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蘇德戰爭中,德軍佔領了莫斯科,蘇聯還能贏得戰爭勝利嗎?

2020-12-12 騰訊網

李三萬

摘要:眾所周知,1941年底的莫斯科戰役,蘇軍擊退了德軍的攻勢,遏制了德軍從戰爭開始以來一路狂飆突進的囂張勢頭,在整個戰爭中莫斯科戰役無疑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那麼蘇聯還有沒有機會贏得戰爭勝利?

眾所周知,1941年底的莫斯科戰役,蘇軍擊退了德軍的攻勢,遏制了德軍從戰爭開始以來一路狂飆突進的囂張勢頭,在整個戰爭中莫斯科戰役無疑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那麼蘇聯還有沒有機會贏得戰爭勝利?

討論這個話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納粹德國為了鼓動民意,深挖國家潛力,採用的極右思潮可不是鼓動民族主義,而是種族主義!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反共,另一個就是種族淨化。在希特勒構建的未來世界裡,蘇聯人口主體的斯拉夫人都是和猶太人一樣的劣等民族,都需要被滅絕,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德國佔領莫斯科,甚至佔領了蘇聯全境,都不意味著戰爭結束。德國對蘇聯的佔領與對法國、捷克這些國家的佔領不一樣,包括計劃中對英國的佔領,那些國家的人民,是可以作為比日耳曼民族低等但還可以被留下,為德國服務,但斯拉夫人不可以,是納粹眼中必須全部消滅的最劣等種族!歷史上德國佔領烏克蘭,烏克蘭人原本是把他們當成解放者的,正是因為德國的這種種族政策,把烏克蘭人最終推向了對手陣營,使得烏克蘭變成了烽煙遍地的大遊擊區,讓德軍自己頭疼不已。

那麼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蘇聯除了死亡與戰鬥,沒有別的選擇,他們會選哪個?如果只是莫斯科被佔領,蘇聯人依然不可能屈服,歷史上面對拿破崙大軍的入侵,俄羅斯人就幹過火燒莫斯科的事,而且二戰開始之前,蘇聯人也不是沒有做戰爭準備,工業設備都已經有計劃地向更縱深的烏拉爾地區轉移,在烏拉爾地區。戰爭開始後更是加快了這一工業化大轉移的步伐,甚至先安裝機器設備,等機器開起來生產了,才開始為已開動的機器修建廠房!

蘇聯在戰前也對年輕人進行過基礎的軍事訓練,光是面對所有人開放的航空俱樂部,就已經培訓出二十萬有一定飛行經驗的年輕人,否則後來蘇聯的天空被那麼多德國王牌飛行員統治著,怎麼蘇聯還不斷會有新的飛機和飛行員?而且史達林堅持留在莫斯科不肯轉移,還在紅場進行了大閱兵,極大鼓舞了蘇聯人民的士氣。

但是,相信我,莫斯科如果真的到了需要再燒一遍的時候,史達林也是會轉移的!因為事實上後方備用的指揮部也已經開啟使用。莫斯科陷落,就是蘇聯又失陷一座重要城市而已,戰術層面確實也會有外援需要繞過更遠的路,莫斯科作為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失陷對作戰物資人員轉運也會有很大影響,但在戰略上,不會對戰爭的結局有什麼大影響。

有些人認為莫斯科的失陷,會刺激日本出兵,在蘇聯背後捅一刀,和德國一起分一杯羹。我不知道這種想法是怎麼出來的?我的軍事常識告訴我,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後勤水平,即使蘇聯將遠東地區的部隊全部抽調一空,完全不做防禦,日軍能怎麼捅蘇聯一刀?這個方向上,蘇聯就是放任日軍進軍,日軍大部隊需要穿越遼闊而荒涼的遠東地區、穿越新西伯利亞地區、穿越西伯利亞地區,然後還要翻越烏拉爾山脈,才能對蘇聯捅上那一刀,恕我直言,以二戰日本陸軍馬糞的後勤能力,要做到這點,那他們不是人,是神!

歷史上為什麼德國軍隊頓兵莫斯科城下?就是軍事擴張已到極限,前線的後勤保障,從後方補給上來的主要是彈藥,人員都已經無法補充,被服的補給更是遙遙無期,還好有從蘇聯繳獲的油料能夠供給部隊。南線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失敗,德軍就是輸在後勤在哪個方向被徹底拖垮,這種情況下,德國即使最後再硬撐一口氣,南邊攻下史達林格勒,北面攻下莫斯科,那也同樣會被拖得精疲力盡,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穩定戰線,休整部隊,而不是繼續東進,這與德國軍隊的戰鬥力無關,而是和後勤保障有關。蘇聯一方面烏拉爾地區的工業基礎仍在,一方面美國也還有足夠的產能扶持,所以反攻還是會如期到來!

