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戰役的寒冬,對德軍和蘇軍分別有什麼影響?誰被影響更大?

2020-12-13 騰訊網

在莫斯科反擊戰中,本佔據劣勢的蘇軍藉助冬季的降臨對德軍展開了反擊。此時的戰局對於德軍可謂空前的不利,突如其來的降雪讓本就被劇烈降溫折磨的德軍苦不堪言,現在蘇軍的反擊更是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雖然德軍一潰千裡,然而這場大雪真的就對反擊的蘇軍沒有影響嗎?本就佔據劣勢,缺乏技術兵器的蘇軍,真的能在如此的暴雪中,不受損失行動自如嗎?

一、大雪對德軍的影響

對於這場大雪,德國並非沒有預料。當時的氣象預報雖然不像現在那麼的完全準確,但是也有一些較為準確的預測方式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派出氣象隊前往北極。因為北極的當天的天氣就是歐洲大陸未來一個星期之後的天氣狀況。

而德國人在北極建立了大量的氣象觀測站,並且還派出潛艇對北極的氣候進行觀察,通過上述兩個手段來預報天氣情況。事實上希特勒並非沒有給部隊準備冬裝,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預估到了嚴寒對武器的影響,所以也為部隊配發了防凍機油和防凍液。

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應對零下三十度左右的降溫來準備的,畢竟德國最冷也就零下三十度。而實際情況是,氣溫在短時降低到了零下四十度之下,而在莫斯科以北地區甚至降低到了零下五十度到零下六十度之間。這就造成了德軍在之前的一切努力,全部白費了。

原因在於,德軍很不幸趕上了最後一次小冰河時期的降溫,這次降溫對於德軍幾乎是災難性的。(上一個趕上小冰河時期降溫的是拿破崙,六十萬大軍灰飛煙滅。而歷史上被俄羅斯冬天坑的人,不計其數,唯獨當年蒙古人發現不對立刻撤退,來年春天捲土重來,揍趴了羅斯公國)。

這個情況不僅僅在於士兵要忍受低溫,出現了大量的凍傷人員,對於武器的摧殘也是十分嚴重的。那些原本為了防凍準備的防凍機油和防凍液,反而在低溫下全部結冰。大炮的炮栓、撞針等部件統統被凍住,甚至可能因為低溫而出現脆化碎裂。

坦克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也被徹底凍住,根本無法發動。事實上,這還算是好的,因為實際上有許多火炮都因為低溫,導致炮管出現了裂紋,至於士兵手裡的輕武器和機槍更是率先完蛋。

為了挽救自己的技術兵器,德軍想出了很多非常規辦法——炮兵會把大炮裡的防凍液全部刮掉,為了除掉炮閂上的冰層,炮兵們需要用十字鎬狠力敲打這些炮閂。裝甲兵們則在坦克和裝甲車下生火,以求能夠讓被凍住的部件解凍。在這種狀況,德軍顯然不會有任何能力去抵抗蘇軍的進攻。就算德軍士兵們為了履行的自己的誓言,能盡忠職守,可他們的武器已經罷工。所以面對蘇軍的反攻,德軍無力抵抗一潰千裡。

二、暴雪對蘇軍的影響

事實上,暴雪對蘇軍的影響,在蘇軍反攻的初期,並不是十分嚴重。這主要是蘇軍自身就生活在這裡,對於冬季的抗性很強。相比於德軍,蘇軍更清楚如何在嚴酷的冬季中生存。同時因為後勤補給線較短,所以蘇軍可以快速的從後方的莫斯科獲取所需的補給。

至於冬季作戰本身,蘇聯人也有深刻認識。在經過了冬季戰爭洗禮,付出了八十多萬人戰死凍傷的代價之後,他們用這筆高昂的學費學會了冬季作戰。所以相比於德軍,他們更清楚要如何讓自己的部隊在冬季進行戰鬥。

