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導賞:在廣州街巷行街講古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廣州有喧囂的商業文化,有『萬物皆可盤』的飲食軼事,這是容易觸碰的一面,但它的另一面——千年的街道和古城牆的歷史、鄰居老奶奶才知道的街道掌故,就需要走進廣州的社區細細體味。」自稱「行街講古佬」的廣州仔鄺家健說,他多年來和同伴們一起進行「社區導賞」的探索,以社區變遷為主題,行走在街頭巷尾,分享文化和建築的知識,探尋散落在社區「最後一公裡」的記憶。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馮秋瑜

  「如果提起現在廣州的第一高樓,相信不少人都會脫口而出『廣州塔』。但在20世紀30~60年代,愛群大廈曾經作為『廣州第一高樓』經歷了整整30年。」鄺家健還拿著平板電腦,大家一邊對照建築的老照片,一邊探討歷史建築的保護和活化。

  導賞九年愛講「老廣州故事」

  不少年輕的廣州人,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城市,卻一直找不到切入口。鄺家健介紹說,「導賞」起源於歐美,導賞員不等於導遊,他們設計的每一條線路都想呈現一個主題,並能夠體現本土特色,和廣州老街坊們互動。

  鄺家健是「85後」,他帶領的「BOOK導賞小組」近日正在籌劃著組建屬於自己的公司。回首走過來的九年,鄺家健說,2010年6月,「廣州街坊情」Q群小組成立,關注本土文化。「當時我們一班年輕人在QQ群上聊天,聊到廣州很多地方都在改建,老人家就會說拆了的這個地方有很多歷史,但有什麼歷史呢?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大家就去找資料、去詢問。」

  「一開始是大家一起玩、一起講解的,誰想到要分享,就接著他人的說話分享。後來,我們發展得日益成熟,就開始在一些公益組織的支持下,帶領參與者行走廣州的大街小巷,讓人更快地體驗或進入一個社區的文化中。」鄺家健說。

  2015年,鄺家健開始嘗試做導賞員的培訓工作,也接觸了不少社區街道,他和夥伴們深入地找資料、翻老地圖、跟街坊聊天了解歷史,給參加者講述「老廣州故事」……希望能讓本土文化「活起來」。

  未來希望營造「導覽生態圈」

  「導賞」究竟是怎麼個「賞」法?以「西關的歷史建築保護」線路為例,鄺家健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街串巷做功課,集納了錦綸會館、華林禪寺、耀華大街、十六甫東街、多寶路、多寶坊、恩寧路等,向參與者介紹西關大屋瓦當、屋簷砌法、趟櫳門。在最近的「夢回長堤」活動中,鄺家健帶領參與者沿著西堤、長堤,探訪了粵海關大樓、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

  談到未來,鄺家健說:「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需要對史料進行深挖。別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捷徑,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的採訪和跟別人聊天,你不會將自己形成的獨特見解去提升。而且我還要再去研究一下語言和社區的關係,令我個人特色更鮮明一點。」

  而對於「社區導覽」,鄺家健希望能夠不斷吸納對廣州本土文化有興趣的人加入,並且營造「導覽生態圈」,讓專業化的導賞與社區建立聯繫,帶領更多的公眾參與本土文化的保護和建設。「廣州是一個千年文化名城,我們的力量很薄弱,在社區的支持下『共建、共治、共享』,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責任編輯 :韓璐)

