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在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大量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實驗模擬證據表明許多新生代地幔柱的物質已經流入到相鄰的俯衝帶的地慢楔之中,主要是由於俯衝板片後撤或者斷裂引起的地幔流導致地幔柱發生變形而流動,比如SamoaYellowstoneGalapagos地幔柱與環太平洋俯衝帶的相互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新生代之前的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實例報導。前人研究已經表明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和華南地塊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是晚二疊世地幔柱活動的產物,但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影響是否向西延伸到青藏高原中部仍然不清楚,同時青藏高原中部(比如北羌塘地塊)在晚古生代期間處於古特提斯洋俯衝域,古地磁和古生物研究也表明北羌塘和華南地塊在二疊紀期間都位於赤道附近。因此,該地區可能是驗證古老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王軍、研究員王強、副研究員但衛及其合作者對北羌塘地塊晚二疊系那益雄組的一套雙峰式火山巖進行了詳細的礦物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野外調查發現,該套火山巖主要由互層的玄武巖、流紋巖和流紋質凝灰巖組成,它們之間呈平行整合的接觸關係。通過對玄武巖夾層中的流紋巖和流紋質凝灰巖的鋯石SIMS定年,顯示這套火山巖噴發時代為256~259 Ma,與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巖漿活動峰期時間基本一致。流紋巖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具有高溫A型特徵(鋯石飽和溫度均值941°C),其虧損的全巖Nd-Hf同位素εNd(t) = +2.7 ~ +2.8, εHf(t) = +9.5 ~ +9.7和低的鋯石δ18O5.6‰~6.6 ‰),指示流紋巖是由新底墊的基性巖石高溫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巖具有低的Nb/La0.54~0.76)和Ti/Y321~419比值,表現出相對虧損且均一的全巖Nd-Hf同位素εNd (t)= +3.1 ~ +3.5, εHf (t) = +10.9 ~ +11.7)。輝石的結晶溫度和壓力顯示巖漿快速上升~2.7 °C/km),暗示巖漿與圍巖無明顯的相互作用。通過與峨眉山低鈦玄武巖對比研究也表明,研究區玄武巖在上升過程中與地殼和大陸巖石圈地幔無顯著的物質交換,其地球化學特徵反映的是深部軟流圈地幔信息。考慮到古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衝的影響,玄武巖顯著低的Th/Nd (0.08~0.11)比值以及虧損且解耦的Nd-Hf同位素組成,指示其很可能起源於俯衝沉積物流體交代的弧下地慢楔熔融。流體不活動的元素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沉積物流體交代之前的地慢楔組成顯著區別於同時期古特提斯洋虧損的MORB型上地幔,而是類似於OIB型富集地幔。

  北羌塘弧巖漿時空變化顯示二疊紀中期俯衝的古特提斯洋板片開始後撤,其引起的地幔對流可能導致輕的峨眉山地幔柱發生變形而向西流動(如圖),其地幔柱物質部分替換和改造了原來的古特提斯洋虧損上地幔。因此,被俯衝組分交代之前的地慢楔中富集地幔組分可能是來自於峨眉山地幔柱物質。該推論也得到了微量和同位素的定量驗證:這種富集地幔加入~3%的俯衝沉積物來源的流體,在弧後伸展的環境下,由淺部尖晶石相橄欖巖經歷~5%的部分熔融可以形成研究區玄武巖。同時該深部地幔流過程,導致了遠離俯衝帶的松潘甘孜地塊和北羌塘地塊東北緣出現了同期的板內OIB型基性巖漿活動(如圖),而靠近俯衝帶的北羌塘中部則出現了這套弧後雙峰式火山巖,其中的高溫A型流紋巖也與地幔柱影響的特殊俯衝環境一致。因此,北羌塘晚二疊世雙峰式火山巖可能是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

  該項成果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Wang, J., Wang, Q.*, Zhang, C., Dan, W.*, Qi, Y., Zhang, X.-Z., & Xia, X.-P. (2018). Late Permian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Terrane, central Tibet: evidence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meishan plume and the Paleo-Tethyan subduction syste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in press)。

  論文連結

 

: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的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

