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海外日記欄目的第12篇,也是第8篇原創。坐標瑞典。作者瀟瀟為復旦大學學生,1月中旬赴瑞典哥德堡大學交流。日記中,作者敘述了自己目睹瑞典疫情從無到有,至快速增長的過程。作者認為,瑞典政府對疫情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而民眾的態度似乎並沒有根本性的轉變。
從未料想,第一次出國交流,就成為了緊急回國的留學生中的一員。2月26日,微信群裡收到了一則消息:瑞典出現第二例新冠病毒患者,感染源為義大利。一切舒適安心的狀態瞬間被打破了。
「反轉」來的如此快
我和小夥伴是1月中旬來到瑞典的,幾乎不到兩周,病毒開始了在海外擴散的現象。瑞典的首例確診出現在2月1日,是一名中國旅客。因為這名中國人並未感染任何人,因此在之後的一個月內,瑞典都沒有新的疫情出現,讓人安心了好一陣子。而在這段時間,我們一直擔憂的是國內的疫情,每天囑咐親朋不要出門。
直到2月26日,我和小夥伴剛從西班牙飛回瑞典,突然收到了中國留學生群裡發來的一則新聞《一位男性從義大利返回哥德堡後,被確診新冠肺炎》。這是繼瑞典出現第一例確診一個月之後出現的第二例新冠病毒患者,感染源是義大利。新聞報導了這位患者的行車路徑:從義大利乘坐飛機到達斯德哥爾摩機場,然後乘坐火車到達哥德堡,最後乘坐公交車回家。義大利的疫情慢慢開始向整個歐洲蔓延了。看到這篇報導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慌了,因為按照中國的疫情發展態勢推斷,瑞典的情況不容樂觀。果不其然,不到兩周,瑞典的確診患者數量呈指數型增長:從剛開始的2例增加到了將近1000例,而且這還只是官方通報的檢測確診數據。事實上,瑞典的人口數量少和人口密度小,從公交車上的座位布置到排隊距離就可以看出,瑞典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喜歡與人保持距離,很少會有群聚活動。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有如此快速的增長速度,實在是讓人開始擔憂起來。而這個時候,「我們囑咐父母不要出門」變成了「父母囑咐我們不要出門」。
瑞典公交車上的座位是前後錯開布置的,人也比較少(攝於2020年2月20日)
到今天為止,瑞典官方通報確診數據為2855例,重症587例,死亡78例。
面對疫情,瑞典都做了什麼?
從瑞典出現第二例開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瑞典媒體發布的新聞。向來安靜的瑞典交流生的群裡也開始活躍且緊張起來,大家每天都會將自己收集的疫情新聞發到群裡,不只是瑞典的,還有歐洲的。
3月2日之前,瑞典政府還依舊將疫情定為「風險極低」,依舊保持樂觀態度。但事實上,瑞典當時正處於每年一度的復活節假期,酷愛滑雪的北歐人將義大利作為遊玩的首選之地,這也造成了瑞典成為北歐甚至是歐洲疫情發展快速的地區。3月5日,確診人數開始激增,呈指數增長。3月6日,瑞典還進行了「音樂會是否如期進行」的民眾投票,49%的人主張不舉行,但仍有51%的支持如期舉行。而結果就是,音樂會還是如期舉行了,在那場聚會上,不知道給疫情帶來了多大的「推動」作用。在瑞典疫情開始指數型增長的時候,許多瑞典父母要求學校停課,而政府以「新冠病毒不會傳染兒童」為理由延遲了這一要求。3月10日,瑞典出現了首例重症患者,之後不久出現了首例死亡患者。疫情中出現首例死亡患者,說明瑞典疫情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我們從這個時候起就不敢再出門了。
瑞典基律納,一個教堂在給新生嬰兒做洗禮。大約因為更加靠北,疫情還沒有發展到這裡(攝於2020年3月7日)
3月12日,瑞典官方宣布停止檢測,只檢測住院和重症的患者,把醫療醫院留給老年人和患病更重的人,症狀輕的患者將不再進行檢測,自行回家隔離。而在此時,醫生認為醫療資源有限,不能應對新冠病毒大爆發。這個時候,我們知道瑞典整體感染情況不容樂觀,醫療資源即將崩潰。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和小夥伴決定立刻買機票,結束交流。果真在之後的兩天,瑞典的確診數據沒有任何變化,給人一種「狀況在緩和」的錯覺。3月18日,瑞典媒體頁面出現了一則題為「Leader: Follow John works-does as Britain does」的文章,似乎有一絲放棄的意味,想要學習英國的「群體免疫」策略。也就是因為這樣,瑞典一度上了微博熱搜,家裡的親戚朋友都來問我最近的情況怎樣。3月19日,有瑞典的專家指出,目前預測瑞典整體感染人數可能達到10萬例,甚至到暑假,大約有一半的瑞典人將被感染。雖然只是預測,但是足見瑞典現在的疫情有多可怕。3月21日,有信息稱斯德哥爾摩的醫療設備嚴重不足。