不過德軍二戰三大名將之一的曼施坦因認為,如果德軍佔領了莫斯科,蘇聯的衛國戰爭很可能失敗,就算是最後蘇聯不被德國滅掉,也會被打成「殘廢」。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分析得出的結論。

列寧格勒-莫斯科-史達林格勒,這三點構成的一線其實就是衛國戰爭中蘇聯不能丟失的最後防線。

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將重兵集團囤積在國境線,結果遭到德軍裝甲部隊的閃擊,直接被打穿,導致衛國戰爭第一階段蘇聯損失了大量的部隊和武器裝備,僅在基輔戰役中蘇軍被俘就超過65萬人。

假如蘇聯不能守住第二道防線,再次出現像戰爭初期那樣的慘敗,那麼即便蘇聯佔據人力和地理優勢,也很難承受這樣的損失,衛國戰爭真的就可能走向失敗。而蘇聯的第二道防線其實就是列寧格勒-莫斯科-史達林格勒一線,這可以說是蘇聯的底線。

這道防線一旦被突破,背後就是烏拉爾工業區,蘇聯將大量工業搬遷到這一地區,一旦最後防線突破後,德國人的裝甲部隊可以直接攻入蘇聯最後的核心區域。而且史達林格勒南部地區,是蘇聯的糧食、石油、煤炭產地,是重要的戰略物資產地。後來希特勒發動史達林格勒戰役,目的就是攻佔史達林格勒,進而控制這一片戰略物資產地。

所以,蘇聯的這道最後防線對於國運,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條北起列寧格勒波羅的海,南到史達林格勒直達裏海的防線,整個防線最重要的支撐點就是莫斯科。莫斯科作為南北交通的樞紐,有鐵路和公路橫貫其中,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的背後就是伏爾加河,通過這條大河,蘇聯人可以隨心所欲調動自己的部隊,後來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就是靠著一個河灘碼頭作為最後支撐點,蘇軍源源不斷的將增援部隊輸送到正在拼死爭奪的史達林格勒,最終守住了史達林格勒。

按照曼施坦因的說法,蘇聯人之所以可以在1942年到1943年這一年中屢戰屢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莫斯科的交通樞紐作用,他在《失去的勝利》中總結這一點,他認為德國在1941年沒有全力拿下莫斯科,當時為了包圍基輔的蘇軍,德軍從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抽調部分部隊南下配合作戰,這是導致莫斯科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巨大的失誤,這個失誤直接導致後來的列寧格勒和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聯人可以將自己的戰略預備隊南北調動,到處「補漏」。

曼施坦因認為,假如1941年拿下了莫斯科,那麼就等於將蘇聯南北交通的命脈攔腰切斷,這對於蘇聯絕對將是致命的。而且失去莫斯科還意味著徹底丟掉蘇聯第二道防線,丟掉第二道防線則失去南方戰略物資基地,失去烏拉爾工業區的屏障,失去這些以後,蘇聯就是不投降,也基本上就殘廢了。

從政治角度看,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是紅色政權的象徵,是當時全世界共產黨心目中的聖地。這個地方一旦被攻破,巨大的象徵意義將極大鼓舞納粹德國,而重創蘇聯和共產國際。一旦丟掉莫斯科,則蘇軍的士氣將會遭到極其沉重的打擊,到時候蘇聯境內的各加盟共和國都會產生動搖,整個蘇聯就會有土崩瓦解的危險。從某種程度上說,政治上的失敗對於蘇共來說其實比軍事上的失敗更加致命。

或許有人會拿國民政府失掉首都南京,但是西遷繼續抗戰為例進行反駁,但其實當時兩個國家沒有可比性。對中國來說,南京就是一個大城市,在經濟上甚至都不如上海,何況退往大西南,四川是產糧區,而且還能通過滇緬公路得到國際援助,和蘇聯失去莫斯科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曼施坦因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按照當時德軍的規模,即使僥倖攻佔了莫斯科,也很難擋住蘇軍接下來的反撲,所以最終德軍的戰敗還是難以避免。如果是按照戰後德軍將領假設的那樣,不打基輔戰役直接進攻莫斯科,那麼德軍可能會敗得更慘。

