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國大陸相比,端午節在臺灣隆重許多。端午和中秋、春節同為臺灣同胞的三大傳統節日,其熱烈隆重非同一般。在端午節的前一周,從普通市民到機關團體,都緊鑼密鼓安排節日的各種活動。由於專門放一天端午節假,三天假日更增添了節日氣氛。人們紛紛參與包粽子、賽龍舟等節目。
「祭夏粽」活動
每年端午節過後,就是一年一度的大學考試,包粽又與「包中」諧音,許多做父母的都會在端午節期間親自給孩子包粽子吃,保佑孩子順利考中。臺灣有的寺廟還舉行別開生面的「祭夏粽」活動,不少父母帶著考生前往參加,向文昌帝君獻上包「文昌粽」的原料,希望考生能「包中」,也有考生將準考證影印本放在供盤上喃喃祝禱,再鑽過供桌底下象徵「鯉躍龍門」,希望文昌帝君保佑考試「穩中」。
端午節很多地方會賽龍舟,臺灣也有類似的活動,叫「扒龍船」。扒龍船最具群眾性和觀賞性,與花蓮阿美族豐年祭、北港媽祖繞境遊行並列為臺灣三大民俗活動。
端午節的食品中,少不了黃花魚,因為有從祖上傳下來的民謠「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但主要的還是吃粽子。
吃粽子
臺灣人吃粽子更為講究、更有個性。臺灣粽子多種多樣,各具風味,有鹹粽、甜粽、豆粽、肉粽和菜粽。
菜粽是臺灣特有的大眾化小吃,它裡面只有糯米、花生米和蔬菜等。
臺灣民間有一種「九子粽」,即做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九隻粽連成串的粽子,大的如拳頭,小的似鴿蛋。臺灣人俗信粽子有「中子」含意,吃了粽子能得貴子,而「九子粽」更是多子多福的象徵。
吃煎錘
在臺南一帶,人們有吃「煎錘」(又叫煎堆)而不吃粽子的風俗。據說,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軍糧不足,端午節沒有米包粽子,百姓就把花生米、甘薯、薯粉獻給軍隊。軍隊將這些食物拌在一起,油煎成錘,以度佳節。從此以後,臺南一帶就以此習俗沿襲至今,逐成特俗。
吃滷麵
臺灣人在端午節都要吃滷麵,這原是閩南漳州有名的風味小吃。用蛋絲、肉絲、筍絲、香菇、魷魚等配料,加上豬肉湯、甘薯粉等煮成米湯狀,然後拌合而成。食用時再放少許蕪荽、油炸蒜丁、胡椒粉等作料,風味獨特,深受臺灣人的喜愛。
在臺灣,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每年端午節午時,許多民眾求取「午時水」(正午時分的水)。午時水三種用途:一是飲用,泡茶或者製成解暑的午時水,甚至是製成酒;二是洗澡;三是清掃。人們用汲來的午時水加入一些白酒和少許雄黃粉(中藥),用以噴灑房間庭院,或洗澡、洗臉、洗手腳。傳說,喝過午時水的都能活過九十八歲;用午時水加雄黃洗澡,那一年入夏不會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蛇咬。
臺灣端午節最有趣的活動是「立雞蛋」比賽。那就是在端午節正午12點正,誰能很快將一隻雞蛋立起來,未來一年運氣都會很好。
附:臺北端午節粽子哪裡買?
1. 蔡萬興
蔡萬興已經開逾60年,店長陸麗莉對每種粽子都有堅持,如「豆沙粽」裡的豆沙堅持手工炒制,簡單的「湖州粽」也堅持使用黑毛豬五花肉,拿捏肥瘦比例,以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觀。
品嘗熱線:(02)2351-0848
店鋪地址:臺北市福州街16-6號1樓
營業時間: 11:30∼14:00、17:00∼20:45, 周一公休。
2. 阿叢大橋頭
位在大橋頭捷運站附近,已經營了60年的「大橋頭肉粽」,曾因為排隊的人潮太多,造成附近交通大亂,甚至還讓廣播節目主持人宣導,要大家先「別再來買了」。
品嘗熱線:(02)2597-5779
店鋪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三段19號之1
營業時間:周一至日16:00~00:00
3. 十八王公劉家粽
「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石門十八王公劉家粽,除了端午節以外,其他平日排隊人潮也不曾少過,使用臺灣在地食材包括花蓮圓糯米、雲林花生、新社香菇等,在十八王公廟打出名氣後,目前士林也吃得到。美食家費奇推薦這家的北部粽系列,用料實在吃來紮實。
士林分店
品嘗熱線:(02)2832-4060
店鋪地址: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26號
4. 四喜肉粽
專賣湖州粽的四喜肉粽,隱藏在信維市場的二樓,雖然那麼隱蔽還是讓許多愛吃肉粽的老饕翻找出來,不僅還沒到端午節預定數量就已銷售一空,就連來市場排隊也不一定買得到,不做過多醃漬手續的肉塊包入糯米中,完全可以吃到肉的原味及鮮甜。美食部落客小虎則因它的排骨粽味道特別,特地跑到信維市場一嘗它的美味。
品嘗熱線:(02)2707-2530
店鋪地址: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60之46號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