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綜合性的醫學典籍,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和《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並稱為我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在「藏象學說」中提出了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根本是五藏「神」不同的觀點,所謂「五藏神」也可稱為五臟「神」,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心神為神,肝神為魂,肺神為魄,腎神為志,脾神為意。
「魂魄」是古人對於人類生命機制及死後歸宿的解釋,它將人生命的物質與精神兩部分進行了進一步的拆解,即將人的精神部分拆解為主宰主觀意識的魂」,和主宰人身體的內在成長運動軌跡的「魄」,類似於「潛意識」。
「魂」指人的主觀精神與意志,它的活動可以脫離身體的限制,「魄」是特有的理論,它代表精神層面中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生成的生存邏輯。
魂魄有著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和附著性,在自然的客觀規律下陰陽即對立又統一、相互轉換、互依互根的。
魂魄兩者的區別點有很多,首要區別是陰陽之別,魂屬陽,魄屬陰。當人初具形體時,就有了魄,來引導形體的發育成長,有了運動,就產生出了陽氣,所以有了魂。
《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宇宙本源,一即氣,二即陰陽,陰陽既矛盾又融合,從而形成新的和諧,這是世間萬物、一切生靈共同的誕生和運行法則。
魂魄雖然與物質存在緊緊相關,卻並非實物,仍屬於精神層面的陽和陰。根據神魂形魄的共識,魂自然可以理解為「意識」,而魄卻不能理解為單純的「身體」,而是暗中指揮身體按照自然的規則發育,給人的成長和行動提供默認的規則和動力,確保身體各部分正確運行其技能的主使。
換句話說,就是在精神層面上控制身體(包括大腦)成長和行動的「潛意識」,西方學界認為潛意識是人的本能,由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功能與宇宙法則,在人主觀操控不到的層面指揮人的活動,這一點和內經的觀點是相同的。
根據陰與陽的屬性,魂與魄的其他區分主要在。陽是天,高明、運動、溫暖、向土、張揚的;陰是地,濁重、凝固、冷冽、下沉、藏受的,這些屬性,同樣作用於魂魄。
在《關尹子》一書中曾系統地將魂魄與陰陽、五行聯繫起來,概括了這些分別,如「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升者為火,降者為水。
欲升而不能升者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為金。木之為物,鑽之得火,絞之得水。金之為物,擊之得火,鎔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為精為天,火為神為地,木為魂為人,金為魄為物。」
魂魄分別從屬天和地,故一個上升、一個下沉,二者又都以人的身體為根,在人活時,都不能徹底離開人體,因此代表著五行中的木和金。類似的種種區別,在中醫和其他學派有著同樣的體現。
魂魄又分別是人精神層面的陽與陰,支配人的意識與身體的活動。正如經典太極陰陽圖所顯示的,陰陽無法一刀切開,而是相互附著、相互依存的。道家認為,魂魄只有各司其職、相依相合,人才能存活。
人從出生開始受魄指揮著身體的發育和活動,使身體與外界接觸,將獲得的信息收納進來,然後,負責心理部分的魂再通過這些信息進行思考和判斷,以助於接下來更好地發起主觀行動。
如果沒有魂,人無法進行思考,只剩下生理的本能:如果沒有魄,魂就成了斷了線的風箏,生命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因此,只有二者守一,人才為人。
魂和魄最初都是空的,隨著人的成長而充實。奔跑、覓食、社交、繁衍、攻擊和防禦,這些自然生成的欲望、舉動,是由魄主導的。有了經驗、信息,大腦就開始運作,記憶、思考、判斷、計劃,最終形成觀念,再進一步給魄提供資料,繼續與世界進行於自身有益的身體活動,這是由魂主導的。
人從來都不能憑空思考,也不能脫離大腦繼續存活,所以,人的整個認知和生存的過程,都是由魂和魄共同運作。魂的動性導致其有可能遊行得太遠,難以回歸,使人魂不守舍,意志消迷;魄的靜性導致其有可能在過度揮霍身體的情況下日漸衰弱,百毒入侵。
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成長經驗不同,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個性,每個個體的魂都是不一樣的。陰屬性的魄永遠在人體內收納信息,而陽屬性的魂永遠都在運動中收集反饋信息。
人只要活著,思想永遠不會停止,但最終還是要反饋給身體,以供魄的強化,魄主持形體,為魂提供所依的資源,故此一直有以魂守魄,以魄安魂的說法。就像樹根和樹葉,樹根紮根大地,為樹提供生命力,長出樹葉,樹葉又進行光合作用,提供能源給樹根使其更加茁壯。
又像水和船,船要依託水的力量才能漂浮起來,遨遊萬裡,但如果脫離了水,就毫無用處了,二者相離又必須相吸,既不同又相融,這與陰陽互根的屬性是相同的。
所以,魂魄在《黃帝內經》裡,是真實的一種存在,是生命能量的一種表現,而不是什麼封建迷信。
魂魄論
軒轅
五臟六腑安體身,
三魂七魄定形神。
天人合一天人在,
陰陽互附共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