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作為南美的大國,人口超過2億,國土面積也有850萬平方公裡,但是卻從來都不是超級大國。如果掀開巴西的建國史,分析巴西的經濟結構,就可以了解巴西無法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
當巴西皇帝在爭權奪利之時,美國已經奮起直追了
1500年4月,葡萄牙艦隊來到了巴西,並在1549年建立了巴西省,自此這裡成為葡萄牙人殖民南美的橋頭堡。佔有了這麼一大塊殖民地,葡萄牙勢力膨脹的厲害,光是在這裡種植甘蔗,就能夠出口大量的蔗糖。從1500到1800的300年間,280萬非洲黑奴被運到了巴西種植園,他們辛苦勞作,給歐洲白人創造了巨額的財富。
1690年以後,巴西還發現了金礦,很多歐洲移民被吸引到了這裡,而且隨著歐洲其他列強的崛起,葡萄牙越來越難以應對。1808年,葡萄牙本土被法國侵佔,眼瞅著老巢被人端了,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直接遷都巴西,有了這麼一大塊地盤,何愁大事不成。過了12年,葡萄牙成功復國,若昂六世王者歸來,同時也把自己的兒子佩德羅留在巴西,好守住巴西這塊風水寶地。
雖然是葡萄牙的鎮守太子,但佩德羅對巴西感情更深,於是他造了自己親爹的反,讓巴西從葡萄牙獨立出來,並成為了巴西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只是佩德羅幹了沒幾年,就被趕下臺,讓位給了自己的兒子佩德羅二世。這個佩德羅二世手腕強硬,把巴西的皇權加強了很多,還一幹就是58年。不過巴西內部早就不滿了,當年為了限制皇權,就趕走了佩德羅,在1889年,再一次趕走了佩德羅二世,巴西帝國就這樣滅亡了。
跟葡萄牙殖民者一樣,巴西的兩任皇帝也很看重農業,畢竟只靠著種地就能夠得到大量的收入,就不用辛苦發展工業了。在19世紀中期,雖然巴西的蔗糖出口遇到了嚴重下滑,但是咖啡頂了上來,到20世紀初,全球四分之三的咖啡種植來自巴西。正是因為農業佔據的比重很高,巴西的土地集中在農場主手中,政府也並不重視工業領域,這導致巴西在工業化領域嚴重滯後。
作為巴西的鄰國,美國起家的條件比巴西差很多,最初只是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因為不滿英國的壓榨,才起來造反獨立。從獨立的時間來看,巴西晚於美國45年,當巴西還在搞帝制的時候,美國的共和議會制度已經逐漸成熟。而美國的宗主國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綜合實力遠強於巴西的宗主國葡萄牙,自然也是遠強於美國。
由於先天性的條件差,美國不想一直當英國的原材料供應地,於是拼命想要發展「高端產業」,美國人開出各種優厚的條件,到英國去吸引工業人才到美國。1793年,美國就從英國偷偷學到了紡織機的製造工藝,並在隨後的60年間,吸引了40多萬英國工程師到美國效力。到了1870年以後,美國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追隨者,已經成功拿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入場券,成為了工業時代的領先者。
跟美國的獨立運動相比,巴西的獨立一點都不血腥,他本質上巴西是葡萄牙王室統治的延續,隨著母國葡萄牙的進一步衰落,巴西也陷入到了動蕩中。美國所處的條件差,所以奮起直追,想要發展工業,以便逆襲翻盤,而巴西沒有這樣的緊迫性,只是想著如何爭權奪利,種種地就行了。於是在20世紀初,當美國藉助工業革命的領先地位,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時,巴西還是個農業國。
當美國積極參加一戰和二戰,並在戰後分享勝利果實時,巴西還在左右搖擺
雖然巴西推翻了皇帝,實行了共和制度,但是上臺的基本都是大農場主的代言人,這些人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農產品出口到歐美各國。只是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1914年爆發了一戰,歐洲各國都在以命相搏,哪有時間來喝咖啡。在這種情況下,巴西的出口遭到了重創,但是歐洲的列強都是巴西農產品的大客戶,所以巴西剛開始決定保持中立。
二戰中的巴西軍隊
到了1917年,眼看著最大的客戶英法即將取勝,巴西才磨磨唧唧的對德國宣戰,並象徵性地派出了一些部隊參戰。儘管一戰讓巴西的農產品出口下滑,但是也給了巴西工業化的機會,一些工廠得以建立,工人的數量在一戰後也翻倍了。只是當巴西在逐步發展工業時,美國資本開始介入了,並大力扶持在一戰中受傷的巴西農業,這時候巴西剛有起色的工業受到了打壓。