相關焦點

  • 越秀|為了講好身邊的歷史,這些中學生成為了導賞大使,帶領大家追尋紅色足跡
    近些年來,在廣州的博物館、藝術館乃至周邊的一些古村落中,不時能見到這樣一群人:「導賞」概念起源於歐美,最初是指由專業講師所作的博物館、藝術館講解,後來延伸到古蹟、建築、社區、民俗、自然現象等領域。目前廣州已有不少從事導賞活動的團體,主要以人文歷史導賞與社區導賞為主。在珠江三角洲,多條古村落也相繼出現古村導賞活動。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本土歷史文化知識,導賞也日益為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星湖社區「星湖同舟」導賞員競賽決賽暨美術導賞「友誼地久天長」酒瓶彩繪互動交流活動!
    12月12日下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星湖社區「星湖同舟」導賞員競賽決賽暨美術導賞「友誼地久天長」酒瓶彩繪互動交流活動在端州區星湖社區鄰裡中心舉行
  • 粵語講古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粵語講古」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在廣州及珠三角地區深受老百姓喜愛。在廣州每當「原文再續,書接上一回……」這句老百姓最熟悉的開場白響起時,許多人都會全神貫注起來,因為粵語講古表演要開始了。粵語講古表演時,藝人多以醒木、摺扇作為道具,通過藝人連貫及極具韻律的語言表演技巧進行演繹,同時會加入一些借鑑於戲曲的表情、肢體表演技巧。
  • 羊城掌故·廣州講古寮回憶:王袞甫《大公報》1957
    羊城掌故·廣州講古寮回憶王袞甫 | 香港《大公報》1957.10
  • 粵語講古佬「楷叔」與「明哥」,講古界的一對最佳拍檔
    林兆明,人稱「明哥」,是著名的粵語講古(評書)大師,與張悅楷「楷叔」並肩齊名被稱為粵語講古泰鬥,也是粵語相聲、話劇界的一對最佳拍檔。林兆明,1928年出生於澳門,畢業於廣州大學法律系。對於從80年代走過來的廣東人來說,林兆明講過的古仔大家都耳熟能詳。至今依然記得當年守候在收音機旁聽他講古的心情,聽得如痴如醉。那個時候電視節目不多,娛樂活動又少,每天一到開播時間準時打開收音機,馬上就傳出熟悉的那句:「前文再續,就書接上一回……」整個人人即時精神爽利,駐耳恭聽,當聽到那一句:「欲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心情難免變得空虛,覺得意猶未盡。
  • 廣州人必買的年貨小食,藏在海珠區這家三十多年的老字號中 | 周六·年導有賞
    笑口棗、煎堆、蛋散、雞仔餅、蘿蔔糕……廣州人必備的年貨清單老字號傳統手工製作藏在周六的龍導尾年度導賞歷經風雨的傳統老店本次導賞,生於河南地、長於龍導尾隔離的導賞員「電車」將帶來廣州街坊情年度社區導賞「眾裡尋味龍導尾」。
  • 香港疫境求變:虛擬導賞帶你深度本地遊
    有外國遊客說,虛擬導賞是旅行鐵粉疫情下的完美選擇。已變身文青區的大南街,進駐小店皆各有特色深水埗團好評不絕「活現香港」七月起與海濱事務委員會合作,發起七場虛擬導賞,超過500名觀眾參與。虛擬遊時,導賞員除持手機和自拍杆實地講解外,亦會加插戲劇元素,甚至講鬼故,令觀眾增加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活現香港執行董事鄧彥心(Olivia)表示,現時以中環為主的虛擬導賞團,本地私人包團已成六團。以英文舉辦、定價每人120元的公眾虛擬團已舉辦三團,有20多人參加,外國人和本地人各佔一半。
  • 澳門文化局周六恢復文物景點導賞服務
    澳門文化局有序恢復轄下文化設施的導賞服務,自8月8日(星期六)起三個文物景點將恢復提供公眾駐場導賞及團體預約導賞服務,包括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前地及石階)、東望洋炮臺、聖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及盧家大屋。為配合防疫安排,有關導賞服務將實行人數限制。
  • 一幅手繪社區地圖,連接廣州城鄉兩地情誼
