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是冬天繞不開的美食。每當囿於「今晚吃什麼」的困境時,最終的解藥大多都是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可再好的腸胃和皮膚,也經受不住整日的這種燥熱。
此時壽喜燒的出現,把我的擔憂一掃而光,冬日生活裡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朗。
1
日本的鍋物料理的數量繁多,細數起來與我們的火鍋們不相上下:壽喜燒、豆乳鍋、咖喱鍋、石狩鍋、鮟鱇鍋、飛鳥鍋、湯豆腐鍋……而在這些鍋物料理裡,壽喜燒特殊而有趣,因為它的出身頗具爭議。
在大多數的版本裡,都是把壽喜燒和日本農民用鏟子來煎烤雞鴨的聯繫在一起的。但其實這種充滿著鄉土氣息的料理方式,無論是在食材還是形式上,都與現在的壽喜燒相差甚遠,只不過是恰好同名。而和現在的壽喜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其實是明治時期流行於關東地區的牛鍋料理。
明治初年,日本的「牛肉禁令」正式解除,日本人食用牛肉的風潮開始盛行。當時的關東牛鍋是把牛肉和味噌一同翻炒後,加醬油與砂糖烹煮,最後只加入蔥一種輔料。吃的時候和現在的壽喜燒一樣,要蘸著生蛋液來吃。這應該是最接近壽喜鍋的前身了。
食べログ
與此同時在關西地區,真正名為すき焼き(壽喜燒)的料理形式誕生了。但和現在有所不同的是,當時人們只是在鐵鍋裡煎烤牛肉,吃完肉再加入蔬菜煎烤,並且不加湯汁。
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料理形式,在未來的歲月裡交流融合,造就了現在壽喜鍋的兩大風格:關東風與關西風。
在國內的日料店裡,看到的壽喜燒大多是關東風的做法,把牛肉、豆腐、蔬菜全都放在鍋裡,加入調製好的湯汁,開火燉煮。而作為美拉德反應終極愛好者的我,覺得這樣吃肉莫得靈魂,還是要把肉煎一下才能釋放出它的魅力,這也就是關西風的做法。
日劇《世界奇妙物語》中,講述了關西壽喜燒的詳細做法:把一口鑄鐵鍋燒熱,加入一塊牛油潤鍋,再下牛肉片煎制,撒上砂糖,倒入醬油和味醂,放入大蔥、豆腐、香菇、魔芋絲、金針菇和茼蒿,蓋上蓋子燜三分鐘。在這三分鐘裡,打一個雞蛋,然後只需靜候美味的開啟。在劇裡,所有的食材在鍋裡都有不同的佔比,而雞蛋也只能攪打九下,一頓「完美壽喜燒」不過如此。
2
吃壽喜燒,是要有儀式感的。食材的選擇,下鍋的順序,擺放的位置,確實是要思考過後才可定奪的。
首先就是牛肉,要選擇肥瘦相間的部位,比如牛肩肉或者眼肉。至於牛肉的等級,說開來就又是另一篇文章了。不過記住一點:越是高等級的牛肉,他的脂肪含量越高,同時分布也越均勻。
經過煎烤和燉煮之後,內部豐腴的油脂會緊緊地裹住整片牛肉。此時夾上一筷子冒著熱氣的牛肉,到蛋液中滾上一圈,就可以放進嘴裡了。
在碰觸舌尖的瞬間,蛋液的滑嫩和油脂的香氣是最先的覺知。在蛋液的潤滑下,只需上顎和牙齒的輕輕觸碰,霸道的肉感和肉香就在口腔裡爆發開來,搭配著鮮甜的湯汁,令人難以掙脫,只想繾綣於如此溫暖的懷抱當中。
配菜也得同樣講究。大蔥要斜切,經過湯汁長時間的燉煮,滋味變得清甜,就連我這個不愛吃蔥的山東人也無法逃過它的狙擊;豆腐要選老一點的,拿炭爐或者噴槍把表面烤到微焦,吃到嘴裡有著更豐富的風味;魔芋絲記得要離肉遠一點放,因為它其中的鈣質會使得牛肉變硬,失去軟嫩的口感;而香菇要打上十字花刀,不僅好看還容易入味。以上這些若是配上蛋液,則是成倍的「Oishi(美味)」。
