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其歷史,朋友們都耳熟能詳,屈原是跳不過的字眼。大陸的端午老照片,大家應該看了很多,不如就來看看近百年前,臺灣人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划龍舟也是不可少的項目。東渡的漢人到了臺灣之後,發現平埔族噶瑪蘭人也賽龍舟祭祀溺亡的兒童。他們這種活動,自嘉慶七年(1802)就開始了。漢人紀念屈原,噶瑪蘭人紀念孩子, 都用龍舟,很容易就互相學習了。不過噶瑪蘭人的龍舟,規則與眾不同,常常爭不出勝負。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被迫將臺灣割給日本。日本人也過端午節,不過,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採用新曆,因此將每年的陽曆5月5日定為端午。在臺灣的日本人過陽曆,臺灣人自己過陰曆。這是高雄的龍舟賽。
當時臺灣很多地方,都會掛這種日本特色鯉魚旗。
除了鯉魚旗和菖蒲,日本人在這天還為男孩慶祝。送他古代知名武將的人形玩具、小馬還有能驅鬼的鐘馗。
除了土著以及日本人的影響,當年前去開發臺灣漢人們,因為水土不服,死傷者眾。因此在端午節至陽之日,採草造藥。用什麼草,到哪裡採,都需要神明指點。
這是在製造百草丹。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人去求百草丹。後來醫學發展,這種草藥,就沒什麼人要了。為制草藥而形成的青草祭,也慢慢消失。
可見,臺灣的端午,有著各種民族的影子,有的是主動吸收,有的是被迫參與。但到得如今,同樣面臨著傳統習俗難以為繼的狀況。如果讓這些傳統繼承下去,估計是東亞各國需要解決的。(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繁體中文網站,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