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丕繼承曹操的衣缽,並從漢獻帝手裡奪得帝位,歷史上稱為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很有文採,後人稱天下之才有十鬥,他獨佔了八鬥。曹操在生前非常喜歡曹植,曾想把他立為自己的繼承人。不過,曹丕的政治手腕顯然更高,在這場奪嫡之爭中笑到了最後。
曹操死後,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不久代漢自立。曹丕做了皇帝後,打壓排擠兄弟,曹植自然首當其衝。據《世說新語》記載,曹丕曾對曹植說,聽說你才思敏捷,現在限你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不成,定要治你欺誑之罪!」
曹植一邊走一邊吟詩,七步未走完而詩成,這就是後世人盡皆知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沒有第二、三句,還有一個版本就是上面這個。故事是否為真,正史《三國志》中未見記載。但是曹植用豆萁煮豆來比喻骨肉相殘,引發了世人無限同情。特別是看重親情的宗族社會,這首詩千百年來卻傳誦不絕。
到了近現代,我國兩大文豪魯迅、郭沫若也曾借用《七步詩》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思想情感,同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魯迅《替豆萁伸冤》
上世紀20年代,在北洋軍閥政府的支持下,楊蔭榆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她因此也成為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楊蔭榆早年曾在美國讀書留學,擔任女師校長後,她把在美國學到的教育理念付諸實施,要求學生不能參與任何社會政治活動,一心一意讀書。以「國民之母婆」的姿態對學生實行「童養媳式」的管理。
1925年9月,楊蔭榆開除了劉和珍、許廣平等6名學生,激怒了廣大學生對楊蔭榆的不滿,發起了驅逐楊蔭榆運動。當時魯迅正在北師大任教,自然是支持學生運動的,即興發揮寫,寫了一首題為《替豆萁伸冤》的詩: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
正好辦教席。
這首詩雖只仿寫了《七步詩》的其中四句,但每句都擊中了楊蔭榆的要害,特別是第三、四兩句是影射楊蔭榆為了鎮壓學生的反抗,邀請「狐朋狗友」在酒席之上進行陰謀策劃,可謂是諷刺辛辣。事後,楊蔭榆不得不辭去校長,灰溜溜地離開了北京,避居老家蘇州。
最後,再補充一下,這位楊蔭榆校長正是錢鍾書夫人楊絳的姑姑,抗日戰爭時期,蘇州淪陷,為了保護避難者而被日本人開槍打死,遺憾的是這一點鮮為人知。
郭沫若的《反七步詩》
1943年1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比較艱難的時期。在國際上,歐洲戰場納粹德國氣勢囂張,太平洋戰場,日本與美國殺得難分難解。在國內戰場,蔣介石集團搖擺不定。為了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爭取最後的抗戰勝利。當年的7月,郭沫若也利用《七步詩》的形式,寫了一首《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
緣何甘自毀?
這首詩反其意而為之,將原詩中兄弟鬩於牆,改為相互支持,表現了一種崇高的奉獻精神。此對曹丕與曹植做了重新的評價,他認為曹丕這個人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壞,如果他想殺曹植,即便曹植做出了七步詩,依然還會找其他藉口。郭沫若指出,「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是又富於犧牲精神的表現嗎?」
古人云:詩無定法。魯迅與郭沫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七步詩》進行再創作,既反映了兩人的文學功底與作詩技巧,也體現出《七步詩》穿越時代的生命力。至於,魯迅與郭沫若的詩,誰更勝一籌,當屬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