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入蜀溫庭筠的花間成都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晚唐文壇,溫庭筠堪稱奇才。作詩,與李商隱齊名,號稱「溫李」;填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他精通音律,工詩擅詞,作賦才思敏捷,「善鼓琴吹笛『有弦即彈,有孔即吹』」,能詩、能文、能樂、能詞,樣樣精通。

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和大和四年(830年),溫庭筠兩次入蜀行遊,在成都、廣元、新津等地逗留,留下了十餘首詩歌,或吟誦自然、題物抒情,或描寫閒適生活,或抒發悲觀壓抑的情緒……兩次入蜀雖然只相隔十年,溫庭筠已是不同心境,不同人生際遇。

初遊蜀弱冠少年的「間隔年」

819年,正值弱冠之年的溫庭筠從家鄉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出發,開啟了漫遊全國的旅程。他過江淮、抵長安、入西川。少年躊躇滿志,渴望像李白、杜甫少年時去國遠遊一樣,並不急於幹謁求仕,而是增長識見才幹,為日後步入仕途製造聲勢。

溫庭筠入蜀時路過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斜谷口)時因惋惜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寫了詠史詩《經五丈原》:

鐵馬雲雕久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蜀漢雄壯的鐵騎,高舉著繪有熊虎和鷙鳥的戰旗,以排山倒海之勢,飛速北進,威震中原,函谷關西戰鼓號角正響,關鍵時刻,災難卻降臨到諸葛亮頭上……幾組典型畫面,概括了諸葛亮最後一百多天裡運籌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齎志以歿的無比痛惜。溫庭筠的詩本以側豔為工,而此篇能以風骨遒勁見長,確是難得。後四句以歷史事實為依據發表議論,諸葛亮一死,蜀漢國勢江河日下,蜀後主的寵臣譙周慫恿後主降魏。供奉在祠廟中的諸葛亮像已無言可說,無計可施了。全詩內容深厚,感情沉鬱。用歷史事實彰顯褒貶之意,用譙周和諸葛亮作對比,進一步顯示了諸葛亮系蜀國安危於一身的獨特地位。

分水嶺(今陝西略陽縣嶓冢山),是秦蜀間往來必經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溫庭筠在寂寞旅途中途經此地時,感於溪水的「有情」寫了《過分水嶺》:

溪水無情卻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手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嶓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變得特別親切,仿佛是有意不離左右。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點,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潺湲作響,徹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話別。羈旅行役生活讓少年溫庭筠有了新的人生體驗,對朋友間的情誼分外珍重,他才能發現溪水這樣的伴侶,並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

820年的春天,溫庭筠來到了錦官城。在錦江邊閒逛,幾位絲織女工織的蜀錦色澤、花紋,巧奪天工,出奇地美,令他有感而發,《錦城曲》成為其早期代表作:

蜀山攢黛留晴雪,簝筍蕨芽縈九折。

江風吹巧剪霞綃,花上千枝杜鵑血。

杜鵑飛入巖下叢,夜叫思歸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盡,文君織得春機紅。

怨魄未歸芳草死,江頭學種相思子。

樹成寄與望鄉人,白帝荒城五千裡。

溫庭筠在成都一帶漫遊了一年多時間,其間所寫的詩歌或詠史喻今,表達拯國治亂的志向,或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描寫愛情相思,如《題望苑驛》: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景陽寒井人難到,長樂晨鐘鳥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樹名從此號相思。

分明十二樓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821年,溫庭筠向東北返劍州,與朋友話別,繼而再度南下,到瀘水,曾「羈遊欲渡瀘」,再取道黔州(今重慶彭水)、夔州(今重慶奉節)東歸。在巫山,溫庭筠作詩《巫山神女廟》:

