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在廣州的博物館、藝術館乃至周邊的一些古村落中,不時能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熟知景點歷史、本土文化,且熱衷於為前來遊玩觀光的遊客、市民們講述這些歷史和文化知識。他們的講解一般還會包含自己的心得分享,讓聆聽者能輕易感受到他們對一草一木傾注的情感。
不少人總會將他們誤當作商業導遊,
其實他們所從事的,
是一種全新的職業——導賞員。
知多D · 何為「導賞」
為了增強青少年對本土歷史、紅色文化的認識,以「黨建+紅色傳承」模式加強青少年愛國思想建設,大塘街社工服務站攜手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校團委,共同舉辦了「雅俗共賞——導賞大使培育小組」活動,為對導賞事業感興趣的十三中學子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廣州本土歷史、傳承紅色文化、培養導賞能力的平臺。
小e了解到,大塘街導賞大使培育小組活動已是連續第二年開展,今年的小組活動更結合了去年「趣聞共賞——導賞大使培育小組」活動中的不少經驗,讓活動節奏更加緊湊,也取得了更好的活動效果。
學習導賞知識
走訪社區內紅色景點進行知識學習和路線規劃
討論策劃導賞詞
從確定導賞的主題、路線,到組員討論策劃導賞方案,再到實地走訪社區內的紅色景點並根據實際情況修改完善導賞詞……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大塘街青少年導賞隊最終正式成立,並成功為白雲嶺南黨支部的成員們進行了一次導賞服務。
導賞活動即將開始!出發前,社工為參加活動的成員們簡單介紹本次活動行程安排。
在本次導賞活動中,大塘街青少年導賞隊以「追尋紅色足跡」為主題,帶領成員們在遊覽大塘街轄內的歷史遺蹟的過程中,學習和了解中國發展史上各階段的典型愛國事跡,從而發揚和傳承廣州本土的紅色文化。
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導賞隊的
「追尋紅色足跡」路線,
一起了解歷史,傳承紅色文化吧!
國民黨「一大」舊址位於文明路215號的鐘樓禮堂,原為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這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誕生地,也是魯迅1927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時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42號,舊址原為番禺學宮(孔廟),始建於1370年(明洪武三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共產黨人彭湃等倡議,以國民黨名義開辦的。農講所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廣州共舉辦了六屆,前後培養了754名農民運動幹部。其中,第一屆和第五屆農講所的主持人都是彭湃。第六屆由毛澤東任所長。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成立於1959年,是廣東省內建館時間最早的專題性革命歷史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廣州市中山三路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內,為了全面反映廣州近代(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發展,1996年7月23日,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基礎上,廣州市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兩塊館牌同一館舍。館內現有文物文獻藏品1萬多件(套),歷史照片2.5萬多張。
隨著導賞任務的完成,本期小組活動也圓滿結束。在活動總結環節中,組員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感言,表示這次導賞服務經歷讓自己獲益良多:
全員合影
【記者 楊楊】
【編輯 千裡遙】
圖片來源於大塘街社工服務站
來源:微社區e家通漫步大塘(微信號:xxsbejtd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