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眾所周知,1941年底的莫斯科戰役,蘇軍擊退了德軍的攻勢,遏制了德軍從戰爭開始以來一路狂飆突進的囂張勢頭,在整個戰爭中莫斯科戰役無疑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那麼蘇聯還有沒有機會贏得戰爭勝利?
眾所周知,1941年底的莫斯科戰役,蘇軍擊退了德軍的攻勢,遏制了德軍從戰爭開始以來一路狂飆突進的囂張勢頭,在整個戰爭中莫斯科戰役無疑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那麼蘇聯還有沒有機會贏得戰爭勝利?
討論這個話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納粹德國為了鼓動民意,深挖國家潛力,採用的極右思潮可不是鼓動民族主義,而是種族主義!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反共,另一個就是種族淨化。在希特勒構建的未來世界裡,蘇聯人口主體的斯拉夫人都是和猶太人一樣的劣等民族,都需要被滅絕,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德國佔領莫斯科,甚至佔領了蘇聯全境,都不意味著戰爭結束。德國對蘇聯的佔領與對法國、捷克這些國家的佔領不一樣,包括計劃中對英國的佔領,那些國家的人民,是可以作為比日耳曼民族低等但還可以被留下,為德國服務,但斯拉夫人不可以,是納粹眼中必須全部消滅的最劣等種族!歷史上德國佔領烏克蘭,烏克蘭人原本是把他們當成解放者的,正是因為德國的這種種族政策,把烏克蘭人最終推向了對手陣營,使得烏克蘭變成了烽煙遍地的大遊擊區,讓德軍自己頭疼不已。
那麼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蘇聯除了死亡與戰鬥,沒有別的選擇,他們會選哪個?如果只是莫斯科被佔領,蘇聯人依然不可能屈服,歷史上面對拿破崙大軍的入侵,俄羅斯人就幹過火燒莫斯科的事,而且二戰開始之前,蘇聯人也不是沒有做戰爭準備,工業設備都已經有計劃地向更縱深的烏拉爾地區轉移,在烏拉爾地區。戰爭開始後更是加快了這一工業化大轉移的步伐,甚至先安裝機器設備,等機器開起來生產了,才開始為已開動的機器修建廠房!
蘇聯在戰前也對年輕人進行過基礎的軍事訓練,光是面對所有人開放的航空俱樂部,就已經培訓出二十萬有一定飛行經驗的年輕人,否則後來蘇聯的天空被那麼多德國王牌飛行員統治著,怎麼蘇聯還不斷會有新的飛機和飛行員?而且史達林堅持留在莫斯科不肯轉移,還在紅場進行了大閱兵,極大鼓舞了蘇聯人民的士氣。
但是,相信我,莫斯科如果真的到了需要再燒一遍的時候,史達林也是會轉移的!因為事實上後方備用的指揮部也已經開啟使用。莫斯科陷落,就是蘇聯又失陷一座重要城市而已,戰術層面確實也會有外援需要繞過更遠的路,莫斯科作為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失陷對作戰物資人員轉運也會有很大影響,但在戰略上,不會對戰爭的結局有什麼大影響。
有些人認為莫斯科的失陷,會刺激日本出兵,在蘇聯背後捅一刀,和德國一起分一杯羹。我不知道這種想法是怎麼出來的?我的軍事常識告訴我,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後勤水平,即使蘇聯將遠東地區的部隊全部抽調一空,完全不做防禦,日軍能怎麼捅蘇聯一刀?這個方向上,蘇聯就是放任日軍進軍,日軍大部隊需要穿越遼闊而荒涼的遠東地區、穿越新西伯利亞地區、穿越西伯利亞地區,然後還要翻越烏拉爾山脈,才能對蘇聯捅上那一刀,恕我直言,以二戰日本陸軍馬糞的後勤能力,要做到這點,那他們不是人,是神!
