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的奮鬥「天路」
——井陘太行「天路」精神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巍巍太行山,悠悠綿河水。井陘縣作為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審的首批「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紅色文化、千年古蹟等資源都「相聚」於此。然而,美好的風光下卻潛伏著積貧積弱的發展困局。要想打破困局,出路何在?井陘縣委、縣政府經過反覆調研,決定打通一條連接千年古村的國家山區二級鄉村公路,引入開放的「活水」,破解貧窮落後的困局!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井陘太行「天路」精神的靈魂根脈。對於這個年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只有6個多億的經濟欠發達縣,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井陘縣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完全依靠當地政府和幹部群眾,提前14個月讓井陘太行「天路」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從修建張河灣、綿右渠,到災後重建、打通「天路」,井陘人寧可砸鍋賣鐵也要戰天鬥地,絕不錯失發展良機。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已經深深烙刻在全縣幹部群眾心中,成為傳承在骨子裡的基因和血脈,總是會在最困難的時候迸發出來,以勇往直前的姿態把各項工作推向前進。
●自力更生把握大好機遇
「這條路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條連通外界的快速路,更是一條發展之路、希望之路,大家早就盼著修了。」這是記者在井陘太行「天路」沿線採訪時,聽當地幹部群眾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以前遊客來俺們村,大都是走平涉線轉元大線,因為這條路拉煤的大車特別多經常堵車,實在是難走,很多人來過一次就再也不願來了。大伙兒都盼著能修一條通暢的新路。」南障城鎮大梁江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說。
「以前,從於家村再往裡走幾乎就沒路了,到張井溝、南張井一帶只有僅能步行通過的山間羊腸小道。來於家村旅遊的人,想去大梁江得原路返回到平涉路上,非常不方便。」於家鄉黨委書記趙峰告訴記者,「修路是全鄉幹部群眾的期盼,不修路發展就沒出路。」
村民做夢都想修條路,但鎮裡和縣裡告訴他們,「錢」是修路的最大「瓶頸」。
井陘交通運輸局局長範彥軍告訴記者,面對災後重建、轉型升級以及生態改造等多重壓力,井陘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修建「太行天路」可謂困難重重。
然而,如果不修路,當地豐富的傳統古村落資源只能被塵封在歲月中,當地老百姓就會守著「搖錢樹」繼續受窮。如果修路,遷墳、佔地、砍樹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可以說處處是「雷區」。但為了回應老百姓走出大山、擺脫貧困的深切渴望,縣委、縣政府再三抉擇後果斷拍板,寧願自力更生、苦幹實幹,決不能讓老百姓苦熬,寧願砸鍋賣鐵,決不能錯失發展大好機遇。
「只有真正為老百姓幹事兒,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範彥軍看來,「天路」修到了群眾的心坎上,不僅激發起了群眾積極參與的熱情,更讓全縣上下的心齊了,合力強了。
●眾擎易舉破解修路難題
2016年的初冬,寒風刺骨,於家鄉黨委書記趙峰從縣委領回了軍令狀:「兩年內必須完成12.5公裡的任務。」
面對軍令狀,他有些喘不過氣來。路線最長、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標段在於家鄉,經濟基礎最薄弱的現實也在於家鄉,但修路資金只有90萬元,這路怎麼修?
從縣委回到鄉政府大院,趙峰看到辦公樓正中紅色的五角星和刻在石牆上的「人民公社好」幾個大字,心中百感交集:「上世紀50年代,前輩們在吃不飽飯、工具落後的情況下,照樣修成綿右渠。現在條件好了,如果修路在我這兒黃了,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黨委書記愧對於家鄉的百姓們啊!」
●立下軍令狀,就得幹出樣!
於是,趙峰召集了沿線黨員幹部群眾代表開會,經過廣泛的動員,統一了幹群的思想,不等不靠不要,挺起脊梁自己幹。從狼窩溝到高家坡,從紅土嶺到梁江堖,全鄉8個村9個標段12.5公裡的戰線全面拉開。
但是純山區修路,劈山開路,消耗巨大,補貼資金,杯水車薪,硬是撐了一年多,修路的資金鍊斷了……
一邊是山窮水盡的半拉子工程,一邊是縣裡立下的軍令狀,怎麼辦?趙峰冥思苦想,他想到了鄉裡僅有的幾個企業家,他們能否援助?