  大量的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實驗模擬證據表明許多新生代地幔柱的物質已經流入到相鄰的俯衝帶的地慢楔之中,主要是由於俯衝板片後撤或者斷裂引起的地幔流導致地幔柱發生變形而流動,比如Samoa,Yellowstone和Galapagos地幔柱與環太平洋俯衝帶的相互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很少有新生代之前的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實例報導。前人研究已經表明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和華南地塊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是晚二疊世地幔柱活動的產物,但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影響是否向西延伸到青藏高原中部仍然不清楚,同時青藏高原中部(比如北羌塘地塊)在晚古生代期間處於古特提斯洋俯衝域,古地磁和古生物研究也表明北羌塘和華南地塊在二疊紀期間都位於赤道附近。因此,該地區可能是驗證古老地幔柱與俯衝帶相互作用的理想場所。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王軍、研究員王強、副研究員但衛及其合作者對北羌塘地塊晚二疊系那益雄組的一套雙峰式火山巖進行了詳細的礦物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野外調查發現,該套火山巖主要由互層的玄武巖、流紋巖和流紋質凝灰巖組成,它們之間呈平行整合的接觸關係。通過對玄武巖夾層中的流紋巖和流紋質凝灰巖的鋯石SIMS定年,顯示這套火山巖噴發時代為256~259 Ma,與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巖漿活動峰期時間基本一致。流紋巖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具有高溫A型特徵(鋯石飽和溫度均值941°C),其虧損的全巖Nd-Hf同位素(εNd(t) = +2.7 ~ +2.8, εHf(t) = +9.5 ~ +9.7)和低的鋯石δ18O值(5.6‰~6.6 ‰),指示流紋巖是由新底墊的基性巖石高溫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巖具有低的Nb/La(0.54~0.76)和Ti/Y(321~419)比值,表現出相對虧損且均一的全巖Nd-Hf同位素(εNd (t)= +3.1 ~ +3.5, εHf (t) = +10.9 ~ +11.7)。輝石的結晶溫度和壓力顯示巖漿快速上升(~2.7 °C/km),暗示巖漿與圍巖無明顯的相互作用。通過與峨眉山低鈦玄武巖對比研究也表明,研究區玄武巖在上升過程中與地殼和大陸巖石圈地幔無顯著的物質交換,其地球化學特徵反映的是深部軟流圈地幔信息。考慮到古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衝的影響,玄武巖顯著低的Th/Nd (0.08~0.11)比值以及虧損且解耦的Nd-Hf同位素組成,指示其很可能起源於俯衝沉積物流體交代的弧下地慢楔熔融。流體不活動的元素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沉積物流體交代之前的地慢楔組成顯著區別於同時期古特提斯洋虧損的MORB型上地幔,而是類似於OIB型富集地幔。
  北羌塘弧巖漿時空變化顯示二疊紀中期俯衝的古特提斯洋板片開始後撤,其引起的地幔對流可能導致輕的峨眉山地幔柱發生變形而向西流動(如圖),其地幔柱物質部分替換和改造了原來的古特提斯洋虧損上地幔。因此,被俯衝組分交代之前的地慢楔中富集地幔組分可能是來自於峨眉山地幔柱物質。該推論也得到了微量和同位素的定量驗證:這種富集地幔加入~3%的俯衝沉積物來源的流體,在弧後伸展的環境下,由淺部尖晶石相橄欖巖經歷~5%的部分熔融可以形成研究區玄武巖。同時該深部地幔流過程,導致了遠離俯衝帶的松潘甘孜地塊和北羌塘地塊東北緣出現了同期的板內OIB型基性巖漿活動(如圖),而靠近俯衝帶的北羌塘中部則出現了這套弧後雙峰式火山巖,其中的高溫A型流紋巖也與地幔柱影響的特殊俯衝環境一致。因此,北羌塘晚二疊世雙峰式火山巖可能是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
  該項成果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Wang, J., Wang, Q.*, Zhang, C., Dan, W.*, Qi, Y., Zhang, X.-Z., & Xia, X.-P. (2018). Late Permian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Terrane, central Tibet: evidence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meishan plume and the Paleo-Tethyan subduction syste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in press)。
  論文連結
 