根據記錄,當時的蘇聯士兵身穿厚重的棉衣棉褲。這種棉衣棉褲是通過將多層棉花壓實,然後將其縫在粗布裡面製成的,而粗布也是多層。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保暖,確保寒風不會穿透棉衣,讓穿戴者失溫。同時蘇軍外面還裹著厚重的大棉襖,最外面還披著一層厚帆布用來隱蔽和擋風。

此時的蘇軍士兵,就好像是一個移動的罐頭人,雖然移動緩慢,但卻極其保暖。考慮到雙方都在齊腰身的雪地裡行動,穿得厚重但不會被凍僵的蘇軍,反而跑的比穿的薄弱隨時可能凍僵的德軍快多了。

但是這是在反攻初期,隨著反攻範圍的擴大,和蘇軍向德軍縱深開始推進,蘇軍的後勤保障狀況開始出現問題。因為隨著攻擊距離的加深,蘇軍漸減遠離了自己的後勤線,許多滑雪營和雪橇分隊以及騎兵從德軍各部隊之間的縫隙穿了過去,對德軍展開了攻擊,後續部隊則對這些德軍部隊進行夾擊。通過吃掉運動中的德軍部隊,蘇軍部隊越走越遠。而運力不足的蘇軍,就有大批的補給來不及送上去,可部隊還在繼續推進中。

這樣就出現了非常惡劣的結果,蘇軍部隊勇敢的突擊對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可他們自己也幾乎和後方失去了聯繫。雖然有厚厚的衣物幫助他們抵抗寒冷,但是口糧的日漸匱乏卻成了一個問題,士兵們開始變得虛弱,營養不良造成的降溫和抵抗力下降導致蘇軍也損失慘重。而暴露在雪地裡的行軍,本身也可能導致部分部隊凍死在戰場上。毫不客氣的說,大雪現在也開始殺傷起蘇軍來了。蘇軍原本可靠的盟友——冬天,現在反過來成了他們的敵人。

三、戰場形式的轉換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雪對於雙方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德軍固然因為大雪損失慘重,必須退出他們在莫斯科周邊地區的進攻陣地。因為這裡不僅缺乏適合防禦的陣地(進攻方自然沒有太多的防禦陣地),同時也缺乏足夠的房屋來抵禦寒冷。

此時德軍的大量的武器被凍結,失去作戰能力,部隊也因為對莫斯科久攻不下和嚴寒天氣造成的士氣打擊,軍心嚴重動蕩,瀕臨崩潰。那麼這樣看,防守莫斯科就成了一個壞選擇,繼續堅持下去可能就會全軍覆沒,所以德軍開始撤退,許多部隊也出現了崩潰,撤退逐漸失去控制,成為了一場潰退。

這個局面對於蘇軍簡直是天賜良機,因為這場大雪拉平了蘇軍反攻的最大劣勢,兵力上的不足。在莫斯科戰役的防禦階段,蘇軍僅有125萬人,德軍卻有180萬,雙方的技術裝備差距更是巨大。在這個階段,蘇軍幾乎是用人命來抵擋德軍的進攻,所以即便得到了遠東方向的增援部隊,蘇軍在反攻階段也只有110萬人。

可這場降溫和大雪則幫了蘇軍,在德軍的技術兵器因為嚴寒失去作用,部隊士氣也出現崩潰時,蘇軍的反擊變得極具威力。德軍只能一潰千裡,瘋狂的向後逃竄,以求能夠避開蘇軍的追擊。逃亡安全的後方。

但是這個情況很快就出現了逆轉,在12月中旬,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被免職,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也被免職,古德裡安也不例外,可以說所有要求撤退的將軍都被免職了。希特勒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為了部隊不撤退。

