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藏著一個石頭鎮,「扁擔精神」堪比「紅旗渠精神」!

2020-09-05 楊東升的視野

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綿延八百餘裡,俗稱「八百裡太行」。習慣上把太行山分為三段,即位於河北省境內的叫做北太行,位於山西省境內的叫做西太行,而位於河南省境內的叫做南太行

攝於王相巖景區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曹操《苦寒行》

南太行,巍巍莽莽,峰巒疊嶂,壁立谷深,道路行艱。艱苦的自然環境,歷練出了「不屈不撓、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謀求出路、團結奮鬥、勇於奉獻」的太行精神。其中尤以林州「紅旗渠精神」、輝縣「郭亮精神」、「回龍精神」最為突出。其實,在河南省林州市,能夠媲美「紅旗渠精神」的還有「扁擔精神」。

「扁擔精神」發源於林州市石板巖鄉。

「弘揚扁擔精神,振興供銷合作事業」

石板巖,位於林州市西部大約25公裡,地處太行山腹地,聽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裡是石頭的世界。不用去太遠,只在石板巖鄉上轉上一圈,就會發現,這裡的農家、商鋪、街道、政府機關、新建的賓館清一色以石頭為原材料建成。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石梯、石樓、石板房,石地 、石柱、石頭牆,石街、石院、石板場,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 石水缸, 石桌、石凳、 石鍋臺,石廟、石爐、石神像......」只讀這些文字,就已經陷入了石頭的世界,石頭的海洋。走在石板巖街上,會感受到這種建築的神奇,奇妙就在於這種石頭建築符合了現代都市人的審美--純天然、返璞歸真。

石板巖鎮街道

石頭建成的石板巖衛生院

其實,石板巖老百姓將石頭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不是為了所謂的美或者自然,而是因為當地山路崎嶇,在歷史上交通閉塞,幾乎與外界隔絕,外面的建築材料運不進來,太行山的石頭倒是取之不盡,老百姓只要花些力氣把石頭採出來、鑿成方方正正形狀,壘砌起來,就是一棟完全融入太行山大背景的石頭房子。

石板巖鎮上的民宿

從林州市區過來,駛過穿鎮而過露水河上的石板橋,就到了石板巖中心區域。「扁擔精神紀念館」、「扁擔情購物中心」的大牌子首先映入眼帘。

什麼是「扁擔精神?」,「一根扁擔兩個簍,肩挑貨擔繞山走。」從扁擔精神紀念館的陳列展覽中講述了扁擔精神的來龍去脈和精髓。

「扁擔精神」紀念館展出供銷社創始人雕塑

解放前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板巖連接外界的只有一條條險峻的鳥道,例如「閻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門關」等令人不寒而慄的道路。1946年7月,尹興德、李林洹、楊太凱等4人,從5間石板房,4種商品,1821元冀南幣起家成立石板巖供銷合作社,成為「扁擔精神」的起源。

「一根扁擔創家業」,從此,供銷社職工靠著一根扁擔、兩個簍,一副鐵肩膀,一雙鐵腳板,走在充滿危險的羊腸小道,翻山越嶺,走村串鄉,「一分一釐細打算」、「一心為著山裡人」。上山時挑著百十來斤的日用物品和農資,下山時挑回老百姓的農副產品,架起山裡群眾和山外溝通橋梁,解決太行山深處老百姓自給自足不能解決的生活用度。

「扁擔精神」就是「艱苦奮鬥、勤儉辦社、一心為民、開拓創新「的精神。歲月變遷,社會發展,然而,「扁擔精神」不會因環境的改變而過時,精神的內涵會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活力,「艱苦創業、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服務三農」,正是我們國家永遠保持生生不息昂揚發展的保障。

如今的石板巖鎮,是紅色教育基地,寫生基地,太行大峽谷旅遊中心地帶,桃花谷、王相巖、太行天路等景區圍繞鎮中心,距離不超過三公裡範圍內。在鎮區,太行特色賓館、民宿在露水河兩岸星羅棋布,「太行風情」、「魯班故事」「山楂樹」等招牌名字風味獨特,引人想入非非,咖啡館、英語、韓語招牌和炫目的夜景燈光昭示了山區鄉鎮的現代節奏,這也是勇於創新的「扁擔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

