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此氣可謂人的命門,若要補它,就靠這四個穴位

2020-12-11 墨瑙子文史

中醫一直以來都很注重養生,中醫認為,養生,養「陽氣」才是關鍵,養生治病首要的任務是要「扶陽」。處於亞健康狀態下的現代人都80%都陽氣不足。

什麼是「陽氣」?陽就是人身體內所具備的能量,而「陰」則是指人的身體,陰陽須相合,人才能健康、體質好。人隨著年齡生長,陽氣會逐步衰減,若如果身體失去了陽氣便成空殼,便會迎來生命的盡頭。《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陽氣這東西,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陽,若失去太陽,天地將會全部陷片黑暗,萬物停止生長,四季運行也會戛然而止。養護陽氣,就是養生!我們一定不能損害自身的陽氣。

陽氣有其升降規律,生於春,旺於夏,秋天慢慢收斂,冬天進入冬眠,人的生物鐘本質上是根據陽氣規律來運轉的,白天相當於春夏,夜晚相當於秋冬。

說到此處,你大致也能略想到一二個養護陽氣、預防其損傷的方法了吧?

養陽氣第一法:作息規律

夜班者大多是陽氣不足者,天天忙到凌晨兩三點的作息規律極不健康,且與陽氣升降出入的規律背道而馳!試想,凌晨兩三點陽氣本來就微弱,你再不睡,而且還在進行體力或腦力的勞動,勢必會讓本就少之又少的陽氣消耗得更快。所以,你才會時常會沒精神,你會時常感到疲憊而睏乏。長此以往,陽氣一直不充足,無論你睡多長時間,醒來還是會感覺睏倦和疲憊的。

所以,一定不要生物鐘紊亂,儘可能作息規律,養護你體內珍貴的陽氣。

養護陽氣第二法:勞逸結合

不要試圖做大量的劇烈運動,也不要操勞過度,這兩個行為都會加速陽氣的損耗,因為當你在運動或操勞過度的時候,體內的陽氣也在騷動不安,不斷向外發散,就如《黃帝內經》中所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如果你過度操勞,容易引發內傷,從而引起發熱。以靜養生、勞逸結合是最好的,特別是在深夜和秋冬時節,此時陽氣較少,都潛藏起來了,要以「靜養」為主。

養護陽氣第三法:少食生冷

喝冷飲吃寒涼食物會引起拉肚子,這是我們不少人日常都有過的體驗吧?夏季陽氣雖旺盛,但此時陽氣過多而在不斷散發,散發的陽氣堆積在體表,體內的陽氣含量此時遠遠少於體表的陽氣。體內陽氣衰弱,抵禦疾病的能力自然就下降,此時再食生冷食物,更容易引發身體不適。

所以切勿貪涼!真的有損陽氣!

看到此處你一定會問:「不損陽氣的方法我知道了,但一旦我不小心損失了陽氣,該如何去補呢?」用艾灸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溫熱之氣由肌表通達經絡,循環全身,實屬補陽之上策。中醫推薦四穴:會陰、命門、長強和陽腰關。

會陰穴:任統於前,主一身之陰

《針灸大成》裡面有提到:「督由會陰而行背。」會陰穴與任督相連相通,溫熱之氣可在此通全身,溫腹暖背,在全身循環往復,對緩解前列腺問題及婦科疾病,有一定幫助。

長強穴:健行不息之謂強

長強穴為我們全身氣血循環的第一要穴,人體氣血循環好壞與否取決於它離。各個督脈都從它起始,陽氣自此啟發,並流通身體每一處。

長強位在我們身體哪個部位呢?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即使長強穴,作為督脈的起始穴,常常按摩,可補陽氣、活氣血,對身體很有幫助。

腰陽關:陰陽相交之點

若你通了陽腰關,陽氣就暢通無阻了。陽腰關屬於陽氣的「關口」。每當你一入冬就感到後背、後腰發涼,不如試試按摩或艾灸陽腰關。陰陽兩點交會於陽腰關,陽腰關不通,陽氣將受阻而無法上行,畏寒的問題想自然迎刃而解,就得靠陽關穴暢通無阻。

命門穴:腎陽藏身之地

你是否經常腰膝酸軟?你是否是易浮腫體質?若你是女性,你是否宮寒?這些都可能是腎陽虛。有上述症狀的人群日常手腳冰涼,此時需溫腎補陽。命門在背後正中線,腰部兩腎之間,時長艾灸這個地方,對手腳冰涼、宮寒等問題有所改善哦。