他很清楚,現在德軍的機動力已經大幅度退步,某個角度上不比1812年的法軍好哪去。如果繼續這樣無止境的撤退,部隊會迅速崩潰。所以說希特勒的選擇很簡單,他寧可讓部隊堅守在原地,通過頑強的戰鬥抵抗住蘇軍的進攻,這樣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而對於蘇軍而言,最壞的情況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儘管六十個以上的德軍師分散在600公裡的戰線上,彼此缺乏支援,裝備彈藥也不充足。但是在希特勒的嚴令之下,他們還是站穩了腳跟。這個時候蘇軍本就不富裕的部隊,就更加難以摧毀這些據點,選擇繞過的話,雖然部隊可以穿過這些德軍據點的縫隙,可是後勤部隊卻必須繞更遠的路,且行動速度進一步下降。這樣一來反倒是蘇軍的攻擊力量被迅速耗盡,難以持久的展開攻擊。大雪在這個時候成了他們最嚴重的敵人,嚴重的遲滯了他們的行動。如果繼續這場無意義的反攻,那麼當德軍從西歐的增援部隊抵達時,他們就將面臨巨大的失敗。

結語

由此可以看出,在莫斯科戰役的反攻階段,降溫和大規模的降雪對於雙方都有嚴重的影響,殘酷的自然環境對雙方均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德軍因此失去了大批技術裝備,部隊士氣和組織也出現了崩潰,在莫斯科周邊地區的德軍開始雪崩式的潰敗。但反過來,在蘇軍的反攻階段,降溫和降雪也導致了蘇軍在反攻階段的後勤問題,並導致了蘇軍的攻勢時間大大縮短,從而失去了殲滅德軍的機會。

由此可見,莫斯科戰役的降雪,不僅僅在殺傷德軍,也對蘇軍造成了嚴重損害。至於降雪所帶來的優勢,自然是相對的,只不過隨著形式的變化,被戰爭雙方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罷了。