黯黯閉宮殿,霏霏蔭薜蘿。

曉峰眉上色,春水臉前波。

古樹芳菲盡,扁舟離恨多。

一叢斑竹夜,環佩響如何。

隨長江東去,第一次蜀遊記載的是溫庭筠初次展望人生的美好憧憬。

再入蜀懷才不遇空跑路

830年至831年,溫庭筠第二次入蜀。第一次入蜀初出茅廬,血氣方盛,詩歌基調暢快、豪健;而第二次入蜀,是溫庭筠從軍出塞之後,為求引薦,到成都拜訪舊友,創作的詩歌流露出對身世之嘆,飄零之感。

溫庭筠在《上學士舍人啟》中寫到:「某步類壽陵,文慚渙水,登高能賦,本乏材華,獨立聞詩,空尊造詣。在蜀郡而惟希狗監,訴河流而未得龍門……」借漢武帝時狗監楊得意推薦司馬相如的典故,表達希望入蜀後有人舉薦自己的願望。

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詔入侵成都,西川節度使杜元穎率成都軍在邛州南迎敵大敗,南詔攻陷邛州,引兵抵成都西門。唐王朝迅速調兵遣將,才將戰事平定。在這場戰爭中,各地援軍,皆著功勞。溫庭筠與分散十年的「蜀將」重逢,回顧往事,感慨懷才不遇,有功不受封賞,寫了《贈蜀府將》:

十年分散劍關秋,萬事皆隨錦水流。

志氣已曾明漢節,功名猶自滯吳鉤。

雕邊認箭寒雲重,馬上聽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悵,灌嬰韓信盡封侯。

劍關,即劍門隘道,歷來為軍事要地,也是由陝入川的唯一通道;錦水,即錦江。劍關與錦水一昔一今,一寫十年前於蜀地分離,一寫十年後在蜀地相逢。詩中感慨蜀將與自己的際遇:蜀將戍川多年,若蘇武持以漢節,在平蠻中又功勞卓著,卻始終未見封賞,而自己從軍出塞,本為打開仕途,將功立業,結果奔波多年,仍是一介轉蓬,尚無歸宿。詩中用 「漢節」的典故,表現了詩人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效忠國家的氣節。

處於國運衰敝的晚唐社會,溫庭筠想儘快登上政治舞臺,大顯身手。於是他選擇出塞從軍,作為入仕捷徑,但這條路並沒有走通。「今日逢君倍惆悵,灌嬰韓信盡封侯」,運用典故、對比手法,既有對蜀將不得升遷的憤憤不平,也流露出對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感嘆。

溫庭筠在蜀地知交並不多。大和四年(830年)冬十月,李德裕以檢校兵部尚書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使。溫庭筠素來敬重李德裕,第二次入蜀就是為投奔他,希望能被招為幕僚。然而入蜀後才知「蜀將」雖戰功卓著,卻並未升遷,同自己一樣牢騷滿腹,更談不上向李德裕推薦自己了。

除《贈蜀府將》外,溫庭筠還在新津寫了《旅泊新津卻寄一二知己》:

維舟息行役,霽景近江村。

並起別離恨,思聞歌吹喧。

高林月初上,遠水霧猶昏。

王祭平生感,登臨幾斷魂。

在嘉陵江邊,寫了《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該詩表現出了詩人功名未就,歷經滄桑後內心的惆悵,顯示出看破世事,想出世歸隱的思想。

第二次入蜀雖然只相隔十年,但已是兩種心境。引薦未果,仕途無望,溫庭筠發出空跑一趟「訴河流而未得龍門」的嘆息,並未停留過久即返回京城。

從「溫助教」到「花間鼻祖」

雖是唐貞觀初年名宰相溫彥博的後裔,但溫庭筠一生科舉屢不及第,只任過一些低級別官職。大中十三年(859年),溫庭筠任隨州(今湖北隨州)縣尉,掌治安捕盜之事。鹹通元年(860年),59歲的溫庭筠被襄陽刺史徐商闢為巡官。巡官職位卑下,非正式「編制」,通常由無科舉功名或無出身背景者擔任。直到鹹通六年(865年),在徐商的極力保薦下,當上國子助教,這是他一生中任過的最高職務,主要是協助國子博士傳授儒家經學,因此後人又稱他為「溫助教」。

