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南村站和番禺區南村站,兩地相距20公裡,但地名和公交站名完全一樣。類似情況在廣州並非孤例。
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經歷:打開地圖軟體輸入一個地名,同一個城市出現多個重名的地名。近日,廣東省民政廳組織召開全省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視頻會議,傳達學習《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關於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的通知》精神,並對廣東省開展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作出部署。據了解,目前廣州市民政局已傳達會議精神,準備著手啟動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
已約定俗成的老地名原則上不列入清理範圍
據了解,此次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主要任務包括:第一,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對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地名進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第二,清理更新不規範地名信息。對標註不規範地名的地名標誌、道路交通標誌等公共標誌牌進行更換;對涉及不規範地名信息的身份戶籍、不動產登記、工商註冊登記等證照上的地名地址信息予以變更。第三,規範使用標準地名。清理房地產廣告、戶外標牌標識、網際網路地圖、在線導航電子地圖等載體上的不規範地名;加強地名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依託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及時為社會提供準確便捷的標準地名信息。
省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各地要準確把握清理整治對象範圍和方法步驟,結合本地區實際落實工作方案和具體措施。要明確清理整治對象和重點。清理整治對象主要是居民區、大型建築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違反《地名管理條例》和《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地名命名原則、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規範地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結合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同步對有地無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寫、擅自命名以及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不標準、不規範的地名進行清理規範。要把社會影響惡劣、各方反映集中的城鎮新建居民區、大型建築物中的「洋」地名作為重點,堅決予以清理整治。《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頒布實施以前命名、已經約定俗成且不違背公序良俗的老地名原則上不列入清理整治範圍。
最終確定不規範地名清單並及時向社會公示
各地要合理確定清理整治清單,標準化處理不規範地名。要結合當地實際確定「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認定原則和標準,通過社會徵集、調查核實等方式,全面了解本地區不規範地名數量、分布等底數詳情,詳細掌握其在公共標誌、戶外廣告標牌、相關證照上的使用情況。要結合摸底排查情況,採取部門會商、專家論證、社會聽證等方式,對擬清理的不規範地名充分徵求各方意見,最終確定不規範地名清單並及時向社會公示。
同時,要有序清理使用環節的不規範地名。對居民身份戶籍、不動產登記、工商註冊登記等證照上存在的不規範地名地址信息,各地可結合實際,在不影響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前提下,採取集中變更或逐步變更的方式予以更換,並確保變更期間相關證照正常使用。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要以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為契機,健全完善地名管理服務的長效機制和制度規範,明晰責任主體,加強地名規劃,加大對居民區、建築物、道路、街巷、臺、站、港、場等名稱的命名更名審核把關,完善地名命名更名專家論證、社會聽證和風險評估等制度,強化監督管理,堅決遏制新的不規範地名產生。
走訪
「同名同姓」路名擺烏龍 出行多不便
在這些不規範地名當中,市民感觸最深的是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多個地名同名或同音的「重」地名。南都記者通過手機地圖軟體搜索「前進路」,就發現廣州有好幾條前進路,分別位於海珠區、增城區、從化區、番禺區等地。
南都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門的走訪,發現廣州地名「重名「的現象還真不少,經常把人「忽悠」得團團轉。比如:番禺區南珠路,海珠區南珠路;荔灣區寶華路,花都區寶華路;白雲區鳳鳴路,花都區鳳鳴路;海珠區松園路,花都區松園路;海珠區西華街,荔灣區西華路……
這樣的「重」名路,很容易讓人一時間摸不著頭腦。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重複的路名?
