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又逢剃頭師傅最忙時節,「剃頭挑子一頭熱」是什麼場面?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中國古代是沒有剃頭這一行業的。據說孔子在教導學生曾子時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皮膚頭髮雖然長在你的身上,但你沒有權力改變或去掉,否則就是大不孝,所以古人只能整理頭髮。例如梳頭,在頭頂上盤個捲兒,用簪子一插,就齊活了。古人稱之為「椎髻」。到了漢朝才出現了以梳整頭髮為職業的工匠。所以古代只有理髮這行業,沒有剃頭的。

作者 何大齊 文並繪

滿人入關建立了清王朝,為了統治漢人,要求男子一律要按滿人的習俗剃掉前額部分的頭髮,向後梳成一條大辮子。這當然要遭到漢人的反抗。滿清統治者為了鎮壓漢人的反抗,提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嚴令,為此殺了不少漢人。可以說從清朝開始,才有了剃頭這一行業。

一開始給人剃頭的都是清朝士兵,剃頭不收費,是在執行政治任務,後來就成了一個行業。幹這一行的人大部分來自距京城不遠的河北寶坻縣,他們是耍手藝的,成本低,都是單幹,也就沒必要租個有門臉的店鋪,只是挑個挑子走街串巷。老北京的剃頭匠從來沒有吆喝的,都是手裡拿個響器,名叫「喚頭」。這個東西形狀像個大鑷子,是由兩根像柳葉形彎彎的鐵條組成。後邊兒焊接在一起,前面兒是兩個尖頭,用時左手拿「喚頭」,右手攥一根大鐵條,把鐵條插到「大鑷子」中間,用力一挑,就發出噹啷一聲,隨著鐵鑷子尖端的不斷顫抖,碰撞聲由大變小,嗡嗡之聲餘音嫋嫋,能傳出很遠。居民聽到這聲音,就知道來了。尤其到了年前,鄰居們會互相招呼「要剃頭的趕緊著吧!」這是因為老年間有個不成文的說法,正月裡不能剃頭,尤其是有舅舅的,說不吉利。所以臘月裡是剃頭師傅最忙的一段時間,雖然辛苦,但他們的收入也是平時的許多倍,那真是累並快樂著。

有句歇後語「剃頭挑子一頭熱」,這正是剃頭挑子的特點。剃頭的傢伙有剃刀、圍布、梳子、鏡子、磨刀布、凳子、臉盆、爐子等,這些東西全在挑子中。挑子前面是一條上窄下寬的紅漆長條凳,凳子下面有三個抽屜,最上一個是錢匣,所以上鎖,收了錢直接從凳子面上的小長口放入。下面兩個抽屜放圍布、梳子、剃刀、鏡子等。挑子的後面是一個圓籠形的,裡面放一個炭火盆,圓籠上面放一個大銅臉盆,盆的邊沿兒特別寬大,裡面的水總能在炭火的烘烤下保持溫暖,剃頭刮臉都得用熱水啊!所以剃頭挑子確實是一頭熱。圓籠下面是三條腿兒,其中一條腿兒向上延伸成旗杆,杆子上掛磨刀布和毛巾,喚頭不用時也掛在上面。

顧客坐在凳子上,圍一塊白布,防止掉下的頭髮落入衣服裡。先用熱水把鬍鬚悶軟,打上肥皂水,開始刮鬍子刮臉,時不時地在磨刀布上鋼幾下剃刀。刮臉是把臉上的汗毛都刮掉,最後再剃頭。剃完再用熱水洗頭,毛巾擦乾,最後遞過鏡子,讓你看看是否滿意。

