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社區的蛻變看居民自治動能 發揮居民自治作用 夯實成都基層...

2020-12-12 四川日報


  •     

      城市的主體是人,社會治理的核心也是人。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如何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力量,形成社會治理的向心力?近年來,成都市以持續開展社區營造行動、發揮居民自治作用為抓手,讓居民自治和政府治理良性互動,加快構建社會共治的同心圓。
      在多方參與中聚人成事、在民主協商中凝聚共識。今年,成都市金牛區、新都區、邛崍市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這些地區對此開展了哪些探索與創新?□吳飛

    以村規民約為紐帶 推進基層民主協商
    坐標:邛崍市茶園鄉西禪社區
      川西風格民居整齊排列,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廣場活動豐富多彩……走進西禪社區,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西禪社區黨支部書記田傑偉介紹,這裡是農民集中居住區,隨著居住區建設完成,轄區內居民近幾年陸續搬遷至新居。「從農村到城鎮,社區群眾面臨著從『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轉換,由此帶來一些問題。」田傑偉談到,村民喬遷新居要擺宴席,助長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的風氣。社區老黨員王秀忠對此深有同感,「婚喪嫁娶、生孩子、升學、做壽等,擺宴席的名目越來越多,群眾苦不堪言。」
      2018年起,西禪社區在村規民約制定中,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瞄準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治理婚喪陋習,關鍵在於發揮居民自治作用,讓群眾內心認可。」田傑偉介紹,社區有威望、熱心服務群眾的老黨員等被選進理事會,以村規民約的方式引導居民自我管理。
      該理事會成員一邊積極宣傳文明新風,為群眾打下心理基礎;一邊走村入戶搜集意見,召開多次壩壩會、協商會、議事會,與居民協商一致,將節儉辦理紅白事的具體規定寫入村規民約。為了潛移默化影響群眾,西禪社區還將村規民約改編成通俗易懂的「三字經」,繪上院落白牆,形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
      「從今年5月1日至今,社區內無一例違規操辦宴席發生。」王秀忠感慨,過去的禮錢如今用來購書、旅遊,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成都實踐:為深入推進基層民主協商,修訂出臺成都市城鄉社區議事會導則等8個文件,指導村(社區)通過自治程序自下而上開展公共事務。全市100%的村(社區)制定了居民(村民)公約。

    激發居民主體意識 豐富居民自治參與形式
    坐標:新都區新桂東片區
      微綠地小遊園星羅棋布,背街小巷變身美麗院落……在新都區,新桂東片區是一個獨特聯合體,由桂東路社區、東環路社區、五四社區聯合而成。
      「改造新桂東片區一類的『高齡小區』,更需要充分發揮群眾作用。」新都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建什麼、怎麼建、建好後如何使用,我們通過居民議事會,引導居民全程參與,自主解決社區公共議題,激發居民社區共同體意識。
      籃球、羽毛球、桌球……東環路社區3000平方米的群眾活動廣場上,社區居民盡享運動的快樂。一塊「廣場公約」牌匾引人注目,公約內容由社區老黨員陳紹章提議、居民代表參與制定,並逐漸成為居民的共識。
      幾百米之外,名為「樹袋熊的家」的社區兒童活動中心是孩子們的樂園,由印刷廠食堂改造而成。東環路社區黨委書記鄒敏介紹,新桂東片區有1000多名兒童,過去因場地少,兒童活動範圍受限制,在社區改造中了解到——居民對打造兒童活動空間的需求強烈,便採取政府、企業、居民共建的辦法進行改造。該中心從設計、功能劃分到管理維護,新桂東片區居民成為「主角」。如今,一群社區媽媽自發組成志願隊,承擔起照顧在此活動的兒童的職責。
      「社區更像一個家。」鄒敏表示,在一個個社區議題、項目的實踐中,居民發現、商議、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也日益高漲。
      一套靈活施策的社區協商制度逐步成型——新桂東片區依託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社會組織等多元化協商載體,將群眾身邊事、具體事作為各類議題,廣泛引導居民通過微信、壩壩會、沙龍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協商並推動實施。
      如今,一批自治院落、社區(院落)自組織、自組織聯盟在新桂東片區應運而生,成為發揮居民自治作用活化社區的生動實踐。
      成都實踐:每年安排2000萬元實施社區營造行動,引導居民從項目徵集、策劃、執行、考核、評價全程參與,讓居民真實感受自己是建設美麗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的主導者、參與者、共享者。

