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喧囂的商業文化,有『萬物皆可盤』的飲食軼事,這是容易觸碰的一面,但它的另一面——千年的街道和古城牆的歷史、鄰居老奶奶才知道的街道掌故,就需要走進廣州的社區細細體味。」自稱「行街講古佬」的廣州仔鄺家健說,他多年來和同伴們一起進行「社區導賞」的探索,以社區變遷為主題,行走在街頭巷尾,分享文化和建築的知識,探尋散落在社區「最後一公裡」的記憶。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馮秋瑜
「如果提起現在廣州的第一高樓,相信不少人都會脫口而出『廣州塔』。但在20世紀30~60年代,愛群大廈曾經作為『廣州第一高樓』經歷了整整30年。」鄺家健還拿著平板電腦,大家一邊對照建築的老照片,一邊探討歷史建築的保護和活化。
導賞九年愛講「老廣州故事」
不少年輕的廣州人,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城市,卻一直找不到切入口。鄺家健介紹說,「導賞」起源於歐美,導賞員不等於導遊,他們設計的每一條線路都想呈現一個主題,並能夠體現本土特色,和廣州老街坊們互動。
鄺家健是「85後」,他帶領的「BOOK導賞小組」近日正在籌劃著組建屬於自己的公司。回首走過來的九年,鄺家健說,2010年6月,「廣州街坊情」Q群小組成立,關注本土文化。「當時我們一班年輕人在QQ群上聊天,聊到廣州很多地方都在改建,老人家就會說拆了的這個地方有很多歷史,但有什麼歷史呢?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大家就去找資料、去詢問。」
「一開始是大家一起玩、一起講解的,誰想到要分享,就接著他人的說話分享。後來,我們發展得日益成熟,就開始在一些公益組織的支持下,帶領參與者行走廣州的大街小巷,讓人更快地體驗或進入一個社區的文化中。」鄺家健說。
2015年,鄺家健開始嘗試做導賞員的培訓工作,也接觸了不少社區街道,他和夥伴們深入地找資料、翻老地圖、跟街坊聊天了解歷史,給參加者講述「老廣州故事」……希望能讓本土文化「活起來」。
未來希望營造「導覽生態圈」
「導賞」究竟是怎麼個「賞」法?以「西關的歷史建築保護」線路為例,鄺家健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街串巷做功課,集納了錦綸會館、華林禪寺、耀華大街、十六甫東街、多寶路、多寶坊、恩寧路等,向參與者介紹西關大屋瓦當、屋簷砌法、趟櫳門。在最近的「夢回長堤」活動中,鄺家健帶領參與者沿著西堤、長堤,探訪了粵海關大樓、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
談到未來,鄺家健說:「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需要對史料進行深挖。別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捷徑,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的採訪和跟別人聊天,你不會將自己形成的獨特見解去提升。而且我還要再去研究一下語言和社區的關係,令我個人特色更鮮明一點。」
而對於「社區導覽」,鄺家健希望能夠不斷吸納對廣州本土文化有興趣的人加入,並且營造「導覽生態圈」,讓專業化的導賞與社區建立聯繫,帶領更多的公眾參與本土文化的保護和建設。「廣州是一個千年文化名城,我們的力量很薄弱,在社區的支持下『共建、共治、共享』,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責任編輯 :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