圖:峨眉山地幔柱與古特提斯洋俯衝帶相互作用的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

相關焦點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廣州地化所發現東亞大地幔楔深部地幔熔融新機制
    地震層析成像顯示俯衝的西太平洋板塊平躺、滯留在地幔過渡帶中,形成了寬達1000–1500公裡的東亞大地幔楔構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研究都揭示出東亞大地幔楔具有特殊的物質組成,理論預測滯留板塊會釋放流體助熔大地幔楔深部地幔,但是從未被證實。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通常深部地幔的水平位移量一般僅為n mm/yr,絕對都小於2 cm/yr(Minster and Gordan,1978)。小一個數量級的地幔水平位移速度是不可能帶動速度較快的巖石圈板塊運移的(利布特裡,1986)。這就成了傳送帶模式的致命傷。近年來研究結果表明,典型的熱幔柱是從2900公裡深的D」層到達地表的,熱幔柱上升速率是非常慢的,其相對移動速度一般低於1cm/a。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新華社青島3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 大氣所在風電場的數值模擬及其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因此,郭振海研究團隊檢驗了耦合風電場參數化的天氣預測模型的模擬效果,並且評估了風電場對局地和全球天氣與氣候變化的短期和較長期的可能影響。這一研究結果被選為2019年2月出版的《大氣科學進展》的封面論文。  利用耦合風電場拖曳參數化方案的WRF模式進行模擬,可以更好地預測風電場對局地天氣影響的真實情況。
  • 地球地幔中的熱點令科學家對格陵蘭島融冰量的預估出現偏差
    (原標題:地球地幔中的熱點令科學家對格陵蘭島融冰量的預估出現偏差)
  • 鈣華沉積體系氧同位素分餾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地化所在鈣華沉積體系氧同位素分餾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
  • 城市環境所在城市鋼鐵存量的發展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城市環境所在城市鋼鐵存量的發展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2019-06-19 城市環境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預計到2050年全球70%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中,因此城市是實現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單元。在城市尺度上開展物質在用存量的研究可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的物質需求和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河與印度河流域乾旱風險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河與印度河流域乾旱風險研究中獲進展 2020-04-27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幾塊石頭引發的「血案」,揭秘峨眉山玄武巖的「身世之謎」
    在後來的地質調查中,我們逐漸發現這套玄武巖地層不僅在峨眉山這一個地區有分布,而是遍布我國整個西南地區。這張圖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峨眉山玄武巖的分布情況,它的面積超過50萬平方公裡,大致相當於法國的國土面積。
  • 自動化所在語音識別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智能交互團隊在環境魯棒性、輕量級建模、自適應能力以及端到端處理等幾個方面進行持續攻關,在語音識別方面獲新進展,相關成果將在全球語音學術會議INTERSPEECH2019發表。  現有端到端語音識別系統難以有效利用外部文本語料中的語言學知識,針對這一問題,陶建華、易江燕、白燁等人提出採用知識遷移的方法,首先對大規模外部文本訓練語言模型,然後將該語言模型中的知識遷移到端到端語音識別系統中。
  • 成都生物所在兩棲動物變態發育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課題組博士劉露莎等以變態發育快、變態過程透明及變態發育後陸生的飾紋姬蛙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性地揭示miRNA在無尾兩棲類變態發育中的調控作用。TH通路中PI3k-Akt信號通路在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中也被顯著富集了。Casp9-mfi-miR-181b的相互作用也通過TH通路調控飾紋姬蛙的變態發育。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Pt單原子能夠與TiO2載體間發生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但其所需發生溫度較Pt NPs更高,且Pt單原子失去
  • 蘇州納米所在多功能超疏水智能塗層研究中獲進展
    蘇州納米所在多功能超疏水智能塗層研究中獲進展 2017-10-13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製造人工超疏水表面並將其廣泛應用於防水、自清潔、減阻以及選擇性吸收等領域,已成為當今的研究熱點。穩定性、靈活性、實用性仍是超疏水材料在實際應用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此外,將超疏水材料與可穿戴柔性傳感應用相結合的超疏水智能塗層未見報導。
  • 成都山地所在喀喇崑崙山冰川堰塞湖的形成與潰決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山地所在喀喇崑崙山冰川堰塞湖的形成與潰決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5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字體:大 中 小】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 【字體:大 中 小】
  • 地幔熱柱噴湧而出,形成千奇百態的圓形火山形貌
    金星上的冕狀物地幔柱是熱的熔融巖石的上升流,通過對流將其從下地幔輸送到圓柱體中的地殼,該圓柱體在頂部呈蘑菇狀加寬。它所攜帶的熱量使外殼表面呈圓形融化結構。連續的材料從更廣的深處升起,並使表面上的環結構膨脹,形成冕狀物。地幔柱周圍的硬殼可能破裂並最終下沉到冕狀物邊緣以下,從而觸發局部構造過程。
  • 中國科大細胞有絲分裂期動粒—微管連接糾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大細胞有絲分裂期動粒—微管連接糾錯機制研究獲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7-11-29   今日/總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