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塗這首詩,詠的是蘭草還是蘭花呢?從詩中所寫看來,是詠蘭草

2020-12-17 丁勇愛歷史

《幽蘭》崔塗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白露沾長早,春風到每遲。不如當路草,芳馥欲何為?

崔塗,字禮山。光啟四年登進士第。宦歷未詳。《全唐詩》錄他的詩百來篇。從詩看來,他曾客居巴、蜀、湘、鄂、秦、隴等地,不甚得志。詩作多羈旅之思。偶為詠物之作,亦多傷感。

蘭,作為一種香草,已見諸先秦經傳。它生於山潤幽谷之中,莖葉俱香,芬芳四溢。人們用它煮湯沐浴,或者佩在身上,驅除穢氣,提神醒腦。屈原詩中有「紉秋蘭以為佩」等詩句。

《禮記》中也有關於大臣向皇上奏事要懷抱香蘭的記載。大概在先秦時,蘭是人皆愛之的香草。所以《左傳》中出現了「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的話語。

作為觀賞花卉的蘭花,其實與蘭草並不是一回事。但由於蘭草的美名,加上蘭花也有優柔溢香、楚楚動人的優點,所以在長期的文字流傳中,往往互相混淆。在漢魏六朝的詠蘭作品中,看來還主要指蘭草,而在唐宋以後的詠蘭詩,則往往把以前讚揚蘭草的詞語、故實移用來讚美蘭花,或者將二者混為一談。

崔塗這首詩,詠的是蘭草還是蘭花呢?從詩中所寫看來,是詠蘭草。

首先,詩人把古人美化香蘭特性的說法加以詩化:「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這是說:蘭草幽居於山潤泉邊,眾人哪能知道呢?但它卻暗中保持著自己的芳香。《孔子家語》:「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植」,本指種植,這裡指生長,「寧」,哪裡。

「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自」,是「卻」的意思。上句承首聯第二句而來,說:雖暗香自持,卻無君子把它作為佩飾之物。下句又以此再作轉折。說:這並不是它的幽香有所衰減。

接著寫幽蘭的處境:「白露沾長早,春風到每遲。」這是說:它受風霜寒露的侵沾常常比別的花草早,而受春風吹拂的機會卻往往比別的花草遲。

這兩句寫出了植根於深山峽谷中的幽蘭對季節的感受不同於一般的庭花、原草,表現它境遇的艱難。「長」與「常」同。

最後,詩人感慨地發議論:「不如當路草,芳馥欲何為?」即是說,幽蘭的境遇還不如那些路邊草。它雖有濃烈的芳香,但又能怎麼樣呢?路邊之草雖然沒有幽蘭那麼芳香,但它生得其地,既早沐春光,又有路人欣賞。崔塗正為此而替幽蘭抱不平,所以激憤地寫出這兩句詩。

「馥」是濃香。從全詩看,詩人筆下的幽蘭形象是寂寞自香、春風遲到、白露早沾,雖有「國香」美名,但命運不濟,還不如路旁凡草。這正是古代文人用以比況清高「慎獨」、仕途多舛的君子的。據說孔子奔走於諸侯之間不見徵用,自衛返魯,在山谷中見到香蘭獨茂,便喟然嘆息說:「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

於是援琴鼓之,自傷生不逢時,託詞於香蘭。這個故事使得蘭的文學形象更加吸引人,後來許多詠蘭詩在構思和用典方面,都受到它的啟發。什麼「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的美名也隨之而來。蘭與梅、竹、菊一起被稱為「四君子」,成了文人畫家的「常客」,也成了廣大群眾精神生活的摯友。

崔塗如此詠蘭,除了傳統的文學形象的影響之外,有沒有自己的託意呢?從他的不安定的經歷和其他詩中的感傷情緒看,本詩似乎也在傾訴他的懷才見疏、甚至懷才見棄的優憤。仔細吟詠詩中意味,是依稀可見作者其人其情的。

