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兒女 精神家園 掌握高密 知曉天下
商務合作微信yqk0536888
今日新高密上線,發布高密資訊,
傳播高密聲音,服務高密人民
高密老鄉長按二維碼識別,獲取更多高密新聞
魯風遺韻 2019-01-31 10:47:37
高密,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東臨青島,西依濰坊。因地處密水(濰水)上遊,地勢較高,故得名高密;又因漢代設縣時地形宛若鳳凰,而稱「鳳城」。高密古稱夷維,秦時置縣,西漢時為高密國,有著五千年瑰麗璀璨的文化發展史,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向為俊良薈萃之地,是春秋名相晏嬰、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的故土。勤勞、智慧、誠信、忠義的高密人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滋生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以活態傳承至今,輻射至整個山東半島及東北、內蒙、山西、陝西等地。其中尤以高密年俗最具特色。撲灰年畫、聶家莊泥塑、高密民間剪紙和高密茂腔為高密年俗增添了獨具魅力的亮彩,上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被譽為「高密民藝四寶」。
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源起與中國原始宗教儀式有關。與過年有關的傳統習俗稱為年俗。「年」字,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字型宛如一個人在收割谷禾,故《說文解字》亦稱「年,谷熟也,從禾」。商周始就用這個字來紀年。秦漢時期春節習俗逐漸成型。春節俗稱「過年」。在這個期間出現不少的東西都冠以 「年」字。如:祭祖用米糕叫「年糕」,張貼的畫叫「年畫」,互相慶賀的禮儀叫 「拜年」……傳統節日,尤其是像過年這樣的大型傳統節日,在承載一個民族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文學藝術、傳統道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高密的民風屬齊俗範圍,年俗是高密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密年俗通常包括臘八、辭灶、過大年、元宵節等集中在陰曆年底年初的這些傳統節日習俗。高密人習慣上把過年分為「過小年」和「過大年」,過小年即臘月二十三辭灶;過大年即包括除夕迎神祭祖、拜年、送年等,其中尤其以除夕祭祖的儀式最為神秘隆重。
同全國一樣,高密人也很重視過大年,不同的是,高密年俗因「家堂」而自成一格。 可以說,高密的年俗就是一幅連續的祖先祭祀圖,整個過大年的儀式都圍繞著它進行,喜慶、神秘、隆重,孔子故裡的孝文化在祭祖過年的過程中活態地體現。2010年,我們選取了距高密市區15公裡的中國撲灰年畫之鄉——姜莊鎮、夏莊鎮作為代表,以姜莊鎮高、楊、呂、梁四個大家族為採訪對象,完整地記錄了高密人的年俗。
一、忙年
