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鄉村振興之路:蘇州常熟蔣巷村調研的理論思考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就鄉村振興作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近期筆者帶著研究鄉村振興的課題前往全國文明村江蘇常熟蔣巷村調研,村書記就是全國勞動模範、近期獲江蘇省改革開放40年先進個人稱號的常德盛同志。這次調研最大的收穫是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模樣,加深了對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部署的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尤其是看到了集體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中堅作用。

  鄉村振興的新感受

  從40年前開始農村改革以來,經濟學界一直關心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究竟有哪些新指向?這次鄉村調研,看到農村改革和發展狀況,改變了我們的一些固有觀念,從而對鄉村振興有了新鮮而深刻的理解。

  由於農業和農村進入發展階段是從工業化和城鎮化起步的,因此長期以來,人們都會以為解決了城鎮化問題,農村的發展問題就解決了。調研中,我們發現,城鎮化固然重要,但農村最基層的是鄉村,鄉村不可能都城鎮化,否則誰來提供農產品。而且,在廣大的農村,城鎮和鄉村發展水平的分化,會成為新的二元結構,也就談不上農業現代化。因此,進入新時代後,農村發展的著力點需要從城鎮化轉向農村最基層的鄉村的振興。

  何謂「記得住鄉愁」?過去慕名去參觀一些「新農村」,一眼望去是成片的廠房和樓房,而到蔣巷村,滿眼是農田,水塘,雞鴨成群,全村連水面3000多畝地,1200多畝種了莊稼,還有果園,林園,苗圃等。顯然,這一派農村景象就是鄉愁。當然鄉愁也不能停留在保留原始狀態的村落,也不是40年前包產到戶時的小塊土地經營的農村。否則也不用談鄉村振興了。蔣巷村經過連續十多年的農田基本建設,田成方,樹成蔭,田埂通農用機動車,連養殖場的豬糞都通過地下管道通到每塊大田,好一派現代農村景象。

  鄉村振興要富誰?過去慕名參觀的「新農村」,見到的往往是幾個「腰纏萬貫」的非農企業家,而到蔣巷村見到的則是富裕起來的廣大農民,是鄉村的村民。常德盛當了50多年村書記,辦了多個效益很高的企業,但他在改制企業中沒有一份股份。鄉村振興,振興的是鄉村,農業,農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直面農業,農村和農民,以村民幸福為中心。所謂幸福,用蔣巷人的話,指的是農民獲得的幸福,自己有感受,城裡人羨慕,外國人信服。這就是有獲得感的幸福。

  鄉村振興靠誰?蔣巷村身處經濟發達的蘇州,其振興毫無疑問離不開外部環境,包括連接城市和鄉村的道路,以及各種政策的支持。但鄉村的振興更多靠的還是鄉村內生的動力。蔣巷人正是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了鄉村振興。蔣巷人的幸福是自己幹出來的。

  鄉村振興的內涵

  這次調研,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目標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其具體內容涉及做強農業,美麗鄉村和富裕農民。

  首先,振興農業即做強農業,體現產業振興。農業一直是弱勢產業,農業附加值一直很低。過去的蔣巷村是高產窮村,現在變為高效富村。對蘇南農村來說,產業興旺首先得益於農村工業化所帶動的非農產業強勁發展。但是非農產業的興旺不但沒有丟棄農業,而且做強了農業。在蔣巷,2018年農業增加值達到2000萬元,較十年前2008年的600萬增加233%,較五年前2013年的1000萬元增加100%。其振興農業的路徑:

  一是靠集體的力量艱苦創業,用蔣巷人的話講「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雖然土地承包到了一家一戶,村集體還是在統一規劃基礎上帶領村民從水利建設入手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經過20多年、累計投入勞動力6萬餘工、完成50多萬土方,最終將1700畝低洼耕地填高1米多,積累起了「土地資本」。他們利用復墾復耕的土地建設起高效農業示範園。現在的蔣巷村建設成了田塊成方、樹木成林、水渠成網,水泥道路暢通的高產穩產噸糧田,綠色優質糧油生產基地。

  二是由高產農業轉向高效品質農業。過去追求產量,一年種兩季或三季,農民非常辛苦,產量高但附加值低,農民賺不到錢。現在土地休耕,一年種一季優質良種水稻;多數地區農業種植靠化肥農藥,蔣巷村種地不用化肥農藥,全部用養雞場、豬圈的糞便作為有機肥。雖然水稻產量比過去有所降低,但是「蔣巷大米」品牌因其優質有機,市場價格由過去的每公斤4元提高到10元,種田的用工明顯減少,但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收入大大提高。