根據國務院1986年頒布實施的《地名管理條例》,各地都設有地名管理機構。新的路名需要「申請-審核」。申請主體各異,小區的內部道路由開發商申請,市政道路由相關政府部門申請,地鐵站名由地鐵公司申請。經民政部門許可後,方能使用。
既然有如此詳細的規定,為何還會出現地名重複等不規範現象?這與地名管理跟不上城鎮化進程的步伐有很大關係。
根據《廣東省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同一城鎮內的路、街、巷、建築物、住宅區名稱,不應重名、同音。然而,這當中的「同一城鎮」,各地卻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地方把「同一城鎮」理解為「同一鎮」,這也可能導致重名現象在不同鎮、區的發生。2015年,廣州市番禺區民政局在答覆人大代表的一份建議時表示,省、市地名管理部門對「同一城鎮」的釋義為「同一城市」,這意味著在同一城市內,地名路名不應重複。
除了理解上的差異,像「人民路」、「中山路」、「解放路」、「工業路」、「創業路」等高度重複的路名,多出現在近30年來工業化高速發展、行政區劃發生過重大變化的區域。在廣州,如果你要打車去「迎賓路」,的士司機可能會問你,是去越秀的「迎賓路」,還是番禺的「迎賓路」,又或者是花都的「迎賓路」。越秀區的迎賓路因廣東迎賓館而得名,而花都和番禺的迎賓路則是在設立廣州市轄區之前修建的連接廣州和當地的道路。這些路當時的命名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隨著花都、番禺成為廣州市的轄區,「擺烏龍」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家住越秀區的市民梁瑩就記得,有一次打算去花都的迎賓大道赴宴,當她坐地鐵到白雲機場,然後出地鐵站打車時沒有講清楚是哪個區的迎賓大道,她上車後又睡著了,結果當她醒來後發現被送到越秀區的迎賓路,當時非常尷尬。
也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因為廣州地名重名差點鬧分手:兩人本來相約南村站見面,然後一個去了番禺區的南村站,一個去了海珠區的南村站,各自在寒風裡站了半個小時,才知道去的不是同一個南村站。
2018年5月,番禺某大型小區內60多條道路立上了新路牌,許多沿用十幾年的路名因「歷史遺留問題」遭到變更,理由是道路的命名不連續,跳過了「四街」等地名,不符合規範。牽一髮而動全身,該小區業主的身份證、戶口簿、房產證、快遞地址、銀行信息全都變成了「與實際地名不符」,對小區數萬名業主的生活造成極大不便。
視點
廣州市人大代表 曾德雄
地名命名不能
給人帶來困擾和誤導
談到對不規範路名的清理,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文所所長曾德雄特別提到廣州地鐵2號線「飛翔公園站」沒有公園,「白雲文化廣場站」不見廣場等尷尬現象。在他看來,「名實相符」是地名命名最關鍵的,要做到避免重複,避免使用一些並不存在的事物來命名,不能給人帶來困擾甚至誤導。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胡剛
保持路名的公共屬性,避免「過度商業化」
對於重新調整命名可能帶來相應的行政成本,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表示,提供規範、準確的道路命名實際上是一項公共服務,長遠來看,儘快實現不規範地名的清理整治對提升城市服務水平有重要意義,對降低命名混亂而帶來的一系列成本問題也是很有幫助的。胡剛還特別關心保持路名的公共屬性、公益屬性,避免「過度商業化」。他建議,在道路命名時儘量使用附近的公共設施、學校、醫院等事物來命名,避免使用商業樓盤、購物廣場、酒店等建築物來命名。
連結 不規範地名主要包括:
●地名含義、類型或規模方面刻意誇大,專名或通名遠遠超出其指代地理實體實際的「大」地名,如「中央首府」「龍御天下」「歐洲花園」等;
●以外國人名地名以及使用外語詞及其漢字譯寫形式命名的「洋」地名,如「馬可波羅大廈」「曼哈頓社區」「香榭麗舍小區」等;
●盲目追求怪誕離奇,地名用字不規範、含義低級庸俗或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怪」地名,如「99大廈」「加州1886」「BOBO自由城」「皇庭御景」等;
●一定區域範圍內多個地名重名或同音的「重」地名,如某城市多處存在「建設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重名道路現象。
AⅡ01、08版
採寫:南都記者 吳廣宇 李拉 實習生 李昕洋
通訊員 陳嘉茵
攝影/視頻:
南都記者 董梓浩
實習生 陳詩韻 陳燦榮 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