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江蘇常熟報導
金黃的稻田在微風的吹拂下蕩起波紋,白鷺飛過天際,遠處別墅群掩映在荷塘綠樹下,一片淡雅清幽的景色。這裡曾是有名的「窪地惡水」貧困村,如今江蘇省常熟市蔣巷村已發展成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村。
現代版的「桃花源」是何種模樣?10月15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蔣巷村探訪,人們住著設施現代化的別墅,吃著自家菜園裡的綠色有機蔬菜,這種充滿詩意的現代田園生活,真實展現在眼前。從解決溫飽到共同富裕,蔣巷村用50多年描繪出我國現代化新農村的現實樣貌。
蔣巷村金黃稻田。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蔣巷村居民「小洋房」。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農業升級背後的「蔣巷經驗」
小康生活對於蔣巷的村民曾經是遙不可及的奢望,早年蔣巷的貧窮,一句話可以概括:住的是泥土牆、茅草房,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這裡還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發病率高達70%。擺脫貧困、獲得溫飽、健康生活在夢裡都不敢想像。
1966年,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擔任當時的蔣巷大隊長,「一定要讓全村人過上好日子。」信念紮根心中,靠一根扁擔兩隻筐,肩挑背扛,常德盛帶領村民將全村1700畝低洼地填高了一米多,徹底改變了「小雨水汪汪,大雨成汪洋」的困局。
青年時代的常德盛拿出「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決心,發誓要改變窮面貌,讓鄉親們吃飽飯。此後,修路建渠,漚肥養田,實施儲糧于田的沃土工程,按生產需要調整布局,昔日貧瘠的土地開始變得鬆軟肥沃。蔣巷村從吃返銷糧,一躍成為蘇州市3000多個行政村中的售糧「狀元」,站在了追尋小康之路的起跑線。
蔣巷村生態園。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農業基礎我們不能忘,我們從傳統農業走向了現代農業方式。」77歲的常德盛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蔣巷村自2015年開始推廣有機農業,在1200多畝耕地上種植不施化肥、不噴農藥的有機稻。有機稻畝產八九百斤,每斤單價約10元,相比常規種植雖然畝產1200斤左右,單價卻只有兩三塊錢。產量雖然下來,質量卻上去了,價格翻一番。
種糧大戶沈明華站在稻田裡向記者回憶起這些年的變化,現在都是機械化生產,再也不需要自己動手插秧,體力解放了,生活也更富裕了。「我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接下來我們還要用科學種植的方法讓我們水稻更加有質量。」
目前蔣巷村實現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機械化耕作、生態化種植,現代農業初具規模。村裡還投資600多萬元建設了糧食烘乾中心,引進進口設備,一次可烘乾1.5萬公斤糧食,進一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全程機械化,通過電商把蔣巷村的大米賣到全國去。
蔣巷村糧食烘乾中心。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空氣中「幸福的味道」
在蔣巷村居民區穿梭,宛如身在豪華高檔的住宅區,當雞鳴鳥叫聲縈繞,又讓人回歸到樸實的自然田園。2000年起,蔣巷村分兩批建成擁有186幢紅瓦綠蔭「小洋房」的集中居住區,每幢220多平方米,造價近30萬元,村民只需交付12.8萬元,氣化灶具、太陽能熱水器、衛生潔具等都由村裡提供。
為了保障老人養老住所,村裡還建成158套三星級標準的老年公寓,年滿65歲的村民可以免費入住。75歲的村民周平亞老人告訴記者,今年是在老年公寓住的第15個年頭了,生活在老年公寓生活開心和自由,平時和鄰居拉拉家常。在老年公寓裡,天然氣灶具、現代家具、電視等一應俱全。「村裡對老年人照顧,我們生活幸福得不得了,也不讓子女操心。」
在蔣巷村中,老人還可還「按老取酬」,凡男滿58虛歲、女滿55虛歲的村民每月均可領取600元至2300元不等的養老金。每年村裡還有股份分紅,去年人均達到了1萬元。據統計,僅靠福利,蔣巷人就達到了全國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勞動所得,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當年度60109元的蘇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們晚年生活有保障,生活有尊嚴,常書記一直要讓我們老年人吃得好,睡得香。」周平亞滿臉笑容地說,從之前一年收入幾千元到現在人均到1萬元,我們有時間還可以去全國各地旅遊,打開新的生活。
早在2000年初,蔣巷村就實現了村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五大保險的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除市、鎮資助外,個人分擔部分全部由村集體補助繳納。村民看病除享受合作醫療保險規定的醫療費報銷外,個人承擔部分村補助50%至60%,醫療負擔大大減輕。
作為支塘鎮的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蔣巷護理院也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建設,於日前正式投用,入住的老人已經達到了30人。據介紹,蔣巷護理院由蔣巷村投資近4000萬元建成,規劃床位260張,配套了消防、電氣、暖通等基礎設施和2000平方米停車場、6000平方米綠化公園,康養環境舒適。
蔣巷村護理院。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蔣巷護理院院長盧桂芬表示,蔣巷村護理院病房內的基礎設施設備已全部到位,X光機、B超機、吸痰器等耗資400多萬元的醫療器械也已到位。蔣巷護理院採用「公建民營」的運作模式,由常熟德仁護理院負責運作,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不僅為老人提供專業的疾病和康復治療,還提供專業的生活護理服務。
遊客心中的「世外桃源」
進入新世紀,常德盛敏銳地意識到發展鄉村旅遊的廣闊前景,蔣巷村迎來了新的轉折點,在集中度偏低的680畝土地上,種植蔬菜、栽培果園、養殖魚蝦,創建了生態種養園。2005年,蔣巷村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旅遊年收入破千萬元。
「以農俗為特色,以村莊為載體,以村民為主角,積極發展特色旅遊產業,不斷實現旅遊業的提檔升級。」蔣巷村黨委副書記李軍告訴記者,蔣巷村在全域旅遊發展進程中,不斷開發旅遊項目,諸如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蔣巷書院」,古韻今風,書香濃鬱,成為有名的網紅打卡地;而作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蔣巷每年吸引遊客達20多萬人次。
據了解,蔣巷村投資建造了蔣巷賓館、江南農家民俗館、青少年科普館等遊樂項目,先後打造了「鄉村觀光採摘遊」、「農耕文化體驗遊」、中小學生實踐遊等旅遊項目,旅遊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把錦繡江南的田園風光以最美的姿態展現給遊客。2019年,蔣巷村旅遊年收入達到了1000多萬元,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成為各地遊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常德盛介紹,今天的蔣巷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每年村集體收入超過2000萬元,其中旅遊收入就超過了1000萬元,集體總資產超過10億元,村級經濟呈現健康發展勢頭。去年,全村總產值達1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5.25萬元,人均社區股份制分紅1萬元。
從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到生態美家和精神傳家,蔣巷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種瓜得瓜,收穫豐碩。什麼樣的村莊生活才是老百姓心底的小康夢?蔣巷人以自己的奮鬥歷程,繪就了新時代農村幸福民生的美麗畫卷,交出了高質量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