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限,健康無價。健康是條單行線,只能進不能退,人應該學會關愛自身健康。
2020年的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侵襲華夏大地,面對完全陌生的新冠肺炎偉大的中國人民直面挑戰,沒有選擇絲毫的退縮。全民一心、眾志成城,五十六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們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捍衛了中國人的尊嚴,也為全球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典範。
時隔一年,我想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每每回憶起那激動人心的一刻依舊會心潮洶湧,總是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面浮現在腦海當中。
無論是為了防疫物資奔波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或是不懼生死勇赴前線的醫護人員。還有"最美逆行者"的終極代表鍾南山先生躺在奔赴武漢的高鐵座椅上令人動容的那一瞬間。
如今鍾南山先生已經是"大國醫"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上戴滿了光環,但回歸到生活當中他也是一位年過八旬的普通老人。
在這位老人內心深處也有一段藏了半生的痛,這份痛來自於她的母親廖月琴。
01豪門千金
廈門鼓浪嶼漳州路的44號和48號是兩棟別具一格的建築物,雖然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雨至今依舊能看到它往日的光輝。
前往旅遊的遊客都知道如今的44號院是林語堂的故居,但當地的群眾還是喜歡稱它為廖厝。
之所以稱之為廖厝或是廖氏莊園自然和一個"廖"姓的家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廖家就是鍾南山的外祖父一家,廖厝也正是鍾南山母親廖月琴成長的地方。
1911年廖月琴出生在有著鼓浪嶼第一豪門之稱的廖厝,到她這一代正是廖家最為輝煌騰達的時代。18世紀中期迫於生計廖月琴的曾祖父廖宗文隻身一人從廈門來到了鼓浪嶼。
廖宗文來到鼓浪嶼之後開了一家簡單的竹器店,販賣一些竹製的家具,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之後積攢了一些財富。
隨著慘澹經營歲月的流逝,廖宗文的四個兒子也相序的長大成人,此時的清廷已是搖搖欲墜,隨著封鎖的大門被列強打開以後,沿海的老百姓也逐步的走出國門、跨海謀生。
廖宗文的四個兒子也相繼加入了流浪外洋的大軍當中。
長子廖清霞也是踏出了下南洋的第一步去往了印尼發展,在印尼站穩根基之後又讓他的二弟廖悅發和三弟廖天賜也去往了印尼。
正如他們的名字那樣廖悅發一到南洋就展現出來了出眾的經商才華,沒有多長時間就帶回來了大量的財富,為廖家在鼓浪嶼置辦家業,建起了第一座廖氏豪宅廖氏莊園,也就是現在的林語堂紀念館。
老三廖天賜正是廖月琴的爺爺,她的父親廖超熙正是鼓浪嶼廖家的第三代,年輕時跟隨叔父在印尼謀財,後來回到鼓浪嶼做起了藥材的生意。
48號院正是廖超熙後建的,當廖月琴搬進48號院的時候,已經是17歲的大姑娘。
成長在家族最輝煌時代的廖月琴絕對是豪門千金,雖然不能說是穿金戴銀,但在物質生活上絕對可以稱得上非尋常百姓可比。
不過廖月琴深受母親溫良賢淑的性格影響,從小養成了知書達理、落落大方的性格。
廖月琴成長的44號院為什麼稱為林語堂紀念館這裡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那就是林語堂和廖家的關係。
林語堂的妻子正是廖月琴的堂姑,說起來鍾南山先生還要尊稱林語堂先生一句堂姑老爺。
02比翼雙飛
緣分是一座橋,你在橋的這頭,我在橋的那頭,走到橋中央我們一起牽手。
廖月琴懂事的時候已經是民國初立,雖然在江北還是軍閥割據的混亂,但在廈門還是相對的安定。
廖月琴的祖上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也希望子女們能在亂世當中學得一技之長,不求能夠光耀門楣,最起碼能夠安身立命。
到了升學的年齡之後,廖超熙便把她送到了當地的女子學堂接受新式的教育,漸漸長大的廖月琴雖然沒有關注過家中的生意,但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之下也對醫學有了濃厚的興趣,良藥可以治病,良醫當可救人。
長大之後的廖月琴憑藉著優良的學習成績考進了協和醫科大學學習護理。
在一百年前的中國護理顯然是一個不能被常人接受的專業,倘不說她是出身豪門的富家千金,就是普通的家庭也不願意自己的兒女去幹"照顧人"的生計,但廖月琴還是得到了家裡人的支持。
女大十八變,本身出身不同尋常的廖月琴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貴族氣息,再加上長相俊美、體態溫婉。
這位姑娘很快得到了許多同學送來的秋波,不過廖月琴總是對這些輕佻的男同學無動於衷,直到一位翩翩公子的出現。
這個人就是同樣來自廈門的鐘世藩,這個從小父母雙亡的廈門男孩有著與廖月琴完全不同的童年記憶。
在他很小的時候與叔叔相依為伴渡過了貧苦的童年歲月,好在叔叔們對他一直不錯,在五叔的資助之下得以順利的進行學業。
在協和醫科大學裡,廖月琴總是能看到一個苦讀的身影,漸漸地對這個身影有了好感,而鍾世藩心中也對這個時刻關懷著他的同鄉姑娘產生了好感。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之後,兩個人陷入了熱戀並得到了家人的贊同。
03惋惜的人生結局
1936年已經在南京中央醫院工作的廖月琴和鍾世藩迎來了屬於他們的愛情結晶。
在鐘山以南的夫妻給這個剛剛來到世間的小生命取了鍾南山這個名字。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鍾世藩夫婦帶著這個一歲左右的小生命一路漂泊去往了貴陽,在貴州中央醫院為中國的醫療事業默默的付出貢獻著。
直到抗戰勝利之後,在國民政府的安排之下這位兒科專家去往了廣州,而廖月琴也一直跟隨在丈夫的身邊。
新中國成立之後作為為數不多的護理專家,廖月琴為新中國的護理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她嘔心瀝血的工作之下才有了如今的廣州腫瘤醫院。
然而當十年動蕩的開始之際,這位走過五十多年風雨,為新中國的護理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廖月琴卻成為了被"打擊"的對象。
出生在富豪之家的廖月琴則能忍受這樣的羞辱,選擇了以死明志,時年僅僅56歲。
這件事在鍾南山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痛,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懷念自己的母親。
如今已經是時過境遷,往事已成事實我們無法改變。
除了感慨以外,只能寄託往後的中國不要再出現這種歷史的悲哀,也希望鍾南山先生能夠在中國的醫療事業上走得更遠,給我們留下更多的醫學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