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化|陳偉平:川糖與巴蜀客家移民

2020-12-10 封面新聞

文/陳偉平

甘蔗,原產於南亞,秦漢時中國已有種植。唐貞觀年間,印度製糖技術傳入中國,蔗糖由此成為中國重要的農產之一,對國人的飲食結構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四川糖業的興起,始於唐代。唐大曆年間,川北小溪縣的鄒和尚發明了糖霜法,極大地推動了巴蜀糖業的發展。宋時,天下產糖巨郡有五,蜀佔其二,其中「獨遂寧為冠」(宋王灼《糖霜譜》)。川北涪江流域和沱江上遊地帶成為蜀地糖業的中心。到明代,四川糖業日趨衰落,不復當初。特別是明末清初六十多年的社會動蕩,更使糖業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直到康熙年間,移民的到來,才推動了糖業的復興,逐漸重建了川糖名重全國的優勢地位。

明《天工開物》軋糖取漿圖

川糖復興,功系客家

清代有關川糖發展的史料甚少,在僅有的文字和口傳記錄中,糖業重振的歷史往往和閩粵客家移民關聯。在糖業重鎮內江,最早恢復植蔗的是福建汀州府長汀縣的移民曾達一。

康熙五十五年(1716)冬,曾達一「聞蜀地美,奮思遷焉」,遂奉父攜子,遷入內江縣,後於城西南六十裡的梁家壩定居下來,在此「刈穢草,伐惡木,築室於茲」(《(曾)達一祖碑序》)。

傳說,他看到梁家壩氣候土壤與閩地類似,適合種蔗,便於返鄉之際請回兩名「蔗工」在壩上開設糖房。此後,甘蔗種植從梁家壩擴展到內江各地,奠定了內江糖業的基礎。

在長江邊的南溪縣,「父老相傳,明代無有(種植甘蔗),清初粵人遷來者眾,始由故鄉攜種來蜀,百年遞衍,遂為大宗」(民國《南溪縣誌》)。在長寧縣,祖籍福建龍巖州的盧灌圃,於嘉慶年間「率子姓負蔗種往耕,未及數年而甘蔗糖房滿長寧矣,人稱為『盧公蔗』」(《灌圃公家傳》)。

閩粵客家移民在川糖復興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並非偶然。首先,這和明清以來,閩粵地區糖業興盛緊密相關。在廣東,「糖之利甚溥,粵人開糖房者多以致富」(屈大均《廣東新語》)。在福建,「糖產諸郡,泉漳為盛」(王應山《閩大記》),所產之糖,還遠銷海外。臨近泉漳的汀州客家區域,糖業也頗為發達,歷來是各縣的主產之一。先進的種蔗熬糖技術,通過移民的遷徙傳入巴蜀,成為自然而然之事。

其次,清初移民對土地的開發,直接推動了客家移民對糖業的投資。由於客家移民多數於康熙末年進入四川,膏腴之地已為先來的湖廣移民所佔。許多客家移民不得不佃種湖廣人的土地,或是插佔較為貧瘠的山地和壩地。如曾達一所插佔的梁家壩,便是鄧氏家族的「棄地」,雖面積達六百餘畝,而價值不過百兩之數。

在當時的土地開發以「產糧」至上的壓力下,客家人不得不另闢蹊徑,盤活生存資源。乾隆三十八年(1773),簡州知州孫念祖以熬糖與種糧爭利之由,禁止在壩地種蔗熬糖。福建龍巖州移民華兆蕙據理力爭,他認為「壩地所產,惟宜蔗子、花生、菸葉、芋麥、紅花、芸苔、南麥等,非若鄉溝平原以墾田扎水栽秧樹谷」(《華兆蕙公行述》)。官府最終放棄了禁令,為糖業的迅速擴張打開了方便之門。

再次,客家移民的遷徙路徑也推動了四川糖業分布格局的變化。閩粵客家移民多從川東入境,經渝西,沿水、陸兩道向川西、川南擴散。尤其是沱江流域,作為連接成、渝的重要通道,沿河壩區成為了客家人最為集中的聚居地。正是在他們的開發下,沱江流域的糖業生產日益繁盛。