進了臘月門,高密的年味便愈來愈濃了。高密有句俗語:喝了臘八粥(高密方言粥念zhu),就把年來數。舊時債主們多在這天開出帳條催債,即所謂「臘八送信,辭灶蹲門」。過了臘八節,高密人就開始忙年了。灶碼、糖瓜、點心、果品、豬頭、公雞、鯉魚、香燭、燒紙,鞭炮、春聯、門箋、財神、家堂、桃枝、菜蔬等等,是家家必備的年貨,無論是集市購買,家庭自製,還是親朋饋贈,都寓意著吉祥祈福。芝麻秸在高密當地很有講究,一是貼門箋時插紙道用,二是除夕年夜燒火下餃子用來取吉彩。當地民諺:大年五更燒芝麻秸,養兒做大官。家堂是高密古老的祖先祭祀年畫,為除夕祭祖必備的禮器。在自家供的俗稱「軸子」,在祠堂裡供奉的叫「祖影」,上書古訓「衍祖宗一脈真傳曰忠曰孝,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請家堂祭祖是當地最有年味的神聖儀式,這個重任通常由男性家主擔當。人們常常視其經濟實況選購自己所需要的家堂。在高密北鄉的姜莊鎮城子諸村及其周邊夏莊鎮諸村,製作半印半畫「行貨」家堂的居多,而撲灰家堂中的上乘之作,則大多出自棉花屯、甄家屯、李家莊一帶,受當地人們推崇的家堂繪製高手,是撲灰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呂蓁立。
置辦的年貨中還要按照雙數添買些新碗筷,寄寓來年家裡會增添人口,瓜瓞綿綿,人丁興旺。買豆腐、青菜,則取意「都福」、「生財」,祈求全家幸福、生活富足。要添置新衣,男的在立春前理髮,以示辭舊迎新。還要選取吉日清掃房屋,粉刷牆壁,掃掉一年的晦氣。
臘月二十三辭灶前後,家家戶戶開始忙著做花餑餑、蒸年糕(年糕寓意日子過得年年高),這些活兒由女人們操持,有的孩子放了年假,也跟著大人們揉面、磕花。這些花餑餑除了祭祖用,更多的是過年期間待客和自家食用。以前沒有冰箱,人們做的這些麵食多儲存在米缸、面罐裡,有的人家直到二月二才吃完。餑餑花磕子多為當地藝人用梨木、棠梨木刻成,圖案繁多,通常用的花磕子有元寶、魚、桃、蓮蓬等形狀。在高密民間,龍的近親蛇是靈異的護家神物,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小龍」,隱現著當地人對中華民族龍圖騰崇拜的遠古情結。面做的「小龍」叫神蟲。這是一種特殊的面花,做成蛇形盤起來,口銜硬幣或棗片,眼睛是兩顆紅豇豆,要好的女人還用剪刀給神蟲剪出漂亮的翅毛刺。神蟲蒸好後,就存放在糧食囤裡或者面罐裡。
面制的花刺蝟,則是過年期間供在窗臺上的神物。高密鄉間民居以前多是草坯房,牆很厚,窗臺也寬,面刺蝟就供養在窗臺角落裡。範家莊高金明大爺的老伴叫胡寶翠,早年畫過家堂,花刺蝟做的很精巧,她說供養面刺蝟時心裡要默念一套呱兒(高密方言:呱即話的意思):小刺蝟,上窗臺,不用掙,自己來。
年糕和米酒是家家必備的供品。每個家庭蒸年糕的時間不盡相同,一般是蒸好了花餑餑後臨近過年的那幾天。因為高密地處北方,氣候乾燥寒冷,年糕打早了要笑(高密方言,即乾裂)。如果祭祖用的年糕有裂隙,那是對祖宗不敬,並且不吉利。講究的人家則嚴格按照祖上固定的日子,哪天蒸花餑餑,哪天打年糕,一點也不能馬虎。年糕要用黃黍米磨成面來蒸製。卞家屯村楊成山家裡,灶房裡風箱咕噠咕噠地拉著,紅紅的火焰燃燒著全家人迎春的喜悅。打年糕是個力氣活兒,同時也很講究技巧。在飯桌上放好高粱挺杆做的蓋墊,整鍋年糕平放在蓋墊上,趁熱蘸上涼水用雙手反覆拍打,直至打成平整光滑的扁圓形。祭祖用的那方年糕,要齊齊整整地插上18個紅棗,寓意「早發,日子年年高」。擱置個兩三天,年糕漸漸冷卻硬挺,拿菜刀裁好邊角,存放好以備祭祖時用。裁剩下的邊邊角角,則贈饋親友或者年節期間自家食用。
