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不僅是炎帝故裡,又是青銅器之鄉,更是有太多歷史的一個城市。
今天就給大家說說寶雞古漁公園,古漁公園位於渭濱區茹家莊清姜河畔。是一個據有深厚歷史文化,休閒娛樂的主題公園。這裡猶如一個世外桃源。
今天才得知此地原來之前是一個小國家,是古漁國的一個遺址,1986年村民耕地時發現了骨骼,後經考古學家挖掘證實了這個神秘國家的存在,墓地的主人叫魚季,之後在古漁國的舊址上修建了這座古漁公園。這個國家在歷史上幾乎沒有記載,所以經過考證才得到了證實。通過出土的青銅器得知這個國家存在於西周時期。
這個公園非常有特色,有12根高柱子,上面記載著24節氣。裡面修建了古香古色的亭閣樓臺,和出土的玉兔,玉牛各種小動物的雕像。
通過廣場有一座歸隱吊橋,橋下就是清姜河,姜水是寶雞人民的飲水源。站在橋上滿眼都是風景,聽著潺潺水聲,呼吸著新鮮空氣,滿眼的翠綠,一副美麗的山水畫映入眼帘,微風吹過臉龐,令人心曠神怡。
過了吊橋是一個浮雕牆和一個元寶門,通過此門就可以上山,上山的路一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非常美,來回最多一個多小時,山路不長,爬起來也不累,山頂更是可以一覽寶雞風光。乳雕牆上刻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場景。
旁邊就是大散關和古道廣場,大散關北接渭河支流清姜河,南啟長江支流嘉陵江,控制著南北交通要道,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由此通過。
大散關為周秦初散的封地,建於周秦,興盛於唐宋,廢棄於明末。大散關是關中四關之一,自古為「秦蜀咽喉」。《讀史方輿記要》曾這樣講道:「北不得此地,無以啟梁益;南不得此地,無以取關中」。可見大散關乃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更是記載此地諸多戰谷和典故。比如:
一、「諸葛亮出散關」公元228年,諸葛亮帥軍出大散關,北伐中原,曾在益門以東屯兵,後人逐稱此地為諸葛山。
二、「曹操過散關」公元215年,曹操徵伐漢中張魯時曾途經大散關,寫下《秋胡行》一詩:「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牛頓不起,車墮谷間…歌以言志」。
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公元前206年,劉邦採用韓信計策,令大將樊噲明修棧道,吸引雍王章邯防禦,趁機暗度陳倉,兵出大散關,佔領陳倉地,一舉平定三秦。
四、「老子著書」晉人葛洪在《抱樸子》中說:老子西遊,遇關令喜於大散關,為喜著授《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大散關為老子著《道德經》之地。
蜀道穿越秦嶺山脈,是川陝必經之路,蜀道建於深谷絕壁之間,古人感嘆:「蜀道難以上青天」形容奇險無比。蜀道分為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金牛道等…
其中陳倉道,褒斜道最為著名。陳倉道從陳倉(如今的寶雞)出發,延清姜河經大散關翻越秦嶺,順嘉陵江下行至鳳州,紀褒城進入漢中。蜀道更是古往今來兵家必爭的軍事要道,是南北貨物往來流通的經濟命脈,是各地文化碰撞交流的文化通道,蜀道是中國西部連通成為一個實力雄厚的整體,奠定了秦漢帝國的基礎,之所以沒有成為中國南北統一的障礙,蜀道功莫大焉。
古道廣場位於百姓橋西,廣場以三國時期諸葛亮的故事為主題。修建了諸葛亮,司馬懿率領蜀,魏大軍隔水對壘的群雕像,這裡還有一口諸葛亮當年行軍挖的水井—古漢井。四副畫栩栩如生,表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功績的石刻畫。廣場上突兀不平,宛如波浪的地面,佩以逼真的枯樹和群雕,烽火臺等景觀營造了肅殺的古代戰場氛圍,讓有讓人不由聯想,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千古吟唱。
古道廣場旁邊是一座做百姓橋,橋的一側有個石像,頭戴冠帽,手拿酒盅,此人就是李白。旁邊還有一個百姓泉,水從魚嘴裡流出,有人專門來此地接泉水喝。一旁雕刻著一條栩栩如生的龍。
歡迎大家來此地,品歷史,賞風景,遊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