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導演執導臺灣眷村劇 《這些年那些事》
《這些年那些事》主演 深圳特區報臺北3月28日電 (駐臺記者 葉紅梅)由大陸導演執導、臺灣班底出演的懷舊電視劇《這些年那些事》於28日起在島內電視螢屏上播出。該劇以風光旖旎的澎湖和馬祖等離島為外景地,呈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眷村少年的成長與愛情故事。 27日下午,該劇劇組在臺北舉辦首映會,導演沈曉海、製作人甯宜文和主要演員艾偉、張瓊姿、陸明君、陳志強、唐林、沈建宏、安俊朋等出席,開心見證這部歷經重重艱難、精心拍攝完成的心血結晶將和觀眾見面。
-
大陸導演臺灣眷村劇《這些年那些事》將播映
新華社臺北3月27日電(記者劉歡吳濟海)由大陸導演沈曉海執導的反映上世紀70年代臺灣眷村生活的電視劇《這些年那些事》,將於28日起在臺播映。該劇講述情感故事的同時,也將臺灣離島和眷村風情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27日舉辦的首映會上,該劇導演、製作人和主要演員均出席。
-
細數臺灣眷村的那些事與那些你熟悉的人!
1949年,大約120萬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及企業家、公務員等,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他們隨即進駐臺灣各大軍事要地。因是逃難,許多人幾乎沒帶什麼錢,家屬當然也沒地方住。為了免除軍人的後顧之憂,臺當局動用從大陸帶來的黃金對他們進行了有計劃的安置,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
-
「太平輪」之後:數說臺灣眷村的大陸移民
「太平輪」之後:數說臺灣眷村的大陸移民 澎湃新聞 實習生項維肖 蔡琳 蘇顥雲 2015-08-04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眷村的三重理解
以前聽臺灣人總是說起眷村,起初一直不明白它是個什麼含義,以為是一個特別的地理名稱。後來才知道,它是一類特殊的地點名稱——臺灣當局用來安置1949年來臺的軍人和官員等的居住村莊,具有特色。 但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叫做「眷村」這個名字。請教了周圍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
細數臺灣眷村的那些事與那些你熟悉的人!
1949年,大約120萬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及企業家、公務員等,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他們隨即進駐臺灣各大軍事要地。因是逃難,許多人幾乎沒帶什麼錢,家屬當然也沒地方住。
-
細數眷村的那些事與那些你熟悉的人!
1949年,大約120萬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及企業家、公務員等,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他們隨即進駐臺灣各大軍事要地。因是逃難,許多人幾乎沒帶什麼錢,家屬當然也沒地方住。為了免除軍人的後顧之憂,臺當局動用從大陸帶來的黃金對他們進行了有計劃的安置,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
-
賴聲川:眷村人的根還在他們大陸的家鄉
核心提示:我覺得我們在看這段50多年的歷史,1949年大陸人到了臺灣,成為外省人,成為眷村人,這裡面其實我覺得我們大陸的朋友,太多事不了解,太多故事他是不知道的,因為我們大陸的朋友看到的畫面是1949年你走了,然後可能是1988年你回來了,40年以後,回來的都是西裝筆挺,然後帶著什麼三大件,五小件這些禮物就送到家鄉去返鄉,
-
「太平輪」之後:數說臺灣眷村的大陸移民
「太平輪」之後:數說臺灣眷村的大陸移民 澎湃新聞 實習生項維肖 蔡琳 蘇顥雲 2015-08-04 09:03 來源:
-
臺灣眷村:中國心 中國情
父母念念不忘的鄧麗君,影響了整代80後審美的林青霞和王祖賢,華人第一導演李安,被文藝青年捧上神壇的話劇導演賴聲川,臺灣金牌節目製作人王偉忠…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眷村人。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後,加快了拆除眷村的步伐。各地眷村一棟一棟被剷平,原地另起高樓,眷村特有的人情味、眷村的生活,以及眷村的精神,仿佛都隨著眷村的改建而淡出。這些曾經最「中國」的地方,隨著拆遷規劃,逐漸從臺灣消失。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1949年,大約120萬大陸人背井離鄉跑到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他們隨即進駐臺灣各大軍事要地。這些逃難的人幾乎沒帶什麼錢,家屬當然也沒地方住。由於眷村裡的外省人來自不同的省份,每人拿手的小吃都不同,久而久之,眷村外的人們也開始喜歡品嘗這些南北風味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問了3位臺灣朋友同一個問題:「什麼食品在眷村最受歡迎」。沒想到,他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山東大饅頭和四川牛肉麵。臺灣小吃天下聞名,眷村的功勞真是不小。
-
【曲海】臺灣相聲的前世今生,眷村裡的鄉愁,舞臺上的嬗變!