歷史上為什麼德國軍隊頓兵莫斯科城下?就是軍事擴張已到極限,前線的後勤保障,從後方補給上來的主要是彈藥,人員都已經無法補充,被服的補給更是遙遙無期,還好有從蘇聯繳獲的油料能夠供給部隊。南線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失敗,德軍就是輸在後勤在哪個方向被徹底拖垮,這種情況下,德國即使最後再硬撐一口氣,南邊攻下史達林格勒,北面攻下莫斯科,那也同樣會被拖得精疲力盡,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穩定戰線,休整部隊,而不是繼續東進,這與德國軍隊的戰鬥力無關,而是和後勤保障有關。蘇聯一方面烏拉爾地區的工業基礎仍在,一方面美國也還有足夠的產能扶持,所以反攻還是會如期到來!
不過德軍二戰三大名將之一的曼施坦因認為,如果德軍佔領了莫斯科,蘇聯的衛國戰爭很可能失敗,就算是最後蘇聯不被德國滅掉,也會被打成「殘廢」。
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分析得出的結論。
列寧格勒-莫斯科-史達林格勒,這三點構成的一線其實就是衛國戰爭中蘇聯不能丟失的最後防線。
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將重兵集團囤積在國境線,結果遭到德軍裝甲部隊的閃擊,直接被打穿,導致衛國戰爭第一階段蘇聯損失了大量的部隊和武器裝備,僅在基輔戰役中蘇軍被俘就超過65萬人。
假如蘇聯不能守住第二道防線,再次出現像戰爭初期那樣的慘敗,那麼即便蘇聯佔據人力和地理優勢,也很難承受這樣的損失,衛國戰爭真的就可能走向失敗。而蘇聯的第二道防線其實就是列寧格勒-莫斯科-史達林格勒一線,這可以說是蘇聯的底線。
這道防線一旦被突破,背後就是烏拉爾工業區,蘇聯將大量工業搬遷到這一地區,一旦最後防線突破後,德國人的裝甲部隊可以直接攻入蘇聯最後的核心區域。而且史達林格勒南部地區,是蘇聯的糧食、石油、煤炭產地,是重要的戰略物資產地。後來希特勒發動史達林格勒戰役,目的就是攻佔史達林格勒,進而控制這一片戰略物資產地。
所以,蘇聯的這道最後防線對於國運,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條北起列寧格勒波羅的海,南到史達林格勒直達裏海的防線,整個防線最重要的支撐點就是莫斯科。莫斯科作為南北交通的樞紐,有鐵路和公路橫貫其中,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的背後就是伏爾加河,通過這條大河,蘇聯人可以隨心所欲調動自己的部隊,後來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就是靠著一個河灘碼頭作為最後支撐點,蘇軍源源不斷的將增援部隊輸送到正在拼死爭奪的史達林格勒,最終守住了史達林格勒。
按照曼施坦因的說法,蘇聯人之所以可以在1942年到1943年這一年中屢戰屢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莫斯科的交通樞紐作用,他在《失去的勝利》中總結這一點,他認為德國在1941年沒有全力拿下莫斯科,當時為了包圍基輔的蘇軍,德軍從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抽調部分部隊南下配合作戰,這是導致莫斯科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巨大的失誤,這個失誤直接導致後來的列寧格勒和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聯人可以將自己的戰略預備隊南北調動,到處「補漏」。
曼施坦因認為,假如1941年拿下了莫斯科,那麼就等於將蘇聯南北交通的命脈攔腰切斷,這對於蘇聯絕對將是致命的。而且失去莫斯科還意味著徹底丟掉蘇聯第二道防線,丟掉第二道防線則失去南方戰略物資基地,失去烏拉爾工業區的屏障,失去這些以後,蘇聯就是不投降,也基本上就殘廢了。
從政治角度看,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是紅色政權的象徵,是當時全世界共產黨心目中的聖地。這個地方一旦被攻破,巨大的象徵意義將極大鼓舞納粹德國,而重創蘇聯和共產國際。一旦丟掉莫斯科,則蘇軍的士氣將會遭到極其沉重的打擊,到時候蘇聯境內的各加盟共和國都會產生動搖,整個蘇聯就會有土崩瓦解的危險。從某種程度上說,政治上的失敗對於蘇共來說其實比軍事上的失敗更加致命。
