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2020-12-21 新華網客戶端

《漢語史講義》張世祿 著 申小龍 整理東方出版中心

張世祿講義手稿

甲骨文

金文

一部手稿遺珍的整理,展示的可能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命題。一部學術專著的付梓,夯築的可能是一個領域內的理論基石。出版行業,一直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文化強國奠基。

近年來,筆者在系統整理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張世祿先生全集。在廣泛徵集其遺稿的過程中,意外從張先生教過的學生手中,發現了他上世紀50-60年代漢語史教材4種油印稿,計100多萬字。筆者從中整理出70萬字的漢語史講義。近日,這一成果——張世祿《漢語史講義》(上下冊)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這是繼王力先生《漢語史稿》出版後,我國語言史研究的標誌性創穫。作為張世祿先生指導的最後一名博士生,我為《漢語史講義》拂去歷史塵灰,以嶄新的面貌問世而激動不已。

張世祿《漢語史講義》的一個基本特色是現代性,在理論上更傾向於把語言作為一個關係系統來觀察和分析。它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個一個漢語要素的演變史,而是漢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整個關係網絡。尤其可貴的是,張世祿把語言史看作社會史的一部分,為讀者立體展示了中國三千年宏大歷史背景中奔湧不息的語言長河。

3000年分合大勢

商代以前,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的語言狀況十分複雜。「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禮記·王制》)。據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時三千,周初分封的諸侯也有八百。每一「國」(實為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殷商時期,我國各地既有流動性很大的遊牧群體,又有比較固定的農耕生產群體。殷王朝多次遷都,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很不穩定,活動範圍廣泛。但殷氏族的語言卻非常強勢,周滅殷後,在與周氏族語言的融合中脫穎而出,成為後世共同語言的基礎。

周以後,由於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態逐漸形成,漢語的歷史發展大勢是統一。至先秦時期,漢民族逐漸形成,形成了漢語最早的共同語形式——「雅言」,且通用範圍已經相當大。無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詩經》、諸子百家遺留下來典籍,都可以證明,那時的語言,呈現出了一致性。如《論語·述而》裡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在漢代,共同語的流通範圍已經很廣,因而被稱為「凡語」「通語」「凡通語」。它們和雅言一樣,都是在北方方言(長安話或洛陽話)基礎上形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千年來,漢語共同語的發展隨社會的演進而波瀾壯闊,從未中斷。在這一過程中,漢字擺脫了各地的發音,以形表意,系聯起九州方圓的語義世界,將其整合為中華民族統一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由於國家幅員遼闊,長期處於著割據狀態,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漢語方言的分化日益加深,形成了語言世界的離心力量。因此便產生了這種現象——隨著共同語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融合趨勢加速。但在融合競爭中勝出的方言卻更為強勢,方言之間的差異在擴大。

戰國以後,「越人安越,楚人安楚」(《荀子·榮辱篇》)。王畿一帶的北方話,即雅言共同語,和楚方言、越方言鼎足而居。漢代政治經濟統一的力量進一步加強,秦晉方言逐漸融合,但方言分歧依然嚴重。這一點我們從揚雄《方言》一書就可知一斑。漢以後,新的方言在融合和動蕩中相繼出現。南粵地區的百粵之族被中央政權徵服,自秦始皇以來謫戍幾十萬人於此,粵地原屬僮語一支的語言被漢語所同化,形成漢語新的方言區域——粵方言。五胡亂華社會動蕩,「戍羶汙染,靡有寧居」,黃河流域大批中原百姓避亂遷閩,客居南粵。而閩地自周秦以後就不斷有徵蠻、謫遷、避亂的移居者,移民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唐末農民起義而愈甚。由此中國南方逐漸形成了閩方言和客家方言。十二世紀隨著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異族侵入,巨大的社會動亂進一步加劇了方言之間的分合,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固的方言群雄,由此奠定了漢語方言的基本格局。