在內江,「沿(沱)江左右,自西向東,尤以藝蔗為務,平日眾夫力作,家輒數十百人,長喙短鍬,幾於刊山湮谷」(《內江縣誌提要》)。在上遊的簡州,「沿河之民,植蔗作糖,州人多以此致富」(乾隆《簡州志》)。直到清代中葉,沱江沿岸的內江、資中、簡陽、富順、資陽、金堂,成為四川最主要的蔗糖產地,從而實現了糖業中心從涪江流域向沱江流域的轉移。

由此可見,川糖復興,客家人功不可沒。而移民與糖業的互生互動,更是對三百年來巴蜀社會變遷的直接反映。

川糖產量分布圖(選自民國三十一年《川糖產銷情況調查》)

以商興糖,利動天下

清代四川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川糖走向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乾隆五年以後,得益於「滇銅」和「黔鉛」的京運,長江水道得到了大規模的疏浚。加之川鹽輸楚的影響,川東的重慶府作為四川物資吞吐載運的「樞紐」,其經濟地位已經和成都「並駕齊驅」。以雙城為核心的經濟網絡雛形已現。大規模的糖業運銷也被納入到了雙城經濟之中。

在糖業內部,按經銷過程的不同,分為了糖房(製糖作坊)、牙行(貿易中介)、運商(批發商)和零售四個行當。其中牙行和運商,是糖業最主要的控制者。清代中葉以後,在內江的茂市、資陽的王二灘、資州的球溪場、富順的牛佛渡和金堂的趙家渡,都形成了成熟的糖業交易市場,大量的牙行和糖棧(囤積糖霜的倉庫)匯集於此,依靠沱江水運,將川糖分銷到成渝兩地。

據民國八年(1919)的調查,當時全川糖業產量已達一百八十六萬擔,位居全國首位(民國《川糖產銷情況調查》)。所產之糖除運銷川內各縣外,還大量出口至甘、陝、滇、黔、鄂、湘等地,其利僅次於川鹽。

內江糖商官氏始祖官耀光畫像 陳偉平 攝

推動川糖業興旺的商人中,閩粵客家商人尤顯突出。在全川糖業最為興旺的內江,鍾、羅、官、王等幾家號稱清代糖商的巨擎,其中的鐘、官兩家都是閩粵客家移民。鍾氏祖籍廣東興寧,始祖鍾榮普於乾隆十九年(1754)入川,於茂市鎮開設糖房,獲利甚巨。官氏祖籍福建永定,始祖官耀光於雍正二年(1724)來川,在內江西街營鐵為生。第三代官溶進入糖業,並赴重慶府開設商號。其侄官立德於嘉慶年間,「佃陳壩新糖房,植木蔗為糖霜」,稱富一時(《立德公傳》)。官溶的另一個侄兒官立原也因業糖而致富,並長期執掌內江縣夫馬局,成為縣內紳士之首。

在資州,糖業巨商陳氏祖籍廣東永安,第三代陳迺升時以糖業起家,在重慶府開設糖號,「渝之賢士大夫皆以義氣多公」。當時的重慶糖務積有陋規,陳迺升利用和巴縣知縣的關係,對重慶糖務進行改革,並「鑄鐵牌立成案,至今尤為業糖務者所嘉賴」(《迺升公傳》)。

資中糖商陳迺升家族修建的追遠祠 陳偉平 攝

此外,資東蘇家場的陳氏家族也是清末資州糖商中的佼佼者。陳氏家族祖籍福建龍巖州,從同治年間起,家族中就有多人從事糖業生產,並在當地糖業市場中佔據了重要席位。

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陳永金,他頭腦精明,曾經營糖霜「利甚豐,故能以資取重鄉裡」。為拓展事業,陳永金考察了四川沿江的渝、嘉、敘、瀘、夔五大口岸,經過權衡,將瀘州作為主要銷場,在此創立「太和春」商號,以糖利購買其他貨物,轉賣資內,產業「驟至巨萬」(《永金公七旬進一壽序》)。

