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訊(李洪鵬 李鑫銘) 在北京看到「天鵝堡」、在蘇州看到「普羅旺斯」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了。
近日,記者隨機選取了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共計12個,每個城市又隨機統計了20個小區名稱的信息,通過對這240個不同小區名稱的梳理,我們發現,有五分之一的小區在命名的時候,都含有外國的信息,給小區冠上「洋名」已成為一種流行形式。
馮小剛炮轟開發商沒文化
「中國許多城市的許多小區、建築,都取了個外國名字,叫什麼加州水岸、納帕、普羅旺斯、格拉斯,簡直匪夷所思,反映出來的是文化上的不自信,我們無法想像美國、英國、法國有一個叫蘇州或通州的項目。」近日,馮小剛在北京孫河片區的泰禾北京院子營銷大廳,參加由其擔綱總導演的文化宣傳片《院子裡的中國》開機儀式時「炮轟開發商沒文化」,被認為是娛樂界大腕對房地產領域的「開炮」。
三線城市熱衷「國外文化」
對比不同等級城市的小區命名方式時,我們驚奇地發現,在收集到的240個小區名字當中,一線城市給小區命名時,出現「洋名」的概率反而是最低的,其次是二線城市。
而三線城市的「洋名」小區是最多的,比一線城市高出了10%,從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二、三線城市的開發商在給小區命名時的「不自信」。
發達地區相對「國化」
與城市等級取名相同,在統計中,我們發現,經濟發達的地區,在給小區取名的時候,更能注重自己本國的文化,實現名字「國化」,不會過多涉及他國文化。數據顯示,西部地區的城市小區在命名的時候與他國有關的概率達到25%,而中、東部地區,分別只有20.83%和20%。
銀川最愛「洋地點」
對比選取的12個城市的小區在起名字的時候與外國相關的概率,能夠看到像銀川、綿陽這樣二三線的城市,在起名的時候更願意用「洋地點」來吸引人的眼球,而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相比用國外地點文化的概率反而要少。
「洋名」小區別墅最多
在比較不同的建築類型起「洋名」的概率大小時,可以看到,別墅類的高檔小區更容易起洋名,佔到33.33%,如北京的天鵝堡別墅小區、上海的南山雨果別墅、廣州的卡布奇諾、銀川的託斯卡納莊園等。
冠「洋名」漲身價
在對比被冠上了「洋名」的小區房價時,通過搜房網上顯示的數據,我們能夠看到,小區名字在被冠上洋名之後,每平方米單價幾乎都在同城市房價的中上等水平以上,而從數據中也能夠看到,這些被冠上「洋名」的小區單價,幾乎半數都在8000元以上,而三線城市的房價,也達到了4000元/平方米以上。
浪漫法國最受寵
在分析與外國有關的小區名字的相關國家分布時,經過數據統計,我們能夠看到,在相關的國家當中,法國排在了第一位,有24.52%的小區在起名時用到了法國的地名或標誌物,其次是美國,佔到18.87%。而有些著名的地區或景點還會被重複利用多次。
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築師劉東衛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小區取「洋名」現象是在我國當前居住文化背景下出現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中佔據強勢地位,「洋名」小區泛濫是當前特定的社會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的價值取向和隱藏在其背後的國家文化本體性發生的轉變。
劉東衛認為,在改革開放後學習發達國家居住文化和住區建設經驗的同時,近十餘年來「小區洋名」風靡全國,引起了很多爭議。「小區洋名」的興起並非偶然,有的學者、專家不屑一顧的東西,部分購房者歡迎並用一生積蓄去購買,這本身就耐人尋味。重名頭、重思想、輕品質、輕質量,已是房地產由來已久的問題。
劉東衛指出,大多「洋名」不過是開發商的一種策略,以所謂生活方式吸引購房。跟風、崇洋說明開發商太缺乏對本土文化、傳統文化的汲取和借鑑。崇洋並非都是錯的,極具本土特色的樓盤名稱太少是城市樓房建設的一大缺憾,地產承載著的是一個國家深厚的居住文化。
劉東衛坦言,「小區洋名」對於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滿足生存基本需要的地方取名問題,是對於城市文化的關注,也漸漸成為了大家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