希望這篇文章對喜歡養生的小夥伴有所幫助!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上古的黃帝,為何能寫出《黃帝內經》這本巨著?只因他是觀音化身
    2010年,美國某大學一位教授經過長達七年的研究發現:人的衰老始於27歲。其實,這個結論早在《黃帝內經》裡已有了描述。《上古天真論》中精緻地描述了人的生長衰老生理過程。女子21歲、男子24歲是處於「腎氣平均,真牙生而長極」的最佳狀態,這與美國教授研究的「12項測試中9項成績都是在22歲時為最佳」的結果不謀而合。而女子到了35歲、男子40歲身體則明顯開始走下坡路,這與美國教授研究的「所有能力在42歲左右開始走下坡路」的結論也是吻合的。《黃帝內經》又簡稱《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
  • 身體暗藏10大長壽穴位,知道3個以上,你就是艾灸高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逐漸減少,人就會呈現衰老的態勢。怎樣才能更好地守護元氣呢?刺激關元穴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關元穴就像人身體的一個閥門,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讓它不洩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人身上元陰、元陽的交匯之處,也是元氣的關隘。
  •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古老的天文地理。2021辛丑牛年五運六氣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古老的天文地理。2021辛丑牛年五運六氣《黃帝內經》,現在人們多把此書稱之為——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內容覆蓋廣博,自然、生物、心理等無所不包,可謂包羅萬象,因此,喜愛傳統文化的很多人都在讀。在我國古代,一直流傳有「秀才學大夫,只要一晌午」的說法。原因在於,這些傳統文化的古籍都是相通的。
  • 《黃帝內經》中僅有的13個藥方,為何不主張用中藥
    這十三方方藥雖少,但它是我國運用方劑治療疾病的早期記載,在我國方藥史上,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而且其中某些方藥,仍為現今臨床所運用。現將十三方附錄於後。1、湯液醪醴《素問·湯液醪醴論》說:「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
  • 艾灸這6個穴位就夠了
    中醫認為調理氣血兩虛,第一步要調理的當屬胃腸功能,胃腸功能恢復好了,就可以很好的消化和吸收。《證治準繩》說:「脾胃者,氣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強健,可將攝入的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血,人體臟腑靠氣血津液滋養,氣血津液靠水谷精微來化生。那麼艾灸調理氣血兩虛可以艾灸中脘、關元和足三裡穴等穴位。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艾灸調理氣血的主要穴位。
  • 黃帝內經:一個人脾氣不好,表面看是自控力差,深度原因是氣不足
    我是因為研究了《易經》,又讀《黃帝內經》,才知道易醫相通。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人脾氣不好,表面看是自控力差,深度原因是氣不足。通過下面3個方法,可以從根本上調理陰陽之氣,提高自控力。《黃帝內經》曰:「人少氣,時欲怒。」人在氣不足(氣虛)的時候,容易動怒。有的人,沒生病,也容易發怒,根本原理是一樣的,都是氣不足。一個標準健康的人,陰陽平衡,衝氣以為和,心平氣和,沒什麼事值得生氣的。
  • 黃帝內經:人稟天地之氣生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所以人身之氣,實為天地之化氣。如果遇到這種虛勞的病症,如果純用補藥,就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反而出現雍滯。因此用補藥(臺參、黃芪)加理氣藥(三稜、莪朮)。經過臨床時間,張錫純發現,如果理氣藥多於補藥,脈跳動速度加快。如果補藥多於理氣藥,脈就會逐漸趨於緩和。因此,脈象的快慢,不僅取決於血分的盈虧,同時也取決於氣分的強弱。
  • 《黃帝內經》大型紀錄片醫史篇11——閒雲野鶴
    它的宗教特點,就是重生,貴生,樂生。這不是像其它宗教,你這一次修煉了以後信神,信教,就保證來世得到福壽康寧。道教的特點就是說順其自然,不違反自然規律,按照黃帝的陰陽持平,自然地地就得到了健康長壽。這也是你可以通過修煉,通過積功累德以後,就能夠成至人,(成)真人。」道教,這是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
  • 命門和太極又是啥關係?
    《黃帝內經》之後,第一個把易理全面用於指導中醫藥理論的人,當是李東垣了。其深悉《周易》奧妙,又精於《黃帝內經》,對醫理易理運用自如,其見識高人一籌。李東垣認為心包絡為命門。李還提出脾胃太極說。而趙獻可立腎間命門說。
  • 黃帝內經
    俗語講「萬物生長靠太陽」,那人體健康運行又靠什麼呢?當然是靠人體的「太陽」了,那人體的太陽又是什麼呢?《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裡強調了人體陽氣的重要性,古人在這兒打了一個比方——人體的陽氣就像是大自然天空中的太陽,大家都懂太陽照耀大地萬物生長的道理,那麼陽氣之於人體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 《黃帝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理解辛補肝、酸瀉肝