民國時期西洋髮式傳入中國,時髦的年輕人紛紛改變髮型,什麼分頭、背頭、平頭樣式繁多了,女性電燙髮也有了,理髮舘也逐漸增多,剃光頭這個男人的唯一髮式自然就冷落了,審美意識的提高和對衛生條件的重視,註定這行漸漸消失了。如今想看剃頭挑子和喚頭,也只有去博物館了。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話說老北京之剃頭挑子,這些工具是必備的
    剃頭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剃頭的傢伙兒一挑子足矣,而且各有各的用處,各有各的來歷。挑子的一頭——「前小紅圓籠,中藏炭爐,坐水,鋦上置盆,旁豎棋[ 旗] 杆、刁鬥」。最下面是木製圓籠,底有腿,放在地上可支撐。圓籠並不是一般的木匠活,系羅圈鋪所制。
  • 小康圖志|剃頭、理髮和美發
    有句歇後語叫做「剃頭挑子——一頭熱」,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其實,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習慣把「理髮」叫做「剃頭」,而剃頭匠作為一個手藝人,每天就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招攬生意。他的挑子(擔子)上,一頭挑著火爐,一頭挑著理髮用具,因此只有一頭是熱的。
  • 走街串巷的平民理髮剃頭
    剃頭挑子剃頭挑子那時平民理髮叫剃頭,那是因為人們多習慣於留平頭 或光頭,尤其是平常人家,沒閒功夫侍候腦袋,同時剃頭省 錢省時,刀子一過就算完了,連邊也不用刮。街市上剃頭行當有兩種;一種是在鬧市集會上,搭一個 布棚,叫剃頭棚;另-種是肩挑擔子,沿街打著像大鎮子似 的,幽「喚頭」,又叫「報看知丄 工匠右手傘一個鐵釘子,從 那"喚頭」中間,往上猛衝發出「嗡!嗡!」的金屬響聲。人 們聽到這個聲音,便知道剃頭的過來了。工匠的擔子還真 有說詞呢!
  • 俗話說:正月不剃頭,臘月不訂婚,是什麼意思?蘊含著深邃的哲理
    既然沒有辦法抗拒,他們只能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也就是說,正月都不剃頭。正月是新年。新年本來是美好一年的開始。大家都沒有去剃頭髮,過一個髒年。這也是為了噁心一下滿清統治者。這就是老百姓所能做的了。慢慢地,正月不剃頭的習俗在中國農村慢慢流行起來。幾百年後,風俗仍然存在,但是許多人不知道為什麼。
  • 鄉村年味兒之剃頭!
    今天我們主要說的是鄉村年味剃頭,有人說:這剃頭有什麼年味兒可說呢?說起村裡的剃頭,那可真是有的說呢!每逢過年,在年底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頭髮給處理一下,據說是不能帶著頭髮過年,剃了頭髮顯得比較精神,也是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吧。鄉村年味兒之——剃頭!
  • 農村流傳近百年的「臘月不搬家,正月不剃頭」,究竟有什麼講究?
    這不馬上要過年了,臘月正月一年中的頭和尾,在這兩個節日中有很多習俗,尤其是農村。在很多的農村地區,一直有「臘月不搬家,正月不理髮」這樣的說法,並且已經流傳了上百年,這個習俗究竟有什麼說法,為何人們能一直遵守這麼多年?
  • 老北京民俗:剃頭挑子必會的16種技能(圖)
    走街串巷的剃頭挑子,一邊兒是帶抽屜的小凳子,一邊兒是炭火盆子和手巾杆。「喚頭」是剃頭匠招徠生意的響器。  ■圖並文/舊京民俗楊信胡同藝術工作室提供     《北京青年報》
  • 農村俗語:「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怎麼來的?信還是不信?
    農村俗語:「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怎麼來的?信還是不信?唐朝詩人袁暉曾寫道:「正月金閨裡,微風繡戶間」,彼時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思鄉心切,就像如今許多儘管已經訂好車票的遊子們卻仍然堅持在工作崗位上不能回家一樣,可謂聞者悲傷,見者落淚。
  • 剃頭挑子、京韻大鼓、擺地攤,AI技術重現的老北京原聲影像又火了...
    剃頭挑子、街邊地攤、京韻大鼓,多數人可能只在電影、電視劇中看過老北京的這些景象。但早在 90 年前,就有人將這些場景都拍了下來,而且完好地保存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影像庫。 小夥子找個剃頭攤剃頭: 在觀賞修復效果的同時,我們還能聽到剃頭師傅和小夥子一問一答: 「疼不疼?」 「不疼。我還不哭呢外帶著。」 「嘿,你家什麼地方住?」
  • 剃頭挑子、京韻大鼓、擺地攤,AI技術重現的老北京原聲影像又火了
