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主體是人,社會治理的核心也是人。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如何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力量,形成社會治理的向心力?近年來,成都市以持續開展社區營造行動、發揮居民自治作用為抓手,讓居民自治和政府治理良性互動,加快構建社會共治的同心圓。
在多方參與中聚人成事、在民主協商中凝聚共識。今年,成都市金牛區、新都區、邛崍市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這些地區對此開展了哪些探索與創新?□吳飛
以村規民約為紐帶 推進基層民主協商
坐標:邛崍市茶園鄉西禪社區
川西風格民居整齊排列,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廣場活動豐富多彩……走進西禪社區,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西禪社區黨支部書記田傑偉介紹,這裡是農民集中居住區,隨著居住區建設完成,轄區內居民近幾年陸續搬遷至新居。「從農村到城鎮,社區群眾面臨著從『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轉換,由此帶來一些問題。」田傑偉談到,村民喬遷新居要擺宴席,助長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的風氣。社區老黨員王秀忠對此深有同感,「婚喪嫁娶、生孩子、升學、做壽等,擺宴席的名目越來越多,群眾苦不堪言。」
2018年起,西禪社區在村規民約制定中,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瞄準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治理婚喪陋習,關鍵在於發揮居民自治作用,讓群眾內心認可。」田傑偉介紹,社區有威望、熱心服務群眾的老黨員等被選進理事會,以村規民約的方式引導居民自我管理。
該理事會成員一邊積極宣傳文明新風,為群眾打下心理基礎;一邊走村入戶搜集意見,召開多次壩壩會、協商會、議事會,與居民協商一致,將節儉辦理紅白事的具體規定寫入村規民約。為了潛移默化影響群眾,西禪社區還將村規民約改編成通俗易懂的「三字經」,繪上院落白牆,形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今年5月1日至今,社區內無一例違規操辦宴席發生。」王秀忠感慨,過去的禮錢如今用來購書、旅遊,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成都實踐:為深入推進基層民主協商,修訂出臺成都市城鄉社區議事會導則等8個文件,指導村(社區)通過自治程序自下而上開展公共事務。全市100%的村(社區)制定了居民(村民)公約。
激發居民主體意識 豐富居民自治參與形式
坐標:新都區新桂東片區
微綠地小遊園星羅棋布,背街小巷變身美麗院落……在新都區,新桂東片區是一個獨特聯合體,由桂東路社區、東環路社區、五四社區聯合而成。
「改造新桂東片區一類的『高齡小區』,更需要充分發揮群眾作用。」新都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建什麼、怎麼建、建好後如何使用,我們通過居民議事會,引導居民全程參與,自主解決社區公共議題,激發居民社區共同體意識。
籃球、羽毛球、桌球……東環路社區3000平方米的群眾活動廣場上,社區居民盡享運動的快樂。一塊「廣場公約」牌匾引人注目,公約內容由社區老黨員陳紹章提議、居民代表參與制定,並逐漸成為居民的共識。
幾百米之外,名為「樹袋熊的家」的社區兒童活動中心是孩子們的樂園,由印刷廠食堂改造而成。東環路社區黨委書記鄒敏介紹,新桂東片區有1000多名兒童,過去因場地少,兒童活動範圍受限制,在社區改造中了解到——居民對打造兒童活動空間的需求強烈,便採取政府、企業、居民共建的辦法進行改造。該中心從設計、功能劃分到管理維護,新桂東片區居民成為「主角」。如今,一群社區媽媽自發組成志願隊,承擔起照顧在此活動的兒童的職責。
「社區更像一個家。」鄒敏表示,在一個個社區議題、項目的實踐中,居民發現、商議、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也日益高漲。
一套靈活施策的社區協商制度逐步成型——新桂東片區依託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社會組織等多元化協商載體,將群眾身邊事、具體事作為各類議題,廣泛引導居民通過微信、壩壩會、沙龍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協商並推動實施。
如今,一批自治院落、社區(院落)自組織、自組織聯盟在新桂東片區應運而生,成為發揮居民自治作用活化社區的生動實踐。
成都實踐:每年安排2000萬元實施社區營造行動,引導居民從項目徵集、策劃、執行、考核、評價全程參與,讓居民真實感受自己是建設美麗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的主導者、參與者、共享者。
搭建平臺創新機制 調動多元主體參與共建
坐標:金牛區沙河源街道新橋社區
栽秧、打穀……走進新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院牆上充滿歷史感的黑白老照片,這些作品是轄區居民、攝影愛好者創作而成的。
新橋社區是攝影文化藝術之鄉,這裡以府河攝影公園建設為載體,引進了一批社會企業、文化公司,建設文化空間、發展攝影產業,形成了以攝影文創為主題的開放型特色街區。
「以前,這一片區分布著五金機電市場等7家市場,環境差。」沙河源街道黨工委書記馮貴銀介紹,社區建設之初,圍繞社區該怎麼建、建成什麼樣等問題,街道、社區走訪調研,著力營造新場景,並將新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搬遷到環境優美的府河攝影公園旁,打造宜居宜業「生活共同體」。
「開設攝影公益課堂、打造攝影雕塑……」期間,不少社區居民的有益建議被採納。今年3月,以金牛區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為契機,新橋社區等一批社區積極實施「社區提案工作機制」,改變過去的「我提出,你辦理,我受益」為「我主張,我參與,我推動解決」,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長效機制。
「匯聚多方力量參與,我們不斷在攝影文化上做加法。」新橋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實施「鄉影記憶」文化項目,徵集展示照片上萬張,喚醒居民內心感受、傳承新橋記憶;引進香港影印龍頭企業特想集團,打造社區攝影藝術創作中心;成都當代影像館開門迎客,建成專業展廳7個,展出名人名作百餘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鑑賞世界攝影大師作品。
成都實踐:多措並舉引導多方力量參與公共服務和社區治理,每年投入3500萬元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建立社會組織培育基地25個。同時,積極引導社區基金會、調動駐區單位參與共建,形成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