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個停車自治只運營不盈利社區 八百戶居民「分紅」

2020-12-17 新京報

2018年5月,《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開始實施,允許居住小區在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指導下,成立停車自治組織。海澱區小南莊社區居委會牽頭組織了自治管理委員會,社區居民擔當志願者,擔任起入戶走訪、車位規劃、收費管理的任務,成了「試水者」,成為全市首個只運營、不盈利的停車自治創新模式社區。一年來,小區停車和整體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鄰裡矛盾減少。

5月29日上午,自管會將一年的收益結餘給全社區811戶居民進行了「分紅」,每家每戶領到一大桶食用油。不過在居民們叫好,頗有成效的背後,推行中遇到的很多困難也是自管會沒有預料到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幽泓副教授認為,既然從制度上給了基層權力,政府也應該抓緊在硬體配套上給予支持,以便小南莊社區這樣的停車自治做法能夠長期有效,並能推廣。

現場:自治停車一年 社區居民「分紅」

5月29日上午9點半,在海澱街道小南莊社區16號樓北側的文化廣場,社區黨委及停車自管會召開了「分紅大會」。黨委書記柳春英介紹了小區停車自管一年的情況,並對停車自治管理委員和管理員們的付出以及居民們的配合表示了感謝。

在現場,堆放著成箱的桶裝食用油是自管會用停車自治一年來的結餘資金,為社區811戶居民購買的分紅物資,兌現了當初籌備時所說的全體社區居民「共享收益」的承諾。

大會現場志願者分成6組,居民們按照樓號排隊籤字領取食用油,「我們通知大家帶著戶口本或者是房產證來,不過自願者們也都是老街坊,熟悉的人『刷臉』就行。」

不一會兒,小廣場上的居民們排起了隊,「不停車繳費也有東西拿,真是沒想到。」83歲的鄭阿姨和老伴兒在社區住了快50年,「這事兒做得好,很明顯這一年小區裡秩序好多了,大家都高興,別說是給這麼一大桶油,就是給一斤,大伙兒心裡也熱乎,有這份心意我們知足。」

現場成箱的桶裝食用油是自管會用結餘資金為社區811戶居民購買的分紅物資,兌現了當初籌備時所說的全體社區居民「共享收益」的承諾,居民們按照樓號登記排隊領取。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攝

過去:小區難停車 鄰居見面不說話

別看現在居民們對停車管理工作比較滿意,但在一年以前,居民們還因為停車問題鬧得鄰裡關係緊張。

海澱區小南莊社區位於北三環蘇州橋西側,建設於上世紀70年代初,400多戶居民共享院裡不足200個車位,矛盾隨著這些年來私家車數量的增多日益凸顯。

5月9日早晨8點半,記者來到社區周邊走訪,本就不寬的道路兩側還是停滿了車,車位難尋。有些車輛外面裹著的防雨罩上已經落了厚厚一層土,顯然是長期紮根於此。附近居民介紹,小南莊路兩側停車不收費,但因周圍都是老小區,本身停車位就緊張,所以路側車位也是稀缺資源。「晚上六七點回來就別想著能停在這兒,不可能。」一位女士說。

停車位緊張除了帶來不便,也讓鄰裡更難相處。在2018年3月以前,小南莊社區外聘一家專業公司來管理小區內的停車位,每月收費60元。「但有居民就覺得,車位是小區的,憑什麼你一個『外來人』收錢,所以拖著不交,不交錢車進不來,堵在門口鬧騰,正常交費的人也不得安寧。還有的人,交了錢就覺得想停哪裡就停哪裡,為了方便就把自家門口的車位裝上地鎖,就算車位空著,別人也用不了。」居民劉女士告訴記者,久而久之,因為佔車位的問題,本來關係不錯的鄰居見面不說話了,很尷尬。「還有的找不到車位的人乾脆堵了路,電話號碼都不留,去家裡敲門才給挪車」。

變化:外來公司幹不好 不如自己管自己

問題越來越突出,矛盾越來越嚴重,小南莊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柳春英一直都在想辦法。「車位不夠這是事實,只能想辦法開源截流,增加停車位,嚴管外來車。」 柳春英說,過去外包公司管理車位,由於對方以盈利為目的,對於外來車輛的限制不夠嚴格,「小區居民每月收費60元錢,外來車輛每個月300元錢,利潤可觀,但這樣侵害了小區居民的利益。」於是柳春英想,如果能夠將車位自己管理起來就好了,公共資源大家共有,共同支配,可以使利益最大化。