在二戰結束以後,很多德軍將領在回憶錄中都提到沒能在1941年攻佔莫斯科,是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莫斯科不僅是蘇聯的政治中心,而且是鐵路、公路的交通樞紐。如果德軍能攻佔莫斯科,那麼無論是從政治還是軍事上來說,對蘇聯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然而歷史上德軍莫斯科戰役的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德軍經過前期戰鬥以後,部隊損失很大,而隨著戰線拉長,後勤補給越來越困難。兵員損失得不到補充,導致前線兵力不足。

加上蘇軍已經在莫斯科一線組織了維亞濟馬防線、莫扎伊斯克防線和環繞莫斯科的防線,德軍在外圍戰鬥中裝甲部隊再次遭到慘重損失。因此當12月6日蘇軍發起反擊時,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很多裝甲師可用的坦克只有個位數了,像第6裝甲師就只有10輛坦克可用。因此在蘇軍發起反擊時,德軍裝甲部隊已經無法組織起像樣的反擊。

可想而知,這樣的德軍即使僥倖攻入莫斯科,也依然無法面對蘇軍的反攻,必然是以失敗告終。

當然,戰後德軍一些將領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兵力不足的原因歸咎於希特勒抽調部分兵力南下參加基輔作戰所致。但是如果真的這樣,估計德軍敗得更慘。

因為如果不進行基輔作戰,那麼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確實可以更充足。然而在基輔戰役前,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之間的結合部因為遭到蘇軍第5集團軍的頑強抵抗,進展緩慢,導致中央集團軍群的右翼戰線長達500公裡。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繼續向莫斯科挺進,那麼還需要再推進400公裡,其右翼將拉長到900公裡,加上左翼戰線的500公裡和300公裡的正面,中央集團軍群所要面對的戰線將超過1600公裡。按照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顯然不可能維持這麼長的一個戰線。更何況在其右翼除了蘇軍的西南方面軍之外,還有南方方面軍等部隊。雖然這些蘇軍的裝備有所不足,但是兵力龐大,一旦向中央集團軍群薄弱的右翼發起進攻,德軍極可能會遭到滅頂之災,恐怕自身都會遭到合圍,更別說佔領莫斯科了。