雖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師,但溫庭筠十分認真負責。第二年,他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嚴格以文判等,「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還在所榜詩文中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由此觸怒權貴,被貶為方城尉。而此時溫庭筠年事已高,還沒有到方城就失意而逝。

溫庭筠一生仕途失敗,卻成為文學領域的人生贏家。他的才情和詩名沒能換來功名,卻無意間成為了後人巴結權貴的敲門磚。後蜀廣政三年(940年),後蜀銀青光祿大夫行衛尉少卿趙崇祚將溫庭筠、韋莊等18位詩人的500首詞作品編為《花間集》,並將溫庭筠列於卷首,並輯錄了60首,確立了溫庭筠「花間鼻祖」的尊號。趙崇祚是後蜀宋王趙廷隱的長子,一名武將為何「跨界」編撰詞集呢?這是因為後蜀皇帝孟昶是一位「文學青年」,好舞文弄墨,能分韻賦詩。

《花間集》雖是趙氏家族為討好孟昶而編撰,但客觀上對宋詞的繁榮開風氣之先,被譽為「填詞家應遵之格」,其內容的香軟柔媚和其風格的綺靡曼豔,開啟了詞體婉約派的先河。其詞風直接影響了北宋詞壇,直到清代的「常州詞派」也深受其影響。

宋代詞人視溫庭筠為偶像,深受影響;明朝文人掀起「溫詞熱」,「人人讀花間,少長誦溫詞」。從此,人們記住的是溫庭筠的文學藝術意象,是「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的藻飾濃豔綺麗而情感含蓄深邈;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的詞語言淺顯而情思幽長……人們逐漸淡忘的是溫庭筠「慷慨磊落,耿介不平」的性格和志向。「拾萍萍有根,採蓮蓮有子。不作浮萍生,寧為藕花死」(《江南曲》);「三秋庭綠盡迎霜,唯有荷花守紅死」(《懊惱曲》)……從這些詩句中,我們看到的是溫庭筠一生坎坷,遭遇排擠和壓制,卻決不屈服的桀驁性格,決不奴顏婢膝、逢迎巴結權貴的傲骨與正氣。

(文章來源:成都日報)