相關焦點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頑強抵抗,是推遲莫斯科戰役的重要因素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莫斯科戰役進攻受阻,一些人認為這是德軍統帥部沒有按巴巴羅薩計劃走,推遲進攻時間造成的。實際上,當時蘇軍在斯摩稜斯克也只有70萬剛組建的部隊,德軍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先打基輔呢?消滅了這70萬人,不就可以佔領莫斯科了嗎?
  • 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二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被稱為蘇德戰爭三大轉折點。莫斯科會戰使蘇軍打破了德軍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史達林格勒戰役使戰場形勢發生逆轉,而庫爾斯克戰役更是蘇軍全面轉向大反攻的序幕。那麼,在莫斯科會戰和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德軍都是先贏後輸,而且都離目標只差一步之遙,這是為什麼呢?
  • 莫斯科冬天很冷嗎?為什麼德軍怕冷,蘇軍不怕
    根據德軍大將古德裡安回憶錄《閃擊英雄》裡的說法,1941年德軍向蘇聯發起進攻之前,德國方面原計劃是在8-10個周之內擊敗蘇聯。後來的歷史發展證實了德軍只是異想天開,而標誌著德軍速戰速決計劃破滅的戰役,歷史課本上認為是莫斯科保衛戰。
  • 搶在冬天降臨前攻入莫斯科?德軍冒險的進攻,其實也是無計可施了
    如果說起蘇德戰爭裡,蘇軍在早期的轉折性戰役之一就是莫斯科戰役。當時德軍發動了颱風計劃,目標直指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希望能夠一鼓作氣拿下這個蘇聯的鐵路樞紐,從而取得良好的戰略態勢。然而很不幸,希特勒的戰略構想挺不錯,奈何莫斯科的冬天實在是太冷了,糟糕透了。百萬德軍圍著莫斯科打了好久,卻連莫斯科的城區都沒摸到,而且還遭遇了難得一見的寒冬。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激戰兩個月,逐漸適應閃擊戰法
    02激戰斯摩稜斯克,蘇軍打得慘烈但非常值得斯摩稜斯克戰役有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德軍的進攻通常都是以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作鉗形夾擊攻勢,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下達的命令是沿兩河地區合圍蘇軍,然後佔領奧爾沙、斯摩稜斯克和維捷布斯克,打通一條通往莫斯科的通道。
  • 二戰蘇德戰爭,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基礎
    一方面,受莫斯科戰役的影響,蘇軍在1941年冬季的戰鬥重獲信心。由於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大軍閃擊蘇聯以來,除9月份朱可夫在葉利尼亞獲得一次反擊戰的小勝外,莫斯科戰役的勝利,不僅讓史達林在盟軍面前有了話語權,也使蘇聯軍民重新樹立了打贏衛國戰爭的信心和決心。
  • 高加索戰役為啥失敗?高加索戰役的影響
    首先,德軍從頓河下遊各個登陸場向薩裡斯克等方向進攻。德軍在兩天兩夜內前進達80公裡。德軍各個營區合編,對作戰區統領進行了調整。與此同時,蘇聯方面也進行了積極地防禦和反攻。首要任務是蘇軍要先阻止德軍的繼續佔領,進行頑強的防禦戰鬥,使德軍實力耗損,為蘇軍接下來的戰略進攻奠定基礎。蘇軍最高指揮部為給軍隊補充後備軍隊和物質軍械器材採取了積極地措施。
  • 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但失敗原因不是寒冷,另有蹊蹺
    緊接著,德軍乘勝追擊,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就已經來到莫斯科城下,蘇聯軍民和德國士兵在莫斯科展開了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雖然希特勒和德軍高層都知道蘇聯的寒冬即將來臨,但是他們還是要執行攻佔莫斯科的計劃。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按照希特勒的原定計劃,要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下莫斯科,希特勒想要藉此逼迫史達林坐下來和談,如果此時不能及時攻佔莫斯科,將會前功盡棄。
  • 從諾門罕戰役到衛國戰爭初期,蘇軍戰鬥力為何衰退得如此可怕?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毫無防備的蘇軍一度接連潰敗,一直被德軍推進到莫斯科城下。這段歷史成為二戰中德軍戰鬥力強的充分佐證,看似規模龐大、武器配備先進的蘇軍成了笑柄。要知道,雖然史達林一方面還在迷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可靠度,另一方面,他在暗中也在積極策劃入侵甚至佔領德國。
  • 如果在蘇德戰爭中,德軍佔領了莫斯科,蘇聯還能贏得戰爭勝利嗎?
    李三萬 摘要:眾所周知,1941年底的莫斯科戰役,蘇軍擊退了德軍的攻勢,遏制了德軍從戰爭開始以來一路狂飆突進的囂張勢頭,在整個戰爭中莫斯科戰役無疑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那麼蘇聯還有沒有機會贏得戰爭勝利?
