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風物(微信號:chencangquanzi)寶雞古稱陳倉,我們見證並傳播寶雞發展、寶雞地區民俗文化、風光美食!
在網際網路上鍵入「大散關」一詞,可得到如下介紹: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愛國詩人陸遊曾寫下「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作。那麼,大散關之名究竟從何而來,古大散關的關隘究竟在哪裡,為什麼它一直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大散關
從地理位置來看,大散關北連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當山川之會處,扼西南西北交通之要道,亦稱為崤谷,今天我們前往鳳縣經由的川陝公路便在大散關下穿行,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也由此通過。這裡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大散關
既然是交通要道,又是歷史上的兵戎之地,本該是緊湊地形,方能起到扼守交通、拒敵千裡的作用,但為何卻以「散」命名呢?在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系主任高強教授看來,大散關之所以叫散關,和本身地形無關,而是因一人而得名。「這個人便是散宜生,西周開國功臣,文王四友之一,與姜尚、太顛等一同謀劃救出西伯姬昌。當年西伯被紂囚禁,他與姜尚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通過權臣費仲遊說紂王,贖出了文王,後散宜生又輔佐武王滅商。」高強介紹說,「散宜生後來在其封地建國,謂之散國,而散國的北邊相信就在今益門堡附近,大散關作為關中四關之一,理所當然成為散國的關隘,所以散關的意思是散國關隘。」
在地理上,大散關「南扼川蜀要道,東望長安,西阻戎狄」,被視為關中平原的西大門。奪得大散關,便可控制蜀地與關中的門戶,而爭得蜀地與關中,便可贏得半個中國。所以自古以來,大散關便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至今站在渭濱區太平莊附近遠觀秦嶺,仍能感受到聲震天、氣如虹、金戈鐵馬、天如一線道如繩的驚人氣勢。在這裡,歷史上有記載的戰爭就高達70多次,而這一切被歷史所銘記的戰爭,卻不是大散關最初的功能。
有記載稱,老子曾在大散關遇到尹喜,兩人相聊甚歡,老子便將智慧加以固化,寫下《道德經》讓尹喜自己去鑽研,並約定千日之後四川相見。就這樣,尹喜成了老子的大弟子,並因為這本影響天下的奇書而聞名。而為川人所敬仰的李冰父子,也是奉秦昭襄王之命經大散關入蜀經營,見關中百姓生活富裕而蜀中百姓被水患折磨,於是下決心改變現狀,最後才有了澤潤2000年的川中水利都江堰……由此可見,當時的大散關只是交通要道上的一個小節點而已。
從劉邦項羽的兩雄相爭到諸葛亮的北伐失利,從奸雄曹操的南徵張魯再到南宋軍民的抗拒金兵,歷朝歷代在這裡都曾上演過一幕幕的悲壯戰歌,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也有老馬失蹄扼腕嘆息……
古大散關
大散關第一次融入兵事,就見證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軍事傳奇:項羽分封諸侯,把大散關以南的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其為漢王。劉邦不甘心屈居一隅,一方面燒毀漢中棧道,麻痺鎮守關中的大將章邯等人;另一方面,命令大將韓信率精銳部隊奇襲大散關,奪取了戰略要地陳倉,繼而佔領關中,奪了天下。而對於曹操來說,此地不祥,張魯據地勢而列兵讓他頭痛不已,他曾作詩抒發煩悶:「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十多年後,蜀漢丞相諸葛亮也在此感嘆天道無常,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而在公元755年,李隆基所感受到的亡都之恥與喪妃之痛瀰漫大散關內外,唐也隨著他穿過大散關入蜀的腳步而沒落,成為最後一個建都關中的朝代。
如此險峻的隘口之地,又飽經戰火、閱歷無數英雄的大散關,不僅引得戰歌傳唱不息,也留下了諸多文人墨客的筆墨,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遊便是其中一位。
古大散關
吳氏兄弟大敗金兵的41年後,時間已經到了公元1172年,這時的陸遊已經48歲。將入天命之年的陸遊終於有了收復國土的機遇。宋孝宗上臺後,下決心要奪回被金世宗所搶奪的疆土,於是重用了許多主戰派,力主恢復中原的陸遊被調到樞密院做編修官,之後他又任幕僚從軍作戰,並多次親臨抗金前線大散關,為對抗金國做積極準備。
可惜的是,主戰派領袖王炎在政治鬥爭中落於下風,跟隨他的幕僚也隨之四散而去。陸遊與金兵廝殺,奪回故土的願望也化成了泡影。在接下來與大散關做伴的日子裡,他寫下了20多首悲愴的詩篇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書憤》: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除了讓人扼腕長嘆的歷史故事外,很多民間傳說也為大散關增添了幾分美麗。
本文轉自寶雞招商,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