2017年,在慰問受傷的社區居民劉輝時,柳春英得知劉輝之前幹過停車管理工作,「我說了這個想法,劉輝也很支持,覺得會改善當時那種停車混亂的局面,但到底怎麼進行還沒頭緒。」

2017年底,柳春英了解到即將出臺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中規定,「居住小區在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指導下,可以成立停車自治組織,對居住小區內停車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服務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用於停車自治成本費用、停車設施建設等,費用使用和收取情況應當定期在居住小區內公示。」

「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有法可依,我們更有底氣了。」柳春英再找到劉輝,著手試著成立自治委員會。

成效: 自治增加停車位 停車秩序有好轉

柳春英說,其實停車管理公司管理的這幾年也是不盈利的,因為越來越多的居民不交錢,意見還挺大,他們也沒法在小區幹下去。按照合同,停車管理公司服務在2018年3月到期。「2017年底,我們挨家挨戶走訪全部人戶同在居民400多戶,徵求大家意見,想看看自治這條路能不能行得通。」

柳春英口中的「我們」指的是社區黨委成員以及社區警務團隊成員,「社區警務團本就是居民服務團體,都是老住戶,對社區情況門清。警務團隊中推選出7名有威信、有經驗、能力強的代表開始自管會籌辦工作,入戶走訪了413戶徵求意見,其中356戶同意、5戶不同意、1戶棄權、51戶入戶時家中無人。我們先後開了20餘次協商會,研究解決方案和管理辦法,制定了《小南莊社區停車自治管理委員會工作職責》、《小南莊社區車輛行駛、停放管理規定》,33名居民代表一致籤字同意。」

2018年3月20日小南莊社區停車自治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正式「上任」後,自管會對小區的停車位進行了清點並重新畫線,車位數量從原先不到200個增加到230個,車位每月收費仍為60元。車輛進出收費以及日常巡視都由自管會的志願者輪流承擔,每天24小時不間斷。

此外,社區黨委充分協調黨建協調委員會成員之一金洲大廈物業,提出和金洲大廈形成共享模式,利用白天與晚上錯峰停車,又給小區居民找到十幾個可用車位。最終,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230戶居民有了車位,沒有車位的居民通過小區外路側停車等方式尋求解決停車需求。

劉輝說,入戶統計到小區共有車輛340多輛,雖然現在還差不多有將近100個車位的缺口,但停車秩序有了明顯好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對外來管理的車輛加強了,誰家子女來看老人,我們的收費員一眼就能認得出,都是老街坊,不能說百分之百吧,但最起碼能達到準確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臉識別』,確定是子女來看父母的,能免費停車4個小時。」

車輛進出收費以及日常巡視都由自管會的志願者24小時輪流承擔。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困難:志願者受委屈 購買車場險被拒

每個月,小南莊社區停車自治管理委員會在各單元門口張貼本月的盈餘情況,告知居民。劉輝覺得,這是獲得大家信任的基礎,也是自管會能夠正常運行下去的一個保障。這次給社區居民發放食用油,正是用一年來的盈餘採購。

小區居民停車環境改善,一年到頭來,不論有車與否,還都 「分紅」,這符合柳春英他們的設想 ,但這其中的坎坷又是他們此前沒想到的。

從自管會成立以來,劉輝和其他6名成員每個月有400元的生活補貼,志願者們拿每個小時10元的「工資」。但卻有操不完的心,「前四個月,我都快抑鬱了,我是病退在家休養,本想著為社區幹點事兒,但沒想到難度這麼大。」劉輝說,自管會一開始並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苦口婆心地解釋完,仍會被非議,「大家覺得我們做這事兒有利可圖,走了一個停車公司,我們來了繼續掙錢」。也是基於這樣的擔心,劉輝等自管會成員的生活補貼標準和他們的工作量不成正比。

「還有的人覺得,既然是為了小區居民,那就應該免費,我們家門前我想怎麼停怎麼停。」柳春英說,光是勸說有這樣想法的居民,他們下了很大功夫。

劉輝擔心,這樣的情況下,自管會的成員僅靠一份熱忱很難維持下去,「費力不討好,心裡可委屈了」。

此外,一些現實問題也讓柳春英頭疼,「有車位停車了,下一步我們想讓停車都有安全保障,本想著找保險公司上一份『車場險』,但這個險種只能由工商註冊公司來上,我們沒法購買。」