  三是發展大農業,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蔣巷村種植區佔地500畝,分竹園、果園和經濟林木園;養殖區佔地150畝,實行循環種養。挖出的河塘養魚,闢出的養雞場散養雞,在雞場內種菜供雞食,雞糞集中用作有機肥。集中開闢的果園生產出各種鮮美的水果。所有這些種養區的規劃建設都適合生態旅遊的觀賞和體驗,由此發展起生態農業旅遊項目。顯然,蔣巷村做強的是多種經營的大農業。

  其次,振興農村即建設美麗鄉村,體現生態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生態宜居的鄉村提出過這樣的思路,即按照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蔣巷村建設美麗鄉村就是這樣做的。

  過去的蔣巷村是偏僻、閉塞、髒亂、交通不便,農田都是低洼地,有四個自然村零散分布。後來,蔣巷村委託同濟大學編制了「生態村建設規劃」。根據規劃,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活環境宜居化的思路進行鄉村建設,現在的蔣巷,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寬敞,景如畫。

  蔣巷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是從「三集中」入手的,居住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餘下的土地向農田集中。原有的分布於四個自然村的200戶居民集中住進統一規劃的社區。根據工業向園區集中的需要,蔣巷村向鎮開發區批租600畝地建常盛工業園,將鄉鎮工業集中轉移到工業園。這樣,蔣巷村將四個自然村合併後騰出的土地,工業企業集中搬遷後騰出的土地,整片統一規劃在村中心地帶建起了佔地600多畝的生態農業園。

  為了保護環境,雖然要付出年損失500萬元收益的代價,蔣巷村還是主動關閉了有汙染的化工廠。在生態農業園內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並且建設旅遊景觀,完善旅遊設施。投資130多萬元在主幹道兩側建成26公裡的生態林帶。目前已實現全村100%林網化,綠化覆蓋面達80%以上。河塘每兩三年就清一次淤,河塘清潔了,同時也為糧食基地提供了很好的有機肥。建成日處理200噸的生活汙水處理站、常熟市第一座秸稈氣化站,組建了一支環境衛生、綠化養護、新農村督管隊伍。蔣巷村成為了全國率先通過國際環保質量認證的村級單位。如今的蔣巷村 26公裡村級公路主幹道全部黑色化、林網化,實現了「學校像花園,工廠像公園,村前宅後像果園,全村像個天然大公園」的總體目標。

  依託生態農業發展起了鄉村旅遊。蔣巷村沒有獨特的傳統的旅遊資源,但被評為國家級4A級景區,靠的是其生態農業,田園風光,美麗鄉村,整齊的農村道路,以及打造的可供旅遊者參觀、體驗、農宿之類的旅遊設施。近年來,蔣巷村先後推出「新農村建設考察遊」、「生態田園觀光遊」、「農家生活樂趣遊」、「農耕文化體驗遊」、「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遊」等旅遊產品。2018年全村遊客總人數超過了3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000萬元。不僅提供農產品還提供生態產品,不僅實現農業價值還實現了豐厚的生態價值。

  第三,振興農民即富裕農民,體現文化和社會事業振興。過去的蔣巷村是高產窮村,現在成為高效富村,而且是共同富裕村。村民「家家有房子、人人能就業、人人有保障」。不僅富了「口袋」,還富了「腦袋」。蔣巷村2018年人均收入6萬元(其中1萬元村集體分紅),這個數據是去除高收入者後實打實的平均收入,遠遠高於2017年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收入36936元的水平,達到居全國首位的上海58987.96元的水平。蔣巷村的富裕有兩大特點:

  一是集體富裕。這可以從居住和社會保障水平來說明。村集體分三批建造192套別墅,上下兩層220個平方米,能抗七級地震。每套別墅成本價超過30萬,村民只要出12.8萬就可以入住。全村所有村民都住進別墅。村民家庭的電話、數位電視、有線廣播、氣化灶具、太陽能熱水器、衛生潔具、小水井等安裝建設均由集體投資。就社會保障來說,村裡建設了158套三星級標準的老年公寓,免費給老人使用,對老人與子女同住別墅房的家庭則給予2000—3000元的獎勵。老人除了免費入住老年公寓外,還享受養老金制度。2011年起按年齡分12檔次,年齡越大,標準越高,起發1年4800元,最高1年12000元,並統一提供優質口糧。蔣巷村率先在當地完成了農保向城保的並軌。而對於全村411名已退休的老人、未成年人以及在校學生等未能參加城保醫療保險的,全部參加醫療保險,繳費全部由村集體承擔,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險。