釀米酒是忙年的收尾。米酒是除夕迎神祭祖的供品。一入冬,老人就拿出伏天裡制好的酒麴,招呼著同族人開始釀米酒。頭麯酒要先獻祭給祖宗。釀酒用的主料也是自家地裡產的黃黍米。通常由族裡湊錢到鐵匠鋪合買一口大鐵鍋,專門定製一把大鐵鏟。孩子們聽說要做酒了,雀躍歡跳著,跑到村外砍回幹透的枯灌木棵子當柴禾,這種柴禾叫棉槐,燒起來火力足,燃燒時有一種特殊的藥香。
年糕打好了,米酒釀成了,花餑餑也蒸好了,村落裡煙霧氤氳,到處瀰漫著過年的味道。
二、過小年
灶王是過年期間高密人最早迎接祭拜的家神。祭灶,又叫辭灶,高密人叫「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晚上進行。
傳說灶王爺在臘月二十三上天述職。「灶王」也稱「灶神」,《淮南子》記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灶王的傳說在民間有諸多版本。高密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喜新厭舊的張臘月,休掉了賢妻丁香女,因後娶的王海棠好吃懶做,家道敗落,張淪為乞丐。丁香女改嫁後日子越過越富足,張臘月討飯時無意間闖進了丁家,羞愧得無地自容,死在丁家灶前。憐前夫有悔過之心,丁香女便畫其像掛在灶前祭祀。鄰家詢問何人,丁謊稱是「灶王爺」。這個傳說後來被編成劇目《張郎休妻》,在濰坊地區廣泛演出。
高密人辭灶儀式帶有典型的北方地域色彩。在辭灶儀式裡,是絕對不能少了灶碼和糖瓜的。糖瓜是當地藝人用麥芽糖熬製成的甜瓜狀食品,香甜、粘牙。灶碼的生產現主要集中在夏莊鎮,畫面上印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字樣。灶碼尺幅不大,分為三部分,即灶碼頭、二十四節氣和灶王圖。灶碼頭為線版墨色印刷,通常為灶王爺騎著馬揚著鞭子上天的樣子,古樸簡約,生動傳神。這天後半晌,拿剪刀鉸下灶碼頭,放在糧食囤或者麵缸裡餵著,好讓馬兒跑起來有勁,馱著灶王爺上天。現在農家很少用糧食囤子了,高密北鄉姜莊鎮卞家屯村楊成山的妻子把灶碼頭放在面盆裡喂喂,心是一樣的虔誠。灶碼頭往下是二十四節氣圖,周邊環繞著雙龍戲珠。二十四節氣圖一般是鉸下來貼在裡屋門後或者炕頭上,印有詳細註明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上面還印有來年幾龍治水的字樣。高密有句俗語叫「人多亂、龍多旱,老婆多了懶了飯」,就是從「一龍治水的年頭主澇,多龍治水的年頭主旱」這個民間傳說而來的。節氣圖上還注有簡約黃曆,指導百姓婚喪嫁娶、出行蓋房、迎神祭奠之類日常生活。現在人們通常把二十四節氣和灶王圖連在一起貼在灶臺上方。
鉸剩下的畫面就是灶王圖。灶王圖分為兩部分。上部是灶王夫婦盛裝半身坐像,有兩種版本。一個版本為灶王爺、灶王奶奶各一,另一版本是倆灶王奶奶伴著灶王爺。前一版本為高密東北移民專用,高密當地則多用後一版本。這種年畫多為夏莊鎮年畫藝人所制,以前為木版套色水印,現在集市上新添了絲網彩印和機器彩印的灶碼品種供人們挑選。絲網印刷的還是高密木版灶碼的老樣子,彩印的則是全國大多地方通用的新版。灶王圖的下部為麒麟送子,送子娘娘盛裝端容,侍女執寶扇恭立身後,倆仙童執簫吹笙,仙樂導引。灶王圖畫面間充融著現實的世俗生活氣息。
