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鄭渝高鐵鄭襄段、鄭阜高鐵、京港高鐵商合段開通運營,我省周口、南陽、平頂山三地「齊步」跨入高鐵時代。如今,三條高鐵迎來春運首秀。放眼中原大地,一趟趟風馳電掣的高鐵列車,正載著天南地北的中原兒女跨越千裡,歸家團圓。快速建設的河南米字形快速鐵路網,讓回家路變「短」,讓「囧途」變「坦途」,讓家更近、心更暖。
通達八方 尋初心夢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董學彥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烜
1月20日上午10時,在寬敞明亮的高鐵禹州站售票大廳內,鬢髮花白的王勵傑和活潑可愛的外孫女準備去北京探親。
「俺家住在禹州市褚河鎮寺後王村,高鐵站徵用的就是俺村的土地。家門口有了高鐵站,我到北京看閨女可方便啦!」手持G1590次高鐵票的王勵傑笑著說。過去他去北京,要先到許(昌)禹(州)快速通道的公共汽車停靠點,再坐一個小時的大巴到許昌東站乘車,現在「抬腳」就能坐上直達高鐵。
人們的生活因交通而改變,城市的發展因高鐵而提速。在高鐵鄢陵站,58歲的姚明勳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站臺。老姚是鄢陵縣人,30多年前就開始在外打拼。如今他在杭州經營著自己的公司,主營園林綠化、景觀設計。
「高鐵通到家門口,給我的生意幫了大忙。」姚明勳說,近兩年他的公司從南方引進了許多名貴樹種到鄢陵移植,每年的交易額都在百萬元以上。高鐵開通後,將鄢陵與杭州之間的通行時間縮短至6小時左右,讓姚明勳看到了更多商機。
許昌市發改委主任彭佔亭介紹,從8年前京廣高鐵穿城而過,到前不久鄭渝高鐵鄭襄段、鄭阜高鐵開通,目前,許昌已擁有3條高鐵線、5座高鐵車站,構成了「川」字形高鐵網。全市已形成了集航空、高鐵、高速公路、市域鐵路等於一體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高鐵動力」。
「過去我們邀請專家,都要派車到鄭州、許昌去接,現在禹州通了高鐵,為我們引進人才提供了便利。」禹州市恆利來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朱曉朋打趣說,「有的院士、教授利用周末時間,打著『鐵的』就來公司,太方便了。」
「高鐵一通,黃金萬兩。」建安區區長馬浩表示,「家門口的高鐵站,使建安區對外開放合作得到強化,由此帶來信息、資本、人才、科技等資源要素的聚集,吸引著更多企業前來投資。」
在途經許昌的高鐵線上,一輛輛奔馳的列車帶著許昌人的行李和夢想,駛向西南、駛向華東,駛向新的遠方。
歸家之路 品愜意舒暢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建新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宏怡
又是一年春運時,回家總是一件幸福的事。
1月18日一大早,家住北京海澱區的劉秀琴就撥通了遠在千裡之外——平頂山郟縣王集鄉棗莊村母親的電話:「媽,我中午1點40分坐高鐵從北京出發,下午6點就到郟縣了,晚上咱們一起出去吃餄餎。」
電話那頭,70多歲的母親格外興奮,激動地說著:「我早去新建的車站看過了,離咱家可近,四五分鐘的路。你不知道那候車廳有多大、多美,老遠看上去像是一個巨鼎。」
45歲的劉秀琴已經在北京工作生活了27年。幾乎每年春節,她都回娘家探親。
回想起往年的返鄉,劉秀琴感慨不已,「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都是先乘坐『夕發朝至』的普快列車到鄭州,然後坐長途車到平頂山,再轉車到郟縣,十七八個小時的輾轉奔波,真是讓人身心疲憊。到了2010年,家裡有了車,我們就自駕返鄉,我和愛人輪流開,也要9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後來,許昌通了高鐵,劉秀琴一家人的返鄉進入了「高鐵時代」,先乘高鐵至許昌,再打車回郟縣,7個小時便可到家。
「如今郟縣有了高鐵站,回家的路越來越輕鬆。」劉秀琴說。
2019年12月1日,鄭渝高鐵鄭襄段正式開通。作為豫西南第一條高速鐵路,鄭渝高鐵平頂山段全長67.17公裡,在境內設有平頂山西站和郟縣站兩座車站,越來越多的鷹城人選擇乘高鐵踏上返鄉路。
從北京西站到郟縣站要4個多小時,劉秀琴的鄰座都是郟縣人,一路上有說有笑,熱鬧得很。