  二是富村民「腦袋」。這可以從蔣巷發展的文化和社會事業來說明。蔣巷村集體20年來共投入1500多萬元文化教育設施,建起了幼兒園、農民劇場、科普館、文廣中心、遠程教育中心、書畫苑、衛生院、全國首家村級讀書俱樂部、中國作家創作基地等,孝愛文化、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牌和群塑隨處可見。幼兒園全免費,中小學實行「兩免一補」,品學兼優者還能得到獎學金。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至博士或出國留學的,另有「重獎」。

  蔣巷村振興的秘訣

  蔣巷村為什麼能夠富起來?又有哪些可值得借鑑的經驗?從調研來看,主要有以下三條:

  第一,三次產業要興旺。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鄉村產業振興同樣離不開這個規律。蔣巷村的特色在於,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旅遊也可歸入第三產業。2018年蔣巷村農業增加值約2000萬元,工業增加值 1.7億元,三產增加值 1000萬元。從這個結構中可見蔣巷人的就業和主要收入來源在非農產業,尤其是常盛工業園。非農產業為富裕起來的村民提供了80%以上的收入。村民靠在三次產業中就業致富。全村200戶,900人,外出打工的不多,蔣巷村的各類產業提供了充分的就業崗位,同時還有民營創業園。依靠興旺的三次產業,蔣巷村的勞動力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人人都能就業,連過了退休年齡的老人都有打掃公共衛生的崗位。

  第二,實現集體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蔣巷村有著蘇南模式集體經濟的基因,在鄉村振興中這種基因保存了下來,並且在適應市場經濟中有了新的提升。一方面,蔣巷村集體有經濟,蔣巷的村集體資產2018年有31913萬元,較2008年增加2億元和2013年增加1億多。蔣巷的集體資產主要是靠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積累起來的。村集體資產參與市場經濟的運作,獲取利息收入,投資收入,股權收入及服務收入,例如蔣巷的旅遊服務公司就是村集體投入。另一方面,蔣巷村集體對工業和農業的管理和服務方式是不一樣的。蔣巷的工業原來是村辦工業,改制以後成為私人控股的企業,村集體對其只服務而不幹預,讓其自主地參與市場經濟。而對農業則不只是服務,而是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背景下,行使好所有者的職能。村民承包的土地先統一流轉到村集體,村集體對流轉給村集體的承包地進行統一規劃和整理後再流轉給種田大戶。