相關焦點

  • 花間詞派的鼻祖——溫庭筠的詩詞
    所謂花間詞派,因後蜀趙崇祚所選編的詞集《花間集》得名。《花間集》輯錄了溫庭筠和西蜀作家韋莊等人的詞作,後人遂稱他們為花間詞派。花間詞派的形成,自有溫庭筠的開山作用,西蜀的「花間詞派」詞人奉溫庭筠為「鼻祖」,極力推崇、仿效。
  • 「評賞」漫遊四川 「花間鼻祖」溫庭筠詩風大變
    他一方面寫落霞、江水輝映的實景,一方面把絲綢源頭在成都這個特殊的文化符號帶入了,尤其是『花上千枝杜鵑血』,寫的是錦官城裡花團錦簇,戀的是成都絲綢上的嬌俏花朵。絲綢的燦爛,古蜀文明源遠流長的脈絡,溫庭筠一言訴盡。」向以鮮感嘆,溫庭筠如此了解四川,除了在這裡「行萬裡路」,一定還「讀萬卷書」,「他應該看了很多與四川相關的古籍、地方志,方能有如此豐富的學識和見識。」
  • 溫庭筠為何能成為花間詞派的「鼻祖」?
    趙崇祚編輯《花間集》時,溫庭筠已經去世75年,那麼花間詞派為什麼偏偏選中溫庭筠作為他們的「鼻祖」呢?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一、溫庭筠是最早寫了大量花間詞派題材的人,代表了花間詞派的審美傾向。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於"倚聲填詞"的詩人。
  • 溫庭筠為什麼為花間詞派之祖,花間派、婉約派、豪放派之間關係?
    溫庭筠不過最直接傳承溫庭筠的應該是晚唐五代期間的花間詞派。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唐代: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 《花間》鼻祖溫庭筠: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溫庭筠,字飛卿,唐代著名詩人、詞人。同時溫庭筠也是一位花間詞派的代表,與韋莊齊名,世稱"溫偉"。他的詞注重文採、聲情,情韻深厚,多寫閨情和男女離別,收錄於《花間詞》。
  • 醉「花間」,戀「花間」;放不下,《花間集》
    今天介紹的就是一本書,或者說,是一部詞集,《花間集》。此集成書於唐末五代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詞集,也即是意味著,自隋朝開始,西域音樂與我們原有的民間音樂結合,最後形成的這種有曲無詞的燕樂,經過唐代文人的嘗試創作,再到唐末五代諸多文人的參與,將這種流行音樂與文學創作結合在一起,最終成就這一部《花間集》。
  • 杜甫曾兩度在成都居住 留下200多首描寫成都詩詞
    杜甫曾兩度在成都居住 留下200多首描寫成都詩詞 >   自古詩人例到蜀,於唐為甚。
  • 八叉八吟,淺聊「花間鼻祖」溫庭筠及其代表作《菩薩蠻十四首》
    他能「八叉手而成八韻」,出口成章,是為「溫八叉」;他少負才華,生性傲岸,因屢試不第而寄情於「花間」,在繼承南北朝樂曲風格的基礎上,刻意求精,多寫花間月下、閨情綺怨,形成以綺豔香軟為特徵的花間詞風,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是為「花間派鼻祖」—— 溫庭筠。
  • 溫庭筠水平很高的兩首詩,粗看平淡無奇,細讀卻令人讚嘆不已
    下面一起欣賞溫庭筠水平很高的兩首詩,粗看平淡無奇,細讀卻令人讚嘆不已。瑤瑟怨唐代:溫庭筠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溫庭筠,字飛卿,唐代著名文學家。他的詩歌與李商隱齊名,又與韋莊共同被尊為花間派鼻祖。他的作品辭藻華麗,多寫離愁別恨,情深意遠。這首詩也是詠寫閨怨,全詩雖無一個怨字,卻描繪出主人公悽涼獨居、寂寞難眠的幽怨。
  • 當溫庭筠遇見四川,織錦如霞詩情遍野
    落花流水錦(宋)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供圖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文莎)「花間詞派鼻祖」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秀麗,備受時人推崇,而一首《錦江曲》卻一改其婉約手法,以磅礴之氣書寫了蜀地的人文地理,仿若一曲唱給四川的讚歌。
  • 溫庭筠,花間鼻祖,看他如何用穠麗精妙令人嘆服
    溫庭筠,字飛卿。他是中國第一個大量寫詞的文人,他使「詞之體以立」,也是五代「花間派」的鼻祖。根據《唐詩紀事》記載,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丞相令狐綯假借溫庭筠的詞呈給皇上,令溫不能洩漏了去,可是溫庭筠不聽,把這些小秘密都告訴了別人,後來被令狐綯記恨,仕途也多有不暢。溫庭筠著名的菩薩蠻,《花間集》中載有十四首,今天我們來品其中之一。