其弟陳永同於光緒六年(1880)「攜資賈於沿江各埠,初購片糖於資中麻柳河,繼購水糖於兩資球溪河、王二溪,而運糧米轉售……數年頗操奇贏」(《永同公壽序》)。後又合夥建立「裕泰生」商號,買賣紅糖,轉售菜油,獲得巨利。繼後,還緊隨形勢,販賣洋糖和開設冰橘坊,逐漸發展成為資內數一數二的大糖商。

在富順的牛佛渡,福建龍巖州移民盧氏所經營的糖業規模最大。該家族於嘉慶年間創立的「天成號」和道光年間創立的「萬興號」,生意遍及川南一帶,所獲達萬金以上。而同為福建龍巖州移民後裔的陳崇哲,也以經營鹽糖等利而起家,在富順一帶號稱巨商。其後裔所創修的福源灝莊園,富麗堂皇,至今仍屹立於世。

在岷江流域的宜賓,糖業也頗為發達,僅次於沱江諸縣之後。縣內糖業分為岷江幫和金江幫,金江幫勢力較強。在金江幫中,由廣東客家人唐氏開辦的「麗華號」糖行最為聞名。

唐氏祖籍廣東長樂,始祖唐宗禧於乾隆初年遷入四川,第三代唐學旺白手興家,在金江邊的柏樹溪場開設了「麗華號」。其子唐應高「囤糖霜,大獲厥利,三十年中買租二千石有奇」(《應高公傳》)。「麗華號」極盛時,在金江兩岸擁有糖房數十間,所產白糖、紅糖大量運銷重慶,獲利倍增。

致富後的唐氏堅持以「詩書傳家,工商兼營」為傳統,廣泛結交文人名士,並培養子弟攻讀科名。得益於此治家理念的薰陶,民國年間,該家族終於孕育出了享譽中外的國學大師唐君毅,將家族的勢力和聲望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清代川糖的興盛,離不開以糖商們的努力拼搏和運籌帷幄,更離不開成渝經濟互動與發展的大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川糖不但實現了全面復興,更奠定了在全國糖業中的領先地位。

川糖客興,文化印記

追溯清代川糖的復興史,可以一窺三百年來巴蜀社會的演變興替。川糖的發展,既展現出清代巴蜀社會演變過程中的移民底色,又體現出在歷史流動中,巴蜀文化強大的吸收、包容和創新能力。這一切,都可以通過川糖史中的客家印記得以展示。

