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清晨,隨著一聲巨響,高20層,約60米的浙大湖濱校區3號樓倒下,彼時的 「西湖第一高樓」成為歷史。10年之後,這一塊西湖邊最後的寶地上蓋起一座「嘉裡中心」,建築高度被控制在「48米」。
從60米到48米,西湖做了「減法」,限高的堅持,讓西湖與城市的關係表現地尤為和諧。當我們站在蘇堤或湖心亭向東眺望時,西湖與武林廣場、中河路、城站廣場這三組高層建築群錯落有致地構成了杭州的城市輪廓線。
這種和諧背後是杭州依然保有的「初心」,商業利益之下的美學堅守,西湖如此,作為世界遺產的京杭大運河亦然。
一條黃線,定義一種標準
2014年,京杭大運河成功申遺。遺產區內杭州市被列入大運河首批申遺的點段共有11處,包含6個遺產點、5段河道。杭州對於運河的保護管理進一步跟進,並制定《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簡單而言,在世遺保護黃線之內,建築必須控制在25米以下,建築形態、色彩等與運河的文化屬性、區域特性相契合。
這些年杭州運河兩岸鮮有土地出讓,拱宸橋畔的「綠城江南裡」算其中之一,10萬+的別墅物業,無論建築高度還是中式立面,都與運河融為一體,堪稱運河世遺保護黃線內的「範本」。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運河邊還出讓了一塊土地,它便是由祥生、綠都、湛景聯袂打造的「京杭府「,這個世遺保護區內的新項目與綠城江南裡還頗有淵源,兩大項目均出自中式設計大師——蔣愈之手,在他看來運河保護黃線內,「京杭府」有自己的擔當和創意。
如何成為運河的一部分
這種擔當,就是在體現項目建築的同時充分尊重運河和城市。「涉及『高度』的設計我們考慮建築中的人看運河的觀感,更考慮到運河上的人看建築的觀感。無論從遠岸眺望,還是近岸觀賞。」
所以,當翻開項目的規劃設計圖紙,我們便能看到京杭府團隊的誠意。項目一線運河部分排布了6棟洋房,自西向東還分散排布了院墅和高層產品。這樣既沒有對運河景觀造成壓迫,又形成了有層次的天際線。
此外,源於江南水墨風的「高級灰」,可遠觀,也可近賞,成為運河邊一大景觀要素,也形成項目獨特的韻味。
稀缺的「紅利」
當然,身居運河保護黃線內,對於居住者更像是一個「光環」。
倫敦海德公園1號、曼哈頓ONE 57、杭州東方潤園,這些佔據景觀優勢的都會頂豪產品自不必說,就算在運河邊,同等面積、同樣品牌,運河邊的凱德龍灣就比凱德視界二手房高出近1萬+,可見運河一線項目景觀佔有度對物業價值的支撐力。
「運河世遺保護黃線」這條線,本身就為京杭府劃定了第一線的資源,在目前的房地產新房市場中,能享受這種待遇的大概一個手掌數得出來,京杭府其中算一個。
如果說「物以稀為貴」奠定價格基礎,那麼限高帶來的無遮擋採光、通風和運河視野,更像是附加價值。這種附加值無疑也「普惠」到了高層產品。
「京杭府的一大創新就是打破了傳統高低配的格局,高層和院墅圍繞『中軸十字水系『,排布」,用蔣愈的話說,這種規劃院墅不再「千墅一面」,高層間的超大樓間距,也帶來傳統項目無法比擬的採光、觀景角度。這就像一道乘法,讓不同形態的物業組合出最大的價值,不同的生活方式實現共贏。
為運河,降低高度,這是一種減法;通過項目規劃的不斷拿捏,讓不同形態的物業居住性能實現飛躍,這是一種乘法。減與乘之間,是一個項目的城市格局觀,也是一種產品觀,這或許也正是京杭府令人期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