表面上看,漢語的歷史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和「分化」兩條平行線。實際上,「分化」始終從屬於「統一」。

漢魏以後,內憂外患雖然使當時的社會通語「南染吳越,北雜夷虜」(顏之推《音辭篇》),但隋的統一結束南北割裂局面後,經濟文化的繁榮又對統一的文學語言提出了迫切需求。以傳統的讀書音為基礎的《切韻》音系在政府的推行下深入人心,極大地穩固了共同語的地位。當南宋時期穩固的《切韻》體系逐漸脫離了實際語音,又有新的語音規範「中原雅音」——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官話應運而生。十二世紀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大都(北京),北方話的勢力越來越大,並隨政治軍事力量傳播全國各地。宋元明清流行的大量文學作品,如話本、戲劇、小說等,都是北方話作品,有力擴大了共同語的傳播。

近代資本主義起步後,共同語上升為主導方面,控制和銷蝕著漢語方言的分化趨向。晚清以後的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更加速了全國性的語言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漢語發展為高度統一的民族語言創造了條件。

3000年中國社會發展史

漢語史發展的歷史分期,本質上是一個語言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漢語史講義》對漢語各要素的演變及其相互關係的分析,清晰展示了漢語史發展中內部因素和外部原因的關聯,社會歷史和語言邏輯的統一。

中國社會發展至上古時期,漢語基本詞彙的格局已定型,包括自然現象、人體、親屬稱謂、人稱代詞、生產和生活用品、數詞和量詞等。詞彙的雙音化發展已成趨勢。《詩經》中有大量雙聲疊韻詞。至先秦時期,漢語詞彙中除了大量反映漁獵、農業、手工業的詞彙外,還出現了反映商業和社會制度的詞彙,如母系、禪讓、井田、階級統治等制度,以及反映祖先崇拜、天文歷學、醫學農學、諸子百家等方面的詞彙。秦漢時期,詞彙全面反映了當時的官吏制度、刑法酷政,以及秦統一後的各項重大改革。在漢代,教育事業、宗教思想、農耕水利的新發展都在詞彙上有充分表現,手工業的許多重大發明,如紙張、瓷器、玻璃以及張衡的渾天儀,都反映在其中。

進入中古時期後,漢魏六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戰亂和災禍持續數百年。一方面,大批北方人避難流徙南方,北方語音在與南方語音混雜的過程中流失了一些特徵;另一方面,北方地區受「夷族」侵略,少數民族語言也影響了北方語音。在聲母方面,複輔音等輔音消失了,一系列新的聲母產生,唇音也開始分化;在韻母方面,一系列韻尾消失了,主元音高化,形成陰聲韻與入聲韻相配的整齊格局;在聲調方面,確立了平上去入四聲;在音節結構方面,出現簡潔化、混同化趨勢。這些變化固然肇因於語音發展的內部規律,但它們發生的時機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原因。詞彙方面,一大特色是外來詞的大量輸入,包括佛經翻譯中的外來詞和與外族交往中的外來詞;另一大特色是大批口語詞彙出現在新書面語中,至唐代的敦煌變文中更甚。

《漢語史講義》將13世紀到作者生活的20世紀50年代統一划為近代期。這一時期初期,遼金元入侵,北方共同語區域長期戰亂,大量人口南遷,語言發生又一次混合。此後隨著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穩定,近代漢語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逐漸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原來以汴梁一帶官話為標準的中原雅音,逐步被北方官話取代。近代時期漢語詞彙最重要的現象是北方話詞彙的發展,它與北京官話的流行和政治中心的勢力有密切的聯繫。明清白話文小說《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用北方話撰寫,也有力推動了北方話詞彙的發展和廣泛傳播。此外,鴉片戰爭以後的外來詞,尤其是英語和日語詞彙,大量被漢語吸收。在語法方面,五四以後句法結構複雜化,新興用法包括新的插說法使漢語的結構趨向精密,豐富和提高了漢語的表現力。

