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魯迅的改寫《七步詩》,再看郭沫若的改編,水平高下立現!

2020-12-19 騰訊網

三國時期,曹丕繼承曹操的衣缽,並從漢獻帝手裡奪得帝位,歷史上稱為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很有文採,後人稱天下之才有十鬥,他獨佔了八鬥。曹操在生前非常喜歡曹植,曾想把他立為自己的繼承人。不過,曹丕的政治手腕顯然更高,在這場奪嫡之爭中笑到了最後。

曹操死後,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不久代漢自立。曹丕做了皇帝後,打壓排擠兄弟,曹植自然首當其衝。據《世說新語》記載,曹丕曾對曹植說,聽說你才思敏捷,現在限你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不成,定要治你欺誑之罪!」

曹植一邊走一邊吟詩,七步未走完而詩成,這就是後世人盡皆知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沒有第二、三句,還有一個版本就是上面這個。故事是否為真,正史《三國志》中未見記載。但是曹植用豆萁煮豆來比喻骨肉相殘,引發了世人無限同情。特別是看重親情的宗族社會,這首詩千百年來卻傳誦不絕。

到了近現代,我國兩大文豪魯迅、郭沫若也曾借用《七步詩》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思想情感,同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魯迅《替豆萁伸冤》

上世紀20年代,在北洋軍閥政府的支持下,楊蔭榆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她因此也成為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楊蔭榆早年曾在美國讀書留學,擔任女師校長後,她把在美國學到的教育理念付諸實施,要求學生不能參與任何社會政治活動,一心一意讀書。以「國民之母婆」的姿態對學生實行「童養媳式」的管理。

1925年9月,楊蔭榆開除了劉和珍、許廣平等6名學生,激怒了廣大學生對楊蔭榆的不滿,發起了驅逐楊蔭榆運動。當時魯迅正在北師大任教,自然是支持學生運動的,即興發揮寫,寫了一首題為《替豆萁伸冤》的詩: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

正好辦教席。

這首詩雖只仿寫了《七步詩》的其中四句,但每句都擊中了楊蔭榆的要害,特別是第三、四兩句是影射楊蔭榆為了鎮壓學生的反抗,邀請「狐朋狗友」在酒席之上進行陰謀策劃,可謂是諷刺辛辣。事後,楊蔭榆不得不辭去校長,灰溜溜地離開了北京,避居老家蘇州。

最後,再補充一下,這位楊蔭榆校長正是錢鍾書夫人楊絳的姑姑,抗日戰爭時期,蘇州淪陷,為了保護避難者而被日本人開槍打死,遺憾的是這一點鮮為人知。

郭沫若的《反七步詩》

1943年1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比較艱難的時期。在國際上,歐洲戰場納粹德國氣勢囂張,太平洋戰場,日本與美國殺得難分難解。在國內戰場,蔣介石集團搖擺不定。為了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爭取最後的抗戰勝利。當年的7月,郭沫若也利用《七步詩》的形式,寫了一首《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

緣何甘自毀?

這首詩反其意而為之,將原詩中兄弟鬩於牆,改為相互支持,表現了一種崇高的奉獻精神。此對曹丕與曹植做了重新的評價,他認為曹丕這個人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壞,如果他想殺曹植,即便曹植做出了七步詩,依然還會找其他藉口。郭沫若指出,「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是又富於犧牲精神的表現嗎?」

古人云:詩無定法。魯迅與郭沫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七步詩》進行再創作,既反映了兩人的文學功底與作詩技巧,也體現出《七步詩》穿越時代的生命力。至於,魯迅與郭沫若的詩,誰更勝一籌,當屬見仁見智了!

