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偉平
甘蔗,原產於南亞,秦漢時中國已有種植。唐貞觀年間,印度製糖技術傳入中國,蔗糖由此成為中國重要的農產之一,對國人的飲食結構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四川糖業的興起,始於唐代。唐大曆年間,川北小溪縣的鄒和尚發明了糖霜法,極大地推動了巴蜀糖業的發展。宋時,天下產糖巨郡有五,蜀佔其二,其中「獨遂寧為冠」(宋王灼《糖霜譜》)。川北涪江流域和沱江上遊地帶成為蜀地糖業的中心。到明代,四川糖業日趨衰落,不復當初。特別是明末清初六十多年的社會動蕩,更使糖業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直到康熙年間,移民的到來,才推動了糖業的復興,逐漸重建了川糖名重全國的優勢地位。
明《天工開物》軋糖取漿圖
川糖復興,功系客家
清代有關川糖發展的史料甚少,在僅有的文字和口傳記錄中,糖業重振的歷史往往和閩粵客家移民關聯。在糖業重鎮內江,最早恢復植蔗的是福建汀州府長汀縣的移民曾達一。
康熙五十五年(1716)冬,曾達一「聞蜀地美,奮思遷焉」,遂奉父攜子,遷入內江縣,後於城西南六十裡的梁家壩定居下來,在此「刈穢草,伐惡木,築室於茲」(《(曾)達一祖碑序》)。
傳說,他看到梁家壩氣候土壤與閩地類似,適合種蔗,便於返鄉之際請回兩名「蔗工」在壩上開設糖房。此後,甘蔗種植從梁家壩擴展到內江各地,奠定了內江糖業的基礎。
在長江邊的南溪縣,「父老相傳,明代無有(種植甘蔗),清初粵人遷來者眾,始由故鄉攜種來蜀,百年遞衍,遂為大宗」(民國《南溪縣誌》)。在長寧縣,祖籍福建龍巖州的盧灌圃,於嘉慶年間「率子姓負蔗種往耕,未及數年而甘蔗糖房滿長寧矣,人稱為『盧公蔗』」(《灌圃公家傳》)。
閩粵客家移民在川糖復興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並非偶然。首先,這和明清以來,閩粵地區糖業興盛緊密相關。在廣東,「糖之利甚溥,粵人開糖房者多以致富」(屈大均《廣東新語》)。在福建,「糖產諸郡,泉漳為盛」(王應山《閩大記》),所產之糖,還遠銷海外。臨近泉漳的汀州客家區域,糖業也頗為發達,歷來是各縣的主產之一。先進的種蔗熬糖技術,通過移民的遷徙傳入巴蜀,成為自然而然之事。
其次,清初移民對土地的開發,直接推動了客家移民對糖業的投資。由於客家移民多數於康熙末年進入四川,膏腴之地已為先來的湖廣移民所佔。許多客家移民不得不佃種湖廣人的土地,或是插佔較為貧瘠的山地和壩地。如曾達一所插佔的梁家壩,便是鄧氏家族的「棄地」,雖面積達六百餘畝,而價值不過百兩之數。
在當時的土地開發以「產糧」至上的壓力下,客家人不得不另闢蹊徑,盤活生存資源。乾隆三十八年(1773),簡州知州孫念祖以熬糖與種糧爭利之由,禁止在壩地種蔗熬糖。福建龍巖州移民華兆蕙據理力爭,他認為「壩地所產,惟宜蔗子、花生、菸葉、芋麥、紅花、芸苔、南麥等,非若鄉溝平原以墾田扎水栽秧樹谷」(《華兆蕙公行述》)。官府最終放棄了禁令,為糖業的迅速擴張打開了方便之門。
再次,客家移民的遷徙路徑也推動了四川糖業分布格局的變化。閩粵客家移民多從川東入境,經渝西,沿水、陸兩道向川西、川南擴散。尤其是沱江流域,作為連接成、渝的重要通道,沿河壩區成為了客家人最為集中的聚居地。正是在他們的開發下,沱江流域的糖業生產日益繁盛。
在內江,「沿(沱)江左右,自西向東,尤以藝蔗為務,平日眾夫力作,家輒數十百人,長喙短鍬,幾於刊山湮谷」(《內江縣誌提要》)。在上遊的簡州,「沿河之民,植蔗作糖,州人多以此致富」(乾隆《簡州志》)。直到清代中葉,沱江沿岸的內江、資中、簡陽、富順、資陽、金堂,成為四川最主要的蔗糖產地,從而實現了糖業中心從涪江流域向沱江流域的轉移。
由此可見,川糖復興,客家人功不可沒。而移民與糖業的互生互動,更是對三百年來巴蜀社會變遷的直接反映。
川糖產量分布圖(選自民國三十一年《川糖產銷情況調查》)
以商興糖,利動天下
清代四川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川糖走向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乾隆五年以後,得益於「滇銅」和「黔鉛」的京運,長江水道得到了大規模的疏浚。加之川鹽輸楚的影響,川東的重慶府作為四川物資吞吐載運的「樞紐」,其經濟地位已經和成都「並駕齊驅」。以雙城為核心的經濟網絡雛形已現。大規模的糖業運銷也被納入到了雙城經濟之中。
