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科學家在南極溫室首次收穫蔬菜

2020-12-13 新東方網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時政熱點>正文

雙語:科學家在南極溫室首次收穫蔬菜

2018-04-12 11:05

來源:VOA

作者:

  Scientists in Antarctica have harvested their first crop of vegetables grown without earth, daylight or pesticides as part of a project designed to help astronauts cultivate fresh food on other planets.

  作為旨在幫助太空人在其他星球上培育新鮮食物的項目的一部分,南極科學家們已經首次收穫了他們的不含土,日光或殺蟲劑的蔬菜。

  Researchers at Germany’s Neumayer Station III say they』ve picked 3.6 kilograms (8 pounds) of salad greens, 18 cucumbers and 70 radishes grown inside a high-tech greenhouse as temperatures outside dropped below -20 degrees Celsius (-4 Fahrenheit).

  德國Neumayer Station III的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外界氣溫低於零下20攝氏度(-4華氏度),他們已經在高科技溫室內種植了3.6公斤(8磅)沙拉青菜,18棵黃瓜和70棵蘿蔔。

  Th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which coordinates the project, said Thursday that by May scientists hope to harvest 4-5 kilogram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a week.

  協調該項目的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周四表示,5月份科學家希望每周收穫4-5公斤水果和蔬菜。

  While NASA has successfully grown greens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DLR’s Daniel Schubert says the Antarctic project aims to produce a wider range of vegetables that might one day be grown on Mars or the Moon.

  雖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成功在國際空間站種植綠色植物,但德國農業研究中心的丹尼爾舒伯特說,南極項目的目標是生產種類更多的蔬菜,有一天可能會在火星或月球上種植。

