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但失敗原因不是寒冷,另有蹊蹺

2020-12-10 騰訊網

1941年的初冬季節,在寒冷的蘇聯境內有大量德國機械化部隊從西向東挺進,此時的蘇聯被德國軍隊追得節節敗退,心高氣傲的德軍預計很快就會戰勝蘇聯,卻不知滅頂之災正在等著他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是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德國的軍隊也是現代化程度很高的軍隊,德軍需要的武器裝備和鞋靴衣帽都是在工廠中大規模生產完成的。

正是由於德國軍隊的機械化程度很高,所以在二戰初期,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很快佔領不少國家,這讓德軍的狼子野心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1941年,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爆發,在戰爭初期,德軍依舊憑藉著超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橫掃蘇聯在歐洲國土上的四百多萬軍隊。緊接著,德軍乘勝追擊,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就已經來到莫斯科城下,蘇聯軍民和德國士兵在莫斯科展開了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

準確地說,德國軍隊進攻蘇聯時出現大面積凍死的情況僅僅是在「莫斯科保衛戰」,在其他的戰役中極少出現這樣的現象。

德軍在明知蘇聯冬天寒冷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強行進攻蘇聯?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說一下德國對於軍隊禦寒裝備的物資保障情況。

雖然德國在緯度上並沒有蘇聯那麼高,但是德國也是有冬天的,當時德國的最低氣溫大概在零下十度,因此德軍士兵也是需要配備禦寒裝備的,德國的工廠是具備大批量生產禦寒裝備能力的,其中德軍曾經生產過一種被稱為「43型冬裝」,它帶有很大的防風帽,甚至可以罩住整個頭部。

德國人是非常嚴謹的,即使是從現在的德國人身上也可以看到這種嚴謹性,當時德軍對蘇聯發起戰爭也是經過詳細計劃的,其中就包括了軍隊進攻蘇聯時如何保障後勤以及抵禦寒冷的問題。

在德國出兵進攻蘇聯之前,由於義大利的原因,德國先是派兵攻擊巴爾幹半島,這樣就比原定進攻蘇聯的時間推遲了幾個月。

在對蘇聯的戰爭中,希特勒和德軍高層之間產生分歧,德軍高層將領認為應該揮師直逼莫斯科,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和目的。但是希特勒不這樣覺得,他認為蘇聯的國土面積太大,戰略縱深會讓德軍處於孤軍深入的危險之中,因此希特勒主張先拿下烏克蘭之後再攻取莫斯科。

德軍在烏克蘭的基輔一直戰鬥到1941年的9月份,此時德軍開始轉而全力攻取蘇聯。雖然希特勒和德軍高層都知道蘇聯的寒冬即將來臨,但是他們還是要執行攻佔莫斯科的計劃。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按照希特勒的原定計劃,要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下莫斯科,希特勒想要藉此逼迫史達林坐下來和談,如果此時不能及時攻佔莫斯科,將會前功盡棄。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德國對蘇聯的前期戰爭中實在是摧枯拉朽,雖然當時蘇聯的天氣已經轉涼,但還可以接受,德軍將領相信德軍一定能夠在11月中旬佔領莫斯科。

德國當時在莫斯科戰役中前後共投入了170萬人,這已經遠超德軍最初預算的110萬人,在蘇聯方面,蘇聯開啟全民抗戰模式,所有人都來參與防禦工事的構建,在蘇聯軍民的抵禦之下,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停滯不前。

對於蘇聯的寒冷天氣,德國在本土的工廠生產了大量的棉服棉被、手套皮靴、防凍液和槍械潤滑油,除此之外,德軍在攻佔蘇聯的城市之後,也會將原有的工廠用來生產防寒物資,所以對於德軍來說,防寒物資一直都是充足的。

既然德軍有充足的後勤物資,為什麼還會出現大面積凍死士兵的情況呢?