在一家小餐館,趙峰自掏腰包把幾個企業家聚到了一起,平時不能喝酒的趙峰倒了滿滿一杯,說,「大家在『7·19』恢復重建的時候,出機械、出人工,作出了很大貢獻,現在修路又遇到困難,我一想到這兒就說不出口,這樣,這杯我先幹了。」說完,一飲而盡,酒入口的剎那間,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這個時候,雙源建材的曾志軍站起來說,「趙書記,俺們知道你今天叫俺們來的意思,不要為難,我年輕時候就參加過張河灣水庫建設,那時候千人大會戰,自帶乾糧自帶菜,不僅都是義務工,而且大家都爭著當標兵、當模範,哪裡講什麼回報?我就是今年白幹一年也支持鄉裡把路修通!」在座的企業家們紛紛應和贊同。
第二天,崇山峻岭中又恢復了往日機械的轟鳴聲,趙峰淚流滿面。
在修路期間,趙峰每天扎在工地上,常常熬到凌晨1點,與沿途幹部黨員群眾一塊兒幹,同吃同住同勞動,就這樣原計劃2年的任務,僅用了1年半時間全部完成。
在井陘太行「天路」修建過程中,沿線的幹部群眾有的不畏艱難、攻堅克難;有的主動請纓、帶病參戰;有的以愚公之志開山劈路;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他們是「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忠誠踐行者。
●幹群配合同築「連心路」
「沒錢不是困難,幹群一心是最大的資源」。為了廣泛發動群眾,井陘縣幹部帶頭,始終以身作則,衝鋒在前,主動找機械、備鐵鍁,帶頭義務修路,堅持每天第一個到、最後一個回,做到風雪無阻,以實際行動帶動、感動群眾投身於共建上來。
2016年年底,縣委決定修建這條路時,天長鎮並不在規劃範圍內。天長鎮黨委書記何彥生看到鄰鄉都在熱火朝天地修路,坐不住了。他想,只要路通了,天長鎮藏在深山的歷史文化資源就會變成發展優勢。
何彥生懷著滿腔熱血到縣委請纓。「全縣剛剛經歷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恢復重建任務艱巨,縣裡拿不出資金,要想修路只能靠自己。」縣領導有些為難地對何彥生說。
條件再苦也要修!為了儘快把群眾的願望變為現實,何彥生領著村幹部們翻山越嶺、勘察定線,懸崖峭壁,荊棘遍布,不知跌倒、滑倒了多少次,只記得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又爬起來,連續幾天翻山越嶺,他的膝蓋「滑膜炎」復發,疼痛難忍,但他繼續堅持勘察。
在他的引領下,9個月的時間,天長鎮幹部群眾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沿途幹部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打通了14.5公裡的路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幹部的真誠付出,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南橫口大型停車場和環村路施工,需要遷掉埋著二十多輩人、涉及四十多戶人家的大型墳墓群。「人家幹部這麼做都是為咱們好。好話說盡,就差磕頭下跪了。再不配合,祖宗都不答應!遷!」面對群眾的理解,曾經為此付出太多努力的鎮幹部李文玉哭了。「不是因為自己把工作做下來了,而是被大家的理解感動了!」在遷墳當天,他自始至終在現場幫群眾遷墳,直到當晚十二點多。
在井陘太行「天路」修建過程中,井陘縣注重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基層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動群眾人人上、集體攻,使全縣幹部群眾擰成了「一股繩」。在幹群配合下,歷經22個月,這條公路於去年10月份正式通車。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張河灣、綿右渠,到2016年「7·19」抗洪救災,一代一代井陘人始終保持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為井陘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新時代的今天,井陘人民戰天鬥地,夯土架橋、挖山鑿壁,修建了一條高標準、高品位的「太行天路」,用行動詮釋了當代的「紅旗渠精神」。井陘「天路」,一條鄉村振興、通向全面小康社會的「金光大道」,一部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奮鬥史詩,一座感召當代、流芳百世的精神「豐碑」,將永遠銘記那些曾經為之奮鬥的人們!(記者杜倩倩 見習記者李坤曉)
來源:石家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