這首詩的顯著藝術特點是用典故既準確又易讀。不知香蘭的來歷和文學故事的讀者也可以讀懂詩的意思,可以領會詩的用意。這正如《顏氏家訓·文章》所說,用典「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了解香蘭故實的人讀了此詩,便覺雖有用典,卻語語合度。這實在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從鄭板橋這三首詩,看蘭花的君子氣質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熱愛蘭花,欣賞它淡雅高潔的花瓣,喜歡它清新馥鬱的香氣,愛好它四季常青的綠葉。蘭花既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是僅次於梅花、牡丹和菊花的十大名花。《孔子家語》中記載,芷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勞而改節。《荀子》中也有,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 鼠年品說詠鼠詩,品讀歷代詩歌中為數不少的詠鼠詩
    鼠年品說詠鼠詩作者:田大金 農曆 2020年是庚子年,俗稱鼠年。老鼠偷吃食物,損害莊稼,傳染病菌,危害人們生命財產安全。自古以來,人們痛恨老鼠,正如俗話所說:「過街老鼠,人見喊打。」但在歷代詩歌中有為數不少的詠鼠詩。這些詠鼠詩,按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
  • 杜牧的這首詩,只有28字,卻被譽為詠紫薇詩中的千古絕唱!
    自古以來,詩人就十分讚賞紫薇花高潔的風骨和謙遜的品格,寫下了一首首詠紫薇的詩篇。譬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獨佔芳菲當夏景,不將顏色託春風」,宋代詩人楊萬裡的「誰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等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紫薇花》,便被譽為詠紫薇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對於杜牧而言,他本身就像一朵紫薇。
  • 經典詠流傳!這首迴文詩,情系金山寺!
    4月6日   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中   一首迴文詩《題金山寺》   以全新的創作形式   被喚醒、被演繹   驚豔全場
  • 這首詩寫盡了人生無常,對親人朋友的思念,都寄托在一輪明月中
    著名詩人岑參曾為他送行,寫下《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天寶中,王昌齡再次被貶至龍標,世稱「王龍標」,李白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就是寫給他的。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避亂江淮,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 兩首最具霸氣的詠月詩,一首兩位帝王合作完成,一首落魄書生寫就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描寫月光下美麗女子的《月出》一詩,寫得迷離徜恍,極具詩情畫意,讀之令人如痴如醉。望月懷人的迷離意境和傷感情調一經《月出》開端,後世的同類之作便源源不斷。而當中秋賞月成為節日習俗之後,月亮更是與文學、與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 如何寫「詠物詩」?內核其實和小學生寫作文差不多,差別在於手法
    詩是韻文。剝離了音律特色之後,也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寫詩該怎麼寫?文章怎麼寫,詩歌自然也就怎麼寫。像這種固定對象描寫的詩,在詩的分類中屬於「詠物詩」。詠物詩並不止包括植物,「物」的概念更大,只要是現實中客觀存在的,能夠具體道上姓名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物」。所以植物在內,動物也包括,活物也可以,死物也沒問題。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物」的文章呢?天下大同,寫文章無非是圍繞主題進行描寫,論證,傳達出作者的感受並成功激活讀者的通感,就算成功。
  • 元妃省親,薛寶釵等才女寫了幾首「歌功頌德」的詩
    但也有例外,這些一二十歲的才女們也一起寫過歌功頌德之類的詩詞,這還是她們第一次詩詞活動,發生在賈元春回鄉省親時,賈元春令諸姊妹為大觀園景點題詠。既是皇妃命題創作,那麼這個題材就有點類似「應制詩」,多為粉飾太平的詩句,這些都不是賈府才女們所擅長的題材。當夜,賈元春在省親別院中,觀賞景觀,火樹銀花,一派歌舞昇平之象,由她帶頭為省親別院的正殿題匾作聯。
  • 「幽蘭香風遠」蘭之猗猗,揚揚其香,十二首經典詠蘭詩詞欣賞
    蘭花是中國人喜愛的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國久負盛名,有花中君子的美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蘭花通常所指的是「中國蘭」,也就是分布在中國的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蕙蘭/夏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豔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豔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樸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準。
  • 【我的遊記147】2017年北京中山公園蘭花展