瑞典對待疫情的態度引起了一些國際社會的不滿,瑞典也開始加強對於疫情傳播流動的限制。3月2日開始,瑞典將疫情定為「風險高」,之後級別不斷提高。新聞頁面上關於疫情的新聞也變得越來越多,足以看出瑞典政府開始重視了。瑞典出現來自義大利和伊朗的感染病例之後,政府宣布開始停止瑞典到義大利和伊朗的航班。3月1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官方倡議歐盟封境,隨後3月19日,瑞典也宣布封境。3月18日,政府出臺法案要求學校開始網課教學,我所在的哥德堡大學也開始進行線上教學。與此同時,瑞典有醫生疑似感染新冠病毒,並要求停止對老年人的探視,不要進行大規模的聚會。3月19日,瑞典開始進行醫學生的訓練,增加醫療團隊的力量。瑞典也一直在加快疫苗的研製,3月20日,瑞典媒體指出疫苗將在一年內使用,目前已在動物身上實驗。
一些觀點上的差異
德哥爾摩機場,機場內除了中國人,沒有一人戴口罩(攝於2020年3月17日)
事實上,讓人擔憂的不是不斷上升的增長數字,而是民眾對於病毒的認識和防護措施。大概真的是各國國民的思維方式不一樣,他們的很多觀點都讓我們很驚訝。比如他們認為潛伏期不會感染,只有症狀出現了,確診之後才會有感染的可能性。再比如,他們認為兒童不會感染病毒,他們認為根據中國的數據顯示,兒童的感染率極低。還有就是他們不擔心感染。也許是因為瑞典居民比較注重運動的原因,體質相對比較好。我們問了很多當地的年輕人,他們都認為即便是感染上了也就是得一場重感冒,不會對身體有很大影響。對於口罩,他們認為戴口罩才會加快病毒的傳播,對於病毒的防護沒有用。這不是一個人的看法,而是民眾的普遍看法,甚至是醫院裡的醫生都不戴口罩。一位瑞典的醫生提供了他們的解釋:口罩使得空氣不流通,會加速人體對於口罩上殘留的病毒的吸收,從而感染機率更高。他們認為防控病毒最好的做法就是少出門,不跟陌生人交流。後來那位在醫院實習的小夥伴告訴我們,其實瑞典的醫生很清楚病毒是需要防護的,但是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也就不能全部人都戴口罩了。
加強自我保護
面對瑞典政府和民眾對待疫情的態度,我們只能買好防護用品,囤好糧食保護好自己了。作為中國人,太了解疫情從無到有的瘋狂傳播,因此在瑞典首例確診出現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囤口罩、消毒水和抗菌洗手液等防護用品。但口罩真的太難買了,不管是藥店還是超市都找不到任何口罩的蹤影。就連購物網站上,也幾乎買不到任何類型的口罩,更別說醫用外科口罩和N95了。也許是瑞典人醫療資源嚴重緊缺,又或許是他們平時不戴口罩,也就不注重口罩的生產和銷售吧。我們幾乎所有買口罩的路徑都是從中國人的微信群裡了解的。不過讓人欣慰的是,瑞典很多華人團體都竭盡全力為留學生提供口罩,所以幾乎身邊的小夥伴都有口罩可戴。還有消毒水也極其難買,很早開始,所有藥店消毒水的架子都空了。不管是我們這些在瑞華人,還是瑞典民眾,都開始為居家做準備了。在瑞典表示不再進行核酸檢測之後,大家也都開始囤糧食,準備待在家裡了。超市裡的很多貨架都被搶空,尤其是衛生紙等生活用品。歐洲好像很多人都瘋狂搶購衛生紙,具體原因也不太了解,大概是因為生活必需吧。
瑞典哥德堡市中心。(攝於2020年2月中旬)
瑞典民眾在面對不斷發展的疫情時,態度逐漸改變,但依舊不是那麼徹底。哥德堡大學的很多學生團體依舊在組織校園活動,晚上依舊能聽到外面聚會唱歌的聲音,早晨還是會有不少人跑步遛狗,市中心的店鋪還依舊開著。直到我走的那一天,瑞典街頭依舊沒人戴口罩,如同平常日子。
如果你此時也身在海外,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見聞或觀點(留言或於後臺聯繫我們投稿),我們希望這個小欄目,可以伴大家共度時艱,祈願全球疫情早日平息,大家健康平安。
本期作者 | 瀟瀟
微信編輯 | 歐陽君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