雖然參加了一戰,但是巴西幾乎沒有出什麼力,所以沒有撈到啥好處,到了二戰時期,巴西一如既往的打醬油,安心成為美國的原材料供應地。並不是巴西不想參與,實在是他的位置比較尷尬。一方面巴西遠在南美,處在被遺忘的角落,平時就沒啥存在感;另一方面巴西就是個賣農產品的,他也沒有意願與歐美國家爭雄,讓他們去爭就好了。
巴西航空工業
在工業革命中大大領先巴西的美國,則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一戰的時候直接給兩邊都賣軍火,因此大發橫財。在一戰後,美國開始嘗試主導國際秩序,雖然被英國排擠了出去,但是美國的羽翼已豐。到了二戰時,美國則是以一己之力,積極援助盟軍,並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實力,戰後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單挑美國了。
由於積極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在戰後瓜分戰果,制定國際秩序時,美國都有很大的收穫。當巴西人還在盼望著戰爭結束,以便把農產品賣給歐美國家時,美國憑藉著自身實力,趁機到全球各地建立基地,並順利成為超級大國。每一次的世界大戰都是超級大國的重新洗牌,不光美國,蘇聯也是憑藉著巨大的戰功,在戰後建立了廣泛的影響力,從而取代了英法,成為跟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
當然巴西沒辦法瓜分更多的戰果,也是跟其自身的條件有關,因為跟美國比,巴西的工業能力差太多了,沒辦法深度介入。如果不能深度介入,就無法發揮全球影響力,自然就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二戰後自廢工業體系,最終徹底成為資源出口國
巴西常年跟美國保持了良好的關係,美國在二戰後也開始幫助巴西發展了工業,到了70年代末,巴西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當時巴西成為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造船國,年造船能力73萬噸,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能夠跟波音、空客較量,成為第三大商用飛機製造商。巴西在1979年的人均GDP達到了1900美元,這一時期巴西發展得很不錯,大有後來居上之勢。
只是1980年以後,巴西開始搞去工業化,在開放市場後,大量的歐美廉價工業品湧入了巴西市場。製造業佔巴西GDP的比重,從巔峰時期的30%,下降到了現在的10%左右,服務業的比重則一直提升,甚至達到了70%的GDP佔比,在沒有完成工業化的前提之下,就已經去工業化了。
雖然去工業化了,但是巴西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確是實實在在的,基本上種啥都能豐收。巴西的甘蔗、大豆、咖啡、橙子和雞肉都是世界第一,木瓜和牛肉則是世界第二,玉米產量排第三,菸草、菠蘿、棉花和木薯排名第四。其他的各種農產品產量,巴西基本上都能夠排上號,還有鐵礦石、銅礦和金礦等,用地大物博來形容巴西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正是因為各種資源很豐富,在巴西基本上不用太辛勞,就能夠取得不錯的收成,很多亞洲人曾經飢餓的印象,在巴西幾乎不存在的。一旦各種條件好了,人就會開始懈怠起來,巴西的資源豐富,造就了國民的懶散。我認識的巴西朋友們,基本上都是享受生活第一,每年會有大把的休假機會,這也是他們比較難以積極進取的原因之一。
巴西美女
總結
巴西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自從建國以來,就非常重視農業,這讓地大物博的巴西錯過了工業化的好時機。在工業化時代落後的情況下,巴西尷尬的地理位置,讓他沒有能力主導兩次世界大戰,也就沒有發展成超級大國的機會。即使在二戰後有了短暫的工業化,但是很快被去掉,讓條件優越的巴西,徹底成為了資源輸出國。
不過雖然不是超級大國,但是巴西的物質豐富,能夠讓巴西人即使在不怎麼努力的情況下,就過上一般國家努力奮鬥,才能享受到的生活水平,所以並不需要為巴西無法成為超級大國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