相關焦點

  • 魯迅:遠看一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仔細一看,郭沫若!
    不但文學水平高,而且這脾氣也都是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是魯迅。都是九年義務教育出來的人,對於魯迅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如今網絡上盛行的魯迅表情包也是來源於他。各種魯迅說,讓人忍俊不禁。《狂人日記》等書籍也是影響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人。出書中魯迅先生的口吻我們也能感覺的到,魯迅是名「狂人」。
  • 郭沫若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反擊,眾人笑稱:這就是郭沫若的一生
    別看民國時期文豪們一個接一個,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共同為推動新文化做著貢獻;實際上卻經常三五抱團,你來我往,用文字譜出一段硝煙瀰漫的戰爭。文人多傲骨,人人都想掙個第一,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自古就有,文筆上爭高下哪有那麼容易?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回復了五個字讓郭沫若無地自容
    魯迅是當時中國的文壇巨匠,而且魯迅為人耿直,對於看不慣的事情就會去罵,當時雖然是國民政府統治,但是國民黨的那些高官仍然被魯迅罵了不止一次,不過魯迅死後,蔣介石對其還是非常尊重的,給魯迅寫下了魯迅先生千古。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只回了10字,郭沫若氣的話都說不出來
    這二位就是魯迅和郭沫若。魯迅因為性格比較直率,可以說他敢於評價任何人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而郭沫若就是歷史上被魯迅罵的最慘的一位文人。因為郭沫若和魯迅在文學態度上的主張有所不同,郭沫若曾經抨擊魯迅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而其實郭沫若的性格比起魯迅來說相對比較含蓄收斂一點,魯迅對於郭沫若拋棄妻子的風流生活十分痛恨和鄙視,覺得郭沫若很不負責任。因為魯迅深知。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這就引出了郭沫若翻譯魯迅詩作的一段後話。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會見了以黑田壽男為首的日中友協代表團。他在這次會見中對日本友人說:儘管鬥爭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革命經過無數次的曲折,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最後的勝利屬於人民。日本人民是有希望的。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此外,郭沫若與魯迅的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魯迅不情不願地與朱安結了婚,但在婚後的第三天,魯迅就去了日本;至於郭沫若,婚後的第五天就離開了家鄉,從此與他的妻子張瓊華在1927年沒有見面。郭沫若雖不與張瓊華同住,但兩人亦未離婚,因此張瓊華在郭沫若的老家獨守空房68年,也沒有子女。
  • 康生:郭沫若那字也叫書法?我用腳趾夾根木棍都比他寫的強!
    如果要說近代書法,就必須提到兩個爭議人物,康生和郭沫若。兩人的書法都是一絕,但是康生卻瞧不起郭沫若的字,而且還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了書法,如此狂傲當屬世上少見。那康生和郭沫若的書法到底誰更勝一籌呢?這是一幅上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的便籤。
  • 魯迅為何喜歡罵人是狗?郭沫若是被他罵得最慘的一位
    大家都知道魯迅是出了名的喜歡罵人,像胡適、梁秋實這樣的大家基本上都被他罵過,但是罵得最兇的還是郭沫若。網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罵語被很多網友稱作經典之作,但是要告訴大家的是,這是現代人編撰的,並不是魯迅先生說的。但是魯迅的確喜歡罵人是狗,罵得最兇的的確也是郭沫若。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魯迅為何喜歡罵人是狗?魯迅從小就不喜歡貓,母貓叫春的時候,他就會用竹竿去打,還曾拿氰化鉀毒殺貓。但是狗不同,魯迅喜歡聽狗叫,說「犬吠如豹」。
  • 郭沫若此人到底怎樣,魯迅先生為何給他「流氓痞棍」的四字評價
    而所有魯迅先生與他們的爭論中最「搞笑」就就要說到他和郭沫若了,他們的恩怨還要回到1927年,當時魯迅先生為了能和創造社結成聯盟共同促進左翼文學發展而離開廣州來到了他陌生的上海,剛開始知道魯迅先生的訴求後郭沫若是答應的,但是這個要求卻遭到了與魯迅先生有宿仇的陳芳武的強烈反對,並且當時創造社的另一個元老鬱達夫也同樣提出了反對意見,郭沫若不僅沒有保持自己的立場,反而人云亦云也加入了創造社其他人的戰隊跟著撰文來抨擊魯迅
  • 魯迅兄弟倆各撰《喝茶》,格局高下,一文已現
