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副部長劉小明:解決城市交通擁堵,還得靠發展公共運輸

2020-12-15 澎湃新聞

交通部副部長劉小明:解決城市交通擁堵,還得靠發展公共運輸

澎湃新聞記者 陳竹沁

2016-10-21 18:03 來源:澎湃新聞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

今年1至9月,中國重點城市公交出行量據統計下降1.4%,這是2012年底國務院發文實施城市公共運輸優先發展戰略以來的首次下滑。

10月19日,一年一度的全國中心城市交通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心城市交通運輸轉型升級」。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在會議講話中強調,「供給側改革要突出解決有效供給、中高端供給,公交優先戰略是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尤其是特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最終還得要靠發展公共運輸。」

交通引導城市發展

「許多『城市病』的產生,規劃是根源。規劃做不好,如果拖到城市到末端再進行治理,成本代價就很高。」劉小明說,「交通引導城市發展」(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國際簡稱「TOD」模式)是最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目前城市交通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恰恰出在「規劃引領」,規劃不到位就容易出現睡城和「潮汐交通」現象,使城市運行和老百姓生活付出沉重代價。

上世紀90年代初,基於對郊區無限制蔓延問題的深刻反思,美國興起新城市設計運動,TOD模式作為替代方案被提出,此後被新加坡、香港、東京等國際大都市廣泛採納。

TOD模式開發以公共運輸為中樞、綜合發展的步行化城區,其精髓就在於公交優先政策,即建設以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幹線為主的公共運輸,然後以公交站點為中心、以400—800m(5—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建立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體的城區。

「在交通引導城市發展方面,現在情況有了較大一定改善,但在整體規劃裡影響還是不夠的,需要從制度法規上不斷完善。」劉小明說。

他還指出,過去城市交通發展政策治理過程中,走過彎路和錯路,比如相當長時間以汽車為中心考慮交通問題,大量非機動車道、步行道被機動車道蠶食,導致城市人性化程度低,如今「蠶食的要回歸回來」,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構建城市交通體系。

緩解擁堵要選對路徑和途徑

今年7月25日,交通運輸部公布了《城市公共運輸「十三五」發展綱要》,要求多舉措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引導各地依法建立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差異化交通擁堵治理措施。適時研究推進城市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謹慎採取機動車限購、限行的「兩限」政策,避免「兩限」政策常態化。

劉小明指出,推進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選對路徑,其中最重要的是調整理念,「必須按法律、經濟、科技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來選擇交通發展戰略和政策。」

劉小明特別強調這幾點的先後排序。他說,過去選擇交通治理政策時,往往把行政手段放在前面。「法律支撐不夠,但立法周期較長;經濟手段,單純收錢影響了老百姓的獲得感;科技手段,需要投入和過程;所以,一些地方往往還是採取行政手段。」

針對一些地方採取的汽車限購政策,劉小明指出,「能不能走出限行限購的城市交通治理困境,是考量我們交通人智慧非常重要的方面。」

劉小明還提到目前對網約車的管理,「長遠來看是很好的謀劃,對老百姓是好事」。他說,政府沒有什麼自身利益,出於減少城市運行成本、更有序發展交通的長遠考慮,各大城市應該把國務院出臺的指導意見落實好。

劉小明稱,網約車效用不能和公交相比,無法真正緩解交通擁堵,但對於剛性用車需求的人來說,效用是提高的。他對分時租賃、摩拜單車等共享經濟創新均表示認可,並強調「改革創新和技術創新將是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階段的新動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交通部,城市交通擁堵

相關推薦

評論(62)