所以很明顯,蘇聯的國土過於遼闊,而德軍兵力有限,無論作何選擇都會面臨兵力不足的窘境,無法在保證奪取莫斯科的同時保證其他戰線也取得相應的進展,因此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進展。即便攻佔了莫斯科,也會因兩翼進展跟不上而在中央方向出現巨大的突出部,一旦蘇軍展開反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還有必須看到,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就將蘇聯納入《租借法案》援助範圍,給予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從飛機坦克大炮等武器,再到航空汽油橡膠鋼材鋁材等戰略原料,以及卡車火車頭甚至糧食衣服鞋帽,不但緩解了蘇聯因為戰爭中的損失而出現的物質匱乏,同時也幫助蘇聯能夠節省下生產這些物資的大量工人,將他們編入軍隊投入戰場,保證了兵員的迅速補充。而德軍在戰爭中的損失,儘管遠遠小於蘇聯,但卻得不到及時補充。德國實際要面對的是美蘇兩國,總體實力差距巨大,而且蘇德戰爭開始後的半年,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更是直接參戰,即便沒有立即開始在西歐登陸,但也開始對德國本土進行轟炸,直接牽制了德國空軍的大量兵力。德國同時面對東線蘇聯和西線的美英盟軍,最終的失敗就已經註定難以避免。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雖然蘇德戰爭已經過去了那麼長時間,但閃擊戰的話題一直經久不衰,原因就是德國進攻蘇聯時,前期打得順風順水,卻在莫斯科戰役中遭遇瓶頸。是閃擊戰不適合攻城作戰,還是蘇軍找到了戰勝閃擊戰的辦法?實際上,這裡面存在一個閃擊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的問題。01閃擊戰適合在什麼樣的戰場環境下作戰?
  •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為何能迅速恢復戰鬥力?兵力集中單打一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以後,圍繞德國該不該繼續向東擴大戰爭的問題,一直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見好就收,在佔領波蘭和法國等西歐國家以後,把主要精力用在進攻英倫三島上,戰局可能對德國還有利;另外一些人認為,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史達林也可能要進攻德國,只要希特勒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前不再主動進攻,穩住既有戰線,德國就能獲得戰爭主動權。
  • 二戰時期,大量德軍在莫斯科被活活凍死,為何不去搶劫蘇聯人?
    想必每個人對莫斯科保衛戰都不陌生!蘇聯軍隊勇敢地殺敵,迫使德國軍隊退卻,在這次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前幾次戰爭中,不管形勢如何惡劣,德國從未失手。同時莫斯科保衛戰也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傳奇。這個戰役也為以後史達林格勒戰役埋下了伏筆。
  • 如果蘇聯丟了莫斯科,史達林還能退到西伯利亞,並反敗為勝嗎?
    二戰時期人類的戰爭已經進入到了現代化戰爭的時代,能夠有足夠的工業生產出足夠的裝備,對於軍隊的戰鬥力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按照蘇聯當時的規劃來說,其工業基本都集中在了烏拉爾山以西的地區,一旦莫斯科被攻佔,那麼整個烏拉爾山以西地區就基本會被德軍佔領,在失去了工業的情況下,面對著強大的德國法西斯,再多的血肉之軀也是白搭了。
  • 二戰蘇德戰爭,刻赤半島和哈爾科夫之戰,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打基礎
    發生於1942年6月28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但是,德軍為什麼要打這樣一場戰役,戰場重心又為何從中線重新轉移到南線?本來,蘇德雙方都在為1942年春季第二次莫斯科會戰做充分準備,為什麼戰鬥最終卻在史達林格勒發生了呢?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凍傷幾十萬,為什麼不去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上個世紀隨著德軍進攻波蘭二戰正式爆發,希特勒通過閃電戰迅速將西歐大陸佔為己有,就連法國也被所佔領,在法國被德軍佔領之後,西歐就只剩下了英國還在頑強抵抗,而這時候德國並沒有打算進攻蘇聯。在進攻英國失利之後德國明白了英國無法在短時間內攻佔下,所以為了能夠繼續發動戰爭,德國必須要迅速佔領蘇聯,只有在獲得了蘇聯的油氣資源之後,德國才能將戰爭進行到底,因此德國向蘇聯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德軍的閃電戰的確讓蘇聯損失慘重,德軍也在對蘇聯的進攻中佔領了蘇聯大片國土,不過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最後好事破產了。
  • 為何蘇德戰爭前期蘇聯一潰千裡?
    僅僅18天時間,德軍便突入蘇聯境內超過600公裡。到9月底莫斯科戰役發起前,蘇聯超過15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淪陷,1/4的人口陷入敵手,軍隊損失更是超過300萬,蘇聯走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關頭。
  • 二戰蘇德戰場,為抵禦納粹德軍,蘇聯1.8億人口死傷6000萬
    面對納粹德軍的突然進攻,蘇軍損失慘重,開戰僅18天,德軍就突入蘇聯境內600公裡,消滅蘇軍1200多架戰機,其中800多架戰機還沒起飛就被炸毀,蘇軍數百萬人被殲滅。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193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的支援下,發起了奪取莫斯科的大會戰。