祭灶時間在傍晚。由戶主在灶間緊挨鍋灶的裡牆上方,貼好灶王圖,然後燒火下水餃,餃子為肉餡。餃子下到鍋裡後,緊接著放鞭炮為灶王爺壯行,兩碟糖瓜供在灶臺上,碟旁擺放三雙供筷,盛上三碗帶湯的水餃,然後燒紙錢,用針挑馬眼開光後,發灶碼頭(高密方言,發即焚燒之意)。在焚燒紙錢的同時,戶主口中念念有詞:灶王灶王您上天堂,少言是非,多帶錢糧(或者是五穀雜糧)。禱告結束,把餃子碗裡的湯汁澆在地上祭奠,澆成一個圓圈後,跪拜磕頭。祭儀完畢後,全家人才團圍炕桌旁,吃餃子共享晚餐。祭灶儀式在過去多由年長的男家主主持,現在比較開明的家庭,也有男女家主共同主持的(如姜莊鎮範家莊高金明家)。祭灶過程有好多禁忌,假如戶主是結巴或者口齒不清,禱告時就不要出聲,心裡默念祝語即可。前兩年姜莊鎮有戶人家,一緊張,戶主把「少帶是非,多帶錢糧」說成了「多帶是非,少帶錢糧」,心裡堵堵著後悔不迭,結果日子過得一年都不順當。
「辭了灶,年來到」。臘月二十三祭灶後,高密的年味便愈來愈濃了。
三、迎神祭祖
過大年的高潮是除夕迎神祭祖,這是高密年俗的核心。祭祖過程是當地最有年味的活動。
1、迎接的準備
除夕是過大年的高潮。這天上午人們一改往日的悠閒,表情莊重而神秘。大人小孩齊下手,忙著貼春聯、福字、年畫、門箋、窗花。講究的人家還要製作貼有吉祥剪紙圖案的影壁方燈和午夜迎神的手提罩子燈。女人們則忙著包除夕祭祖的餃子,烹製擺供用的菜餚。村子裡到處都瀰漫著過年的味道。供品的種類和數量每個家庭都不盡相同,但魚、肉、豆腐和雞蛋,卻是家家必備的祭品。以前魚是自家男人從池塘或河裡破冰打上來的鯽魚,活蹦亂跳。寒冬臘月的,女人心疼男人,從超市裡買幾個海裡產的小黃花魚替代,一樣的有「餘福」。每隻祭碗裡都要插一棵青翠的菠菜、油菜或是生菜,纏繞著染成玫紅的細長粉條。講究的人家則擺供全雞、豬頭、河鯉,雞打頭,魚收尾,寄寓「大吉大利、年年有餘」。其他的祭品則有餃子、年糕、神蟲、元寶、面魚等。通常大年夜供養的餃子是素餡的,還要包上錢幣來祈福。
2、掛家堂請財神
下午兩點一過,人們就開始擺供,先是將正屋重新打掃乾淨,面南靠牆東北角擺好供桌,掛好葦簾,請出家堂依附著帘子掛好,並在牆上貼好增幅財神。供桌上鋪著桃紅色的供紙與桌圍,桌圍是用桃紅紙印製的木板年畫,印有「連年有餘、八洞神仙」圖案,或者「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等字樣,年集上能買到,很便宜,塊把錢一張。等到供筷、供酒、燒紙、年糕、桃枝、香爐、供香、對獅蠟燭臺、神蟲、餑餑、面花、斧頭依次擺好後,原本樸素無奇的正屋立刻變得莊嚴而神聖。在天井裡,還要擺好祭祀天宮百神的供桌,供桌正中放一隻香爐,兩摞白面餑餑,還有幾疊燒紙。姜四村的梁氏祠堂,是姜莊鎮目前僅存的百年民祠,祠堂的供桌上是梁氏各家精心製作再按時送來的供品,色香味俱全。蠟燭臺多為聶家莊產的彩繪泥獅子,模樣酷肖家堂畫面中的石獅。平日劈柴用的普通鐵斧,清洗乾淨後,壓在家堂的下部邊緣,以示祈福。已經暗育花苞的桃枝被虔誠地折來,撿一枝形正粗壯的,端正地放在供桌的右上角,緊挨著插棗的年糕,短小些的枝條則被斜插在門框上。
3、接祖宗
擺好供後,男人們就要去墓地恭請祖先回家過年。近處的祖先可以到墓地去請,遠處的先祖要回家就要有路費,於是,人們就在十字路口辦書郵送冥資。
他們用大拇指摁住燒紙,劃小船似的輕輕幾下,三張一摞,一折就變成了墓祭用的紙錢冥資。高密還有一種木版印製的年畫,尺幅很小,一格一格的,印有眾神頭像,這些神職,頭像大小不一,民間俗稱「神碼子」。除夕墓祭前也分別剪開,夾放在厚薄不同的紙錢裡面。