這是因為德軍開始進攻蘇聯之後,為了實現寒冬到來之前拿下莫斯科,德軍優先保障將槍枝彈藥運送的蘇聯前線。不過德軍很快便發現了問題,後勤物資的運輸出現很大困難。

德軍在蘇聯戰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運輸難題,首先是蘇聯的領土面積非常大,導致戰線拉扯非常長,運輸距離和難度增加不少。

其次是蘇聯的公路基礎設施很落後。當時的西歐地區已經在普及柏油馬路,尤其是德國已經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為德國在歐洲地區作戰提供堅強的後勤保障。

反觀蘇聯的公路很多都是原始土地道路,一旦遇到下雨天氣,德軍的物資運輸隊經常深陷泥潭,行動遲緩。另一方面,蘇聯軍隊在撤退時將鐵軌全部拆除,根本沒有鐵路運輸的可能性。此外,德軍的運輸線還時常會受到蘇軍小股部隊的襲擊,更加降低了後勤物資的運送速度。

因此德軍是有物資,卻運不到前線。

有人說德軍之所以敗給蘇聯是因為寒冷,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天氣寒冷只能算是德軍戰敗的重要原因,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在1941年冬季的蘇聯還並不算太冷,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在剛入冬的時候,蘇聯的氣溫還沒有低到零下十度,此時德軍身上的禦寒裝備完全能夠應付。

到了1941年的12月底,莫斯科的氣溫才開始出現突然下降,最低的時候達到零下三四十度,這樣的溫度在莫斯科的歷史上都是少有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是穿著禦寒衣服也會被凍死,氣溫對於德軍和蘇軍是公平的,甚至蘇聯士兵凍死的人數更多,因為蘇聯士兵的後勤保障還不如德軍。

按照官方公布的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由防禦轉入進攻階段是在1941年12月5日,也就是說,在1941年極端寒冷天氣到來之前,德軍已經由勝勢轉為劣勢,所以德軍真正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寒冷。

為什麼德軍士兵沒有燃燒樹木來取暖?

有人說蘇聯軍隊在撤退時實行「堅壁清野」戰術,德軍沒有樹木可以砍伐,這種說法純屬是無稽之談。蘇聯的樹木數量多到驚人,根本不可能砍伐做到堅壁清野。

德軍士兵沒有燃燒樹木來取暖的最主要原因是命更重要。在戰場上如果用燃燒樹木的方法來取暖,非常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很容易遭到敵人打擊,所以德不會燃燒樹木來取暖。

