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崔塗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白露沾長早,春風到每遲。不如當路草,芳馥欲何為?
崔塗,字禮山。光啟四年登進士第。宦歷未詳。《全唐詩》錄他的詩百來篇。從詩看來,他曾客居巴、蜀、湘、鄂、秦、隴等地,不甚得志。詩作多羈旅之思。偶為詠物之作,亦多傷感。
蘭,作為一種香草,已見諸先秦經傳。它生於山潤幽谷之中,莖葉俱香,芬芳四溢。人們用它煮湯沐浴,或者佩在身上,驅除穢氣,提神醒腦。屈原詩中有「紉秋蘭以為佩」等詩句。
《禮記》中也有關於大臣向皇上奏事要懷抱香蘭的記載。大概在先秦時,蘭是人皆愛之的香草。所以《左傳》中出現了「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的話語。
作為觀賞花卉的蘭花,其實與蘭草並不是一回事。但由於蘭草的美名,加上蘭花也有優柔溢香、楚楚動人的優點,所以在長期的文字流傳中,往往互相混淆。在漢魏六朝的詠蘭作品中,看來還主要指蘭草,而在唐宋以後的詠蘭詩,則往往把以前讚揚蘭草的詞語、故實移用來讚美蘭花,或者將二者混為一談。
崔塗這首詩,詠的是蘭草還是蘭花呢?從詩中所寫看來,是詠蘭草。
首先,詩人把古人美化香蘭特性的說法加以詩化:「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這是說:蘭草幽居於山潤泉邊,眾人哪能知道呢?但它卻暗中保持著自己的芳香。《孔子家語》:「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植」,本指種植,這裡指生長,「寧」,哪裡。
「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自」,是「卻」的意思。上句承首聯第二句而來,說:雖暗香自持,卻無君子把它作為佩飾之物。下句又以此再作轉折。說:這並不是它的幽香有所衰減。
接著寫幽蘭的處境:「白露沾長早,春風到每遲。」這是說:它受風霜寒露的侵沾常常比別的花草早,而受春風吹拂的機會卻往往比別的花草遲。
這兩句寫出了植根於深山峽谷中的幽蘭對季節的感受不同於一般的庭花、原草,表現它境遇的艱難。「長」與「常」同。
最後,詩人感慨地發議論:「不如當路草,芳馥欲何為?」即是說,幽蘭的境遇還不如那些路邊草。它雖有濃烈的芳香,但又能怎麼樣呢?路邊之草雖然沒有幽蘭那麼芳香,但它生得其地,既早沐春光,又有路人欣賞。崔塗正為此而替幽蘭抱不平,所以激憤地寫出這兩句詩。
「馥」是濃香。從全詩看,詩人筆下的幽蘭形象是寂寞自香、春風遲到、白露早沾,雖有「國香」美名,但命運不濟,還不如路旁凡草。這正是古代文人用以比況清高「慎獨」、仕途多舛的君子的。據說孔子奔走於諸侯之間不見徵用,自衛返魯,在山谷中見到香蘭獨茂,便喟然嘆息說:「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
於是援琴鼓之,自傷生不逢時,託詞於香蘭。這個故事使得蘭的文學形象更加吸引人,後來許多詠蘭詩在構思和用典方面,都受到它的啟發。什麼「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的美名也隨之而來。蘭與梅、竹、菊一起被稱為「四君子」,成了文人畫家的「常客」,也成了廣大群眾精神生活的摯友。
崔塗如此詠蘭,除了傳統的文學形象的影響之外,有沒有自己的託意呢?從他的不安定的經歷和其他詩中的感傷情緒看,本詩似乎也在傾訴他的懷才見疏、甚至懷才見棄的優憤。仔細吟詠詩中意味,是依稀可見作者其人其情的。
這首詩的顯著藝術特點是用典故既準確又易讀。不知香蘭的來歷和文學故事的讀者也可以讀懂詩的意思,可以領會詩的用意。這正如《顏氏家訓·文章》所說,用典「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了解香蘭故實的人讀了此詩,便覺雖有用典,卻語語合度。這實在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