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竹沁
2016-10-21 18:03 來源:澎湃新聞
今年1至9月,中國重點城市公交出行量據統計下降1.4%,這是2012年底國務院發文實施城市公共運輸優先發展戰略以來的首次下滑。
10月19日,一年一度的全國中心城市交通改革與發展研討會在甘肅蘭州召開,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心城市交通運輸轉型升級」。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在會議講話中強調,「供給側改革要突出解決有效供給、中高端供給,公交優先戰略是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尤其是特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最終還得要靠發展公共運輸。」
交通引導城市發展「許多『城市病』的產生,規劃是根源。規劃做不好,如果拖到城市到末端再進行治理,成本代價就很高。」劉小明說,「交通引導城市發展」(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國際簡稱「TOD」模式)是最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目前城市交通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恰恰出在「規劃引領」,規劃不到位就容易出現睡城和「潮汐交通」現象,使城市運行和老百姓生活付出沉重代價。
上世紀90年代初,基於對郊區無限制蔓延問題的深刻反思,美國興起新城市設計運動,TOD模式作為替代方案被提出,此後被新加坡、香港、東京等國際大都市廣泛採納。
TOD模式開發以公共運輸為中樞、綜合發展的步行化城區,其精髓就在於公交優先政策,即建設以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幹線為主的公共運輸,然後以公交站點為中心、以400—800m(5—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建立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體的城區。「在交通引導城市發展方面,現在情況有了較大一定改善,但在整體規劃裡影響還是不夠的,需要從制度法規上不斷完善。」劉小明說。
他還指出,過去城市交通發展政策治理過程中,走過彎路和錯路,比如相當長時間以汽車為中心考慮交通問題,大量非機動車道、步行道被機動車道蠶食,導致城市人性化程度低,如今「蠶食的要回歸回來」,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構建城市交通體系。
緩解擁堵要選對路徑和途徑今年7月25日,交通運輸部公布了《城市公共運輸「十三五」發展綱要》,要求多舉措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引導各地依法建立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差異化交通擁堵治理措施。適時研究推進城市交通擁堵收費政策,謹慎採取機動車限購、限行的「兩限」政策,避免「兩限」政策常態化。
劉小明指出,推進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選對路徑,其中最重要的是調整理念,「必須按法律、經濟、科技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來選擇交通發展戰略和政策。」
劉小明特別強調這幾點的先後排序。他說,過去選擇交通治理政策時,往往把行政手段放在前面。「法律支撐不夠,但立法周期較長;經濟手段,單純收錢影響了老百姓的獲得感;科技手段,需要投入和過程;所以,一些地方往往還是採取行政手段。」
針對一些地方採取的汽車限購政策,劉小明指出,「能不能走出限行限購的城市交通治理困境,是考量我們交通人智慧非常重要的方面。」
劉小明還提到目前對網約車的管理,「長遠來看是很好的謀劃,對老百姓是好事」。他說,政府沒有什麼自身利益,出於減少城市運行成本、更有序發展交通的長遠考慮,各大城市應該把國務院出臺的指導意見落實好。
劉小明稱,網約車效用不能和公交相比,無法真正緩解交通擁堵,但對於剛性用車需求的人來說,效用是提高的。他對分時租賃、摩拜單車等共享經濟創新均表示認可,並強調「改革創新和技術創新將是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階段的新動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交通部,城市交通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