冬日,光線將山體分割成兩部分,倒映在水中,層次分明


鎮上的咖啡館


石板巖,以顛撲不破的「扁擔精神」、雄偉太行風光、清澈瀲灩的露水河,是遊覽南太行之旅的重要一站。


石板巖鎮被太行山包圍


王相巖風光-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蒼莽


王相巖摩天筒梯

相關焦點

  • 最美太行山—南太行之顛 王莽嶺自駕5日遊
    險峻的王莽嶺以及掛壁公路奇觀足以見證了南太行山脈的大美……春天,幽深的林子使得正午的陽光也變得冷寂,而瀰漫山間的野桃花、野杏花和連翹花正值熱烈繁盛的花期,它們開放在任何一個它們願意開放的地方。路邊星星點點的村落人家,以及村落周圍長勢良好的小麥,以及偶爾傳來的一兩聲雞鳴犬吠,這一切安詳寧靜的景致都能讓人感覺得出:南太行乃是八百裡太行山最美的一段。南太行—雄偉與靈秀的銷魂風景
  • 紅旗渠精神是什麼
    編者按  2015年4月20日,《學習時報》刊發了中共安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林青的署名文章《紅旗渠精神是什麼》。文章立足於忠誠、乾淨、擔當的時代要求,從對黨忠誠、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服務群眾、為民造福的宗旨意識,敢想敢為、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同甘共苦、以身作則的工作態度,嚴格自律、廉潔奉公的廉政意識等方面深刻詮釋了當代紅旗渠精神的豐富內涵。
  • 敢叫日月換新天 「紅旗渠精神」感動兩岸媒體人
    在河南「紅旗渠」三個字則不單單是指這一條紅旗渠的水道,它更是指與愚公移山精神一脈相承的,自力更生,不屈不撓,堅苦創業的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14、15日,「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來到林州市先後拜訪了廟荒村、紅旗渠紀念館,並探訪紅旗渠最險一段」青年洞「。
  • 石頭首次唱響勞動號子,《推車歌》致敬紅旗渠精神
    11月29日晚,歌手石頭以「號子手」的身份登陸廣東衛視《勞動號子》,唱響《推車歌》,致敬紅旗渠精神。充滿力量感的歌聲,將成千上萬林縣人民推車上山的盛況呈現在觀眾面前,也唱出了勞動者們敢於戰天鬥地的精神。
  • 從太行大峽谷到太行天路 看美起來的新林州
    ;在中國,紅旗渠是一個特殊的符號;林縣的紅旗渠精神曾激勵和鼓舞了中國幾代人艱苦奮鬥開拓進取。今天,我們就在紅旗渠紅色飄帶的指引下,從太行大峽谷走到太行天路來看看美麗的新林州。桃花谷在有著扁擔精神的石板巖,距離林州市區40公裡,因為這裡有一個三九嚴冬桃花盛開的桃花洞而得名。正值白露節氣,既非芳菲三月,也非三九嚴冬,桃花是看不到了,但飛龍峽中清澈見底的一谷桃花溪水依然引人入勝。
  • 央媒看河南丨潑墨太行農家「樂」
    桑強憨憨一笑,生活的美好與幸福盡藏其中。  然而,從「窮窩窩」到「香餑餑」,位於太行山腳下的河南安陽林州人民足足走了半個世紀之久。半個世紀前,林州的十萬開山者,歷時10年,絕壁穿石,挖渠千裡,建起「人工天河」紅旗渠,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巔。  石板巖村、魏家莊村、止方村……美麗鄉村連片成景,串起全域旅遊新氣象。
  • 2020年初秋太行之旅之一:煙雨林州太行大峽谷
    之後,我們一家去了林州,在侄子的安排下,我們住進了林州的紅旗渠迎賓館。背靠太行山的紅旗渠迎賓館,也在煙雨的籠罩之中。記得有一批韓國的學生來到太行山,一個學霸感慨的說:唯我獨尊,來到太行山什麼都不是。意思是說,總覺的自己牛的不行,來到太行山才感覺自己太渺小了。這次林州之行,沒有明確的任務性,就是陪家人一起玩玩,讓笑笑體驗一下大山。希望這是一次開心愉快的太行之旅。
  • 紅旗渠 | 十月太行秋正濃 天河美景似畫卷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巍巍太行正式進入深秋紅旗渠「限量版」秋季美景如約「上線」啦!行走在渠岸上,感悟紅旗渠精神一步一景,每一個角落都像一幅精心描繪的山水畫,不僅美得讓人驚豔,更飽含歲月的深情,一枝一葉、一石一木都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 「絕壁長廊」一個人間奇蹟,展示新鄉南太行人民愚公移山的精神
    新鄉南太行七大景區裡,尤其以萬仙山景區堪稱絕唱。 萬仙山景區位於河南省輝縣市西北部太行山腹地,隸屬於新鄉南太行旅遊有限公司。主要由「南坪和郭亮」景區組成,是南太行風光的典型代表。「太行之魂」——既有雄偉的丹崖絕壁,也有曲徑幽谷,溪泉瀑布斷崖深潭,又有樸實堅韌的鄉民,奮力開鑿建成「絕壁長廊」,創造了又一個人間奇蹟,展示新鄉南太行人民愚公移山思變的精神——神話變現實。
  • 央媒看河南丨潑墨太行農家「樂」——河南安陽林州美麗鄉村串成鏈...
    桑強憨憨一笑,生活的美好與幸福盡藏其中。  然而,從「窮窩窩」到「香餑餑」,位於太行山腳下的河南安陽林州人民足足走了半個世紀之久。半個世紀前,林州的十萬開山者,歷時10年,絕壁穿石,挖渠千裡,建起「人工天河」紅旗渠,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巔。  石板巖村、魏家莊村、止方村……美麗鄉村連片成景,串起全域旅遊新氣象。
  • 欣賞一下安陽最牛的景點——太行大峽谷
    、國家AAAAA級旅遊區、全國農村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石板巖供銷社「扁擔精神」的發祥地。:泉潭疊瀑桃花谷、百裡畫廊太行天路、太行之魂王相巖、原始生態峽谷漂流、人間仙境仙霞谷。景區的紅旗渠被稱為人工天河
  • 七朝古都安陽,最美紅旗渠