柳春英對於未來比較樂觀,「或許是自治管理這一步我們邁出的比較早,將來有更多社區逐步加入,眼下的很多困難將不再是問題。」

業內:首個不盈利停車自治模式值得推廣

昨日,北京市靜態交通業商會秘書長陳媛媛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老舊小區停車自治是各類停車管理中難度最大的,也是靜態交通業商會近年來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小南莊社區是研究成果試點的第一個社區,是全市首個只運營、不盈利的停車自治創新模式。考慮到研究成果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會遇到一些現實問題,所以沒有急於在其他小區推廣。目前來看,這個模式在社區居委會的全力配合和積極推動下運行得很好,居民是認可的。雖然有些小問題,但都及時調整解決了。下一步就是希望這個適合老舊小區停車自治的模式可以在更多的社區推廣,為更多的居民解決院內停車秩序亂、無人管的難題。

陳媛媛認為,去年出臺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為老舊小區停車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條例》如何把停車自治落實到現實層面,始終是個需要破解的課題。希望有關部門儘快調研小南莊停車自治的成功經驗,抓緊制定促進全市老舊小區停車自治的政策細則。

雖然社區現在還差不多有將近100個車位的缺口,但停車秩序有了明顯好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對外來管理的車輛加強了。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專家: 配套措施應及時跟上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幽泓副教授看來,解決停車問題難度很大,「尤其是北京,很多老小區停車資源非常匱乏,而一個小區裡有的人沒有車,有的人有車且不是一輛車,還有的人既想停車又想不交錢,所有問題協調起來都非常困難。」

小南莊社區之所以成功解決了問題,也是有諸多「契機」的,陳幽泓說,「首先有社區的參與,有負責人能牽頭做事,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其次就要有法律依據,《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的出臺明確了法律主體。此外,小南莊雖然資源有限,但實際缺口並不算太大,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不然解決完了也還是會矛盾重重。」另外,能夠通過入戶走訪讓小區居民達成共識,與旁邊寫字樓談好合作,得到海澱街道辦事處和區停車協會的指導,這些都促成了這個老社區停車問題的解決。

對於小南莊社區面臨的困難,陳幽泓建議,既然《條例》已經出臺,那麼配套的措施也應該及時跟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幫助小區制定製度性、規則性的措施,應對風險的措施。自管會應該有什麼樣的許可證,小區車場該設立什麼樣的標誌,保險如何購買都應該制定出細則。

此外,陳幽泓覺得政府應當給出自管停車的最低指導價,以保證自管有序進行下去。「我認為目前小南莊社區的停車收費價格是偏低的。錢收的少,工作人員的補貼就非常少,長期下去,社區的壓力很大。」

居民利益的「眾口難調」,陳幽泓看來這是典型的「鄰避問題」,「每一個社會問題解決起來都有難點,要有人投入精力時間去做,而且要有協調的技術,比如立體車位建在誰家門口,影響了採光,予以一些經濟補償等等。」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文 吳寧 攝