在糖業內部,按經銷過程的不同,分為了糖房(製糖作坊)、牙行(貿易中介)、運商(批發商)和零售四個行當。其中牙行和運商,是糖業最主要的控制者。清代中葉以後,在內江的茂市、資陽的王二灘、資州的球溪場、富順的牛佛渡和金堂的趙家渡,都形成了成熟的糖業交易市場,大量的牙行和糖棧(囤積糖霜的倉庫)匯集於此,依靠沱江水運,將川糖分銷到成渝兩地。
據民國八年(1919)的調查,當時全川糖業產量已達一百八十六萬擔,位居全國首位(民國《川糖產銷情況調查》)。所產之糖除運銷川內各縣外,還大量出口至甘、陝、滇、黔、鄂、湘等地,其利僅次於川鹽。
內江糖商官氏始祖官耀光畫像 陳偉平 攝
推動川糖業興旺的商人中,閩粵客家商人尤顯突出。在全川糖業最為興旺的內江,鍾、羅、官、王等幾家號稱清代糖商的巨擎,其中的鐘、官兩家都是閩粵客家移民。鍾氏祖籍廣東興寧,始祖鍾榮普於乾隆十九年(1754)入川,於茂市鎮開設糖房,獲利甚巨。官氏祖籍福建永定,始祖官耀光於雍正二年(1724)來川,在內江西街營鐵為生。第三代官溶進入糖業,並赴重慶府開設商號。其侄官立德於嘉慶年間,「佃陳壩新糖房,植木蔗為糖霜」,稱富一時(《立德公傳》)。官溶的另一個侄兒官立原也因業糖而致富,並長期執掌內江縣夫馬局,成為縣內紳士之首。
在資州,糖業巨商陳氏祖籍廣東永安,第三代陳迺升時以糖業起家,在重慶府開設糖號,「渝之賢士大夫皆以義氣多公」。當時的重慶糖務積有陋規,陳迺升利用和巴縣知縣的關係,對重慶糖務進行改革,並「鑄鐵牌立成案,至今尤為業糖務者所嘉賴」(《迺升公傳》)。
資中糖商陳迺升家族修建的追遠祠 陳偉平 攝
此外,資東蘇家場的陳氏家族也是清末資州糖商中的佼佼者。陳氏家族祖籍福建龍巖州,從同治年間起,家族中就有多人從事糖業生產,並在當地糖業市場中佔據了重要席位。
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陳永金,他頭腦精明,曾經營糖霜「利甚豐,故能以資取重鄉裡」。為拓展事業,陳永金考察了四川沿江的渝、嘉、敘、瀘、夔五大口岸,經過權衡,將瀘州作為主要銷場,在此創立「太和春」商號,以糖利購買其他貨物,轉賣資內,產業「驟至巨萬」(《永金公七旬進一壽序》)。
其弟陳永同於光緒六年(1880)「攜資賈於沿江各埠,初購片糖於資中麻柳河,繼購水糖於兩資球溪河、王二溪,而運糧米轉售……數年頗操奇贏」(《永同公壽序》)。後又合夥建立「裕泰生」商號,買賣紅糖,轉售菜油,獲得巨利。繼後,還緊隨形勢,販賣洋糖和開設冰橘坊,逐漸發展成為資內數一數二的大糖商。
在富順的牛佛渡,福建龍巖州移民盧氏所經營的糖業規模最大。該家族於嘉慶年間創立的「天成號」和道光年間創立的「萬興號」,生意遍及川南一帶,所獲達萬金以上。而同為福建龍巖州移民後裔的陳崇哲,也以經營鹽糖等利而起家,在富順一帶號稱巨商。其後裔所創修的福源灝莊園,富麗堂皇,至今仍屹立於世。
在岷江流域的宜賓,糖業也頗為發達,僅次於沱江諸縣之後。縣內糖業分為岷江幫和金江幫,金江幫勢力較強。在金江幫中,由廣東客家人唐氏開辦的「麗華號」糖行最為聞名。
唐氏祖籍廣東長樂,始祖唐宗禧於乾隆初年遷入四川,第三代唐學旺白手興家,在金江邊的柏樹溪場開設了「麗華號」。其子唐應高「囤糖霜,大獲厥利,三十年中買租二千石有奇」(《應高公傳》)。「麗華號」極盛時,在金江兩岸擁有糖房數十間,所產白糖、紅糖大量運銷重慶,獲利倍增。
致富後的唐氏堅持以「詩書傳家,工商兼營」為傳統,廣泛結交文人名士,並培養子弟攻讀科名。得益於此治家理念的薰陶,民國年間,該家族終於孕育出了享譽中外的國學大師唐君毅,將家族的勢力和聲望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清代川糖的興盛,離不開以糖商們的努力拼搏和運籌帷幄,更離不開成渝經濟互動與發展的大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川糖不但實現了全面復興,更奠定了在全國糖業中的領先地位。
川糖客興,文化印記
追溯清代川糖的復興史,可以一窺三百年來巴蜀社會的演變興替。川糖的發展,既展現出清代巴蜀社會演變過程中的移民底色,又體現出在歷史流動中,巴蜀文化強大的吸收、包容和創新能力。這一切,都可以通過川糖史中的客家印記得以展示。
今天我們關注川糖發展史所蘊含的移民文化,不僅僅可以回味成渝雙城經濟發展之歷史悠長,更能從中展望今之雙城經濟發展的未來。
以史為鏡,其興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