相關焦點

  • 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
    為何德軍在寒冬中不砍伐蘇聯廣袤的森林,之後燒掉取暖呢?二、樹木潮溼,不易點燃在蘇聯的冬天大雪飛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有時候蘇聯的大雪能夠沒過人的膝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樹木可供採伐,可是卻很難點燃。我們知道想讓木頭燃燒起來需要有條件,要達到他的著火點,那麼就需要足夠的助燃物。在莫斯科城下的德軍數量極其龐大,哪裡有如此之多的乾柴讓他們引燃樹木呢?
  • 二戰期間,蘇德大戰,德軍被凍死幾萬人,為什麼不燒樹木取暖?
    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有很多人說,在蘇聯和德國這場戰役中,因為天氣原因導致德軍戰敗,其實,我認為這件事不能這樣說,天氣原因雖然對於德軍戰敗有直接影響,但絕對不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 德軍在莫斯科凍死了那麼多士兵,為何堅持不去搶蘇聯人的衣服?
    由於跨越英吉利海峽直接攻擊英國本土難度較大,希特勒決定先向東進攻佔蘇聯,但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納粹德國在蘇聯的土地上遭遇了嚴酷的寒冬,在莫斯科凍死了那麼多的士兵。
  • 二戰時期,大量德軍在莫斯科被活活凍死,為何不去搶劫蘇聯人?
    想必每個人對莫斯科保衛戰都不陌生!蘇聯軍隊勇敢地殺敵,迫使德國軍隊退卻,在這次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前幾次戰爭中,不管形勢如何惡劣,德國從未失手。同時莫斯科保衛戰也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傳奇。這個戰役也為以後史達林格勒戰役埋下了伏筆。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凍傷幾十萬,為什麼不去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上個世紀隨著德軍進攻波蘭二戰正式爆發,希特勒通過閃電戰迅速將西歐大陸佔為己有,就連法國也被所佔領,在法國被德軍佔領之後,西歐就只剩下了英國還在頑強抵抗,而這時候德國並沒有打算進攻蘇聯。在進攻英國失利之後德國明白了英國無法在短時間內攻佔下,所以為了能夠繼續發動戰爭,德國必須要迅速佔領蘇聯,只有在獲得了蘇聯的油氣資源之後,德國才能將戰爭進行到底,因此德國向蘇聯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德軍的閃電戰的確讓蘇聯損失慘重,德軍也在對蘇聯的進攻中佔領了蘇聯大片國土,不過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最後好事破產了。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幾十萬,為何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剛開始德軍確實勢不可擋,莫斯科保衛戰更讓希特勒堅信,三個月打下蘇聯輕而易舉,但是最終結果卻是大敗而歸,主要原因是天氣極寒,士兵被凍死,可是有人就要說了,眼看著要凍死,為什麼德國士兵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一大批,他們為什麼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德國很快就向其他歐洲國家發動了進攻,其中就包括英國和法國,在短時間之內德國就佔領了西歐,法國投降,英國被迫退回英吉利海峽另一側的本土,繼續與德國周旋。佔領西歐之後,德國沒有成功攻佔英國,所以這時希特勒就將下一個目標瞄準了蘇聯,不過最後德國和拿破崙一樣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下遭遇滑鐵盧,德國士兵僅僅在莫斯科就凍死了大批,那麼為何在那麼嚴寒的情況下德軍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呢?
  • 蘇聯零下40度的天氣,德軍身上穿的什麼?最終凍死十幾萬人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是以摧枯拉朽的勢頭推進,將蘇軍逼迫防守在莫斯科,在此情況下,1941年史達林冒著可能被轟炸的風險,在紅場舉行了一次獨具風格的閱兵式,藉此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也許是上帝眷顧這片土地,當蘇聯士兵從紅場出發奔赴前線的時候,天公作美下起了大雪。
  •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時,前線氣溫零下40度,德軍還穿著秋褲作戰
    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時,充滿了希特勒個人精神中濃厚的賭徒心理,他在戰前並不是沒有擔憂蘇聯的冬天,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但他一意孤行,夢想通過閃電戰提早結束戰鬥,然後在冬季將領地固守,這樣整個蘇聯的精華區域都將淪陷,那些組織起來的軍隊要麼投降,要麼在遠東等待來年春天,要麼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
  • 蘇德大戰,德軍在莫斯科凍死了幾十萬,為何不搶蘇軍的衣服?
    眼看就要支撐不住的時候,蘇聯人還是團結一心,咬牙撐了下來,最終反敗為勝,獲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為什麼蘇聯在戰爭前期敗得這麼慘的情況下,最後還能反敗為勝呢?雖然蘇聯軍民努力衛國、同仇敵愾是主要因素,但不得不承認,天氣幫了蘇聯很大的忙,準備不足的德軍陷入了蘇聯天寒地凍的泥潭,痛失好局。據統計,德軍光在莫斯科地區凍死的人數就達數十萬人。