    《黃帝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理解辛補肝、酸瀉肝。內經有云「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賴於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物質,都必須從自然界獲得。比如水、氧氣等等,更勿論那些各色各樣的五穀六畜的食物了。
  • 刺激穴位補腎壯陽, 是調動人體自身的能力, 故而效果顯著, 無副作用
    人體的穴位有很多,能補腎壯陽的穴位主要有5個。腎俞穴腎俞穴也是補腎要穴,它就在我們平常所扎的皮帶和腰椎交叉處向上約四指的地方。操作方法為:用手掌拍打背後的腎俞穴,每次拍打百十次,腰部的酸疼感很快就減輕了。其腎俞穴,既能培補腎元,又可以緩解腰肌勞損,保護腰部。
  • 《黃帝內經》官能(一)
    餘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餘,請其正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
  • 《黃帝內經》在我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價值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經典著作,其內容遠不止涉及醫學一個學科,它還廣泛吸收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對天文學、曆法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相當多的篇章都含有樸素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詳細的闡述了當時哲學領域裡的一些重大的問題,比如氣、行、神十二經絡及陰陽五行還有很多,從而使醫學養生和哲學能夠緊密地結合起來。《黃帝內經》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又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就是要看到陰陽互存、陰陽互變。要全面看問題,不能只看「陰」不看「陽」;要辯證看問題,要看到陰和陽可以互相轉化。
  • 人為什麼會生病?《黃帝內經》說了三個原因,那麼人為何要生病?
    人為什麼會生病?《黃帝內經》說了三個原因,那麼人為何要生病?伴隨著人類的出現,疾病也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在人類和疾病作鬥爭的歷史上,有兩個問題絕對是大家永遠關心的:人為什麼會生病?又為什麼要生病?這兩個問題如果得到結解決,對我們的健康水平,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 《黃帝內經》——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道
    人生於天地之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與地,而地要效法於天,天最終是效法於道,而道就是最終極的存在,它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美麗,如此的樸素,如此的完美,以至於它一種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著,而我們卻毫無察覺,道是一場雪,道是一陣風,道是一片樹林,道是一朵白雲,莊子曾說道在瓦片中,道在屎尿中,這高高在上的道,也就顛覆了我們的想像。
  • 《黃帝內經的生命智慧》:起居作息要規律,23點之前必須睡
    若在膝關節伸直狀態下,從地上搬取重物,腰部承受的壓力可增加40%,極易損傷腰部的韌帶、肌肉和椎間盤。要點四:避免久坐和久站久坐久站都容易引起腰部疲勞,故久坐久站後要注意活動腰部。有車一族在開車時應不斷調整自己的坐姿,讓自己處於舒適狀態,特別是椅背要抵住自己的腰部,使腰部肌肉得到支撐,使周身血液得到循環。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8: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8: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身在紅塵觀塵世,方寸淨土難尋覓。螞蟻緣槐誇大國,狂犬吠日聲悽厲。鷸蚌相爭大潮落,龍遊淺水遭蝦戲。一場悲喜一場夢,光怪陸離似相識。心門頓開見天道,一元復始有元氣。三生萬物化萬象,數起陰陽推偶奇。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5: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原文片段: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8:人有三部,部有三候
    上部兩頰太陽經,脈象感應氣通天。大迎穴位應地氣,人氣相應在耳前。    中部天合手太陰,地應陽明可分辨。人氣相應少陰經,脈象虛實察熱寒。下部天合足厥陰,地應少陰皆同參。人氣相應太陰經,脈象異常知病變。    氣候時候觀物候,形生形滅氣聚散。人法天地順自然,陰陽平衡身康健。損有餘以補不足,扶正祛邪除貪念。內守心神見天道,不為浮雲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