    提起魯迅這位刀筆文豪,可謂無人不知。他與弟弟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均投身文化界。魯迅棄醫從文,以筆為槍,最後成了不可撼動的民族魂;弟弟周作人則文風清雅,作為「民國第一散文家」,最終卻以「文化界最大的漢奸」孤獨終老,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 看郭沫若挖掘定陵的後果,難怪被罵60多年
    看郭沫若挖掘定陵的後果,難怪被罵60多年關於郭沫若此人,大家對他的評價可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友人說他是繼承魯迅的又一個文學大家,有人說他是歷史罪人,更有人說他是「人渣」,那麼,為什麼郭沫若的一生會被人這麼關注呢?除了在感情方面的「渣」,其實,在中國考古歷史上,郭沫若的所作所為,足以讓大家罵他幾十年了!到底,郭沫若都做了什麼事情呢?
  • 魯迅半夜氣得睡不著,隨手寫下這首七律,郭沫若有意模仿卻學不來
    這段話是魯迅回憶兩年前的一個不眠之夜時寫的。1931年2月,在客棧避難的魯迅,聽到了一個讓他氣憤的消息:柔石、殷夫等23位青年遇害。柔石是魯迅的學生兼好友,魯迅十分欣賞這位年輕人,聽到29歲的他就這樣被秘密處決,魯迅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於是就在這個深夜裡,氣得睡不著的魯迅隨手寫下了一首名為《無題》的七律。
  • 小夥把魯迅的詩寫成歌詞,走紅後他表示:希望魯迅的文字早點過時
    千年文壇,有太多改寫前人詩句的例子,雖然多數都不算成功,卻總有人樂此不疲。蘇軾把杜牧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詩改成詞作,結果改得沒什麼水平;後來又有人把王之渙的七言絕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減少了一個字,改成詞,結果也與原作相差甚遠。
  • 資深影迷魯迅的觀影指南:人生最後十年,看了140部影片
    當時魯迅和許廣平帶周海嬰專門去位於淮海中路的一家豪華影院——國泰大戲院觀看,未料想場場爆滿,只買到下一場的票,魯迅和許廣平只好帶著娃「回寓,飯後復往,始得觀」。待看完後,魯迅略感失望,覺得還算別開生面,但說不出好的意義在哪裡,連帶著也再沒光顧過這家影院。
  • 專家:初一讀魯迅太「晦澀」 不如看宮崎駿(圖)
    (記 者謝綺珊、黃茜)  通訊員李秀葵  魯迅有些文章地位「尷尬」  新學期伊始,初一年級的語文老師發現,新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材刪掉了魯迅的《風箏》和郭沫若的詩兩首(《天上的街市》、《靜夜》),這一變化引發廣泛討論。
  • 上海魯迅紀念館全新揭幕 魯迅家用菜譜露面(圖)
    9月25日是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日。歷經三年多的醞釀和半年多的施工,上海魯迅紀念館新的「魯迅生平」陳列展今日以全新的面目揭幕。該館館長王錫榮在接受採訪時說,陳列展最大的變化,莫過於著力於表現一個更加豐富完整的魯迅不僅是大寫的、偉大的人,同時也是日常、普通的人。展覽中,不僅有瞿秋白當年贈送魯迅兒子周海嬰的鐵質玩具,還有由許廣平親自記錄的魯迅家用菜譜,還原濃濃生活味。
  • 孟浩然「日暮客愁新」是千古名句,17歲的魯迅隨手一改,流傳至今
    個人認為前三分之一說錯了,魯迅的小說怎麼也不可能只是消遣之作;後三分之二是對的,至少他看到了魯迅詩作的魅力。正如郭沫若先生後來評價魯迅的詩:「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郭老雖與魯迅不合,但這句話足以概括魯迅詩的水平。處於危際中,他一點兒也不懼,用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寫出了萬千豪情。
  • 郭沫若第二任妻子,是個日本女人,最後被始亂終棄!
    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是郭沫若。這位大作家,想必各位讀者對他的作品都不陌生,畢竟他的一些作品入選了學生課本。但是,今天我們不聊郭沫若的文章水平高低,我也不想做開頭的部分聊郭沫若的「奴性」。她提出等她找出X光片後,再郵寄給郭沫若,這樣就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煩。這位叫佐藤富子的日本女人在4個月後成了郭沫若的第二位妻子。而且她有了個新的名字——郭安娜。
  • 郭沫若妻子整理丈夫遺物後選擇自盡!
    轉眼間已經是民國時期,因為父親不善經濟,家中只能看典當字畫古玩生活。到最後甚至拿不出錢來,供孩子們讀書。於立群的大姐於立忱寫得一手好字,便去給人家寫春聯來掙弟弟妹妹們的學費。俗話說「長姐如母」,這樣一個為家裡付出的大姐,也格外被小小的於立群所尊重和敬愛。
  • 從魯迅在島內的影響看臺灣知識分子對祖國的認同
    從現有的資料看,發表於1923年7月15日《臺灣民報》上的《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許乃昌),是最早向臺灣介紹魯迅作品的文章。該文在介紹祖國大陸新出現的優秀白話文作者及作品時,特別提到了魯迅。此後,1925年3月1日的《臺灣民報》上又刊載了臺灣新文學的開拓者張我軍的一篇文章《研究新文學應讀什麼書》,文章開列的書目中,《吶喊》排在短篇小說集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