與房中術無關!
    因為如今仙俠小說的盛行,說到雙修,不少小夥伴就會化身「秋名山車神」。其實,在道教,雙修之法更多地是指「性命雙修」。本文我們就來聊一聊「性命雙修」之法。一、性命雙修的介紹《性命圭旨》有言:「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道教前輩陳攖寧也解釋過性命之說:「性即是吾人之靈覺,命即是吾人之生機。」
  • 道家一聖,其著作蘊含性命天機之學,修道之人絕不可錯過!
    儒家修養的最高境界稱為聖人,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稱為真人。世人多以為聖人真人名號不同,其質則一,這是一種誤會。其實,聖人真人的境界是不同的,真人是聖人的更上一階。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表明聖人之後面還有一步工夫,只不過夫子罕言而已。
  • 講述什麼是佛道雙修
    ,能佛道雙修的人,是「一」也!從某種方面來說,佛道雙修的人比儒釋道三修的人境界境界要高,因為修儒學的人,凡心太重,很容易被塵世間的俗見所困擾、迷惑,從而道心不穩。而能佛道雙修的人,不修儒學而儒學的精華自有!不守道德而道德自有!並不是說不講道德,而是世人為了體現道德所設下的諸多規矩無法束縛一個真正的修行之人!
  • 「性命」是什麼意思,「道德」又如何理解,二者什麼關係?
    「各正性命」就是「各盡其性,各歸其命」。意思是說我們後天的心性和生命,也就是我們的精神和形體要有所歸屬,就像我們的戶籍和手機號碼一樣,都有一個歸屬地,對於「性命」而言,它的歸屬地就是「道德」。「道德」與「性命」兩者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 嚴老師:從氣功的角度講,性命雙修是共同的內容特點
    有普度眾生的願力嚴老師從氣功的角度講,性命雙修是共同的內容特點。後來,我告訴這位大法師,我說我是年輕人,不敢承擔。這位大法師,後來非要把他的由他的師傅傳下來的,貼在身體內的一個吊在頸子上的據他講是泰國古代一位法師的舍利子裝在他的金佛裡邊成為護身符,連項鍊帶金佛送給我本人作紀念不可。同時,後來他邀請我到他所在的泰國最大的廟宇去為他們整個廟上的出家人法師和他們的弟子介紹中國氣功。
  • 《性命法訣明指》功法次第簡介
    《性命法訣明指》,為道家龍門派教外秘傳第十一代傳人趙避塵所著。該書融道、釋、儒、醫於一爐,結合當時醫學與解剖學,詳細地介紹了全真教龍門派所傳授的一整套性命雙修養生功法。該書對當今真偽道功的識別,和性命雙修功理功法的深入研究,及發展氣功科學事業都有極其重要意義。現將該書介紹的功法略作概括,分述於下。
  • 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太上老君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一點是讓人行善積德,在修行過程當中,「積德成仙」。不是說從自己內修就能成仙,那麼內在修煉及外在功德做多做大也可成仙。「聖者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也善之。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也信之。」這是說明我們外在的行功,這人好,我對他亦好,這人不好,我對他也是好的,不管有信與否,我都要有信於他。
  • 香蜜沉沉燼如霜雙修是什麼意思 雙修是行房事的意思嗎
    香蜜沉沉燼如霜雙修是什麼意思 雙修是行房事的意思嗎  這部劇是真的好好看啊,楊紫真的也是可愛本愛了,第一二集節奏,標記地點都很好,後期希望保持,後面虐的那段一定要鋪陳好,否則真的是分分鐘想罵錦覓了。那麼香蜜沉沉燼如霜雙修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道家以順天之道、行逆天之修?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道家修行的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為道,生太極化陰陽!陰陽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道家除了重要的德修,就是五術修行!德修是前提、是基礎:修身修心,德不夠,便不能擴大格局,也無法增加自己的承載!那麼,五術修行,便是要「奪天地之造化,與天地同壽」。
  • 道家清靜經中,何為「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清靜經》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道家的性命雙修講的就是提升小人的控制能力(性),不讓他慌亂不知所措,也不讓他肆意妄為,將他牢牢的拴住。道家把這個稱為「拴心猿伏意馬」降伏心猿馬意,儒家稱「執中」不偏倚不上下。
  • 「紫陽真人,千裡摘瓊花」,淺談道家之「陽神」!
    僧兩袖空空,紫陽真人卻拈出花來與高僧笑玩曰:「今世之學佛學仙,如吾二人者,亦間見矣」。遂成莫逆之交。弟子就很奇怪問是什麼原因?紫陽真人曰:「吾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致之地,真神現形,謂之陽神。其修持之人(指佛教),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故瓊花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