吃過肉和菜,包含一切精華的湯汁往往會被人忽略。這時候下一份烏龍麵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而我,更相信一碗米飯帶來的快感。拿出一個雞蛋輕輕攪散,一股腦倒進鍋裡,快速劃開,利用鍋的餘熱,蛋液似凝非凝,趁著這樣的狀態迅速倒到一碗米飯上,蛋液迅速滲透進每粒米之間。
舀上一口放進嘴裡,溫熱的蛋液在嘴裡流淌開來,防止被燙的本能讓我們不得不連續呼氣,而所有的香氣與滋味,都在這一呼一吸間被嗅覺與味覺捕捉,成為這頓壽喜燒最後的高潮段落。
3
對於壽喜燒,有一點值得注意。在日本的大眾點評「食べログ」上,全日本排名第一的壽喜燒都沒能突破4.0分的關口,並且也只獲得了食べログ的銅牌餐廳,說明在日本人心中,壽喜燒其實並不能列席於高端料理,充其量也就算是B級美食的王者。
食べログ
雖然如此,但在食べログ的評分體系裡,3.6以上的店就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了,而日本的好餐廳,眾所周知,基本上都得預約,能直接Walk-in的店少之又少,好的壽喜燒店也不例外。
但在東京有一家壽喜燒專門店,不僅隨去隨吃,性價比也十分在線,實實在在地打破了我對連鎖餐廳出品的憂慮。它名為今半。
食べログ
撩開暖簾,推開店門的那一剎那,面對和式的榻榻米和不見蹤影的油煙,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直到我聞見走廊盡頭飄來的肉香,我才敢脫下鞋子。
雖是壽喜燒專門店,但前菜,壽喜鍋,甜品一道不少,肉也可以隨便加,只要錢包受得住。有意思的是,他們家雖然身處東京這個關東重鎮,但同時也會提供關西壽喜燒的做法。粉紅的肉接觸到滾燙的鐵鍋,發出呲啦呲啦的聲音,澆上醬汁,肉片在鍋中翻飛起伏,手裡的筷子實在有些慾火難耐。那是我第一次嘗到壽喜燒真正的味道。
WEIBO:謝大獅在咆哮
來到關西,京都三嶋亭則是壽喜燒店裡當之無愧的領頭羊。至今140多年歷史的店鋪絲毫不顯得老態龍鍾,他們家的肉櫃就擺在門口,像是倚著欄杆在招攬生意的頭牌,任誰都得要駐足觀賞片刻。
食べログ
端上來的肉更是風姿綽約,分布極為均勻的雪花紋路宛若一襲華服,惹人憐愛。先放糖再放肉的做法也是關西的獨一家,如此品質上乘的肉再配上鮮甜滑嫩的雞蛋,入口就像是春雪融於大地,肉香在舌尖融化蔓延。
食べログ
喜歡打破傳統的他們,並沒有選擇一般的蔥白來作為配菜,而是用了蔥綠與洋蔥的奇妙組合。兩種蔥用自己獨特的甘甜,突破新的味覺層次。和大多數的京料理一樣,他們家其他的配菜也會隨著時令做出更改,每次前往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與體驗。
WEIBO:SY_MTMPWA
國內的壽喜燒店數量在近些年有著井噴式的增長,但我很少去。這些壽喜燒專門店打著壽喜燒的旗號,卻在掛羊頭賣狗肉,做的大多是壽喜鍋味道的涮涮鍋,而肉的質量也實在堪憂。
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買上些好肉,約上三五好友或是與家裡人一起,在這個時常寒風凜冽的冬天裡支起卡式爐和鑄鐵鍋,按照《世界奇妙物語》裡講的那樣,來一頓完美壽喜燒吧。
文 |張豈源
圖 | 部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