正如張世祿先生所說,世界上現有語言的歷史,很少有超過一千年的。漢語歷史之悠久,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語言望塵莫及。縱觀漢語三千年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漢語雖然歷經大規模封建割據、大規模夷族入侵、大規模人口遷徙,以至方音紛歧,但依靠統一的國家體制和意志,依靠表意漢字形成的穩定的向心力量,統一和融合始終是語言發展的主流,方言也成為漢語文化多樣性的沃土。在數千年的演變歷程中,漢語語音趨向簡化,語法趨向精密複雜,詞彙則依靠雙音化的節律和字與字的意合,不斷創造出豐富的本土詞彙和外來意譯詞彙,形成萬花筒般生生不息的人類語彙景觀。

以北京大學王力先生的《漢語史稿》和復旦大學張世祿先生的《漢語史講義》為代表,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漢語史研究根基深厚,源遠流長,中國也有非常優秀的語言學家。《漢語史講義》的整理出版,展示了我國漢語史研究的新水平,我們期待在這一領域新人輩出、前景燦爛。(申小龍)

相關焦點

  • 申小龍:漢語3000年
    《漢語史講義》張世祿 著 申小龍 整理東方出版中心張世祿講義手稿甲骨文金文作者:申小龍,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編者按出版行業,一直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文化強國奠基。今日,光明悅讀推出漢文化專版,借近來出版的書籍,講述漢語的博大,漢畫的精深,以及漢律所具有的制度文明與理性行政基因。近年來,筆者在系統整理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張世祿先生全集。在廣泛徵集其遺稿的過程中,意外從張先生教過的學生手中,發現了他上世紀50-60年代漢語史教材4種油印稿,計100多萬字。
  • 朱自清新文學講義現身上海灘
    吳組緗這裡提到課程講義的原初形態「有大綱,有參考書目,厚厚的一大疊」。吳組緗的描述還是比較籠統,「新文學研究」課程講義的形態到底是怎樣的呢?據八十年代整理者趙園交代,「講義所涉及的時代,上溯戊戌,下只講到三十年代之初。原稿現存朱先生家屬處,共有三種」:「一為鉛印,一為油印,第三種雖有部分油印,但以手寫為主。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1.2專業信息介紹 1、專業實力分析 學院下設1個三級學院:女子文化學院;8個系:中文系、歷史系、文化典籍系、廣告學系、影視傳媒系、社會學系、信息管理系和出版傳媒系;建有7個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學研究所、語言研究所、長江文化研究所
  • 一巷出三傑 漢語走世界
    他曾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研究漢語的拉丁化,最早切合實際地考慮了創製拉丁化的新中國文的問題。1929年2月擬出了《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先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個小冊子。後經修改定名為《中國拉丁化字母》,在莫斯科《中國問題》雜誌第2期上發表。並由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用漢字、瞿式拉丁化新文字和俄文排印單行本。
  • 越南胡志明市出版提高漢語水平參考書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學好華文,胡志明市人文社科大學講師與各所大學講師配合出版《學漢語—用詞不怕錯》及《基礎識字習字本》參考書,並於昨(12月8日)天發行。
  • 西方人學漢語的誤區,一誤400年
    傅爾蒙在1728年將《漢語語法》編寫完畢,要求出版,皇家學術總監比尼昂教士和負責住房、工藝和製造的大臣昂丹公爵都全力給予支持,甚至籌措到了印刷資金。但此時已對漢語研究失去興趣的弗雷萊聽到傅爾蒙編譯出《漢語語法》的消息時,便致函國王印刷局巡視員封斯馬涅(Foncemagne)明確表示反對匆忙出版傅爾蒙的漢語著作,並建議因法國無人懂得漢語,在出版之前把書稿送到羅馬或者中國,請一位懂得漢語的傳教士仔細審閱和鑑定。
  • 漢語出版物禁止夾帶英文,能不能"純潔漢語"?