  • 德軍情報部考察蘇聯結論:戰爭潛力巨大!為何仍輕視蘇軍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喊出的口號是「三個月滅亡蘇聯」。事實上,這並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德軍最初的真實的戰爭目標。在德軍大將古德裡安的戰爭回憶錄《閃擊英雄·戰前形勢》中提到,最初包括古德裡安等人在內的部分德國的軍事專家並不認可這一「宏偉」目標,但是大批的專業的軍事指揮員卻已經被陸軍司令部洗腦,他們反倒做起了古德裡安等人的工作,古德裡安回憶同事們對自己說的話時有這樣一段記載:(他們說)我們的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已經對這次戰爭的時限做過了估算,只需要8--10個周的時間,就可以戰勝俄國
  • 蘇德戰爭:耗時1418天,傷亡人數超6100萬,堪稱二戰之最
    等到了1942年1月5日,史達林下達了反攻命令,蘇聯紅軍110萬人出擊,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投入戰場,德軍從莫斯科退卻,經此一役德軍損失了50萬人,蘇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徹底勝利
  • 二戰時期的聖誕節;德軍士兵與蘇聯兒童一起慶祝聖誕節
    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了整個西歐大陸,德國和蘇聯瓜分了波蘭。為了慶祝這一巨大勝利,希特勒和史達林互相致電慶祝。希特勒的賀電是:祝您個人幸福,祝友好的蘇聯各族人民繁榮富強。史達林的賀電是:德蘇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有一切理由萬古長青。圖為1940年12月24日,希特勒在視察海岸防線以後與工人們共度平安夜。聖誕節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幾個節日之一,戰爭時期也是如此。
  • 二戰蘇德戰場,為何大批的德國軍隊凍死,沒準備過冬的衣服嗎?
    蘇德戰場,應該是二戰之中,戰況最為激烈的戰場。特別是在莫斯科、史達林格勒的城市之中,蘇德士兵短兵相接,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最終這一場戰爭以德國的失敗告終,而德國失敗的原因,除了蘇聯人民的英勇抗戰之外,就連大自然都在幫助蘇聯。
  •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不同意美軍出擊巴爾幹?怕引狼入室
    在蘇德戰爭史上,有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那就是當盟軍準備開闢第二戰場時,美英選擇的登陸地點是義大利而非法國海岸。如果當初盟軍大規模從義大利登陸,並從那裡打擊德國最重要的同盟國羅馬尼亞,從而切斷德軍閃擊戰的重要燃油補給基地,就能迅速緩解東線戰場的緊張局面。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明斯克戰役首戰失利,雞蛋裝在了一個籃子裡
    發生於1941年6月22日到7月9日的明斯克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防禦德軍閃電進攻的首次大規模作戰。但這場戰鬥蘇軍並沒打好,不僅西方面軍30多萬主力被吃掉,還使莫斯科西面門戶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陷落。那麼,作為戰前史達林和蘇軍抱以重望的西方重兵集團,為何短短的8天時間內,近50萬人慘遭圍殲呢?
  • 德軍在莫斯科凍死了那麼多士兵,為何堅持不去搶蘇聯人的衣服?
    確實,在一開始,蘇聯人沒有料到德國會撕毀和自己的協議突然進攻,因此戰爭前期德軍勢如破竹,納粹政府也更有信心了。 而後反應過來的蘇聯人民很快開始了頑強的抵抗,因此德軍沒能夠在夏天結束戰鬥,一直拖到了冬天才打到莫斯科。
  • 如果德國佔領了列寧格勒,這對蘇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災難和死亡
    列寧格勒戰役的勝利,不僅僅是消滅了德軍的大量兵力,更重要的是把德軍的北方集群放在了列寧格勒,讓他們無暇顧及。然而,如果我們做一個假設,列寧格勒陷落,對蘇聯意味著什麼?。1、列寧格勒對蘇聯的意義首先,列寧格勒對蘇聯意義重大,不僅是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也是十月革命開始的地方。這是蘇聯的精神資本。
  • 俄羅斯自由行之11莫斯科之勝利廣場及博羅季諾戰役全景博物館
    據說以前站在高地上可觀賞莫斯科城美麗景色,不僅能眺望流淌的莫斯科河,還能遙看克裡姆林宮教堂的金色圓頂,俯首山,號稱莫斯科的「西大門」,1812年的拿破崙和1941年希特勒都被阻擋在俯首山下。蘇聯軍民浴血鏖戰,保衛首都。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的「閃電戰」徹底破產。為最終戰勝法西斯德國奠定了基礎。俯首山成了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地方。
  • 二戰德軍被蘇聯反殺不是因為天氣,或是被100多萬騾馬拖累?
    二戰蘇德戰爭導致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的原因可能不僅僅是天氣的提前到來,不過說實話,即便德軍佔領了莫斯科,最終的結局和拿破崙沒什麼區別,只有蘇聯不投降,德軍佔領莫斯科就不能擴大實際戰果,耗是耗不過蘇聯的,而且造成德軍在天氣巨變前還沒打下莫斯科的一個原因是,德軍進攻其實是「緩慢」的,裝甲部隊再快,打得再猛都是無用的
  • 二次世界大戰,面對同盟國,德國距離戰爭的勝利到底有多近?
    在1941年德國撕毀了和蘇聯的互不侵犯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制定了歷史上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了全面入侵蘇聯。在與蘇聯的戰爭初期,德軍進展的非常順利一度兵臨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在當時德國已經佔領了幾乎歐洲全境,成為了歐洲霸主的德國如果穩固下來,完全有機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成為世界的霸主。
  • 二戰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頑強抵抗,是推遲莫斯科戰役的重要因素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莫斯科戰役進攻受阻,一些人認為這是德軍統帥部沒有按巴巴羅薩計劃走,推遲進攻時間造成的。實際上,當時蘇軍在斯摩稜斯克也只有70萬剛組建的部隊,德軍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先打基輔呢?消滅了這70萬人,不就可以佔領莫斯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