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860多年的建都史,但北京作為近現代城市的開端不過100多年的時間。
民國以前,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管理主要是由內外城巡警總廳負責,但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巡警總廳已不能承受繁重的城市管理工作。1914年,在內務總長朱啟鈐的倡導下,京都市政公所正式成立,負責統籌規劃北京的城市建設。
現代化交通的改造
交通是市民生活公共出行的重要載體,也是衡量一個城市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京都市政公所建立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北京市內交通進行規劃和改造。
舊時的北京馬路主要為石路和土路,不僅年久失修,而且凸凹不平。百姓們更是編了順口溜,戲稱「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隨著正陽門改造工程的推進,臨近的大柵欄商業區亟待整治。這裡老字號林立,很多商家希望通過街道環境的改善,吸引更多顧客,提升銷售業績。於是,1915年8月,市政公所對大柵欄街道進行了整修和鋪設。
檔案中就有朱啟鈐籤署的一份文件,文字記錄了當時同仁堂少東家樂鐸為整修馬路籌集資金的事項。
香廠新市區的建立
北京自古以來是一座消費城市,商業繁榮,商鋪商號雲集。民國建立後,隨著人口的增加和流動,北京的商業愈加繁榮和開放。為了提升北京商業化形象和業態,京都市政公所在朱啟鈐的倡導下,決定在城南香廠地區仿造西方城市打造一個消費和娛樂為一體的新型商業區。
新市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新世界商場,該商場佔地八畝,樓高四層。新世界商場以餐飲娛樂為主,一樓為劇場,二樓為電影、雜耍場,三樓為曲藝場,四樓為餐館,此外還建有屋頂花園。
新世界商場的興盛帶動了香廠新市區的繁榮,周邊茶館、飯莊、百貨店、汽車行等,鱗次櫛比,一應俱全。
公共空間的開放
北京作為帝王之都,自古以來都是強調登記秩序的臣民社會,皇帝與百姓居住區域有著嚴格的劃分。而現代化城市則是以市民活動為主體。辛亥革命後,西方民主,科學的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反映在城市生活中,就是市民要求享有儘可能多的城市公共空間資源。
針對這一時代需求,市政公所在《市政通告》第22期專門開闢「公園論」傳記,介紹英、德、法、美等國的公園制度。
在各方努力下,修建公園的款項得以籌齊。1914年10月10日,殘敗不堪的社稷壇修葺一新,開闢為中央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史料記載:開放當天,北京萬人空巷,男女遊園者數以萬計。
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
民國時期,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激增,現有的醫療條件已不能滿足市民就醫的需求,尤其是頻頻爆發的傳染病,使得現有醫療體系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弊端顯露無疑。官方也清醒地意識到,衛生改革已刻不容緩。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管理衛生機構,主要對醫院建設管理和公共衛生教育領域進行了變革。
為改變背景公立醫院缺乏的狀況,1915年,京都市政公所在東四牌樓十條胡同創辦了北京第一家傳染病醫院--京師傳染病醫院。同年,在南城香廠的確又籌建了仁民醫院。
為了向社會普及公共衛生教育,京都市政公所主要藉助展覽和廣播進行宣傳報導。檔案中記載:建於都市衛生之重要,為灌輸人民常識起見,在中央公園社稷壇西側配房設立衛陳列所。
在北京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北洋政府主政時期所進行的改革和功績不容忽視,它正式開啟了北京由一個封建都城向近現代城市邁進的新時代。
*宋鑫娜《檔案追記北京近現代城市開端》
更多檔案問題,請搜索中泰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