    「大谷的遊戲創作小屋」又用AI修復了一段老北京影像,這次還帶時代原聲……剃頭挑子、街邊地攤、京韻大鼓,多數人可能只在電影、電視劇中看過老北京的這些景象。但早在 90 年前,就有人將這些場景都拍了下來,而且完好地保存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影像庫。
  • 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是什麼意思
    在廣袤的北方大地,有一個俗語流傳盛廣 ,那就是「正月裡剃頭死舅舅」這句,意思是說在正月裡不能剃頭,如果剃頭都話就死舅舅。如果按字面意思來說,那肯定是封建迷信啊?絕對不能信 ,但萬物都有來源,這句話也是有淵源的。
  • 俗語「正月剃頭死舅舅」是什麼意思?正月剃頭,為何舅舅要倒黴?
    首先"三點頭"不是說點三次頭,這個三隻是一個數量詞,是被用來形容點頭的次數比較多,什麼不會做,只會點頭而已,這是對於男人來說。對於女人"闊步走"這個意思指的是女人大步行走,在心中沒有一定的禮教規範等等。如果一個女人闊步而走,說明這個女人是有一定資本的,有一定本事的。那麼這樣的話,在古代會威脅到家庭中男性的地位和自信,是沒有男人願意去娶這樣一個女人的。
  • 【行業資訊】彌足珍貴弄堂口的剃頭店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種剃頭攤已淘汰不少,只有在南市、閘北等貧民較為集中的窮街僻弄才能看到這種原始形態的理髮行當:師傅不斷地招呼著勞動大眾剃頭,以光頭、平頂頭為主。剃頭師傅教徒弟   靜安寺路王家沙的「南京理髮廳」,是繼華安理髮廳的後起之秀。1936年在上海理髮店中,它第一家使用了電軋刀,理髮價由原定的六角大洋而高升為一塊銀元。
  • 鹽城師傅剃頭、坐有軌電車、吃鱔糊面與大閘蟹……尋找在香港的老...
    原標題:鹽城師傅剃頭、坐有軌電車、吃鱔糊面與大閘蟹……尋找在香港的老上海味道  在香港六七百多萬人口中,上海人或者與上海有些淵源的,包括父母雙方有一方是上海人的,大約有八十萬人。  現代化都市留下的歷史記憶是最令人尋味的。香港作為海派城市,匯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味道。
  • 農村過年時,老人常說「臘月忌尾,正月忌頭」,是什麼意思?
    在如今獨生子女居多的農村家庭,這都不是什麼事兒。二、臘月不搬家老輩子人覺得,臘月搬家,會給奔回家過年的祖先和諸神仙家找麻煩,讓他們無法準確找到家,這都是不敬的表現。再者,臘月是祭祀月,各種的規矩比較多,也是忙年的時候,此時只易往家裡進財,不易搬家等往外拿東西,這也是忌諱。
  • 想感受飛機「剃頭」 這些地方你可得記住
    (圖片來自網絡)在直布羅陀,選建在市中心的直布羅陀機場是一個熱門「剃頭」打卡地。該市最忙碌的街道——溫斯頓-邱吉爾大道在機場中央穿過。斯瓦爾巴機場也是遊客們能抵達的最北方的機場,來到這裡的人們不僅可以享受到極光帶來的樂趣,也可以在附近山頂上看著被「剃頭」飛機的起飛和降落。第三站:美洲美洲有兩個地方值得您去,首先,在加勒比海上的聖馬丁小島,你可以感受到椰風海韻,順道再體驗沙灘上看朱莉安娜機場的飛機起落的舒服感。
  • 龍抬頭就別去剃頭了,一起炒豆子、包水餃吧
    二月二龍抬頭為什麼要剃頭? 農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種的時節,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潤。龍在中國文化裡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裡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因此龍抬頭是復甦和吉祥的象徵。民俗裡,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福星高照的吉祥預兆。
  • 「二月二」到底是什麼節日?為什麼要剃頭?
    而且二月二為什麼有剃頭的習俗呢?圖/http://image.so.com/二月二到底是什麼節日?二月二正統的名字應該叫「龍頭節」、「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青龍節」等,古代稱作「中和節」。
  • 「和尚打傘」「啞巴吃餃子」的下一句是什麼?這些歇後語真有趣!
    鴨子死了——嘴巴硬剃頭挑子——一頭熱(釋義)農村或小鎮的理髮師傅,常挑著擔子走街串村為顧客理髮。擔子是一頭帶抽屜的凳子,另一頭有燒水用的火盆,所以說一頭熱。●比喻當事的雙方一方熱情,另一方冷淡。剃頭挑子——一頭熱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釋義)和尚本來不留頭髮、雨傘又遮住了天,因而沒有「發」也沒有天。「發」是「法」的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