    漢語出版物禁止夾帶英文新聞出版總署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對漢語出版物語言文字的運用加以規範,完全在情理之中,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強化監管同樣不可或缺。(侯文學)反對者說:規範也要預留出足夠「尊重」空間很多人應該能夠理解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的良苦用心。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14]54-55伍鐵平先生(2011)出版了《比較詞源研究》。[19]不過,這些成果還是零星的,並未形成系統。  1997年,歐洲的Linguistic Typology(《語言類型》)創刊,2007年刊發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Koptjevskaja Tamm的Approaching Lexical Tpology(《走近詞彙類型學》)。
  • 當人們都寫漢語時
    嚴格遵守越南語語法的「漢喃研究院」門匾題字2012年1月,我們課題組一行九人到越南進行為期一周的短訪,走馬觀花,略廣見聞而已。在河內訪問期間,我們拜訪了著名的「漢喃研究院」。漢喃研究院隸屬越南國立社會科學與人文中心,是近年來越南在學術研究的國際合作領域最為活躍的機構,與中國(包括大陸和港臺)、日本、韓國、法國和美國等都有很多合作出版與研究項目,整理出版了大量漢喃文獻與碑刻資料。我們這次仔細地參觀漢喃研究院的收藏及保管情況,還與漢喃研究院的領導及專家座談,收穫甚豐。研究院大門入口的門匾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因為匾上寫著「院研究漢喃」五個漢字。
  • 日本第七個漢語角"名古屋漢語角"正式成立(圖)
    中新網5月28日電 據《日本僑報》報導,日本第七個漢語角——名古屋漢語角,5月27日中午在名古屋中國料理店龍美舉行成立儀式,現任愛知學院大學教師的日本湖南人會副會長朱新建出任名古屋漢語角代表。東京漢語角創始人段躍中,日本湖南人會理事姜傑和橫濱漢語角代表、原朝日新聞記者杉山直隆專程從東京趕到名古屋出席。名古屋漢語角不僅吸引了名古屋各界的日本朋友和華人朋友,在名古屋的越南留學生也參加了成立儀式。在這天的交流會上,首先由朱新建介紹了名古屋漢語角的成立經過。然後由日本朋友用中日兩種語言進行了自我介紹。
  • 亞塞拜然「漢語之星」卡塔娜:漢語就是我的夢想
    她勤學苦練,亞塞拜然漢語橋比賽拔得頭籌;她多才多藝,中國舞蹈跳得韻味十足;她堅持不懈,獲得獎學金留學中國;她夢想遠大,將漢語與未來緊密相連。她是亞塞拜然名副其實的「漢語之星」。她就是美麗的亞塞拜然姑娘卡塔娜·卡法洛娃。  卡塔娜從童年起,就顯示出了特有的聰慧,這讓她在18歲,就已經成為了巴庫國立大學漢語專業四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卡塔娜刻苦努力,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 火車站的英文名改為漢語拼音,好!
    火車站的英文名改為漢語拼音,好!,方位詞統一採用漢語拼音。美國或者英國有漢語或者漢語拼音所標註的地名或者火車站名嗎? 既然要國際化,就應當相互對等,平等地體現國際化。歐美國家的國際化程度遠遠高於國內,而中國又是人口最多的國家,近年來到歐美旅遊、求學、經商的華人越來越多,按理說, 這些國家應當「國際化」地用漢語來標註地名,更好地引導華人來消費,用漢語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怎麼就不見人家在地名、火車站上使用漢語或者漢語拼音為華人服務呢?
  • 漢語詞典該不該收錄英文:非漢語不適宜or代表詞典編纂趨勢?
    新華網記者 楊理光 姜春媛據媒體報導,近日,百餘名學者聯合籤名致信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舉報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收錄「NBA」等239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違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國務院《出版管理條例
  • 讓莎翁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從傅光明莎劇新譯說起