    令大家更為驚嘆的是,這一幅大型手繪是由來自廣州市區的學生與當地兒童一同創作。活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多寶街社工服務站與廣塘村聯合開展了「源」來是一家——多寶城鄉文化交流計劃,手繪正是活動產出的成果之一,他們希望通過邀請城鄉孩子一同探索鄉村歷史,搭建城鄉文化交流的平臺。
  • 網絡直播開啟博物館導賞新時代
    網絡直播開啟博物館導賞新時代 2020-05-06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9廣州博物館幾點關門?廣州博物館開放時間
    8月1日晚,廣州博物館安排了宋平博士為觀眾做鎮海樓內《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的導賞;安排策展人劉斌做專題展覽《銀飾人生——19-20世紀中國「洋裝」銀器展》的導賞。專業人士的解說將會令觀眾收穫多多。
  • 粵語講古 千年波羅雞
    第12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時間:3月19 - 21日地點:南海神廟景區
  • 廈門方言講古歷史淵源
    道臺不懂廈門話,經隨員譯為官話,聽得津津有味,認為「講古」對民眾有益,給予「講古仙」資助鼓勵。「講古」場在民間進一步興起。  民國初,「講古」成一些民間藝人職業,上世紀20年代,廈門「講古」極盛時,開講分早晚兩場,座無虛席。
  • 廣州興起文化保育交流,助推城鄉服務互動
    記者了解到,「城鄉創意匯」自2019年7月啟動,由廣州市供銷合作總社出資、廣州社會服務發展促進會指導、廣州市樂翔社會工作服務社主辦,旨在鼓勵社工機構關注農村服務,為未來城鄉綜合服務發展探索新路徑。重新尋找鄉村文化,村民齊參與在花都廣塘村,入圍「城鄉創意匯」服務大賽的項目——廣塘村社區文化保育活動利用當地的文化特色,努力助推城鄉互動。
  • 學生哥PK角逐"粵語講古大王" 8歲陳禹舟奪得一等獎
    一名參賽學生正在臺上講古。昨日,越秀區中小學生粵語講古大賽在區少年宮舉行,16名講古大王現場PK。 因為不少廣州學生都不會說粵語,越秀區為此通過「聽古仔」、編粵語童謠、講古大賽等形式讓學生學講地道廣州話,傳承廣府文化。
  • 豐澤一小學開設「泉州講古傳習所」 念閩南答嘴古
    學生課堂學講古(湖心實驗小學供圖)  「咱有文化閣識字,看著老人勿會仇氣,助人為樂要緊記,幫助老人才有本事。」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泉州講古傳習所」的20多名孩子圍坐在一起,在泉州講古人老鐵的指導下,齊聲念起「閩南答嘴古」。  半個多小時的講古課上,老鐵站在孩子們中間,邊揚摺扇,邊用泉州方言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他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肢體動作,使得孩子們笑聲不斷,大家學習興趣高漲,其樂融融。  「真好玩,回去要講給爸媽聽。」
  • 今晚,來廣州這10間博物館體驗「博物館奇妙夜」!
    10家晚間開放的博物館(開放時間:今晚18:30~20:30)廣州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廣州起義紀念館體驗夜間導賞來廣州博物館位于越秀公園裡面的廣州博物館,本身就是非常著名的建築--鎮海樓,非常值得一看。博物館的展覽主要講述了廣州這座城市的歷史。
  • 防控疫情關鍵期,創作「答嘴古」,泉州講古傳承人老鐵教你這麼做
    泉州講古傳承人老鐵創作了一首閩南「答嘴古」,教大家正確面對疫情。昨日,鯉城區融媒體中心邀請老鐵老師錄製了這首「答嘴古」,不僅語言生動活潑、詼諧風趣,而且含有豐富的閩南方言詞語和俚俗語,厝邊頭尾鬥陣來看看聽聽。
  • 東南亞與中國最像的一座城市,擁有華人社區,講粵語比廣州標準
    不過,我國最大的華人社區並不在美國,那麼朋友們知道是在哪裡嗎? 胡志明市的華人約有50萬,幾乎都住在堤岸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社區之一。上個世紀初的堤岸是西貢第一富庶之地,華人在當地工商業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這裡講粵語的人居民非常多,甚至有些還比廣州講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