  第三,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這就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選好配強農村黨組織書記。蔣巷村振興鄉村的經驗表明,在鄉村振興中以村為單位的集體經濟將會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村集體,尤其是村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擔任了50多年的村黨委書記常德盛同志,不僅是集體經濟的帶頭人,也是鄉村振興的帶頭人。(作者: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 洪銀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江蘇常熟蔣巷村的變遷
    《 人民日報 》2020年09月23日 第 06 版 版面截圖原題:蔣巷村的變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網,千畝良田稻穗漸黃,生態園內瓜果飄香,工業區裡機聲歡唱……金秋時節,走進江蘇常熟市支塘鎮蔣巷村,一幅自然人文相映成趣的美麗鄉村畫躍然眼前
  • ...村民的承諾要一個個兌現」——江蘇常熟蔣巷村描摹現代化新農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踏進江蘇常熟蔣巷村,空氣裡有一種甜絲絲的味道。村裡的千畝優質糧油生產基地,正是水稻吐穗的時節;村民新家園裡,一幢幢小別墅掩映在綠樹叢中。20世紀50年代的蔣巷村,村民們住著泥垛牆、茅草棚,35歲以上的男人有一半討不到媳婦。「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村民一擔一擔挑出來的,村裡1700多畝低洼地硬是填高了1米多。」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告訴記者,「給村民的承諾要一個個兌現,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丨江蘇常熟蔣巷村:從「窪地惡水」到國家級生態村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江蘇常熟報導金黃的稻田在微風的吹拂下蕩起波紋,白鷺飛過天際,遠處別墅群掩映在荷塘綠樹下,一片淡雅清幽的景色。這裡曾是有名的「窪地惡水」貧困村,如今江蘇省常熟市蔣巷村已發展成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村。
  • 蘇州常熟榮膺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
    昨天,從在阿聯杜拜舉辦的國際《溼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傳來喜訊,常熟成功獲得全球第一批國際溼地城市認證。此次共有來自全球7個國家的18個城市獲此稱號,其中6個來自中國,除常熟外,還有常德、銀川、海口、東營、哈爾濱。
  • 蘇州常熟成為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
    原標題:常熟成為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 北京時間今晚(10月25日)19:30,從在阿聯杜拜舉辦的國際《溼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傳來喜訊,常熟成功獲得全球第一批國際溼地城市認證。
  • 崑山開通5條城際公交線路 無縫對接蘇州和常熟
    記者從崑山交通局獲悉,崑山開通5條城際公交無縫對接蘇州、常熟。這5條城際公交線路為109路、126路、121路、C1線和C2線,營運線路總長達90.9公裡。據統計,除C2線外,另外4條城際公交日均客流量已超1萬人次。
  • 探秘常熟「桃花源」…
    常熟有一個小村莊,這裡山青水美、鄉風文明,人人不僅能住上二層小別墅,還坐擁專屬劇院、書院、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沙家浜水鄉蔣巷村的起家、發家、旺家
    江蘇常熟支塘鎮蔣巷村位於陽澄水網地區的沙家浜水鄉,全村有200戶,875人。由於農耕落後、生產方式陳舊、環境封閉,直到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也才一二百元,有超過一半男青年過了35歲討不起媳婦。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蔣巷村人人有事做、戶戶有盈餘,年年有分紅、月月發放養老金。去年蔣巷村人均收入突破6萬元,並超過了蘇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
    通過對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的深入學習,筆者從三個角度出發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題,談幾點體會和思考。  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  習近平同志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太湖、運河的水,漾出望亭的美 專家調研團走進望亭,感受鄉村振興的...
    這個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千年古鎮依水而生、依水而興,走出了一條帶著江南水韻的鄉村振興之路。  日前,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揚子晚報組織調研團,邀請江蘇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省發改委以及南京農業大學的領導與專家一行,在三月溫煦的春風裡走進田園詩畫般的望亭。
  •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調查與思考
    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期,為進一步探尋財政在鄉村振興中應發揮的支撐作用,財政部山東監管局從山東省東、中、西部選擇了濰坊、泰安、菏澤三個有代表性的城市開展深入調查。
  • 金華湯溪探索本土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原標題:湯溪探索本土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為進一步落實浙江省委關於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的要求,並切實做好鄉村振興工作,金華湯溪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的大調研課題,主要領導深入田間地頭,走遍了湯溪72個村,探索研究了7條湯溪鎮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 跑出「小鎮大為」加速度 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董浜模式
    2020年,為發揮本地優美的鄉村風貌及特色農業優勢,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董浜鎮將智林村鍾家巷區域列入2020年蘇州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項目。項目規劃面積約82.3公頃,涉及鍾家巷、蒲場、荷花浜等七個自然村組團,目前均已完成「千村美居」工程提升。
  • 福建省領導赴泉州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原標題:省領導赴泉州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11月8日,福建省委副書記、廈門市委書記胡昌升赴泉州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晉江經驗,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泉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調研鄉村振興:板橋突圍「三步走」
    調研鄉村振興:板橋突圍「三步走」 2018-09-07 09:59:19   來源:安青網
  • 【調研】陳敏到平遠調研檢查工作時強調:高質量走好鄉村振興特色...
    【調研】陳敏到平遠調研檢查工作時強調:高質量走好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 2020-04-02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省領導赴泉州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臺海網11月9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11月8日,省委副書記、廈門市委書記胡昌升赴泉州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晉江經驗,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泉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江蘇-遊常熟之攻略路線!全域遊丨乘高鐵
    探尋良渚文化翁同龢紀念館追隨名人足跡,傳承家風遺韻03線路三,福地常熟尋鮮之旅早餐興福望嶽樓老麵館,品虞山綠茶,嘗蕈油麵。虞山人家休閒文化區體驗常熟休閒生活隆力奇感受工業4.0獨特魅力蔣巷村>體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蔣巷村-新面貌常熟,是黃公望筆下的潑墨山水,是嚴天池琴下的嫋嫋餘音,是張旭狂草的瀟灑不羈,是錢謙益詩裡行間的清詞妙句。
  • 蘇州常熟:一個農業產業強鎮的現代化追求 端牢鄉村「金飯碗」
    常熟德康農牧有限公司工程經理湯小亮介紹,今年4月,德康集團15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在海虞鎮落地,項目總投資4億元,將建成全省規模最大的樓房式生豬循環養殖基地,實現生產養殖智能化、食品全程可追溯化、市場經營信息化,預計2021年4月完工進豬。屆時將有效推動海虞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幅提高常熟乃至蘇州地區生豬穩產保供能力。
  • 多角度思考上海鄉村振興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要堅持以實幹促振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規劃先行,分類推進,加大投入,紮實苦幹,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