    莎士比亞據傳遠古之初,有一度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不料先人狂妄自大,竟想建造一座直抵天堂的宏偉輝煌的巴別塔,此事驚動了上帝,便出手阻止這一計劃,讓散布在各地的人群說起不同的語言,相互溝通變得困難重重可以說是譯者讓莎士比亞披上了漢語的外衣,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一個嚴肅的譯者,在重譯莎劇這樣的經典作品時,必有自己的追求,在文本的涵義、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整體風格的釀造上或全面翻新,或取其一點,重點突破。從已問世的13種傅譯莎劇看,為了幫助讀者領悟原文的精妙,譯者添加了眾多的注釋,涉及西方眾多的文學、歷史、宗教典故,將疑難之處一一釐清。
  • 日語和漢語的歷史淵源,真是一言難盡
    後來,日本人為了更方便地使用文字,便對文字進行拆分,把漢字的草書體和偏旁部首拿出來,簡化和整理之後,形成了今天的片假名和平假名。從此,日本開始擁有自己的語言。還要從這兩個人說起。中日交流歷史上,黃遵憲對日語的認知在中國產生了較大影響。黃遵憲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革新家,是初代駐日公使的隨員(參事官),在日本生活了五年,因熟悉兩國文化,頗有個人見解。
  • 與漢語拼音相伴60年:從國家規範到國際標準
    /一/  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普通話的國家標準。漢語拼音也成為了中國初等教育的內容,每一個學生都應學習和掌握,通過漢語拼音來給漢字注音,提高了漢字學習效率,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文化和科學技術。
  • 漢語拼音60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事實上,中國人自創拼音方案可追溯到1892年盧戇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階》,此後又陸續誕生了許多方案,其中以王照的官話字母、吳稚輝的注音字母、黎錦熙趙元任等人的國語羅馬字(國羅)和瞿秋白吳玉章等人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北拉)影響最大。但這些方案也因不便於國際交流或不夠精密、簡便、準確等原因而不能滿足需求。
  • 第一部漢語拉丁語詞典《中國官話》背後的故事
    黃嘉略(在西方文獻中被稱作Arcade Hoang)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生於福建省莆田縣一個教徒家庭,從小跟隨來華法國傳教士學習拉丁文,接受基督教啟蒙教育。1702年黃嘉略隨同法國傳教士抵達羅馬,3年後長居巴黎,曾任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漢語翻譯,兼管皇家圖書館中文書籍的整理編目工作。他用拉丁文編寫了第一部漢語語法書並編纂漢語字典,他也是將中文小說翻譯成法文、將中國詩歌和音樂介紹給法國的第一人。
  • 對話法國漢語最好的人白樂桑:不必突出漢語難學
    1950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法國著名漢學家,法國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全歐首位漢語教學法博士生導師,法國國民教育部首任漢語總督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負責全法漢語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制定與修改。先後主編《漢語語法使用說明》、《漢語的表意王國》等30多部專著,主編的《漢語語言文字啟蒙》在1989年出版後成為法國各校最受歡迎的教材之一。
  • ...東南亞國際漢語教育研討活動(清邁站)暨泰國北部本土漢語教師...
    人民網曼谷9月28日電(記者孫廣勇)9月26至27日,2020「創新與實踐」東南亞國際漢語教育研討活動(清邁站)暨泰國北部本土漢語教師培訓成功舉辦。本次培訓由清邁大學孔子學院、泰國教育部民校教育委員會、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來自泰北52所大中小學的110位本土漢語教師到場參加,共有300餘位本土教師參與了線上培訓,培訓在線直播視頻觀看量達16,000人次。泰國教育部民校教育委員會查樂猜·瓦薩西裡處長(Mr.Chalermchai Vasasiri)、清邁大學副校長龍姆·吉拉努功(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