    搭建平臺創新機制 調動多元主體參與共建
    坐標:金牛區沙河源街道新橋社區
      栽秧、打穀……走進新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院牆上充滿歷史感的黑白老照片,這些作品是轄區居民、攝影愛好者創作而成的。
      新橋社區是攝影文化藝術之鄉,這裡以府河攝影公園建設為載體,引進了一批社會企業、文化公司,建設文化空間、發展攝影產業,形成了以攝影文創為主題的開放型特色街區。
      「以前,這一片區分布著五金機電市場等7家市場,環境差。」沙河源街道黨工委書記馮貴銀介紹,社區建設之初,圍繞社區該怎麼建、建成什麼樣等問題,街道、社區走訪調研,著力營造新場景,並將新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搬遷到環境優美的府河攝影公園旁,打造宜居宜業「生活共同體」。
      「開設攝影公益課堂、打造攝影雕塑……」期間,不少社區居民的有益建議被採納。今年3月,以金牛區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為契機,新橋社區等一批社區積極實施「社區提案工作機制」,改變過去的「我提出,你辦理,我受益」為「我主張,我參與,我推動解決」,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長效機制。
      「匯聚多方力量參與,我們不斷在攝影文化上做加法。」新橋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實施「鄉影記憶」文化項目,徵集展示照片上萬張,喚醒居民內心感受、傳承新橋記憶;引進香港影印龍頭企業特想集團,打造社區攝影藝術創作中心;成都當代影像館開門迎客,建成專業展廳7個,展出名人名作百餘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鑑賞世界攝影大師作品。
      成都實踐:多措並舉引導多方力量參與公共服務和社區治理,每年投入3500萬元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建立社會組織培育基地25個。同時,積極引導社區基金會、調動駐區單位參與共建,形成強大合力。