名稱名稱

300次下載

微信掃碼關注"新東方網"服務號

回復""立刻獲取!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中山站:打造南極溫室「生態園」
    新華社南極中山站2月7日電(記者 白陽)綠油油的生菜、鮮嫩的黃瓜、珠圓玉潤的小番茄……曾幾何時,吃到新鮮蔬菜是南極科考隊員最為「奢侈」的夢想之一,而今得益於先進的溫室栽培技術,這一夢想正在中國南極科考站逐漸成為現實。
  • 張青松:40年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1月12日,兩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先行者,為世界南極探險考察史標上了「中國」註腳。這兩位科學家就是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張青松。
  • 科學家揭開了南極的秘密歷史,南極是年前南極的真實面目
    眾所周知,南極是如此寒冷以至於沒有人居住在南極中,南極成為地球上僅存的淨土之一。隨著人類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加上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其中南極是其中傷害最嚴重的。不久前「綠雪」出現在南極中,這是藻類的大規模擴散,這表明南極的溫度正在上升,綠色植物開始繁殖。科學家在南極建立的站點研究了南極,他們發現南極並不總是那麼冷,白堊紀,南極是春暖花開氣候適宜的地區。這就是為什麼南極下面有那麼多生物。科學家在南極採集了許多個樣品,發現樣品中含有綠色植物。
  • 科學家測繪南極冰下沒勘測過的山脈地形圖(圖)
    進行南極冰下勘測的一架飛機正準備起飛測繪飛機用於勘測冰下山脈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南極科考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已經發現了一處驚人的古山脈,位於南極冰下4千米深處,形狀和大小都類似於阿爾卑斯山脈,這一發現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有關南極巨大冰蓋的新線索
  • 南極的溫帶雨林?科學家在9000萬年前的土壤中,發現了秘密!
    南極的溫帶雨林?科學家在9000萬年前的土壤中,發現了秘密!全球變暖已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話題。這也是人類目前面臨的嚴峻考驗,全球變暖的形成是由於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而主要的溫室氣體是由人類在工業活動當中大量產生的,在2020年1月南極大陸的溫度首次突破了20攝氏度,刷爆了各大新聞的頭條。在全球變暖之後也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效應,它對地球造成的影響絲毫不亞於前幾年的臭氧層空洞。
  • 南極首次發現甲烷洩漏,其威力是二氧化碳25倍,科學家極為擔憂!
    但令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不僅只是二氧化碳一種,還有甲烷(CH4)、氧化氮和氟化氣體等,其中甲烷造成的暖化威力更是二氧化碳的25倍以上。最新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洲海底發現甲烷洩漏,可能會加劇全球暖化。
  • 南極溫度突破20℃!大量生物搬家,科學家:人類請好自為之
    無可否認 這也是溫室效應所惹的「夥」。溫室效應,又名為花房效應,主要指太陽以短波輻射的方式將熱量傳送到地面,地面又以長波輻射的方式將熱量反饋於大氣層這一過程。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越來越多,再加上氟利昂的違規使用,臭氧層出現了大破洞,從而導致溫室效應的增強。
  • 科學家探秘南極冰下山脈找到冰川發源地(圖)
    科學家探秘南極冰下山脈找到冰川發源地  新華網上海6月5日電(記者張建松)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多年來對南極內陸冰蓋持之以恆的探索取得豐碩成果。最新一期的國際科學權威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了我國極地科學家領銜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在世界首次揭示南極「冰蓋之巔」冰下覆蓋的是「高山縱谷交錯的壯觀景象」,引起國際科學界極大關注。
  • 南極「上海溫室」迎來豐收 科考隊員吃到韭菜餃子
    【每日科技網】  今天,上海都市綠色工程有限公司員工收到了來自南極的照片,得知中國長城站旁的溫室迎來豐收。在白雪皚皚的世界裡,綠色的黃瓜、青菜、生菜、香菜、韭菜、油麥菜、蘿蔔菜和蔥相繼成熟,讓13名越冬隊員吃到了新鮮蔬菜。「聽說科考隊員包了一頓香噴噴的韭菜餃子,北方人特別愛吃。」
  • 南極氣溫創新高!首次出現20.75℃,科學家:未來海平面或升58釐米
    南極地區的氣溫首次高達20.75攝氏度!但實際上,南極的溫度早就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寒冷,根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的報導,近日,來自南極西摩島上的一個監測站,在當地監測出20.75℃高溫,這個氣溫比起阿根廷埃斯佩蘭薩科考站的探測溫度還要高2.45℃。
  • 科學家發現南極冰川出現巨型「空洞」,形成原因讓人感到害怕
