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2020-12-17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1月15日,陳堃銶教授捐贈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科研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設立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在參與這一工程的過程中,王選院士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現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掀起了我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使用的字形信息壓縮方案,是由王選和他的夫人陳堃銶共同研究的;而系統早期所用的軟體,也是出自她的創造。這對科學家伉儷在科研道路上攜手並進,各盡所長、密切配合,令這一創舉終成現實。

1979年7月27日,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了第一張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這是新中國第一張用「計算機-雷射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整張輸出的中文報紙。此後,又成功排出樣書《伍豪之劍》,並於1985年在新華社中實用成功,1987年《經濟日報》使用這一系統,在全國首家「告別鉛與火」。漢字雷射照相排版系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後來不僅風靡全國,也出口到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

此次陳堃銶教授捐贈的13件套科研手稿實物,包含王選設計照排系統的手稿、首版《漢字信息處理》報紙樣張、《光明日報》對雷射照排首次報導的報紙、查字模膠片、字形功能清樣等。

相關焦點

  • 當代畢升、中國雷射照排之父王選的故事
    但他仍以強烈的事業心自學電腦軟體理論,成長為當時國內研究高級語言編譯系統的著名專家之一。  1974年,電子部等五單位發起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被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748工程」。北大數學系講師、王選的夫人得知這個信息,立即回家告訴在家養病的王選。他再也躺不住了,攻克漢字處理難關是他多年來的夙願。
  • 八件重磅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文保本報訊(記者 趙婷婷)八件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昨天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表示,將對這些見證了我國科研發展歷程的珍貴物證認真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讓後世了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前輩們的奮鬥歷程。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此次捐贈的這八件科學儀器是薛其坤院士及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科研過程中所使用的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霍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重慶造」海扶刀入藏國家博物館
    「重慶造」海扶刀入藏國家博物館 2020-12-23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原始創新大型醫療設備海扶刀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原標題:中國原始創新大型醫療設備海扶刀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全球首臺體外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中國自主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海扶刀」入藏國家博物館 展重慶醫學原始創新力
    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 鄒樂攝人民網重慶12月23日電(陳琦、黃軍) 12月22日,重慶兩江新區超聲醫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舉行了「海扶刀」設備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交接儀式。這標誌著全球首臺體外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中國首臺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大型醫療設備「海扶刀」獲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此臺「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於1999年6月進入臨床,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投入使用,至2004年8月共保器官治療良、惡性實體腫瘤574例。
  • 中國人的漢字卻被日本人在京都建成了「漢字博物館」供人學習!丨日本物語
    仰視漢字塔,你可能會為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漢字而感到茫然。可反過來,你也可以藉此明白你並沒有必要記住這好幾萬個漢字,心裡多少會輕鬆一些。多如繁星的漢字中,在現實生活中所需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博物館一層以「漢字歷史畫卷」為主題,介紹作為日本獨特文字發展變化至今的漢字的歷史。一般認為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字是漢字的起源,甲骨文刻在龜甲等材料上,與佔卜有密切關係。
  • 作曲家馬可日記手稿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馬可《日記的故事》2019年8月26日下午,作曲家馬可日記手稿入藏儀式舉行,46冊、約280萬字馬可日記手稿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入藏國家博物館的46冊日記手稿,是幾經周折才得以保存下來的,具有較高的文獻研究價值,對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對完善中國國家博物館名人手稿書信類館藏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 國家航天局:月球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
    當天下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等介紹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  針對公眾關心的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球土壤用途問題,吳豔華表示,月球樣品將包括三類用途,其中一部分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
  • 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揭牌
    本報北京4月1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沈傑群)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揭牌儀式今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留學人員和專家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劉丹華,共同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揭牌。
  • 中國印刷博物館舉行成立10周年慶典 龍新民出席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中國印刷博物館20日迎來了10周年華誕。500餘位來自印刷出版行業的專家、學者及北京印刷學院師生代表集體參觀了對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古代印刷術實物,以此開始了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慶典活動。    中國印刷博物館由我國政府和海內外印刷及相關業界共同集資興建,現有面積8100平方米。
  • 要漢字還是要電腦?我們差一點就錯過了IT時代
    20世紀80年代,許多中國人都在研究漢字在電腦中的輸入輸出問題。這裡面做出最大貢獻的是發明五筆輸入法的王永民和發明了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王選。 王選與妻子陳堃銶一起查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排版膠片 在輸出方面,王選發明的漢字雷射照排系統開創性地採用「輪廓加參數」的方法描述漢字字形,將我國沿用數百年的鉛字印刷帶入了電子時代
  • 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獲評國家級優秀
    近日,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組織實施的2020年度博士後工作綜合評估結果揭曉,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首次參加評估並獲評國家級優秀。博士後綜合評估每五年開展一次,評估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 一個鐵路人的一生入藏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
    1月13日,金涵淼先生遺留技術資料捐贈儀式在開灤博物館分展館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舉行。金老遺孀張家紅表示,自己年輕時曾擔任過講解員,對博物館有著深厚的感情。開灤博物館館長王立新說,金老的技術資料品種多、數量大,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將會發揮更大價值。
  • 國家博物館徵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實物資料
    新京報3月12日報導 (記者 劉臻)3月1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中國國家博物館關於徵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實物資料的公告》,宣布即日起中國國家博物館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抗「疫」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收藏、研究、展示、紀念價值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以為銘記這段全民抗「疫」的歷史事件,見證抗「疫」艱辛歷程,傳遞抗「疫」正能量。
  • 神秘低調而威力強大的中國雷射武器,你所不知道的中國雷射武器的...
    死光A"重型戰略雷射武器系統綜合作戰能力強,可以充分適用於陸戰和海戰之中,我國的雷射武器研製技術越來越成熟,美國也在時刻關注中國的雷射領域,對中國雷射武器的發展速度感到十分緊張。
  • 2019中國文字博物館漢字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徵稿啟事
    讓文字走出古籍,隨創意進入生活,美化世界,是中國優秀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傳承方式,也是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的有效舉措。為此,中國文字博物館決定舉辦漢字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向社會公開徵集優秀漢字文化創意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