臨近郟縣,車廂裡的顯示屏上循環播放著與郟縣有關的短片。從歷史文化到特色美食,再到鐵路發展,身為郟縣人的她,自豪感油然而生。劉秀琴說,高鐵讓郟縣與外地之間有了一種新的聯繫,推動了郟縣的發展。
下午6點左右,列車緩緩駛入郟縣站。站房裡一片喜氣洋洋,紅彤彤的燈籠高高掛起,「福」字貼花點綴角落。母親已候在出站口,劉秀琴說:「媽,過了年,您跟我們一起坐著高鐵去北京。」(圖 李利國/攝)
一路向南 「喝」燴麵四兩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司馬連竹 通訊員 陳新剛
1月20日下午,乘坐G7980次列車回鄉的方城人劉雲磊,剛下車就直奔飯店,迫不及待地點了份「燴麵套餐」:方城火燒、熗鍋燴麵,「再加上一勺咱老家特有的羊油辣椒,一個字,美!」
劉雲磊就餐的飯店叫「燴麵傳奇」,位於蘭南高速方城縣出口處。這家飯店的經營者叫王松山,4年前從南陽市回鄉開起了燴麵館。
「最近來飯店的外地人特別多,特別是農曆小年那一天,我們接待了上千名散客。」王松山告訴記者,高鐵開通後,慕名來「喝」燴麵的外地遊客顯著增多。
一句「喝」燴麵,道出了方城燴麵背後的韻味兒。「方城燴麵的特點是用羊肉爆炒熗鍋,高湯下麵,熗鍋燴麵湯濃色重,吃麵先喝湯,然後加上羊油辣椒,配上火燒,獨特的體驗令人難忘。」在方城高鐵站,記者見到了鄭州「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麵」的創始人張林,他正準備乘車返回鄭州。原籍方城縣袁店鄉的張林,上世紀90年代到鄭州創業,如今已經開了10家熗鍋燴麵店。
鄭渝高鐵鄭襄段開通後,方城是從鄭州方向進入南陽境內的首站。張林說,去年高鐵通車後,他就邀請鄭州的朋友到方城老家體驗風土人情,「高鐵拉近了兩地的時空距離,坐高鐵到方城『喝』燴麵,別有一番風味兒。」
「福建有沙縣小吃,蘭州有牛肉麵,武漢有周黑鴨,在很多高鐵站都能見到這些地方美食的身影,方城燴麵為什麼不能隨著高鐵走遍全國?」張林說,他已經把「張老熗方城熗鍋燴麵」申報通過了方城和南陽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正致力於推動方城燴麵的品牌化、正規化,在控制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高鐵物流、快餐配送的便捷,讓熱騰騰、香噴噴又充滿「老家味道」的燴麵,成為閃耀高鐵沿線的河南名片。
登車前,張林說:「有了高鐵,老家的精彩將被更多的人認識。」
門前路過 溢幸福之光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春喜 通訊員 王向靈
坐著高鐵回家過年。1月17日下午5點30分,徐騰從浙江杭州出發。晚上9時,回到了家鄉河南沈丘縣。
「差不多趕個小集的時間。」父親徐進早早等候在出站口,接著女兒滿心歡喜。
徐騰是浙江大學的一名博士生。往年,她回家的交通方式有兩種:一是坐大巴,八九個小時的顛簸疲憊不堪;二是從杭州坐高鐵到鄭州,然後再坐大巴到沈丘,五六個小時的周轉勞神勞心。今年從家門口通過的鄭阜高鐵開通了,她坐上從杭州到沈丘的直達高鐵,三個半小時就到家了。「快、坐著舒坦,沒有感覺到一絲疲勞。」徐騰一臉興奮。
位於河南省東大門的沈丘縣,過去受制於交通條件,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春天外出「行路難」,冬天返鄉過年「路更難」。2019年12月1日,河南省米字形快速鐵路網一「捺」繪就完成,鄭阜高鐵建成通車,沈丘結束了不通高鐵的歷史。
「高鐵門前過,離家更近了。」從沈丘北站下車的乘客王宏偉說。
今年26歲的王宏偉,家住距沈丘北站十幾公裡的鄲城縣虎崗鄉劉老家村。他在北京務工已三個年頭了。
往年返鄉坐火車需要八九個小時,今年鄭阜高鐵通了,他從北京到鄭州、再從鄭州到沈丘,總共只用了4個多小時的時間。
高鐵門前過,既方便了外出的人們,又給在本地尋找致富門路的人們帶來了好處。
沈丘縣白集鎮村民趙志輝長期跑客運。過去,只有逢村民趕集的時候,趙志輝才能拉到乘客。現在平均每天有600人左右到沈丘北站坐高鐵,在這下高鐵後要乘車回家的也不少,趙志輝天天忙得不可開交。
該縣東城辦事處的村民鄭大成,過去在寧波一家服裝廠上班,離家遠、回家難。高鐵開通後,他成了站前廣場管理隊的一員,妻子是保潔員,一個月下來兩人工資有4500多元。
「我曾是建檔立卡扶貧戶,現在兩個人都有班上,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高鐵從俺家門過,俺老百姓也沾光了。」幸福寫在鄭大成久經風霜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