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一百多萬人隨蔣介石政府遷至臺灣,原本發源於平津地區的相聲也隨之被帶到了海峽對岸,並在眷村生根發芽。在兩岸關係緊張的年代,說學逗唱寄託著無數人對家鄉的思念,臺灣相聲也在鄉愁中生長出了完全不同於大陸的藝術風格。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臺灣紀事:眷村、榮民、老芋仔
現代漢語裡有幾個名詞是屬於臺灣的中國人的,大陸的中國人是很難懂的。比如「眷村」、「榮民」、「番薯與老芋仔」……「眷村」,是指1949年起至60年代,在國共內戰中失敗的國民黨政府為了安排從中國大陸撤退到臺灣的國軍低級軍官與士兵及其眷屬所興建的簡易房舍。原來的臺灣國軍公有眷村達530座,若包含非軍有及混住(不包含違建),臺灣則共有879座眷村。其中桃園最多,約佔80處。
-
導演賴聲川捧包子與王偉忠講述眷村往事
11月24日,臺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和臺灣電視綜藝界製作人王偉忠一起出現在北京,為二人聯手製作的戲劇作品《寶島一村》造勢。《寶島一村》是賴聲川繼《暗戀桃花源》、《這一夜,女人說相聲》、《如影隨行》之後的一部新作,將於明年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上演。
-
臺灣行:雨中遊眷村
雨中遊眷村文、西嶺雪 (一)來到臺灣第二天,便迫不及待搭捷運去往101,不過,目的地卻不是為了這座臺北最高的地標建築,而是位於它對面的四四南村,眷村博物館。天衣寫,其實朱西寧心中一直是拒絕買房的,仿佛那是一种放棄的手勢,「因為一旦置產購屋,那就表示要在這南方島嶼安居落戶起來,不打算回鄉、回老家了。」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臺灣眷村子弟:有人躋身上流有人成黑幫老大
臺北地標「一〇一」大樓腳下,保存有臺北地區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之一,泛指1949年前後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 這些眷村從1949年起至1960年代陸續興建,至70年代,隨著臺灣的經濟起飛、社會環境改善,加上軍眷的子女亦已逐漸長大成人,原來大雜院式的眷村已不符現實要求而不再興建;到了80年代之後,甚至配合都市發展而陸續拆除大部分的建築,有些則原地改建為新型的公寓式大樓,傳統的眷村文化和眷村文物都在急速地走入歷史,令不少有心人感到憂心忡忡。
-
揭秘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卸甲之地(圖)
臺灣眷村組圖。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官兵,挈婦將雛,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落腳臺灣。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他們從過客而為「土著」,將他鄉變作故鄉。他們紮根的地方,被稱為「眷村」。一個個眷村,仿佛一粒粒蒲公英種子,隨風飄蕩,沾地落腳,蓬勃怒放,一陣風過,不見了蹤影。它們的根,只在彼岸。張嬙,《寶島眷村》的主編,在她小時候的記憶中,家中的老人常會說起眷村往事,絮絮叨叨,從不嫌煩。她的爺爺奶奶,1949年隨國民黨部隊由大陸撤到臺灣,住進高雄市的左營眷村,從第一代到第三代。
-
大陸首部反映臺灣老兵返鄉題材劇將播 收視望"破4"
2008年決定投拍,三年打磨劇本,五個月拍攝,一年多找發行。由張國立導演、主演的電視劇《原鄉》,整個創作過程透著股艱澀味兒。但這難啃的硬骨頭,「因為有著冥冥中的責任感」,張國立最後還是做到了。 五年磨一劇,賠錢也要拍 《原鄉》以1987年臺灣地區宣布開放探親為背景,還原居住在眷村的老兵們因思念家鄉,爭取回大陸探親機會的故事。張國立對這段歷史了解並不多,第一次接觸有關臺灣老兵的報告文學時,卻淚水漣漣,「眼淚一直掉,可擦乾了眼淚還是要接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