編輯 王彬 校對 郭利琴

相關焦點

  • 北京景山社區實施居民停車自治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周超 通訊員 曹蕾)今天(6日)上午記者從景山社區居委會獲悉,為緩解景山陟山地區停車難、亂停車的問題,陟山地區設立了禁停街並實施居民停車自治。居民每月只要交納300元月租費,就能利用錯時停車的方式將自家車開進景山西街停車場。
  • 核心區停車有了首個「自治樣本」
    小區裡找個車位就像中彩票一樣……近年來,停車難問題在核心區尤為明顯。怎麼才能讓百姓停得放心、停得舒心?德勝街道2017年試點西城區首個共享車位,而今又正式推出全市首個「全區域停車自治」,或許可以提供一個解決核心區停車問題的樣本。
  • 北京西城什剎海文保區居民實現停車自治管理
    皇家御道陟山門街禁行機動車6日起,北海公園東門到景山公園西門之間的皇家御道陟山門街實施居民停車自治管理,300米長的街巷嚴禁機動車入內。昔日擁堵不堪的陟山門街變得寧靜了。
  • 牛街春風社區拆除私裝地鎖實施停車自治
    1月1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西城區牛街街道獲悉,曾經困擾春風社區居民多年的400餘個私裝地鎖今年年初全部拆除,社區嘗試停車自治管理。春風社區屬於老舊小區,由於社區道路處於開放狀態,停車秩序一直很混亂。為防止社會車輛停放,有車的居民紛紛裝起地鎖。「小區的地鎖有的存在了十多年,街道、社區曾多次協調解決,幾次清理都收效甚微。」牛街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科長於澤平表示,居民反映無處停車和要求清理地鎖的呼聲都很高。去年年底開始,牛街街道「接訴即辦」,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聯合城管、派出所、交通隊等部門,依法先後清理了400餘個地鎖,打通了小區道路的「微循環」。
  • 陟山門街機動車禁行 居民自治管住亂停車讓老街靜下來了
    經過交通秩序治理,陟山門街重新恢復了昔日的古樸寧靜。因為常年堵車,家裡老人病重,120根本開不進來,只能用擔架抬著往外走。這麼一來,少說也要耽誤10分鐘的急救時間。今年8月份,繼開牆打洞治理基本完成後,陟山門街的交通秩序治理提上居民自治的議事日程。「前後大會小會開了幾十個,大家最後統一思想,決定要改就改徹底,以後機動車禁止通行。」景山社區居委會主任張玉霞說。
  • 開通停車微信群 北京這個老城區居民停車有了新法子
    合景·摩方購物中心為居民提供的地下停車位  崇外  東城區實施停車電子收費新政後,崇外街道崇西社區原本僅有的88個停車位不能滿足居民需求,社區開始探索停車自治。通過根據居民需求設立不同停車證、建立微信群尖峰時段告知車主空餘車位、聯合周邊商場為居民提供車位等多種方式,方便居民停車。如今,崇西社區停車秩序井然。  根據居民需求 設立不同停車證  2019年3月,崇西社區在居民樓北側的步行道,以及樓南側的崇文門西小街上共劃分出123個自治車位供社區居民使用。
  • 「聚龍小鎮」打造居民自治和諧社區
    雖然地處鄉村,但從2007年落成至今,這裡卻吸引了來自8個國家的近7000戶居民居住在此。嚴格來說,聚龍小鎮並不是一個行政建制鎮,而是國內房地產市場最早以「小鎮」命名的大型封閉社區之一。 早在2008年,聚龍小鎮就率先倡導「共建文明小鎮,共享美好生活」的社區治理理念,在國內社區首創「業主文明公約」,依靠開發商、物業和業主的力量進行自治。
  • 北京東城蘇州片區解決停車難,胡同居民停車請上樓!
    東長安街南側,緊鄰北京站前街有片鬧中取靜的胡同居民區——建國門街道蘇州社區和崇內社區(簡稱「蘇州片區」)。過去,胡同裡停滿小汽車,發生火情連消防車都進不去;如今,通過建設立體停車樓、自治停車差異化收費等「藥方」,困擾居民多年的停車難題解決了,胡同環境大變樣。
  • 梁園區白雲街道辦事處「四個度」推進社區居民自治
    商丘新聞網訊 近年來,梁園區白雲街道辦事處秉持「創新、堅持、完善、提升」的工作基調,突出「四個度」,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群眾自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了組織構架體系定下來、完善機制動起來、提升能力活起來、活動陣地用起來、分類指導亮起來的自治工作新常態和新成效。   突出力度,推進社區自治發展。
  • 北京東城創建不停車街巷,「老巷幽宅靜樹依」將重現
    記者從東城區城管委獲悉,今年,繼東四首個不停車街區後,東城區將持續打通胡同交通「任督二脈」,在安定門國旺社區、東直門工體西、東花市白橋社區三個區域,通過「平改立」停車設施建設,創建不停車街巷,重現「老巷幽宅靜樹依」的胡同風貌。
  • 有事找社區 海曙這7個小區有了居民自治服務站