或許有人會拿國民政府失掉首都南京,但是西遷繼續抗戰為例進行反駁,但其實當時兩個國家沒有可比性。對中國來說,南京就是一個大城市,在經濟上甚至都不如上海,何況退往大西南,四川是產糧區,而且還能通過滇緬公路得到國際援助,和蘇聯失去莫斯科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曼施坦因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按照當時德軍的規模,即使僥倖攻佔了莫斯科,也很難擋住蘇軍接下來的反撲,所以最終德軍的戰敗還是難以避免。如果是按照戰後德軍將領假設的那樣,不打基輔戰役直接進攻莫斯科,那麼德軍可能會敗得更慘。
在二戰結束以後,很多德軍將領在回憶錄中都提到沒能在1941年攻佔莫斯科,是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莫斯科不僅是蘇聯的政治中心,而且是鐵路、公路的交通樞紐。如果德軍能攻佔莫斯科,那麼無論是從政治還是軍事上來說,對蘇聯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然而歷史上德軍莫斯科戰役的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德軍經過前期戰鬥以後,部隊損失很大,而隨著戰線拉長,後勤補給越來越困難。兵員損失得不到補充,導致前線兵力不足。
加上蘇軍已經在莫斯科一線組織了維亞濟馬防線、莫扎伊斯克防線和環繞莫斯科的防線,德軍在外圍戰鬥中裝甲部隊再次遭到慘重損失。因此當12月6日蘇軍發起反擊時,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很多裝甲師可用的坦克只有個位數了,像第6裝甲師就只有10輛坦克可用。因此在蘇軍發起反擊時,德軍裝甲部隊已經無法組織起像樣的反擊。
可想而知,這樣的德軍即使僥倖攻入莫斯科,也依然無法面對蘇軍的反攻,必然是以失敗告終。
當然,戰後德軍一些將領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兵力不足的原因歸咎於希特勒抽調部分兵力南下參加基輔作戰所致。但是如果真的這樣,估計德軍敗得更慘。
因為如果不進行基輔作戰,那麼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確實可以更充足。然而在基輔戰役前,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之間的結合部因為遭到蘇軍第5集團軍的頑強抵抗,進展緩慢,導致中央集團軍群的右翼戰線長達500公裡。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繼續向莫斯科挺進,那麼還需要再推進400公裡,其右翼將拉長到900公裡,加上左翼戰線的500公裡和300公裡的正面,中央集團軍群所要面對的戰線將超過1600公裡。按照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顯然不可能維持這麼長的一個戰線。更何況在其右翼除了蘇軍的西南方面軍之外,還有南方方面軍等部隊。雖然這些蘇軍的裝備有所不足,但是兵力龐大,一旦向中央集團軍群薄弱的右翼發起進攻,德軍極可能會遭到滅頂之災,恐怕自身都會遭到合圍,更別說佔領莫斯科了。
所以很明顯,蘇聯的國土過於遼闊,而德軍兵力有限,無論作何選擇都會面臨兵力不足的窘境,無法在保證奪取莫斯科的同時保證其他戰線也取得相應的進展,因此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進展。即便攻佔了莫斯科,也會因兩翼進展跟不上而在中央方向出現巨大的突出部,一旦蘇軍展開反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還有必須看到,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就將蘇聯納入《租借法案》援助範圍,給予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從飛機坦克大炮等武器,再到航空汽油橡膠鋼材鋁材等戰略原料,以及卡車火車頭甚至糧食衣服鞋帽,不但緩解了蘇聯因為戰爭中的損失而出現的物質匱乏,同時也幫助蘇聯能夠節省下生產這些物資的大量工人,將他們編入軍隊投入戰場,保證了兵員的迅速補充。而德軍在戰爭中的損失,儘管遠遠小於蘇聯,但卻得不到及時補充。德國實際要面對的是美蘇兩國,總體實力差距巨大,而且蘇德戰爭開始後的半年,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更是直接參戰,即便沒有立即開始在西歐登陸,但也開始對德國本土進行轟炸,直接牽制了德國空軍的大量兵力。德國同時面對東線蘇聯和西線的美英盟軍,最終的失敗就已經註定難以避免。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