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綿延八百餘裡,俗稱「八百裡太行」。習慣上把太行山分為三段,即位於河北省境內的叫做北太行,位於山西省境內的叫做西太行,而位於河南省境內的叫做南太行。
攝於王相巖景區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曹操《苦寒行》
南太行,巍巍莽莽,峰巒疊嶂,壁立谷深,道路行艱。艱苦的自然環境,歷練出了「不屈不撓、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謀求出路、團結奮鬥、勇於奉獻」的太行精神。其中尤以林州「紅旗渠精神」、輝縣「郭亮精神」、「回龍精神」最為突出。其實,在河南省林州市,能夠媲美「紅旗渠精神」的還有「扁擔精神」。
「扁擔精神」發源於林州市石板巖鄉。
「弘揚扁擔精神,振興供銷合作事業」
石板巖,位於林州市西部大約25公裡,地處太行山腹地,聽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裡是石頭的世界。不用去太遠,只在石板巖鄉上轉上一圈,就會發現,這裡的農家、商鋪、街道、政府機關、新建的賓館清一色以石頭為原材料建成。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石梯、石樓、石板房,石地 、石柱、石頭牆,石街、石院、石板場,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 石水缸, 石桌、石凳、 石鍋臺,石廟、石爐、石神像......」只讀這些文字,就已經陷入了石頭的世界,石頭的海洋。走在石板巖街上,會感受到這種建築的神奇,奇妙就在於這種石頭建築符合了現代都市人的審美--純天然、返璞歸真。
石板巖鎮街道
石頭建成的石板巖衛生院
其實,石板巖老百姓將石頭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不是為了所謂的美或者自然,而是因為當地山路崎嶇,在歷史上交通閉塞,幾乎與外界隔絕,外面的建築材料運不進來,太行山的石頭倒是取之不盡,老百姓只要花些力氣把石頭採出來、鑿成方方正正形狀,壘砌起來,就是一棟完全融入太行山大背景的石頭房子。
石板巖鎮上的民宿
從林州市區過來,駛過穿鎮而過露水河上的石板橋,就到了石板巖中心區域。「扁擔精神紀念館」、「扁擔情購物中心」的大牌子首先映入眼帘。
什麼是「扁擔精神?」,「一根扁擔兩個簍,肩挑貨擔繞山走。」從扁擔精神紀念館的陳列展覽中講述了扁擔精神的來龍去脈和精髓。
「扁擔精神」紀念館展出供銷社創始人雕塑
解放前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板巖連接外界的只有一條條險峻的鳥道,例如「閻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門關」等令人不寒而慄的道路。1946年7月,尹興德、李林洹、楊太凱等4人,從5間石板房,4種商品,1821元冀南幣起家成立石板巖供銷合作社,成為「扁擔精神」的起源。
「一根扁擔創家業」,從此,供銷社職工靠著一根扁擔、兩個簍,一副鐵肩膀,一雙鐵腳板,走在充滿危險的羊腸小道,翻山越嶺,走村串鄉,「一分一釐細打算」、「一心為著山裡人」。上山時挑著百十來斤的日用物品和農資,下山時挑回老百姓的農副產品,架起山裡群眾和山外溝通橋梁,解決太行山深處老百姓自給自足不能解決的生活用度。
「扁擔精神」就是「艱苦奮鬥、勤儉辦社、一心為民、開拓創新「的精神。歲月變遷,社會發展,然而,「扁擔精神」不會因環境的改變而過時,精神的內涵會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活力,「艱苦創業、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服務三農」,正是我們國家永遠保持生生不息昂揚發展的保障。
如今的石板巖鎮,是紅色教育基地,寫生基地,太行大峽谷旅遊中心地帶,桃花谷、王相巖、太行天路等景區圍繞鎮中心,距離不超過三公裡範圍內。在鎮區,太行特色賓館、民宿在露水河兩岸星羅棋布,「太行風情」、「魯班故事」「山楂樹」等招牌名字風味獨特,引人想入非非,咖啡館、英語、韓語招牌和炫目的夜景燈光昭示了山區鄉鎮的現代節奏,這也是勇於創新的「扁擔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
冬日,光線將山體分割成兩部分,倒映在水中,層次分明
鎮上的咖啡館
石板巖,以顛撲不破的「扁擔精神」、雄偉太行風光、清澈瀲灩的露水河,是遊覽南太行之旅的重要一站。
石板巖鎮被太行山包圍
王相巖風光-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蒼莽
王相巖摩天筒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