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14日報導,北海道地區,是日本近九成食用海帶的產區,每年7-9月便會迎來海帶豐收季。但今年不比往日,日本的海帶產量僅為1.3萬噸,比20多年前減少了約一半以上。有研究人員指出,全球變暖導致北海道南部和東部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改變了原本適宜海帶生長的最佳環境,這是導致海帶大幅度減產的重要原因。
由於近年來日本海帶產量持續下滑,食材店裡海帶的進貨價格比兩年前上漲了兩到三倍。「進貨十分困難,成本也在不斷增加,這樣下去就要虧損了,今後恐怕不得不繼續漲價。」日本吹田海帶店店長吹田勝良如是說道。
海帶危機也引發了人們對日本料理的擔憂。海帶大量減產不僅會對海帶養殖、海帶加工行業產生消極影響,更可能改變日本的傳統飲食文化與習慣,因為在日本人的日常餐桌上,除了刺身、壽司等鮮造食物外,基本所有料理的烹飪,都離不開海帶。即使碗裡沒有兩三片海帶,湯汁裡也定會有海帶的味道。日本人對海帶,可謂是愛得深沉。
海帶?昆布?傻傻分不清楚
雖然新聞報導中多採用「海帶」這個詞來形容這個食材,但它在日本卻有自己獨特的叫法——昆布。更令人頭暈的是,中文裡的昆布、日文裡的昆布和中文裡的海帶並不是同一個的東西。
海帶與昆布在名稱上經常混淆, 但在植物學上有嚴格區別。首先, 海帶範圍更廣, 海帶在生物學上次第分為海帶目—海帶科—海帶屬, 其中海帶目有四科: 繩藻科、海帶科、翅藻科和巨藻科。我們日常說的海帶, 是指海帶科下的海帶屬。而昆布則是翅藻科的一屬, 與海帶不是「親兄弟」, 而是「堂兄弟」。
日本人把海帶和昆布都稱之為「昆布」, 實際上是借用漢語「昆布」的稱謂, 把海帶目的兩科共同稱謂。中醫入藥也常把海帶稱為昆布, 所以就造成了海帶與昆布在名稱上經常被混為一談的情況。加之二者外形相近,混為一談也不奇怪。
海帶的混談也和東亞地區的廣泛種植及品種引進有關。中國的海帶大省——山東,目前的海帶是由日本引進,山東人最早也稱之為「昆布」。因為氣候和洋流的原因,海帶這一藻類植物僅在北太平洋分布,日本、韓國及朝鮮和中國對其稱呼和涵蓋的範圍都不太一樣。
簡單來說,日本的昆布中包含了中國的海帶,而中國的昆布和日本的昆布卻不是一種概念。光以日本的昆布來說,就有數種,常見的幾種昆布種類有:寬厚的真昆布(Ma Kombu)、薄而硬的利尻昆布(Rishiri Kombu、綠黑色的日高昆布(Hidaka Kombu)、薄而寬的羅臼昆布(Rausu Kombu)。
真昆布
真昆布
特徵:長 1至8米,寬12至30釐米。淺棕色。厚而寬的楔形形成在與杆相連的底部。在大阪地區很受歡迎。
湯的味道: 精製,清甜的湯
利尻昆布
利尻昆布
特點:比Ma Kombu窄且堅硬。葉子的根部是一薄楔。邊緣上或多或少有皺紋。顏色是深棕色,葉子堅硬。通常在京都的懷石料理中使用。
湯的味道: 濃鬱,芳香,略鹹和清湯。
日高昆布(右上2)
日高昆布
特徵: 長度2至7米,寬度6至15釐米。深綠色和黑色。嫩且易於烹飪,再水化後具有柔韌性。價格稍微便宜一些。在東京和日本北部地區廣泛使用。
湯的味道: 日高海帶很容易烹飪,因此可用於各種海帶菜餚。
羅臼昆布(中右1)
羅臼昆布
特性:長 1.5至3米,寬20至30釐米。細長的真正的海帶。
湯的味道: 濃,軟,香,淡黃色和濃湯。由於其精美的口味,它被稱為「海帶之王」
昆布不僅因為其鮮美而成為日本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還引起營養價值廣受日本國民認可。據日本科學家和《海洋蔬菜》的作者Seibin和Teruko Arasaki博士表明,海帶中存在人體所需要的11種礦物質,另含抗氧化劑、維生素、碘等營養元素。
昆布——日本料理之魂
在日本人的飲食生涯中,隨處可見昆布的身影。既有昆布麵包、昆布餅、昆布卷等小食品,又可用來熬湯底、炒麵、夾刺身、關東煮,甚至還可以把昆布幹剪成小片、當做休閒零嘴食用。
用昆布來提鮮,可謂是日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特色。我們常常把「酸甜苦辣鹹」掛在嘴邊,殊不知辣其實是痛感,而並非味道,若真要掰著手指數出來「五味」,「酸甜苦鹹鮮」怕是再合適不過了。
早在1908年,日本學者池田菊苗就從成功分離出穀氨酸鈉,提出鮮味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第二年,穀氨酸鈉便開啟了自己的商業化之路,通過工廠流水線走入大眾視野。現在流行的提鮮調味品「味精」,正是以穀氨酸鈉為主要成分。由此可見,日本與鮮文化之間也是淵源頗深。