  • 二戰時期的聖誕節;德軍士兵與蘇聯兒童一起慶祝聖誕節
    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了整個西歐大陸,德國和蘇聯瓜分了波蘭。為了慶祝這一巨大勝利,希特勒和史達林互相致電慶祝。希特勒的賀電是:祝您個人幸福,祝友好的蘇聯各族人民繁榮富強。史達林的賀電是:德蘇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有一切理由萬古長青。圖為1940年12月24日,希特勒在視察海岸防線以後與工人們共度平安夜。聖誕節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幾個節日之一,戰爭時期也是如此。
  • 二戰中德軍焚屍爐,只因希特勒錯用一人,投降蘇聯
    據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後,最高興的不是山本五十六,而是邱吉爾,連議會都不開,直接在家裡辦趴體,開香檳,跳豔舞。不過,如果沒有史達林格勒會戰,估計同盟國集團也會耗不住。因此,把史達林格勒會戰作為二戰的轉折點也很有道理。史達林格勒戰役外號叫「絞肉機」,德蘇共傷亡了200萬人,是二戰最慘烈,死亡人數最多,德軍最失敗的一次戰役,可以說希特勒一戰失天下。
  • 為什麼德軍怕冷,蘇軍不怕
    他們認為,蘇聯人因為常年生活在高緯度地區,所以不畏懼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而德國兵因為客場作戰,所以才懼怕寒冷。其實這並不科學,固然常年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對寒冷的適應能力更強一些,但人類畢竟都是血肉之軀,極寒的溫度對任何人都是艱難的考驗。或許在-10℃的氣候下蘇聯人更適應一些,但是到了-30℃,不穿衣服的人都會被凍死,不論蘇德。
  • 如果在蘇德戰爭中,德軍佔領了莫斯科,蘇聯還能贏得戰爭勝利嗎?
    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那麼蘇聯還有沒有機會贏得戰爭勝利? 討論這個話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納粹德國為了鼓動民意,深挖國家潛力,採用的極右思潮可不是鼓動民族主義,而是種族主義!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反共,另一個就是種族淨化。
  • 史達林格勒戰役,橫掃歐洲的德軍慘遭失敗,原因值得深思
    史達林格勒原名察裡津,為了紀念史達林在1919年俄國內戰中奪回該地的功績而命名。史達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遊的西岸。實際上,對於德國軍隊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絕佳的進攻地點。
  • 莫斯科戰役的寒冬,對德軍和蘇軍分別有什麼影響?誰被影響更大?
    這就造成了德軍在之前的一切努力,全部白費了。 原因在於,德軍很不幸趕上了最後一次小冰河時期的降溫,這次降溫對於德軍幾乎是災難性的。(上一個趕上小冰河時期降溫的是拿破崙,六十萬大軍灰飛煙滅。而歷史上被俄羅斯冬天坑的人,不計其數,唯獨當年蒙古人發現不對立刻撤退,來年春天捲土重來,揍趴了羅斯公國)。
  • 二戰蘇德戰場,為何大批的德國軍隊凍死,沒準備過冬的衣服嗎?
    最終這一場戰爭以德國的失敗告終,而德國失敗的原因,除了蘇聯人民的英勇抗戰之外,就連大自然都在幫助蘇聯。戰爭的一開始,也確實像德國所想的一樣,蘇聯軍隊節節敗退,到了9月德軍已經打入了莫斯科城下,11月就已經佔領了蘇聯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些土地包括了蘇聯近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業基地。
  • 德軍在二戰時為何穿著單衣打蘇聯?義大利該來背這個「鍋」
    1941年6月,二戰也已經進行了3年左右,因為在英國的作戰並不是很順利,德國轉頭開始進攻蘇聯,根本沒在意之前和蘇聯籤訂的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在猝不及防之下也是節節潰敗損失慘重。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個月,德國就兵臨莫斯科了,莫斯科保衛戰對蘇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如果首都丟了那蘇聯就真的是退無可退了。
  • 華沙起義失敗,主要原因在于波蘭自己過於冒險,並非蘇聯見死不救
    不過這場起義在經過63天的戰鬥以後,最終以失敗告終。波蘭地下抵抗組織損失慘重,有1.8萬抵抗組織士兵和25萬平民死亡,華沙也幾乎被夷為平地。波蘭和西方國家經常把華沙起義失敗歸咎於蘇軍見死不救。不過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蘇軍並未真的見死不救,華沙起義失敗主要還是因為這本來就是一次冒險,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在蘇軍抵達柏林城前,德軍儘可能地毀壞了柏林城外所有的可用資源。而柏林城內保障人民基礎生活的設施,也被德軍毀滅了大半。那麼,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為什麼還要實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麼目的呢?在很多人看來,希特勒此舉是想和蘇聯同歸於盡,是一種氣急敗壞之下的不理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