    ,隨著人類活動頻繁,溫室氣體排放越來越多,兩大極地都受到了影響。因為極地氣候的原因,幾乎很少有人居住,除了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也稱愛斯基摩人),而南極就沒有人類居住的痕跡了,甚至古代人類也從來沒有來到這裡生活,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南極的自然環境太過於惡略,完全是人類的生存禁區,到了現代,只有科學家會來到這裡進行考察。
  • 為了南極考察隊員的身體,科學家在南極種菜,生菜黃瓜樣樣都有
    而我們經常吃到蔬菜,或者是一些家禽在南極基本上是不可能成活的。但讓人比較無奈的是,這些可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你一年不吃肉不吃蔬菜,那你的身體肯定會缺少某種物質。從而體質各方面都會下降,而南極考察隊員們就有這個煩惱。雖然說這幾年娶南極旅遊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頂多就是在這邊玩那麼一兩個星期。
  • 2017考研英語閱讀精選:中國南極考察站培育出蔬菜
    Pole team in South Pole grow own vegetables   中國南極考察站培育出自己的蔬菜   For the first time, China’s South Pole researchers can eat fresh vegetables grown regularly,
  • 全球暖化問題加劇,南極氣溫升至20℃,首次出現血紅色的雪!
    南極首次出現血紅色的雪最近烏克蘭南極科考隊的隊員在研究站門前發現了罕見的一幕常年潔白無暇的雪地一夜之間被染成了血紅色!這一塊冰川是連接著南極西部冰川群和周圍海洋的「閥門」,面積有一個美國亞特蘭大市那麼大在科學家的痛心見證下,它完成了從脫離、碎裂到最終消融的過程。
  • 恐龍時代的溫室效應,南極出現了溫帶雨林
    在南極半島的邊緣,人們曾經發現了鴨嘴龍的化石。南極82度,距南極900公裡的南極雨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成了一個謎。在這種緯度下,南極冬季將持續長達四個月的夜晚。研究人員對沉積物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當時南極西部的年平均溫度為12度,夏季則上升到19度。
  • PNAS:科學家揭開全球變暖南極海冰反增之謎
    海冰增多緣於自然進程 據領導實施這項研究的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科學家劉紀平(音譯)介紹,衛星數據顯示,過去30年,北極海冰面積不斷減少,而南極海冰面積卻神秘地增加了。他說:「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矛盾,但卻不知道原因——最新研究揭開了這一謎底。」最新分析基於從1950年至2009年的氣候模型以及海面溫度和降水量。
  • 在南極中山站吃著蔬菜,也別忘了當年的冰海驚魂!
    最近,一條「南極中山站科考隊員們新鮮蔬菜自己種」的微視頻火遍了朋友圈。為了能讓駐守南極越冬的科考隊員們吃到新鮮蔬菜,南極中山站特意設置了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種上黃瓜辣椒生菜,這些在內陸很普通的食材在這裡顯得彌足珍貴。現在可以種蔬菜的南極中山站,當年是如何建立的呢?這一切還要從1988年11月出發的「極地」號科學考察船說起。當「極地」號穿越了波濤洶湧的南半球「西風帶」,來到了南緯60度附近的南極浮冰區。
  • 【人民日報鏡鑑】記者赴南極:那裡有海水點豆腐、南極奧運會和地球...
    木木離開南極有一段時間了,不時收到遠在南極的中國科考工作者的圖片。一張張照片裡,有長城站新建成的溫室大棚裡的一茬茬新鮮蔬菜,有越冬隊員參加南極馬拉松比賽的矯健身影,有令人驚嘆的極光。 除了友誼賽,南極不同國家站點間的越冬隊員還不時互相串門,交流經驗之餘,順便嘗嘗不同國家的美食也是一件美事。這不,長城站近期溫室大棚蔬菜豐收的消息在整個喬治王島傳開了,大家爭相前來品嘗美食,一來二往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當然,南極絕美的自然風光絕對不能錯過,木木就收到了隊員們發來的極光照片,那幻化的光暈一下子就把木木擊倒了。大家仔細觀察哦,以極光為背景的中山站是不是更美啦?
  • 科學家在南極冰層之下發現雨林遺蹟
    科學家在南極冰層之下發現雨林遺蹟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大約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南極曾經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溫帶雨林,鳥語花香,恐龍奔走。就在不久前,這些猜測真的就被來自南極冰面以下的證據證實了。2017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西南極的派恩島冰川(Pine Island Glacier)附近海底採集的沉積物巖芯中發現了茂密植被的痕跡。沉積物的巖芯是由破冰船RV Polarstern採集,使用了先進的海底鑽機,巖芯來自海平面以下27米,整個巖芯的長度大約有3米長。
  • 國家科考隊員南極的奇妙生活:企鵝早上叫起床
    試驗田電腦控制  一棵瓜藤兩天收穫一根黃瓜  徐輝向記者展示了一張1月30日中午在餐廳吃飯時拍的圖片。  為了吃上新鮮的蔬菜,中山站裡還建了一個小暖房,裡面算是一塊試驗田吧。記者看到徐輝展示的試驗田中有芹菜、香菜、生菜、豆角、黃瓜、西紅柿、西瓜等。  據了解,中山站一年所需的蔬菜僅靠「雪龍」號從國內和澳大利亞等途經國家補給,不僅成本高昂,且儲存時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