  • 為何會說溫庭筠的人生也許就將在「花間鼻祖」的頭銜下收場呢?
    如果沒有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獲得一官半職,溫庭筠的人生也許就將在」花間鼻祖」的頭銜下收場。他從來不曾愧對自己的這個頭銜,一首又一首的閨怨詩詞,換來了溫庭筠在詩詞界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再一次用詩句勾勒出一幅濃淡相宜的閨中水墨畫,紅色的絲線穿起如同露珠一般的珠子,做成了晶瑩剔透的簾幕映襯的房間有些清冷。
  • 《花間集》與晚唐五代詞,分別有怎樣的創作背景?
    五代時,詞有兩個創作中心,一是前、後蜀(或稱西蜀),一是南唐。前蜀王術和後蜀孟昶,皆縱情聲色,君臣上下愛好豔麗之詞。後蜀趙崇祚,在廣政三年(940)編成《花間集》10卷,選錄18位「詩客曲子詞」,共500首。作者中,除溫庭筠和皇甫松生活於晚唐,孫光憲仕於荊南,和凝仕於後晉外,其餘均仕於西蜀。
  • 解讀《花間集》詩詞,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很多人都喜歡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這一首詞,不僅因為寫的美,而且是因為它是《花間集》裡少有的有營養的作品。為什麼這麼說呢?了解花間詞,花間詞是什麼?花間詞是晚唐和五代時候的一個詞派,因《花間集》而得名,《花間集》是五代十國時候編纂的一部詞集(歌詞集),是把當時一些比較流行的歌詞進行了彙編,裡面一共收錄了18位作者的五百首歌詞,其中有溫庭筠﹑皇甫松、韋莊、李珣等人。《花間集》裡面的歌詞都是什麼內容?
  • 十首溫庭筠詩詞,溫柔如水,動人心腸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在有著綺靡側豔「花間」氣的溫詞中,這首小令可說是情真意切,清麗自然,別具一格的精品。
  • 一顰一簇他是花間詞派的代表人,用愁婦的心態唱響自己的無限悲歌
    腸斷白蘋洲一顰一簇他是花間詞派的代表人,一個一次,用愁婦的心態唱響了自己的無限悲歌這首詩是花間詩人溫庭筠的一首名詞。溫庭筠這個人不簡單,他祖上是唐初的著名宰相溫彥博,溫庭筠雖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但他的未來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唐憲宗元和七年,溫庭筠生於太原。
  • 醜才子溫庭筠:10首花間詞,句句絕美
    在之前的文章中,夢瞻講述了花間派鼻祖溫庭筠的醜、才和溫柔。但還值得一提的是,溫庭筠是有唐以來,第一個大量填詞的詩人。經過他的創作與傳播,詞才真正引起文壇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說,溫庭筠是詞這一文學體裁的奠基者與鋪路人。
  • 「花間詞人」溫庭筠,滿腹經綸卻自願給人當槍手?
    有 《花間集》遺存。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採和聲情。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溫庭筠又稱溫八叉,主要得名於他叉手八次就能很快做一篇很有價值的文章或者詩詞歌賦。溫庭筠的詞只要看過的都得說出一聲好來,那文章不僅是文辭優美,就是意蘊也十分豐厚。古代詩詞裡時常可以見到懷才不遇或者抒發自己渴望為國家效力的詩詞,而能寫出這些來的都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人。
  • 讀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一尺深紅蒙麴塵,天生舊物不如新
    唐·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一尺深紅蒙麴塵,天生舊物不如新。合歡桃核終堪恨,裡許元來別有人。溫庭筠才思豔麗,文辭斐然,所作詩詞當得起「深美闊約」的評價。傳說他長得極為醜陋,詞卻奢靡豔麗,頗得煙花女子喜愛。
  • 晚唐巨擘鄭谷:三次入蜀創作寬(上)
    詩人從廣明元年(880年)冬,因避黃巢之亂第一次入蜀,到光啟三年(887年)第三次入蜀,前後在蜀中生活了6年,創作了四十餘首入蜀詩。他的入蜀詩也為我們了解晚唐時蜀地政治的風貌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壹初入蜀地:兩川消息未休兵  晚唐社會政局每況愈下,宦官專權,朋黨傾軋,藩鎮割據。黃巢率襲破潼關,進逼長安,京師震恐。唐僖宗倉皇南下,在成都安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