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沒有剃頭這一行業的。據說孔子在教導學生曾子時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皮膚頭髮雖然長在你的身上,但你沒有權力改變或去掉,否則就是大不孝,所以古人只能整理頭髮。例如梳頭,在頭頂上盤個捲兒,用簪子一插,就齊活了。古人稱之為「椎髻」。到了漢朝才出現了以梳整頭髮為職業的工匠。所以古代只有理髮這行業,沒有剃頭的。
作者 何大齊 文並繪
滿人入關建立了清王朝,為了統治漢人,要求男子一律要按滿人的習俗剃掉前額部分的頭髮,向後梳成一條大辮子。這當然要遭到漢人的反抗。滿清統治者為了鎮壓漢人的反抗,提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嚴令,為此殺了不少漢人。可以說從清朝開始,才有了剃頭這一行業。
一開始給人剃頭的都是清朝士兵,剃頭不收費,是在執行政治任務,後來就成了一個行業。幹這一行的人大部分來自距京城不遠的河北寶坻縣,他們是耍手藝的,成本低,都是單幹,也就沒必要租個有門臉的店鋪,只是挑個挑子走街串巷。老北京的剃頭匠從來沒有吆喝的,都是手裡拿個響器,名叫「喚頭」。這個東西形狀像個大鑷子,是由兩根像柳葉形彎彎的鐵條組成。後邊兒焊接在一起,前面兒是兩個尖頭,用時左手拿「喚頭」,右手攥一根大鐵條,把鐵條插到「大鑷子」中間,用力一挑,就發出噹啷一聲,隨著鐵鑷子尖端的不斷顫抖,碰撞聲由大變小,嗡嗡之聲餘音嫋嫋,能傳出很遠。居民聽到這聲音,就知道來了。尤其到了年前,鄰居們會互相招呼「要剃頭的趕緊著吧!」這是因為老年間有個不成文的說法,正月裡不能剃頭,尤其是有舅舅的,說不吉利。所以臘月裡是剃頭師傅最忙的一段時間,雖然辛苦,但他們的收入也是平時的許多倍,那真是累並快樂著。
有句歇後語「剃頭挑子一頭熱」,這正是剃頭挑子的特點。剃頭的傢伙有剃刀、圍布、梳子、鏡子、磨刀布、凳子、臉盆、爐子等,這些東西全在挑子中。挑子前面是一條上窄下寬的紅漆長條凳,凳子下面有三個抽屜,最上一個是錢匣,所以上鎖,收了錢直接從凳子面上的小長口放入。下面兩個抽屜放圍布、梳子、剃刀、鏡子等。挑子的後面是一個圓籠形的,裡面放一個炭火盆,圓籠上面放一個大銅臉盆,盆的邊沿兒特別寬大,裡面的水總能在炭火的烘烤下保持溫暖,剃頭刮臉都得用熱水啊!所以剃頭挑子確實是一頭熱。圓籠下面是三條腿兒,其中一條腿兒向上延伸成旗杆,杆子上掛磨刀布和毛巾,喚頭不用時也掛在上面。
顧客坐在凳子上,圍一塊白布,防止掉下的頭髮落入衣服裡。先用熱水把鬍鬚悶軟,打上肥皂水,開始刮鬍子刮臉,時不時地在磨刀布上鋼幾下剃刀。刮臉是把臉上的汗毛都刮掉,最後再剃頭。剃完再用熱水洗頭,毛巾擦乾,最後遞過鏡子,讓你看看是否滿意。
民國時期西洋髮式傳入中國,時髦的年輕人紛紛改變髮型,什麼分頭、背頭、平頭樣式繁多了,女性電燙髮也有了,理髮舘也逐漸增多,剃光頭這個男人的唯一髮式自然就冷落了,審美意識的提高和對衛生條件的重視,註定這行漸漸消失了。如今想看剃頭挑子和喚頭,也只有去博物館了。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