    在中國,蘭花是四君子之首,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因為蘭花有一種特別的馨香,所以,他們焚燒蘭草,以此希望蘭草的馨香能夠把他們的願望傳達到天地廣袤無垠的空間,傳達給神靈。在古代,蘭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遠的幽香之外,還有暗藏祝福的意思。佩蘭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護的人,這是蘭草身上的神性。唐宋時期,人們養蘭,賞蘭,畫蘭之風,達到了鼎盛時期。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曾說:「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 李商隱10首詠物詩:穠麗詩風下的別樣情懷!
    在歷代詩詞大家中,李商隱的詩風是很有特點的一個。他在詩的美感上顯得尤為「刻意」,構思清奇,纏綿穠麗,尤其是廣為流傳的《錦瑟》和五首《無題》,內容隱晦,涵義迷離。他還有一類詩稍顯小眾,但也非常值得我們品讀,那就是詠物詩。
  • 李商隱的兩首詠雨詩,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商隱雖然不及李杜,但其詩文對後世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他留下來的古詩與眾不同,總給人獨特的美感,例如,李商隱曾寫下兩首詠雨的詩詞,但全詩無一雨字,卻把「雨」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倍感震驚!各位,你們知道這兩首詠雨的詩名分別是什麼嗎?
  •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跟王勃這個風一樣的男子,學寫詠物詩!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詠物」這種手法了!人人脫口而出的詠物詩莫過於「詠鵝」了!據說這是初唐四傑中的四號「駱賓王」的幼時作品。有人可能會問,「鵝」能體現作者的什麼思想呢?簡單直白小清新啊,鵝唱歌玩水,白毛紅掌,在小河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七歲的孩童,我們還要求他苦大仇深嗎?
  • 開門見大雪鄭板橋寫下這首詩,通篇無一個名句,卻成一首詠雪名篇
    「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是畫家李鱔用來形容鄭板橋的詩句。在書畫界,鄭板橋是一個怪人,一生只畫石、蘭、竹,他給出的理由是石頭萬古不敗、蘭花四時不謝、竹子百節長青,而他要做一個千秋不變之人。那麼當這樣的一位文人正兒八經寫起詩來,又能寫出怎樣的妙作呢?本期要和大家分析的是鄭板橋的一首高水平詠雪詩。一日清晨鄭板橋推開房門見到大雪,一時見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山中雪後》。全詩寫的不過是尋常雪景尋常梅,通篇更是無一個名句,只是淡淡寫來就美得令人心醉 ,成一首詠雪名篇。
  • 詠物詩:託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為我國傳統詩歌領域的一個重要類型,詠物詩素來為詩人所喜愛。無論是山川河流,還是梅蘭竹菊,世間萬象,皆能納入詩心,吐於筆下。或託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在「體物肖形,傳神寫意」的同時,追求「不沾不脫,不即不離」的境界,詠之「物」往往是詠之「人」,正如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言:「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歷朝歷代詠物詩都數量眾多,佳作頻出,尤以唐為甚,名篇數不勝數。
  • 偉人心中的蘭花情愫,朱德詩詞《詠蘭》賞析
    ——朱德《詠蘭》這是收集在《朱德詩詞集》中的一首詩,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更好地走近偉人,走近他的情懷,以及他的精神境界。從而引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這是一首詠蘭詩,它描述了冬天開放的幽蘭,以及它魅力和清香。一代偉人朱德,他喜蘭、愛蘭、詠蘭,這首《詠蘭》,以詩言志,詠物喻人,可見他對蘭花的情有獨鍾。
  • 無情最是天上月——淺談《紅樓夢》裡的詠月詩
    其實,書中寫月亮意象,更多還是體現在人物的詩詞歌賦裡,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面三處詠月詩。一、賈雨村的「小人之月」書裡第一回,便是賈雨村的兩首詠月詩,首先一首是五律: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全詩句句寫月,又句句寫離別。首聯寫月色月影,頷聯寫月下景,頸聯尾聯由景及情,點離別之情。整首詩情景交融,又氣勢非凡。對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詩句的化用尤其出彩,簡直是盛唐氣象再現;也是黛玉豐碩教學成果的生動完美展現。
  • 每一種花都是一首詩!
    王安石的這首《詠石榴花》的美和珍貴,並不在於多麼的萬紫千紅、妖嬈多姿,即便它葉稀疏而少,卻更能映襯出花朵的鮮豔嫵媚。 楊萬裡的這首寫荷花的詩,將日光照耀下西湖中那層層疊疊荷花的那種美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回味無窮。 七月秋海棠——花神:秦若蘭 有一首詩詩這麼讚美她的:一夜因緣未忍拋,漫將恩愛比鸞膠。秦蛾唱出風流調,難解詞人萬古嘲。足見其美貌動人。
  • 「圖片太美了」女兒的姐姐叫蘭花 唯願蘭草長伴人生如蘭
    一個中國人,很難不對蘭草抱有情結。遠有屈原之《離騷》「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借蘭草一抒對高潔品格的追求;後有蘇軾《題楊次公春蘭》中「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以蘭草喻己隱世之心;再有秋瑾《蘭花》「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蘭草此時已化身奮勇報國的拳拳之心。
  • 「狀元中的狀元」!他是將溫州城圖寫入詩詠第一人!
    張又新在溫州寫下多少詩歌呢?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載:「張又新為守,自《孤嶼》以下賦三十五篇。」有文獻記載,張又新曾寫下《永嘉百詠》。《全唐詩》記載了張又新詩歌14首,其中12首是詠誦溫州境內的風景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