以昆布為主料製成的日式高湯,更是將鮮味發揮到了極致。昆布表面附著著一層白色粉狀物質,其主要成分為味道鮮美的甘露醇,因此只需對昆布進行簡單清潔,便可下鍋燉煮。
煮高湯的另一大原料是鰹節,它是經歷煮熟、燻幹、長黴等一系列工序製成的魚類製品,當然此種製法不僅限於鰹魚這一種魚類。當昆布在沸水中蹦躂得差不多了,再放入鰹節陪它一起玩耍,但鰹節不能煮太長時間。
日本高湯分為一番和二番兩種類別。一番高湯就是用上文提到的方法製作而成,可以用在清湯料理之中。二番高湯是在一番高湯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加工,將使用過一次的昆布和鰹節再次下鍋熬煮,並酌情增加新原料,這樣便製成了二番高湯。
此外,魚乾、貝類、香菇幹也可以加入高湯,憑藉自身攜帶的肌苷酸、鳥苷酸、琥珀酸與昆布中的穀氨酸協同作用,最大程度激發食客腦海中牽動鮮的味覺。
就像中國人約飯三句話離不開「火鍋」一樣,日本人思考「吃什麼」這個永恆的難題時,一定不會忘了它——關東煮。中國的便利店裡也時常能見到關東煮的身影,其濃鬱且無法拒絕的香氣總是讓人在結帳時不由自主地買上一杯,但日本正宗的關東煮,與我們便利店中售賣的關東煮,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正宗的日本關東煮,湯汁是其滋味的秘訣。不用猶豫,這麼鮮香味美的食物,一定和昆布撇不開關係。關東地區的傳統高湯顏色較深,由出汁、濃口醬油、砂糖等調製而成;關西地區的高湯則偏淺,用淡口醬油。
但它們均要用優質昆布熬出的出汁打底,以乾貝、香菇提味,這才為整鍋關東注入了靈魂。此外,除了用作湯底,昆布也可以作為一種食材加入關東煮食物大軍,成為嚼得到的美味。
如今的日本街頭,關東煮早已從露天室外轉向溫暖敞亮的室內,擁有了自己的門店。平平無奇的蘿蔔,去皮修圓之後先用淘米水煮去苦味,再放入湯底中文火慢燉,一口下去汁水四溢、幸福感滿格,點關東煮時必須安排上。
溏心蛋是第二大受人歡迎的關東煮食材,早已入味的蛋白,配上熱騰騰、綿軟的溏心,能給人帶來無與倫比的幸福感。還有魚糕、油炸豆腐、魔芋塊、竹輪等各式各樣的品種任人挑選,只有吃不夠,沒有吃不飽。
由柑橘和辣椒混合而成的柚子胡椒醬以及芥末醬,是日本人吃關東煮時的搭檔,有衝擊力的味道能讓食用關東煮的味覺體驗更加立體。
小小的一片昆布,卻隱藏著巨大的味覺密碼。其蘊含的鮮味,是日本料理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味道骨架,日本人對昆布的依賴與熱愛,就體現在每一口的回味與滿足中。
全球變暖導致食物銳減,將來我們連「吃貨」都做不成了
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海洋變暖導致全球某些魚類種群數量銳減高達35%,而過度捕撈更是加劇了這個問題。從1930年到2010年,全球可持續漁獲總量下降了4.1%,中國東海、日本海和北海海域尤其令人擔憂,其中日本海海域漁業損失竟達到了34.7%。體型小、基因相對單一的魚類在面對全球變暖時格外脆弱,大西洋鱈魚、沙鰻、綠青鱈魚、黑線鱈魚和鰨目魚受海洋過熱影響最為嚴重,僅有小部分魚種能在溫熱的海洋中自由生長。
無獨有偶,蝦也是全球變暖的受害者之一。全球變暖導致的海水酸化,不僅會拉長南美白對蝦、鱸魚等品種的養殖戰線,更會讓蝦變得更加難吃。
科學家使用北極甜蝦做了一組對照實驗,一組放置於酸鹼值為8的海水中,一組則飼養在酸鹼值為7.5的海水中,三周後取出來分別烹飪,並請人來品鑑。結果,第一組蝦得到「最美味」評價的次數是第二組的3.4倍;第二組蝦得到「最難吃」評價的次數則是第一組的1.6倍,這個實驗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氣候對蝦口味的負面影響。
甚至連咖啡、巧克力等食品,都會被全球變暖波及,向又貴又難吃的趨勢發展。氣候變化導致原來的咖啡產地不再適合咖啡豆種植,高溫促使蒸發加劇,破壞了可可樹生長所需的高溼度環境,反應到消費者這一環,就意味著我們將花更多的錢買到一杯品質沒有原來優秀的咖啡。
全球變暖帶來的昆布供應不足,會令市場中形成供不應求的場面,迫於無奈,日本人要麼咬牙承受昆布減產帶來的溢價、要麼狠心減少昆布在料理中的使用,而對於視昆布為靈魂的日本料理來說,這種場景顯然是人們不願意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