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小轎車進入尋常百姓家中,隨之而來的卻是日益加劇的交通擁堵;於是,如何破解交通擁堵之困,便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對於擁堵費和郊區牌照等其他政策建議,該市有關部門將結合落實城市總體規划進一步研究論證。
此言一出,再次引發民眾對擁堵費的關注,有人驚呼:這是不是意味著擁堵費要來了?
交通擁堵,延長了汽車等運行時間,增加了上下班等出行時間,削弱了其快捷優勢,影響著駕駛者心情;為此,理應想方設法,採取果敢之策略,進行有效的整治之,讓出行更加順暢。
收交通擁堵費,本不是新鮮話題,不僅在交通擁堵初現之際,而且國外一些城市早已實行之。固然運用價格槓桿,調節汽車的流量,立竿見影,能迅速解決局部之交通堵塞之頑症。
然此策卻增加了汽車的運行成本,加劇了駕駛者的經濟負擔,既不利於汽車工業的穩健發展,更削弱了群眾的獲得與幸福感,改變的也不過是局部之交通順暢,難逃「病急亂投醫」之嫌,並非萬全之策。
道路、橋梁等乃現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產品,城市管理者理應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眼光長遠,儘可能考慮到發展所需,解放思想,勇於打破傳統思維限制,合理規劃,將道路建設得更適應未來。
交通擁堵,從表面看來,是汽車流量過大,超越了現有公路的承載能力,從而顯得擁堵;然冷靜思之,則是城市管理者,在對道路的規劃上出了問題,是其長期以來「頭痛醫頭、腳痛病腳」結出的惡果。
誠然,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要把發展中將面臨的問題,都考慮進去,顯然有些苛求;然不可否認,之所以會出現今日之交通擁堵現象,其根子還在於「城市交通規劃」出了問題。
收「交通擁堵費」,雖直接面向眾多的汽車駕駛者,但毫無疑問,最後的買單者將於眾多的普通群眾;按要求購買汽車,交足相關費用,出現交通擁堵,錯不在廣大汽車駕駛者。
誰生病,誰吃藥。道路建設的步伐始終跟不上汽車工業的發展速度,雖說交通擁堵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是發展過程中難以迴避的問題,但歸根到底,與城市交通規劃滯後有著密切的關聯。
錯不在眾汽車駕駛者,卻要其從經濟上直接承擔損失,無疑是「無病吃藥」;雖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刻不容緩,但也需亮治本之策,高瞻遠矚,更加科學合理的規劃,多措並舉,持久用力。
一是,要更新觀念,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加大投入,發展地下與地上公共運輸,並運用價格槓桿,通過政府補貼之方式,穩定吸引更多的出行者選擇「公交」、不開私家車,從源頭上減少車輛。
二是、痛下決心,立足實際,大力發展立體交通。要更加科學的規劃,將人口密集的單位,有效遷離;要強化投入,構建立體交通,為車輛提供更多的選擇,打通現有交通的堵點。
收「交通擁堵費」,雖一舉多得,卻打錯了板子,傷及到了群眾的利益,無助於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之問題;雖「交通擁堵」問題,迫在眉切,已到非解決不可之地步了,但「病急」也不該「亂投醫」,還需慎之又慎,切不可操之過急。(尚凡 )