  • 德國真的是因為天氣的原因輸掉莫斯科戰役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了許多經典的戰役,其中的莫斯科保衛戰就是不得不提的一場戰鬥,這個戰鬥的結果就是蘇聯慘勝,德軍失敗。 其實一直有人把德軍失敗的原因歸結於當時蘇聯天氣的突變,那麼到底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為大家詳細的說一下當時的情形。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02閃擊戰打贏莫斯科戰役就能結束蘇德戰爭嗎?提出這個問題是基於德軍統帥部將佔領莫斯科的時間限定在3到5個月,也就是從1941年6月22日戰爭開始,到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結束。但是,即使德軍佔領了莫斯科,也不見得蘇德戰爭就能結束,這一點從史達林和蘇軍的提前準備略見一斑。
  •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蘇軍為何在同一戰場犯同樣錯誤,缺乏創新打法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戰爭爆發後走了很多彎路,尤其是在1941年到1942年間,因為不適應閃擊戰快速進攻和德軍慣用的鉗形攻勢,吃了不少虧。在北線列寧格勒戰場,有這麼一支隊伍,蘇軍第2突擊集團軍,就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兩次都差點全軍覆沒。這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時期,大量德軍在莫斯科被活活凍死,為何不去搶劫蘇聯人?
    想必每個人對莫斯科保衛戰都不陌生!蘇聯軍隊勇敢地殺敵,迫使德國軍隊退卻,在這次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前幾次戰爭中,不管形勢如何惡劣,德國從未失手。同時莫斯科保衛戰也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傳奇。這個戰役也為以後史達林格勒戰役埋下了伏筆。
  • 俄羅斯自由行之11莫斯科之勝利廣場及博羅季諾戰役全景博物館
    12月6日蘇軍開始大規模反攻。1942年1月8日,蘇軍3個方面軍計124 萬多人發起總攻,實施了瑟喬夫卡-維亞濟馬進攻戰役、託羅佩茨-霍爾姆進攻戰役、勒熱夫進攻戰役和博爾霍夫進攻戰役。蘇軍的總攻持續到4月 20日,向西推進100~350千米,收復了莫斯科州、加裡寧州、圖拉州和梁贊州等。在此戰中,德軍損失50萬人,其中凍死凍傷10萬餘人,損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各種車輛1.5萬輛。
  • 假如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是蘇軍慘敗,後果將有多嚴重?
    與此同時在烏克蘭境內,德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在友軍第17和第6兩個集團軍的支持下,對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發起猛烈衝擊。並成功圍殲了在那裡組織防禦的蘇南方方面軍的第9、第57集團軍、西南方面軍的第6集團軍和博布金戰役集群,戰鬥結束後,德國士兵光俘虜的蘇軍都有25萬人。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潰敗,曼斯坦因用一場什麼勝仗,止住頹勢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全線潰敗。但德國元首曼斯坦恩阻止了一場大戰,戰勝了蘇軍,止住了德軍潰敗的態勢。這場對整個二戰具有重要意義的大戰叫什麼名字呢?曼斯坦因在潰敗的情況下,是如何轉敗為勝的呢?
  • 為何說莫斯科一役德軍必敗?外表光鮮的百戰精銳,其實被嚴重高估
    莫斯科戰役的經過想必無需贅述,不少資料對此都有提及:1941年10月,精銳的德國裝甲軍團成功突破拱衛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防線,如此一來,蘇聯首都就徹底暴露在了德軍兵鋒之下。這段歷史甚至被演繹成了「莫斯科遠郊的德軍已能夠遠遠看到克裡姆林宮的圓頂」,而在戰役初期的首輪較量中,德軍一口就吃掉了蘇軍一個裝備精良、兵員齊整的軍。
  • 蘇軍解放羅馬尼亞:陣亡萬餘人殲滅20萬德軍
    為了迫使羅馬尼亞退出法西斯陣營,並阻止德軍繼續利用當地至關重要的普羅耶什蒂油田,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決心發起一場規模空前的進攻戰役。  戰前形勢  1944年春,蘇聯烏克蘭第2、3方面軍分別從北部和東北部抵達羅馬尼亞邊境,其中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從北面沿喀爾巴阡山與德軍接觸,託爾布欣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3方面軍與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隊隔德涅斯特河對峙。為了保住對羅馬尼亞油田的控制,希特勒從西線抽調部隊加強駐羅馬尼亞德軍的實力。
  •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德坦克之比2200VS1700,蘇軍為何被包了餃子?
    在二戰蘇德戰場上,蘇軍被德軍成功合圍的戰役一共有兩次,一次是德軍閃擊蘇聯開始時的明斯克戰役,一次是緊隨其後的基輔戰役。這兩次戰役,德軍的裝甲集群快速機動功不可沒。可是,如果說基輔戰役的失利是由史達林主觀不準撤退原因擔責的話,那第一次明斯克戰鬥中,蘇軍佔有2200輛坦克對德軍1700輛坦克的優勢,為何還是被德軍包了餃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