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道

2020-12-16 七賢莊

道是什麼?是你看到的廟宇,道館,還是那一篇篇深奧難解的文言文經典?人生於天地之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與地,而地要效法於天,天最終是效法於道,而道就是最終極的存在,它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美麗,如此的樸素,如此的完美,以至於它一種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著,而我們卻毫無察覺,道是一場雪,道是一陣風,道是一片樹林,道是一朵白雲,莊子曾說道在瓦片中,道在屎尿中,這高高在上的道,也就顛覆了我們的想像。而與我們要研究我們身體「道」,那就不得不看一看《黃帝內經》,這一本曠世奇書,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這樣的經典可以隨手翻閱,而在以前,這種書都是士大夫以上之人才可以閱讀的,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聽過的人呢回答說是醫書,治病的,沒聽過的人以為是跟四書五經一樣叫我們為人處世的經典,是的,它是醫書,是經典,是教我們為人處世,也教我們如何去安慰生命,但從最終極的意義上來說這是一本叫我們如何與自己,與眾生,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之書。

何為哲學,我們讀書時常常看看某某某,思想家,哲學家,高深莫測,哲學是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我們所說之哲學是翻譯而來,其意思是「愛好智慧」,有人歸納為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換而言之是告訴我們怎麼去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那學習《黃帝內經》也是智慧嗎?當然,首先這裡我們要分清楚智和慧,智是一種智力,IQ,也就是對普遍科學現象的研究,研究看得見的東西叫做智,智拆開為知日,知道一個太陽在天上,而慧,是從心,心在下,是研究形而上的東西,我們常說急中生智,靜能生慧,什麼是智,什麼是慧,也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東西都要研究,都要認識,這就是智慧,所以提到哲學家,就等於是愛好智慧的人,愛好智慧的人一定是形而上與形而下兼具地去參悟。回過頭來看《黃帝內經》,這一本智慧之書,就可以回答,它不僅僅是一本醫書,治療我們形而下的物質身體,更重要的它還治療我們形而上的精氣神,打個比喻,人的身體就是房子,而精氣神是住在房子裡的人,所以我們不僅要修繕房屋,也要修繕自我,否則只懂養身,而不懂養生,那就離道遠矣。

日本早稻田大學藏的黃帝內經素問

首先讀一本書要知道作者是說,於是很多人打開百度,搜索《黃帝內經》,沒有一個人敢斷定此書作者,相傳是黃帝與天師岐伯的對話,為什麼這部書沒有作者,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陸遊說:「文章本天成,妙筆偶得之」,在這裡我們就要思考,一本沒有作者的書,居然可以流傳到今天,而前僕後繼的研究者絡繹不絕,是什麼力量讓這本書散發著如此的魅力,我相信,真正給我們力量的不是文字的本身,而是文字背後契合了與我們生命有高度聯繫的力量,換而言之,作者是誰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作者可以是,孔子,莊子,老子,甚至是一個樵夫,一個打漁郎,一個賣炭翁,等等,因為我相信,能夠讓他寫出這樣一本書的背後,一定是這本書已經早早的就在那裡,而道的力量讓藉助此人的身體,寫出了這本書,我們知道黃帝距離我們已經四五千年,他那時候的語言肯定與《黃帝內經》不一樣,《黃帝內經》從語言文學的角度,應該是成書於西漢,但寫作之人一定是參合了黃帝之精髓,才能假借黃帝之名出書,而我們所言之「假借」,其實也不是假借,這就是黃帝之道,所有人都可以參悟,黃帝之書,所有人都可以書寫,但必須與黃帝之精神相契合方可達成。

所以,此書卻是出自黃帝,即使並非黃帝所寫,這本書採取的是一個對話錄的形式,如同西方的《柏拉圖對話錄》,如同《論語》,都是一種相互交流互動的對話形式,黃帝者,中華文明之始祖也,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此黃,便是黃帝,岐伯是黃帝的老師,所以中醫也叫作岐黃之術,因為《黃帝內經》是整個中華醫學的根本,它揭示了一個我們最根本的生命哲學觀——道,我們不用把「道」和任何宗教聯繫,因為老子就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先於天地而生,那就更不用說宗教了,黃帝和老子都是在求這個「道」,所以就有了,黃老之術,黃老之道,黃老之學,在中國歷史的思想舞臺上大放異彩。