今天我們關注川糖發展史所蘊含的移民文化,不僅僅可以回味成渝雙城經濟發展之歷史悠長,更能從中展望今之雙城經濟發展的未來。

以史為鏡,其興可待。

相關焦點

  • 移民文化|陳偉平:夏布與四川客家人
    文圖/陳偉平夏布,又稱麻布、薴布,是明代以前中國人最主要的衣料之一。巴蜀地區自秦漢起,便是麻布的主要產地。漢代,蜀布曾經南方絲綢之路遠銷印度。唐代,蜀布成為巴蜀主要的外銷商品,杜甫在《夔州歌十絕》中就描述道:「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
  • 成渝雙城志:文化同源|移民研究專家陳世松:移民文化是助推成渝發展...
    傳承和弘揚巴蜀移民文化精神,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個不可缺的重要路徑。四川盆地介在青藏高原與江淮平原、川西高原與雲貴高原之間,是連接黃河及長江的重要通道。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因素條件,使得巴蜀地區成為一個有利於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大熔爐。
  • 夏布與四川客家文化
    薴麻   □陳偉平  夏布,又稱麻布、薴布,是明代以前中國人最主要的衣料之一。巴蜀地區自秦漢起,便是麻布的主要產地。唐代,蜀布成為巴蜀主要的外銷商品,杜甫在《夔州歌十絕》中就描述到:「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但在元明時,薴麻在四川大量減產,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戰亂,更使蜀布的織造和販運受到嚴重打擊。直到清初「湖廣填四川」運動的興起,來自楚粵閩贛的移民才將織麻技術傳回四川,逐漸推動了巴蜀夏布的復興。在這個過程中,客家移民可謂功不可沒。
  • 【方志四川•成渝雙城記】王雨 ‖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
    成渝兩地的客家移民文化王 雨樹挪死,人挪活。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變遷史就是移民史。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查閱客家移民資料,發現客家移民後代在重慶市榮昌區的盤龍鎮和成都市龍泉驛區的洛帶鎮最多,兩地都有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客家人志遠好動,自東晉「五胡之亂」始,歷經五次大遷徙,成就過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
  • 移民文化|陳世松:序《蜀粵閩徵信錄校注》
    在當前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胡氏族人欣然與學者聯手,將包括《蜀粵閩徵信錄》在內的族譜文獻資料奉獻出來,整理編印成書,此舉既為家族爭光,也使學界受益,有助於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實乃幸事一樁。
  • 移民故事:從《凌季芳墓志銘》看楚南移民入川史
    這樣的歷史興替,既和明末清初的巴蜀動亂息息相關,也和凌氏家族原鄉的經歷緊緊相扣。 丁亥之年無糧收,湖南餓死大半人」(清曾氏《入川徙歌》)。二是大部分湖南移民都來自湘西和湘南的寶慶、武岡、衡陽、永州等州府,這些州府多為山區,當地居民也多以山居生活為主。這也一定程度對湖南移民的分布產生了影響。從宗家場周邊的各姓族譜中,我們可見一斑。
  • 重走成渝古驛道⑦|千年移民通道!@四川人 你的祖上來自哪?
    明末清初時期,數以百萬計的湖廣移民歷經艱險,溯江而上到達重慶,沿成渝古驛道擴散到四川。今天的四川人中,十有八九都來自湖廣。他們不僅帶來豐富的農作物、農耕技術、文化民俗,還紮根這片土地務農興商、教書育人,抒寫了可歌可泣的移民讚歌。重走成渝古驛道,我們重新探尋那些移民史上至今留存的遺蹟,聆聽巴山蜀水間動人的遷徙故事,感受和觸摸川人堅毅包容的性情品格。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孫曉芬從省籍來說,我不是四川籍人, 祖先也不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從漢民族的民系來說,也不是客家人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川,比起美國首次開發西部早百餘年,所不同的是,那時美國的西部是亙古荒原,而西蜀有著久遠的巴蜀文明、三國文化。清前期大移民使四川成為一個移民大省,成為一個有豐富移民文化的融合大省。客家人從祖籍地粵北粵東、閩西、贛南西遷蜀中的同時,帶來了豐厚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在巴蜀文化和移民文化中成為一朵奇葩。
  • 清代前期浙江山區的客家移民
    題記:客家研究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有些很有名的學者,一直在研究客家,卻很少甚至不參加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或客家文化活動。
  • 竹北新瓦屋銘刻客家移民史(圖)
    竹北新瓦屋銘刻客家移民史(圖) 2008年03月04日 15: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源:美國《世界日報》   中新網3月4日電 臺灣高鐵行經竹北市,現代化的腳步與建築,使得傳統客家聚落漸被「淹沒」。
  • 「客家歷史地理」:結合歷史地理與千年客家移民史的可能性