    紅旗渠總乾渠70.6公裡,渠牆高4.3米有,景區分為青年洞,絡絲潭,分水苑組成,當你身臨其境時,可以用震撼來形容,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蹟。太行大峽谷,南太行山東林州市,南北長100華裡,海拔800~1739米,群山崢嶸,臺壁交錯,流瀑四掛,蒼溪水喘,避暑度假,繪畫寫生的好地方,被來過景區的人稱為,景色四季景色各異,令人神往。
  • 話劇《紅旗渠》:鄉土中國樹立的精神豐碑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河南林縣人民歷時10年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人間天河——紅旗渠」,一直是當代作家、劇作家創作的重大題材。在人們心中,紅旗渠已進入到文化層面,成為民族膽識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所以,寫紅旗渠就是寫一種品格、一種文化。
  • 南太行河南林州、山西壺關、平順著名景點概述(一)
    ,這才是:南太行最美一段的開始:南太行勝景-太行山沿途以及林州太行大峽谷!-紅旗渠,它代表著林縣人民在&34;最艱苦的年代&34;,&34;&34;的革命精神。王相巖、紅旗渠青年洞+紅旗渠(分水嶺)展覽館。
  • 自駕遊林州紅旗渠
    為了加強我們每位員工工作積極性,今年組織單位骨幹力量進行一次紅旗渠精神學習。我們大清早,就開駕車直搗紅旗渠。我們這裡距紅旗渠大約有60公裡,駕車也就是一個小時多點,因為道路在維修,不是多好走的。在上午10點多點,我們到達紅旗渠的分水閘景區,我們集體在哪裡進行集體買票。票價每位40元,主要包括兩個景點,一個分水閘景點,另一個紅旗渠景區。這40元不包括,沿途所做的纜車、其它車輛。
  • 紅旗渠被寫進八年級《中國歷史》教科書:談談你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
    紅旗渠(資料圖)紅旗渠被寫進歷史教科書記者 郭榮4月4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紅旗渠被寫進歷史教科書,這一消息在林州市廣泛傳播,大家紛紛點讚叫好。紅旗渠被寫進教育部審定的八年級《中國歷史》教科書,該書於2018年2月第一次印刷。書中《課後活動》欄目寫道:「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熱情高漲,鬥志昂揚,形成了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社會風貌。『人造天河』紅旗渠的修建,就是這種風貌的典型代表。查閱資料,了解紅旗渠的修建過程,談談你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
  • 井陘太行「天路」精神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井陘太行「天路」精神的靈魂根脈。對於這個年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只有6個多億的經濟欠發達縣,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井陘縣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完全依靠當地政府和幹部群眾,提前14個月讓井陘太行「天路」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從修建張河灣、綿右渠,到災後重建、打通「天路」,井陘人寧可砸鍋賣鐵也要戰天鬥地,絕不錯失發展良機。
  • 重走紅旗渠 共築杜康夢——杜康洛陽核心客戶紅旗渠之旅圓滿落幕
    ,遊覽太行大峽谷,學習弘揚紅旗渠精神,助力開拓杜康洛陽市場新局面,同心共築杜康復興夢。它不僅將一面「頑強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巔,也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文化精髓注入到每一個學習者的心中。周總理生前對紅旗渠的建設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 一生必去的「南太行大峽谷」
    林州大峽谷即安陽林州太行大峽谷,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的林州境內,南太行的東麓。林州大峽谷景區   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全國農村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石板巖供銷社「扁擔精神」的發祥地,是太行山的兒子—谷文昌同志的故鄉,是中國文聯書畫中心的創作培訓基地。因為他坐落於林州,所以也叫林州大峽谷、林州太行大峽谷。 大峽谷內風光旖旎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十分豐富。
  • 雲南宣威抗旱一線再現「紅旗渠」精神
    雲南宣威抗旱一線再現「紅旗渠」精神 」精神。  1960年,為改善生存條件,十萬河南林州人,苦戰十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修建了全長1500公裡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人工天河———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正當中國西南遭受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時,這樣「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無疑成為家俄村人戰勝旱魔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