要真正的去學習《黃帝內經》,就要準備好顛覆自己的思想,要有包容接納的氣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為這裡面可能會有不可用邏輯思維去理解的東西,中國自古以來注重體悟,也就是自己親身去實踐,去創造,學習內經也是如此,學而不知,知而不行,自然是枉費工夫,當然我們任何人在學習東西前一定會問,「學習這個有什麼好處呢?我能得到什麼?」這是無可厚非,首先,我就我個人粗鄙的見解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可以讓我們盡其天年,第二,可以讓我們合於陰陽,第三,可以讓我們尋找自己的根。從這三點對應來說是,第一,讓我們健康地活著,第二,讓我們開心地活著,第三,讓我們明白地活著,如何解釋?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裡再做說明,祝大家元亨利貞,康健無恙。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在我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價值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經典著作,其內容遠不止涉及醫學一個學科,它還廣泛吸收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對天文學、曆法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相當多的篇章都含有樸素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詳細的闡述了當時哲學領域裡的一些重大的問題,比如氣、行、神十二經絡及陰陽五行還有很多,從而使醫學養生和哲學能夠緊密地結合起來。《黃帝內經》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又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就是要看到陰陽互存、陰陽互變。要全面看問題,不能只看「陰」不看「陽」;要辯證看問題,要看到陰和陽可以互相轉化。
  •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陰陽互藏之生命傳承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原文】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大意】岐伯說:「脾在五行中屬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於四時以長養四髒,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不但單獨旺於一個時季。」【感悟】陰陽互藏之生命傳承脾主四時?大白話理解,人總得要吃飯嘛,一年四季都得吃。之所以可以出現這樣的劃分,因有陰陽本互藏。
  • 《黃帝內經》揭示「生命密碼」:女7男8,生命周期藏在人的年齡裡
    人的「生命密碼」隱藏在年齡中!《黃帝內經》洩露關鍵:女7男8世人都知曉,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存在一個漸變的過程。從嗷嗷待哺到人老珠黃,從瘦弱到強壯,由繁榮昌盛到樹倒猢猻散,這就是人們口中的"生命周期"。
  • 正確認識天人合一在《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建構中的作用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從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等多方面促進了《黃帝內經》理論的建構,並使《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呈現出整體性、系統性、辯證性的特點,對未來醫學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黃帝內經》又發展了天人關係的理論,《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 學習《黃帝內經·生命智慧》32-膀胱為州都之官(儲水)
    「州都」指水聚之處,其「官」行太陽之職,主「氣化」。 三焦主水道,相當於主管江河的官員;膀胱為水府,是儲藏水液的地方,是主管湖泊的官員。兩者都需要先天真陽的氣化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有人認為江河外溢,儲存起來的一部分東西,就是湖泊,江河和湖泊就是關於二者的比方。膀胱和三焦不一樣,它不管水道是否通暢,它只把精華全部收藏。
  • 《黃帝內經》大型紀錄片醫史篇11——閒雲野鶴
    但是他畢竟是人類追求突破生命的極限,要求資助生命的一種大膽的口號。只不過是他提出的目標太遙遠了,這個不太切實。但是他的這個精神可嘉的。他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而且道教,他不僅是說,他是切實的做,他就是通過各種方術,通過養生的各種方術,去達到這個目標。雖然沒有達到,沒有長生,沒有成仙。但是人家煉丹也好,服石也好,通過種種的修煉也好,他總是在積極地探索,追求生命長壽的一種途徑,而且切實去做。」
  • 《黃帝內經·靈樞》之天年篇
    2020年4月1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45天。今天抄寫的是《靈樞》第五十四篇《天年》。 天年,即天賦之年歲。 本篇從先天稟賦和後天發育,講述了人的生命形成和生長衰老過程。
  • 《黃帝內經》之習,焉知不是性命雙修之道?
    先生今日瘦金書修習一如往常,只是忽然多了一項喃喃自語,相詢之下方知原來是悄然預習《黃帝內經》呢,可巧那日我多嘴了一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故先生早早預習,安心於辯經會上大展其才,壓倒眾人?《性命圭旨》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又說:「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陳攖寧大師說:「性即是吾人之靈覺,命即是吾人之生機。」可謂既深刻,又生動。人的生命實際上是兩個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雙重融合,人們通常說要身心健康,虧其一即殘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兩大要素。