    昨天上午,作為海曙區首批「鄰舍家」小區居民自治服務站試點,月湖街道遊河、太陽公寓、偃月、梅園、水倉、菱池西區、鎮明7個小區的自治服務站正式揭牌。海曙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治服務站的成立是海曙區邁出社區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此舉將社區治理重心進一步下沉到小區,進一步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提升居民自治能力,讓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在社區內充分互動協作,打造高水平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 從三個社區的蛻變看居民自治動能 發揮居民自治作用 夯實成都基層...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如何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力量,形成社會治理的向心力?近年來,成都市以持續開展社區營造行動、發揮居民自治作用為抓手,讓居民自治和政府治理良性互動,加快構建社會共治的同心圓。  在多方參與中聚人成事、在民主協商中凝聚共識。今年,成都市金牛區、新都區、邛崍市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這些地區對此開展了哪些探索與創新?
  • 萬州天台社區開展小區自治模式 切實解決居民難題
    筆者看到理髮師志願者熟練地操作著電動剃刀,細心地為居民免費理髮;附近醫院的醫護志願者搭起簡易的義診臺,為居民量血壓,接受健康諮詢……原來,這裡正在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活動。「每周四這裡都有志願服務活動,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前來參加活動的居民方先生告訴筆者,現在參與到志願服務隊伍中的單位和企業越來越多,社區居民不出家門就可以享受各種貼心的服務。
  • 北京東城區:老城區的新風貌
    共治共享,解決好胡同難題  經過近6個月的集中治理和試運行,東城區東四街道首個不停車街區——東四九條近日正式亮相,昔日因停車佔道路難行的胡同寬敞了、安靜了。  東四九條全長718米,緊鄰東四三至八條國家級文物保護區。以前胡同兩側停滿了車,常常堵車。  為了改善胡同環境,社區決定對東四九條胡同實施停車自治管理,打造不停車街區。
  • 北京「白虛線」停車該立規矩了
    劉女士事後越想越疑惑,在她印象中,道路停車都已經實現電子收費了,該多少錢就是多少錢,為何還有人現場收現金?記者在宏廟胡同現場探訪時發現,劉女士停車的路段屬於「居民自治收費停車場」,車位上劃著白虛線,而非主幹路上的白實線。按照收費牌上的說明,該停車場主要用於辦理了《居民自治停車證》的車輛全天停放,社會車輛只允許8時至18時可以停放,其他時段不能停放。
  • 273個停車位!北京這個老舊居民樓前,「挖」出個八層停車樓
    這件難事兒,還真讓石景山區八角南裡社區辦成了!這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通過創新引入社會資本,最大化滿足居民需求,反覆優化施工方案,攻克光照、燃氣管線、垂直空間有限等難題,在原有平面停車場位置,「挖」出一座石景山區最大的社區內自走式立體停車樓。近日,這座立體停車樓正式運營,為居民提供273個停車位。
  • 273個停車位!北京石景山老舊居民樓前,「挖」出個八層停車樓
    這件難事兒,還真讓石景山區八角南裡社區辦成了! 這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通過創新引入社會資本,最大化滿足居民需求,反覆優化施工方案,攻克光照、燃氣管線、垂直空間有限等難題,在原有平面停車場位置,「挖」出一座石景山區最大的社區內自走式立體停車樓。近日,這座立體停車樓正式運營,為居民提供273個停車位。
  • 北京東城區:老胡同華麗轉身展現新時代風貌
    共治共享,解決好胡同難題   經過近6個月的集中治理和試運行,東城區東四街道首個不停車街區——東四九條近日正式亮相,昔日因停車佔道路難行的胡同寬敞了、安靜了。   東四九條全長718米,緊鄰東四三至八條國家級文物保護區。以前胡同兩側停滿了車,常常堵車。
  • 關鍵時刻社區黨總支站出來 梅苑小區走出物業自治新路
    遭物業公司棄管,關鍵時刻社區黨總支站了出來,順應民意探索老舊小區自管。7年來,每戶每月只繳費10元,養活了16人,年底還有盈餘,每年群眾滿意度調查都得高分。武昌區梅苑小區趟出一條老舊小區物業自治管理的新路。昨日,武昌區現場推介其經驗。    物業公司一夜「蒸發」  2000多戶居民小區遭棄管    梅苑小區緊鄰傅家坡長途車站,住戶2000多戶、居民6850人,是上世紀90年代開發的住宅小區。
  • 義馬市花園社區:「黨建引領+居民自治」解決社區治理困境
    近年來,為進一步理順社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居民、物業公司之間的關係,義馬市千秋街道花園社區黨委探索「黨建+網格+業主+物業」自治模式,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和組織優勢組織,把黨建工作納入社區管理的細枝末節,使居民自治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