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明朝的評價很高,明朝具有錚錚鐵骨,天子守國門,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基本將北方遊牧民族威脅徹底解決!但是,這麼一個強大的王朝,最後的崇禎皇帝崇禎也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崇禎皇帝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然而大明王朝到最後沒有錢了,山窮水盡,需要皇帝緊衣縮食,皇后妃嬪賣嫁妝首飾,依靠大臣捐款。崇禎把皇宮裡上上下下值錢的東西能賣的都賣了,有一次崇禎把宮中萬曆時所儲藏的上等遼參拿到集市上賣掉,換回數萬兩銀子補貼到國用。
到底為什麼大明會沒有錢了呢?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朱元璋的這兩個安排!讓大明沒有了錢糧補充,打仗時間一長就消耗殆盡了。
第一,朱元璋討厭商人無出頭之日。
朱元璋出身低微,從小就遭受士紳的欺壓,所以朱元璋特別討厭商人和地主,認為他們為富不仁,不利於統治穩定。
為此人們還杜撰出一個故事,說明初有個富甲一方的商人沈萬三,幫朱元璋修建城牆,後又拿出錢來犒勞三軍,惹來朱元璋妒忌,而且軍隊是國家立足的根本,沈萬三此舉無疑是想收買軍隊。於是朱元璋要殺了沈萬三,被馬皇后勸阻,把沈萬三流放到了雲南。
而且這個故事還被清人編撰的《明史》收錄,但據明史專家考證,清人編撰的《明史》出於政治目的,其中抹黑明朝的文字隨處可見。而據《吳江縣誌》記載:「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
另外,沈萬三兒子沈榮洪武九年去世,沈榮的墓志銘可以證實沈萬三早在元末就已經去世。而且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才收復雲南,沈萬三如果那時還活著也當是一位百歲老人了,怎麼可能去為朱元璋修城牆犒勞三軍。
所以,實際上沈萬三是個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於元朝,死於元朝。不過沈萬三的後代子孫卻因為捲入藍玉案,幾乎被滿門抄斬。
朱元璋討厭商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年朱元璋爭奪天下的一個勁敵就是盤踞在江蘇東部鹽販子張士誠。張士誠背後有著很多江浙商人的支持,而且在張士誠被朱元璋打敗後,那些江浙商人卻依舊懷念張士誠。進一步加劇了朱元璋對商人的恨,尤其對江浙地區加增很高的賦稅。
因此,做了皇帝後,大力貶低商人地位,規定商人子弟社會地位低,而且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不能穿好的衣服。鼓勵農業生產,對商業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商,對奸商更是嚴加懲處。
第二,朱元璋要求「寸板不許下海」。
朱元璋奪得天下後那些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人並沒有歸順,反而逃到了海外。還有一部分成為了海盜流寇,影響著沿海的安全。所以推行海禁,確保沿海地區的安寧。
同時,朱元璋也是為了抑制商人的海外貿易,阻止大商人和大地主的產生,讓人們安心農作。
朱元璋在大明律中規定「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寸板不許下海」——《明史》卷205之《朱紈傳》
到朱元璋後期的海禁措施越來越嚴厲,後來到了朱棣雖然短暫開放了,但是後面的大明皇帝依舊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組訓繼續海禁。
另外,明朝過於自大,你給我是"進貢",我給你是"恩賜",而且「恩賜」遠遠大於「進貢」。
大明律規定了進京使節團隊的人員數量,大商人才被允許和使節一起進京,把貨物進貢給皇帝。小商人則被允許在邊貿市場或者靠內陸一點的城市賣掉自己的商品。前者的利潤遠高過後者。所以我們在看到韓國古代劇中,朝鮮商人以能夠跟隨使團進貢中國為榮。
一開始實行朝貢,各國還能遵守朝貢規則,但各國看到有利可圖,就逐漸增加來朝貢的人數和次數,並且虛報人數和貨物數量及價格。這讓本來收入不高的大明難以應付。
尤其日本,一個深知海外貿易之利的國家,日本商人特別喜歡冒充使臣團隊前來朝貢,並夾帶大量走私品私下銷售,以獲得利潤。進貢的貢品價格和數量也進行虛報,以討得大明皇帝的歡心和恩賜。
大明官府也不傻,一段時間就發現貓膩,對日本朝貢進行限制,而日本朝廷根本管控不住本國商人。最終發展成了海盜走私,進入倭亂時期,更加堅定了大明海禁的意願。
最後,大明從"禁止私人從事海外貿易"到鞏固政權的需要,最後發展異化成了一種對人思維的禁錮,"海外蠻夷,不足以交",用帶有偏見或敵視的眼光看待外面的世界,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最終讓明朝錯失與世界接軌的機會。
因此,沒有了商業的發展的大明越來越窮!讓大明財政一直很拮据,每年的收入不超過3000萬兩白銀,以至於明末打仗打的都沒錢了,只能讓崇禎「砸鍋賣鐵」的過日子。
可以說大明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中的奇葩,統治中國276年,一共經歷了十六位皇帝,個個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大明朝也成為最有趣的一段歷史,如果想了解大明歷史,我建議讀《明朝那些事兒》。因為眾多明史專家皓首窮經幾十年,寫出來的著作加起來,也不如一本《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力大,培養了無數「明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