  •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陰陽之相對性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原文】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天地氣也,主內。【大意】岐伯說:「人身的陽氣猶如天氣,主衛護於外;陰氣,猶如地氣,主營養於內,性柔易虛。」【感悟】陰陽之相對性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指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之下還有地基邏輯,比如陰陽的屬性,比如相對性。探尋事物的內在運行機理有何意義?用一個故事來回來。故事發生一個普通家庭,場景父母孩子日常拌嘴。孩子問:「你們為什麼管我?」
  • 上古的黃帝,為何能寫出《黃帝內經》這本巨著?只因他是觀音化身
    《黃帝內經》又簡稱《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原書十八卷,由《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組成,《靈樞》有時也被稱作《九卷》或《針經》。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手繪圖除了醫學理論外,《內經》還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算、哲學等許多方面,因此,又有人把它說成中國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
  • 中醫二羊內經筆記:黃帝內經中的「道」到底是什麼?
    接下來我將以系列文章,總結我自己在學習黃帝內經中遇到的關鍵問題,對這些問題怎麼理解的,羅列出來供給初學者參考。學中醫大家都知道學習黃帝內經,我們去讀黃帝內經第一篇就遇到一個問題。黃帝問,上古的人可以活得很多久,甚至上百歲都是很自然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 《黃帝內經的生命智慧》:起居作息要規律,23點之前必須睡
    《黃帝內經的生命智慧》潛伏在體內的「佛醫」自愈力。吃得簡單,活得舒服。懂得自愛,亦懂得愛別人。保養心態,提升愛的靈性。讓人生更加充滿魅力。漫漫人生路上,總會有那麼一個契機或者時刻;我們從書籍那裡,感到了充實與幸福。
  • 《黃帝內經》談腎臟腎:為做強之官,為生命提供原動力!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要經過生長、發育、成熟、衰老、死亡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決定我們健康與否,和生命長短的不是我們的心肝,而是被我們譽為先天之本的腎。自古中醫就有「腎為先天之本」,「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慾長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的說法。
  • 《黃帝內經》:最簡單的養生之道我們都違背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便已經將人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在這個世界更好的延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論述。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是對養生之道的高度概括,也是當今社會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觸犯的問題。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言歸正傳,中國人還是必須傳承「黃老之學」的大道文化。炎黃子孫「傳道受業解惑」,也必須從學習《黃帝內經》開始問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 失傳已久的《黃帝內經》如今被找回,日本視為國寶
    書中以黃帝和岐伯等一問一答的形式寫成,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大量的臨床實踐和簡單的解剖學知識。為什麼說這本書是奇書呢?中國曾多次與日本溝通,希望能將《黃帝內經太素》古本影印到中國,以修正中國現存的《內經》版本,進一步促進傳統醫學發展。對於這個請求,日本方面予以拒絕,《黃帝內經太素》包含了太多從未見過的醫學秘密,日本人自然不肯將此物輕易洩露。
  • 《黃帝內經》暗藏密碼!「女不過7,男不過8」,揭示年齡真相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在討論人的生育能力時,首次提出這一觀點。《黃帝內經》認為男性的成長周期是8,也就是每隔8年,男性會有一次生長變化;而女性的成長周期是7,也就是每隔7年,女性會有一次大的成長變化。
  • 魂魄|魂魄說是迷信,還是真實存在,《黃帝內經》是怎樣的觀點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綜合性的醫學典籍,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和《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並稱為我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
  • 每天一點《黃帝內經》——黃帝由來
    帝字從辛、巾,辛為帶木枷罪人之象形,巾為權杖之象形,本義是有權處決罪人的君王。《康熙字典》:「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於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帝言為諦,為真諦,其言不虛故。言亦為口,空也。小乘佛學以「苦集滅道」為四諦,而大乘佛學(心經)雲「無苦集滅道」,其實一也,覺則不二,故唯覺者方可稱皇稱帝。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仰望蒼穹觀天象,星河明滅逝流光。上下四方六合間,能量守恆大磁場。神機莫測有太極,正極負極分陰陽。黑洞白洞引力波,時空交錯生萬象。時間空間交相變,動態平衡天度量。一世一界一塵粒,世間風雲霧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