一般在下午三點多,合族就開始上墳請老祖宗回家過年。姜莊鎮卞家屯村楊氏是個大家族,祖墳星星點點散落在村子周邊的耕地裡。族長楊清華擺好自家的供桌後,就帶著兒孫們來到村南十字路口,燃響一支長鞭。同族四十多戶男丁聽鞭響,立刻帶好祭品,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很快聚攏至村口。積雪初融,地面濡溼,一腳踩下去,鞋印深深,靴子上很快就粘滿了厚重的黑泥巴。徒步穿越鬆軟的耕地,一個來回需要兩小時。墓地周圍煙霧繚繞,大人們忙著在祖墳前放鞭炮,燒紙錢,祭奠酒水,然後集體磕頭。孩子們快活地在人群裡跑來跑去。燒紙在鞭炮聲中燃燒著,紅彤彤的火焰映照著一張張真誠的面孔。冬日空曠的田野和寂寥的墓地裡,頓時充滿了濃濃的親情。
在卞家屯村東頭的十字路口,烏泱泱地聚滿了楊氏一脈五服內墓祭歸來的男丁。他們或抽菸,或拉閒呱,一支響鞭在「劈哩啪啦」地燃放著。楊清河是個七十多歲的老者,能夠識字斷文,通曉當地人情世故,族裡的紅白喜喪都是他出頭露面。老人跟我們解釋說,他們這一支骨血是從本鎮老屯村遷移過來的,先前卞家屯楊氏門戶較少,在除夕下午,招呼招呼各家一塊兒到五六裡地外的老屯村去上祖墳。現在卞家屯楊氏子孫開枝散葉,有幾十戶人家了,招呼起來有些麻煩,就只好給血緣較近的祖宗先上完墳,然後在村東口集合所有楊氏男丁,把各家各戶給最高祖宗備好的冥資辦書郵去。
辦書聽起來很神秘,這是高密民間傳說的能夠傳遞陰陽兩界信息的古老巫術。其實儀式操作起來很簡單,那就是先請當地德高望重通文墨的人書寫神符,即在一張燒紙上寫好陽間親人們的祈願,然後在向陰間親人兌現這種祈願的過程中將神符焚化。現在能夠主持這種儀式的老人越來越少了。
十字路口,人們將一摞摞燒紙堆積在一起,族長大聲誦讀著後人們對祖宗的虔誠與祭禮,碼成小山的燒紙在鞭炮聲中歡快地燃燒著:紅彤彤的火焰,一張張虔誠的面龐,燒紙焚成灰,如翩飛的紙蝴蝶,……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遠方已逝親人的心意,孝義山東,淳樸高密,在接祖先的禮儀上真是盡心盡力。
儀式舉行完畢已是天近傍晚了,人們用胳膊夾了些谷秸急匆匆回家。
4、到家歸位
天黑了,祖先們的魂靈緊跟著前來祭拜的後人回家,按照家堂中所填寫的牌位名號各就各位,享用祭品並降下福祉。
傳說中祖先是騎著高頭大馬回家過年的,於是在大門口或是庭院裡要放一些谷秸,餵飽祖先們的坐騎。祖先到了,家家戶戶會擺好攔門棍,阻止不相干的鬼怪幹擾本家對祖先的祭祀。
5、守歲
晚上,水餃下到鍋裡,鞭炮燃響,家主趕緊在屋裡、院子裡點蠟、上香、上供、燒紙錢、磕頭,祭奠祖先。全家飯畢,就開始守歲。男人們開始喝團圓酒,老婆孩子則看春節聯歡晚會,也有些愛熱鬧的年輕人湊在一起玩撲克贏小錢,無論輸贏臉上都是喜盈盈的,反正肉爛了都在鍋裡嘛。
6、年夜祭祀
午夜,伴隨著陣陣密集的鞭炮聲,過年了。外面漆黑一片,星星在遙遠的天幕上眨巴著神秘的眼睛。人們在自家正屋、天井裡、牲畜圈棚以及大門外,忙著上供、上香、燒紙錢、磕頭,開始了對祖宗及天地眾神的祭祀,就連大門外可憐的野鬼遊魂,也能得到幾碗餃子的薄祭。天地眾神同祖先神靈們齊享香火,天地間滿是祥和與吉慶。這時小孩子誰也不敢跨出大門,在老人的好言勸誘下,才硬著頭皮去收回門外那些供養的小碗。也許真的是陰間陽界有分別,回到熱氣騰騰的房間,走過供桌的時候,香菸繚繞,燭光搖曳,家堂中那些先人們的影像,襲著古樸的華麗服飾,享用著子孫們的供養,面容愈加慈善了。有淘氣的孩子從供桌前輕快地溜過,偷偷瞅上兩眼,只覺滿家堂畫面過世先祖們的眼睛都鮮活了,跟隨著你。轉到另一邊去看,那些神秘可親的眼睛還是跟隨著你,他們便相信了大人們叮囑的話:「供桌上的東西是老爺爺老奶奶們來吃的,小孩子不要眼饞,更不能碰。」只是孩子們總奇怪供桌上的美味為何丁點也不少。家堂供奉年歲久了,便會因煙燻火燎褪色破損,人們往往買張新的依原樣填好,舊的在送年時於供桌前焚化。