    是否可將歷史地理學之法結合千年客家移民史實,做更細部的「客家歷史地理學」方式之研究?但也是臺灣客籍語言學家的張光宇則認為,客家話該是中原偏西北的「司豫移民」帶來中古時期中原司、豫一帶古代漢語方言南下移民的結果。歷史學家謝重光則認為,雖然歷史上客家人不可否認地與當地土著有密切接觸,但其客家源流文化主體還是唐宋時期南下的北方漢人移民所帶來。
  • 【移民文化】湖廣麻城孝感鄉祖籍記憶的人文地理概念
    點擊孝感鄉文化園,關注我們在四川千百萬移民後裔心中,「麻城孝感鄉」、「孝感」以及「湖廣省」,早已不是一般的地域概念,
  • 潮惠客家移民臺灣的歷史記憶
    客家移民臺灣的歷史記憶 摘 要:本文從官方文獻、民間記述以及口頭傳說等方面,分析清代客家人移民臺灣留下來的各種資料,並把它們都視為社會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文章認為,就客家人移民臺灣而言,官方和民間的記述明顯不同。統治者關心的是社會治亂,因此在官方文人的筆下,客家人被描述成社會邊緣人群。而民間資料則具體生動地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畫卷。
  • 成渝兩地客家文化的那點事
    我國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世界的美洲、澳洲等移民,客觀上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因寫長篇小說《填四川》,我對成渝客家移民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查閱客家移民資料,發現客家移民後代在重慶市榮昌區盤龍鎮和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最多,兩地都有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客家人志遠好動,自東晉「五胡之亂」始,歷經五次大遷徙,成就過不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
  • 美國優先, 移民靠邊! 美國不再是移民天堂了
    近期,對於加州州長特赦有犯罪記錄無證移民的做法,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表示看不下去了。從上任開始,川普在美墨邊境造隔離牆以阻隔非法移民的計劃就一直爭議不斷。如今,川普執政下的美國,對移民已不再敞開懷抱。「西方人和我們華裔文化不同,我們注重孝道,注重父母家人團聚。」川普亞太裔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在洛杉磯的王湉堅決不支持「砍」親屬移民,尤其是父母移民。
  • 湯漳平 | 中原移民與閩臺多元文化之形成
    福建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地區,生活著多種不同的族群,因而有著不同的多元的族群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閩南文化、閩東文化和客家文化三種。臺灣開發過程中,這些不同族群的民眾都跨海參與臺灣的開發,因而閩臺之間有著相似多元的族群文化。那麼這種多元的族群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在歷史上,其相互間又是如何互動的?
  • 巴蜀文化的風格特色,你都知道嗎?
    巴蜀文化是中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員,中華文化其實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宏大的多元一體的格局,而巴蜀文化呢就是這宏大格局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單元,同樣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而巴蜀文化的時間範圍是指巴蜀大地上自古以來所發生、發展起來的文化。是巴蜀文化時空範圍的基本界定。那麼巴蜀文化的風格特色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讓筆者帶領大家一起去領略巴蜀文化的風格特色,感受那巴蜀大地上的濃厚的文化氛圍。
  • 川普延長移民禁令3個月!新移民和工作籤證仍然無法赴美
    川普籤署的行政命令中指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繼續嚴重損害美國人生計。鑑於此,他宣布將2020年12月31日到期的移民與工作籤證禁令延長至2021年3月31日。
  • 林家花園民居:鄰水清代移民文化的見證
    林家花園民居位於鄰水縣西天鄉走馬村,坐西向東,佔地面積約900平方米,呈三合院布局,由正房和左右廂房等組成,川東穿鬥梁架結構,單簷懸山式屋頂,為清中期廣東移民鄰水的林氏族人修建,是四川移民文化的典型建築。2020年1月,林家花園民居由鄰水縣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把巴蜀傳奇講到英國 重慶作家王雨《填四川》英文版發行
    今(6)日,王雨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專訪,講述了這本長篇小說中所描繪的巴蜀大地發生的傳奇故事。湖廣填四川如何進川?王雨說,這僅僅是移民們入巴蜀的一條路線而已,在清代,數百萬移民們從多條水、陸古道進入巴蜀,在此落地生根,綿延後代。自古就與水親近的人們,通過相對陸路較為好走的水路進入巴蜀地區是一個不錯選擇。王雨說,由長江水路入蜀,移民沿著江漢平原,順著長江,穿過三峽,跋山涉水,進入重慶,分流到川西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