相關焦點

  • 交通可持續發展白皮書發布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披露三個「世界第一」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這是12月22日,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披露的數據。當日,國新辦發表《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表示,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全部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都與交通相關。
  •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調研溫州甌江北口大橋
    12月5日,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小明、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繡春等一行人調研溫州甌江北口大橋,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胡嘉臨,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建明,市政府副秘書長吳曙光,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項偉勝,市交發集團董事長朱三平、總經理南品仁、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鄭鋒利等陪同調研。
  • 北京:私人小汽車出行比例目前已逼近公共運輸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崔軍強 金鑫)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劉小明27日透露,北京私人小汽車出行量已逼近公共運輸,交通出行結構仍需調整、改善。    劉小明是在出席北京科博會「科技創新與城市管理論壇」時透露這一信息的。他引用調查數據指出,到去年底,儘管北京市公共運輸出行比例上升到30.2%,但私人小汽車出行比例增長更快,達到29.8%。
  • 國外如何治理交通擁堵「城市病」
    【核心閱讀】交通擁堵幾乎是世界所有經濟發達城市的通病,究竟如何才能破解這一難題,各地有各地的妙招,本報於5月28日推出「大視野」《治理交通擁堵讓城市健康發展》,梳理了國內一些城市在治理交通擁堵、保障道路暢通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 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 我國多項交通運輸指標「世界第一」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記者佟亞濤)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白皮書顯示,中國已經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多項交通運輸指標位居「世界第一」。
  • 優先發展公共運輸是個長期任務 不是發個文件就能解決
    還有網民問:《意見》將使老百姓在交通出行方面受到哪些實惠?    [李東序]優先發展公共運輸能不能有效的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大家對這方面還存有疑慮。網民朋友講得非常對。優先發展公共運輸作為一種理念提出來,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國外,在我們中國,學術界、理論界,全社會很早就提出來優先發展公共運輸的問題。
  • 2035年基本建成 中國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2月23日訊(記者 郭濤) 昨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全面介紹了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成就,分享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並指出中國正在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 城市軌道交通:現代大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居民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長,以交通擁堵為代表的「大城市病」普遍成為困擾各大城市的難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交通擁堵不僅嚴重磨損社會運行效率,也給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城市現代化要交通先行。
  • 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解讀《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題: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解讀《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新華社記者魏玉坤、周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布會。白皮書有哪些重點表述?如何理解這些內容?對此,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在發布會上進行了解讀。
  • 新加坡靠什麼遠離交通擁堵
    《環球時報》記者最近採訪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時感受到,暢通的現代化交通需要人人付出。由於國土狹小,新加坡政府優先發展公共運輸,特別是軌道交通,目標是到2030年使公共運輸承擔早晚高峰期總運量的75%。目前,公交出行分擔率高達70%,這在全世界都少見。而對於私家車的發展,新加坡政府嚴格控制,採取控制車輛增長和限制用路相結合的措施。
  • 收交通擁堵費 能迅速解決交通堵塞之頑症嗎?
    道路、橋梁等乃現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產品,城市管理者理應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眼光長遠,儘可能考慮到發展所需,解放思想,勇於打破傳統思維限制,合理規劃,將道路建設得更適應未來。誠然,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要把發展中將面臨的問題,都考慮進去,顯然有些苛求;然不可否認,之所以會出現今日之交通擁堵現象,其根子還在於「城市交通規劃」出了問題。
  • 發展公共運輸來解決擁堵 洛杉磯會這麼做
    基於模型的設定、賦值及參數修正,作者對公共運輸緩解擁擠的作用進行了理論估計。這一方面證明了道路擁擠的異質性確實存在,另一方面更是明確論證了公共運輸的擁擠緩解作用:前述模型表明,在考慮了道路擁擠的異質性之後,公共運輸會對緩解擁擠產生重要影響,但模型無法回答其影響程度,此處的實證分析則明確告訴我們影響程度達47個百分點。進一步地,作者還區分了早高峰、晚高峰,並採用了交通擁擠程度的其他測量方式,回歸分析結果與前述基本一致。
  • BRT到底是不是有效的公共運輸解決方案
    這個系統通過隔離車道、專用信號燈、站臺等專用的基礎設施和高頻次的運營模式,來實現高效率的城市公共運輸。2012年,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公布了第一個能明確界定BRT基本特徵的標準,從系統基本情況、運營和服務、BRT站臺、基礎設施、服務質量,以及乘客指引信息、不同交通方式的整合和可達性以及車輛本身這七個維度對城市快速公交系統進行考察和評分。
  • 韓國富川被評為韓國交通最擁堵地區(圖)
    韓國富川被評為韓國交通最擁堵地區(圖) >人民網2月22日訊 據韓國《亞洲經濟》報導,21日,韓國國土交通部發布了利用導航系統繪製的《交通擁堵地圖》,並按行政區域對道路、交叉路的擁堵狀況進行了排序,結果顯示富川索砂區成為平日裡最擁堵的地區。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城市公共運輸發展紀實
    長假期間,每晚到武昌江灘遊覽觀賞的人數都超過10萬人次,武漢公交、地鐵部門加強車輛調度,加密、延時,派出志願者提供引導諮詢服務,廣大遊客玩得盡興、行得順暢。神州迎盛世,公交襄盛舉。在北京、在上海、在重慶……在宜昌、在株洲、在許昌……無論是沿海一線都市,還是中西部新興城鎮,市民出遊的熱情空前高漲,全國公共運輸人全力以赴,為高效、優質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節日出行默默奉獻。
  • 洞察中國城市交通發展狀況 百度地圖2019年度城市交通報告新鮮出爐
    報告選取中國100座主要城市,聚焦大眾關心的交通擁堵、自動駕駛發展、新能源出行發展、智能交通市場發展、交通安全、交通氣象、交通經濟7類話題,客觀反映了2019年度中國城市交通的變化與發展,為公眾出行及相關部門進行交通治理及規劃決策提供參考。
  • 國新辦舉行《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新聞發布會
    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胡凱紅在發布會上展示《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12月22日發表《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並於當日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董志毅、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嚴賀祥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出席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市政廳|為何倫敦交通依然擁堵,人們卻希望減少停車位?
    不久前,針對交通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建華,與途經上海的英國倫敦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交通部研究院特聘專家彼得·瓊斯(Peter Jones)進行了一次對談,澎湃新聞記者特地對這場對話進行了記錄和整理,以期得到對中國城市有啟示的政策經驗和發展借鑑。
  • 新加坡交通解決方案很獨特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加坡把城市交通作為一個城市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可行性研究,考察了全世界多個城市的交通系統,吸取各方面的經驗教訓,最終形成了今天新加坡獨特的交通解決方案。
  • 加快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指出,交通運輸是為充分發揮交通的「先行官」作用,團結世界各國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國政府編寫了《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   白皮書闡釋了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理念,描述了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