家家大年夜吃的餃子,是素餡的,不放肉。一方面,人們認為祖先已經成佛成仙,上供的餃子是素的才合乎規矩,祖先吃素,後人當然也要陪著吃素。另一方面,就是從語言上祈禱安寧,素素靜靜,平平安安。這素一直要堅持到送祖先離家為止。年夜飯是絕對不能容許外人上桌的。誰吃到的包錢餃子越多,誰就是這家的福星,預示著這個人來年會發大財。
7、家族拜年
吃過年夜飯,子時已過,三星在南,新春伊始,開始拜年了。老人和女人守在家裡,拿出瓜子、糖果、香菸,沏好茶水招待同族前來拜年磕頭的人。男人則帶著男孩子們外出拜年。拜年可是有規矩的,進門要先喊一聲「過年好」,然後跪在供桌前,先給祖宗們磕一個頭,再根據輩份,分別給長輩們磕頭,每磕一個頭都要大聲喊「給您磕頭了!」家主這時候就會滿心歡喜地說:好!好!快上炕吃餃子吧!老人照例要給來磕頭的孩子分發壓歲錢。通常平輩人不磕頭,也有小叔子和年輕嫂子嬉鬧,硬要給嫂子磕頭討要壓歲錢的,這往往會給大年夜增添許多和樂的氣氛。在過去的一年中,同族裡要是有點小不和氣的,往往在供桌前給祖宗一磕頭就和解了。一枝同脈的畢竟是血濃於水嘛。當然了,一個天井一個天,像姜莊鎮呂氏家族是吃罷年夜飯就埋頭睡覺,正月初一清晨才拜年祝福。
8、添喜
新正大月的,一些莊戶劇團和秧歌隊還有串鄉演出的習俗,他們濃妝麗彩,敲鑼打鼓,串鄉演出,娛神添喜。演出隊伍常常會駐足在富裕人家的大門口,由戲把頭說上些過年發財的吉利話,戶主會歡心接納並給予一定的禮金。今年是虎年,聶家莊的泥叫虎嗚嗚響起來了,藝人們賺鼓脹了腰包。簇擁著添喜隊伍,耍正月的人們匯湧成高密新春喜慶的狂歡。
9、押鍋
過年期間,每天三餐前都要上供、上香,鍋裡添上水,在篦子上放上年糕、豆腐、元寶或者面魚,叫押鍋。意為年年有魚、合家有福、日子越過越高。
10、送年
到了正月初二傍晚,要恭送祖宗及眾神返回天堂,這就是送年。此時送年的鞭炮聲開始響起,一直會持續到初三清晨。雖說不同姓氏門族送年時間各異,但祭儀上都相差無幾,上香、燒紙、磕頭、年五更供奉過的地方一個也不能落下。初三一清早就可以請下家堂收藏好,表示年已經過去了,人們這才開始吃肉喝酒,串門走親戚,共同享用節日的佳餚。高密南鄉嶽家廟附近的嶽氏則在正月初一這天送年,他們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的後裔,因為正月初一嶽飛要辭別祖先上戰場,其後裔徙居高密後,送年的舊俗也就沿襲下來。由此可見,高密人過年的中心就是祭祖和送祖,祖先就是年。
四、元宵上燈
在高密鄉間,正月十五鬧元宵,才是過大年的收尾。
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這三天晚上,每家都要上燈,叫做「收了燈」,預示來年五穀豐登。還有踩高蹺、跑旱船、舞獅等各種民俗表演,配上焰火、爆竹,真是到處都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氛。
過了元宵節,高密的年俗就結束了。年夜供奉過的大餑餑存放到二月二龍抬頭食用後,高密的年味這才漸漸消淡了。高密的年俗,年味,年景,年儀,在大同中保持了特色,在血脈傳承中體現了真情,真是古風古貌,意蘊深長。(文邵春生、伊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