  • 相關焦點

    • 梁園區白雲街道辦事處「四個度」推進社區居民自治
      商丘新聞網訊 近年來,梁園區白雲街道辦事處秉持「創新、堅持、完善、提升」的工作基調,突出「四個度」,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群眾自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了組織構架體系定下來、完善機制動起來、提升能力活起來、活動陣地用起來、分類指導亮起來的自治工作新常態和新成效。   突出力度,推進社區自治發展。
    • 萬州天台社區開展小區自治模式 切實解決居民難題
      同時,根據志願者隊伍的特點,打造「社區美容師」「快樂四點半」「縴手義剪」「愛心義診」等志願服務品牌,多元化服務居民群眾,逐步強化「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小區自治模式,讓轄區黨組織聯起來、黨員帶起來、居民動起來。筆者發現在體育花園小區一棵茂盛的黃葛樹下,圍坐了不少人。走近發現,天台社區的社區幹部又帶著紙筆,在這裡廣泛收集社情民意。
    • 義馬市花園社區:「黨建引領+居民自治」解決社區治理困境
      近年來,為進一步理順社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居民、物業公司之間的關係,義馬市千秋街道花園社區黨委探索「黨建+網格+業主+物業」自治模式,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和組織優勢組織,把黨建工作納入社區管理的細枝末節,使居民自治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 北京景山社區實施居民停車自治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周超 通訊員 曹蕾)今天(6日)上午記者從景山社區居委會獲悉,為緩解景山陟山地區停車難、亂停車的問題,陟山地區設立了禁停街並實施居民停車自治。居民每月只要交納300元月租費,就能利用錯時停車的方式將自家車開進景山西街停車場。
    • 院落治理經驗交流會 助力茶店社區居民提升院落自治能力
      為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推動社區科學治理,強化社區二級支部及黨小組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引導黨員在自組織中有所擔當,結合金牛區「百千萬」工程和營門口街道「最美營門」的建設要求。7月25日下午,茶店社區兩委在茶店社區會議室開展了黨員院落治理經驗交流會活動。
    • 「聚龍小鎮」打造居民自治和諧社區
      雖然地處鄉村,但從2007年落成至今,這裡卻吸引了來自8個國家的近7000戶居民居住在此。嚴格來說,聚龍小鎮並不是一個行政建制鎮,而是國內房地產市場最早以「小鎮」命名的大型封閉社區之一。 早在2008年,聚龍小鎮就率先倡導「共建文明小鎮,共享美好生活」的社區治理理念,在國內社區首創「業主文明公約」,依靠開發商、物業和業主的力量進行自治。
    • 鎮海試點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 新模式託起「熟人社區」
      社區治理,如果變成「熟人社區」「家人治家」,事就好辦了。「小區樓道的防盜門裝了10多年,有不同程度破損,大家進出門都覺得很不安全。」清川佳園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負責人都杏娣告訴記者,起初居民找到小區物業,但換一扇防盜門需要花費萬元左右,物業維修基金不夠。平日裡社區工作繁雜,僅憑几個工作人員上門挨家挨戶做工作、代收換門費,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徐匯區龍華街道:「紅色引擎」匯聚社區自治新合力
      (上海基層黨建網)社區黨組織如何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徐匯區龍華街道黨工委選擇了一條以「紅色引擎」帶動「精準服務」的新路,在區域化黨建引領、多方參與機制保障下,按照「整合提升、開放共享、便民管用」的原則,不斷提供更加精準的「定製式」服務,而鄰裡小匯也就成為了社區居民的新「網紅」。黨建引領,匯聚為民服務「紅色動能」社區居民對服務的需求多種多樣。
    • 有事找社區 海曙這7個小區有了居民自治服務站
      昨天上午,作為海曙區首批「鄰舍家」小區居民自治服務站試點,月湖街道遊河、太陽公寓、偃月、梅園、水倉、菱池西區、鎮明7個小區的自治服務站正式揭牌。海曙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治服務站的成立是海曙區邁出社區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此舉將社區治理重心進一步下沉到小區,進一步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提升居民自治能力,讓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在社區內充分互動協作,打造高水平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 揚州安平社區「1+N」網格自治機制讓居民更有「歸屬感」
      中國江蘇網12月14日揚州訊 揚州市邗江區竹西街道安平社區的第六網格——竹西花苑小區,在這裡,由網格成員共同建立的「1+N」網格化服務機制,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評。在這一機制的帶領下,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各盡所能、各盡其長」,共同為居民謀取更多福祉。
    • 四平路街道居民自治,熱情、熱心又熱鬧!
      老小區有「老毛病」,協調溝通是關鍵鐵嶺路90弄、110弄以及彰武路120弄這三個小區,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小區裡40年房齡的老公房存在不少「小毛病」。房屋結構老化、屋頂漏水、下水道堵塞等一件件揪心事時常困擾居民。尤其是黃梅天屋頂漏水問題,居民投訴不停,居委多次調解,但因人力物力等原因,有時還會出現物業來不及維修的尷尬局面。
    • 北京首個停車自治只運營不盈利社區 八百戶居民「分紅」
      2018年5月,《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開始實施,允許居住小區在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指導下,成立停車自治組織。海澱區小南莊社區居委會牽頭組織了自治管理委員會,社區居民擔當志願者,擔任起入戶走訪、車位規劃、收費管理的任務,成了「試水者」,成為全市首個只運營、不盈利的停車自治創新模式社區。一年來,小區停車和整體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鄰裡矛盾減少。
    • 鄉賢走進鄉親課堂 | 寧圍街道借力鄉賢示範帶動創新居民自治模式
      「集聚鄉賢智慧,發揮鄉賢作用,走進鄉親課堂,講述真實故事」,豐北村黨委的這一創新課題為寧圍街道借力鄉賢示範帶動,發揮鄉賢作用,創新村民自治和基層治理起了一個好頭。「課堂」把在不同領域有所建樹的鄉賢能人請上講堂,講「真實有溫度」的故事,使其潛移默化地入耳入腦入心,進一步提高村民素質、提升居民生產生活質量。據了解,「鄉賢走進鄉親課堂」將結合移風易俗、垃圾分類、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基層治理、健康寧圍、文化傳承等主題,幫助居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化生活。
    • 打造議事「馨」空間 營造居民自治良好氛圍
      3D立體畫步道、廢舊輪胎再利用造型布景、古樸典雅的小涼亭……您是不是也會以為這裡是新修建完成的小公園呢,其實啊這裡是管莊地區新天地社區五期樓下的公共活動空間,那麼是誰為居民打造了這麼整潔優美的環境呢?我們今天一起去現場看看。
    • 居民自治動起來!昆明五華區社區裡有了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
      以此為起點,五華區將在全區10家街道辦事處相關機構增設「環境和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在全區95個社區成立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實施居民小區黨組織覆蓋與物業覆蓋「雙推進」,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延伸服務觸角,開創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局面。五華區是昆明市傳統主城核心區,老舊小區居多,帶來了一系列社會治理難題。
    • 海曙首批小區居民自治服務站成立
      ,月湖街道遊河、太陽公寓、偃月、梅園、水倉、菱池西區、鎮明等7個小區的自治站正式揭牌。「政居關係始終是基層治理中的一條主線。目前,政府治理特別是政務服務在社區中的功能作用已經比較完善,而居民自治卻隨著居委會功能作用的邊緣化、社區工作的行政化更加削弱。政居之間『一強一弱』的分化,難以適應新時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共同體的要求,成為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瓶頸問題。」海曙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 西屯街道:「社區微自治」 增添居民幸福感
      街道社區離百姓最近,管都是外人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常有「管不過來、管不好、不好管」的困惑,面對這種情況,西屯街道開出良方,實行「社區微自治」,鼓勵居民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兒。
    • 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北玻社區:打造「黨建為核、服務為本、自治為魂...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記者高偉)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幸福街道北玻社區黨委,堅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推動小區治理創新的重要引擎,努力打造「黨建為核、服務為本、自治為魂」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堅持黨建引領,以網格化管理構建自治格局把黨旗插在網格中。構建「社區黨組織+小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樓門中心戶」的組織體系,組建1個小區黨總支、3個網格黨支部、6個樓棟黨小組,織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的基層黨建網。
    • 自治之花盛開 老舊小區展新顏 蘭州市「三社聯動」試點工作打通...
      對此,蘭州市積極依託「三社聯動」試點工作,探索出一條通過為老舊小區打造居民自治小組,讓老舊小區治理從「包辦」轉換到「自辦」的新局面。經過三年多的不懈探索和實踐,「三社聯動」在蘭州已經成為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回應居民服務需求的有效途徑。
    • 南京西路街道擴大社區自治視野 共治福民南西
      東方網12月10日消息:南京西路街道2015年基層自治工作任務和目標已經圓滿完成,「四階十二步」南西自治模式得到固化和完善。2016年,街道將進一步擴大社區自治項目視野,創新自治機制,把群眾最關心的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社區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將民主自治的意識和公民意識根植於社區治理的每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